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品牌传播或营销活动中,我们不仅考虑大众传播时代消费者的接受心理,同时更需要关注消费者的分享冲动
眼下,把互联网笼统地表述成新媒体愈来愈遭到质疑。确实,剧烈变革中的传播环境已经让这个概念难免有些顾此失彼。有一种观点正在成为共识,互联网是一种传播环境,甚至是一种真实生活环境,绝非只是一种新兴的传播介质、传播方式。互联网正在改变一切,塑造一切,说互联网是新媒体,不如说互联网是包容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新的数字生活空间。在这样的数字空间里,各类新老媒体的边界消失并相互交融,向互联网汇聚。
另一方面,互联网正在塑造一个新的时代气质,层级社会被消解,公共平台在位移,去中心化趋势有增无减。草根蚂蚁的力量被充分释放出来,媒体生命力也与无数蚂蚁自发形成的舆论场息息相关,以往自上而下的大众传播变成了众语喧哗,大象和蚂蚁之间的博弈在新的格局中发生了逆转,甚至在商业语境中,这种博弈被描述成一场正在到来的新消费主义运动,消费者成为主角,消费者主权被迅速放大。
面对这样的环境变革,近两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微时代,借助微博的迅速普及。这个表述一出现便流行开来,还延伸出了一连串新的词汇:微电影、微生活、微动力、微信息、微行族、微语境、微博客等等。显然,微时代最基本的着眼点是在呈现传播环境的深刻变化,那么,探讨品牌传播或市场营销在微时代环境中的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变了,品牌的生存方式必然随之改变。
大众传播时代的品牌传播思路已经落伍,甚至,所谓分众传播也只是一种单边幻象。随着微时代环境中单向的商业信息的信任度急剧衰减,商家传递的信息如果不纳入到消费者自发传播循环中来,那只是信息垃圾。在微时代的传播语境中,在信息泛滥的“碎片化生存”年代,关于产品的事实信息、价值信息如果不被转换成体现人际交流与认同的“关系信息”,仍然是无效信息。
我们正在接受这样的事实,品牌价值是消赍者“生产”出来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两种身份正在趋同。显然,消费者接受消费者传递的信息阻抗最低,最能影响消费者的是他们的同类或者同类中的意见领袖。
既如此,在品牌传播或营销活动中,我们不仅考虑大众传播时代消费者的接受心理,同时更需要关注消费者的分享冲动。不仅需要提炼产品的事实与价值信息,更需要关注微时代中的信息活性与黏性;不仅需要关注那些被大家熟知的传统媒体的特性,更需要关注新兴互动媒体的介质特点和传播规律;不仅需要关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的位置,更需要关注互联网中消费者自组织形成的网络社区。
不难看出,品牌传播事实上就是口碑传播,那么研究消费者的分享心理就显得非常重要。美国品牌学者大卫·艾克在近期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到50年前一项口碑形成的分析成果,介绍了四种分享动机:其一,品牌或产品体验非常新颖和愉悦,必须分享;其二,率先拥有某种信息并寻求自身判断的认可,一种优越感的传递;其三,分享行为表达友好与关心;第四,信息具有一种价值,应当分享。前两种属于纯粹主观式的表达需求,后两种属于自然利他式的善意传递。
读完这样的研究成果,你会感慨,时代在变,你也要应时而变;但是,有些东西永远也不会变。
眼下,把互联网笼统地表述成新媒体愈来愈遭到质疑。确实,剧烈变革中的传播环境已经让这个概念难免有些顾此失彼。有一种观点正在成为共识,互联网是一种传播环境,甚至是一种真实生活环境,绝非只是一种新兴的传播介质、传播方式。互联网正在改变一切,塑造一切,说互联网是新媒体,不如说互联网是包容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新的数字生活空间。在这样的数字空间里,各类新老媒体的边界消失并相互交融,向互联网汇聚。
另一方面,互联网正在塑造一个新的时代气质,层级社会被消解,公共平台在位移,去中心化趋势有增无减。草根蚂蚁的力量被充分释放出来,媒体生命力也与无数蚂蚁自发形成的舆论场息息相关,以往自上而下的大众传播变成了众语喧哗,大象和蚂蚁之间的博弈在新的格局中发生了逆转,甚至在商业语境中,这种博弈被描述成一场正在到来的新消费主义运动,消费者成为主角,消费者主权被迅速放大。
面对这样的环境变革,近两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微时代,借助微博的迅速普及。这个表述一出现便流行开来,还延伸出了一连串新的词汇:微电影、微生活、微动力、微信息、微行族、微语境、微博客等等。显然,微时代最基本的着眼点是在呈现传播环境的深刻变化,那么,探讨品牌传播或市场营销在微时代环境中的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变了,品牌的生存方式必然随之改变。
大众传播时代的品牌传播思路已经落伍,甚至,所谓分众传播也只是一种单边幻象。随着微时代环境中单向的商业信息的信任度急剧衰减,商家传递的信息如果不纳入到消费者自发传播循环中来,那只是信息垃圾。在微时代的传播语境中,在信息泛滥的“碎片化生存”年代,关于产品的事实信息、价值信息如果不被转换成体现人际交流与认同的“关系信息”,仍然是无效信息。
我们正在接受这样的事实,品牌价值是消赍者“生产”出来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两种身份正在趋同。显然,消费者接受消费者传递的信息阻抗最低,最能影响消费者的是他们的同类或者同类中的意见领袖。
既如此,在品牌传播或营销活动中,我们不仅考虑大众传播时代消费者的接受心理,同时更需要关注消费者的分享冲动。不仅需要提炼产品的事实与价值信息,更需要关注微时代中的信息活性与黏性;不仅需要关注那些被大家熟知的传统媒体的特性,更需要关注新兴互动媒体的介质特点和传播规律;不仅需要关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的位置,更需要关注互联网中消费者自组织形成的网络社区。
不难看出,品牌传播事实上就是口碑传播,那么研究消费者的分享心理就显得非常重要。美国品牌学者大卫·艾克在近期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到50年前一项口碑形成的分析成果,介绍了四种分享动机:其一,品牌或产品体验非常新颖和愉悦,必须分享;其二,率先拥有某种信息并寻求自身判断的认可,一种优越感的传递;其三,分享行为表达友好与关心;第四,信息具有一种价值,应当分享。前两种属于纯粹主观式的表达需求,后两种属于自然利他式的善意传递。
读完这样的研究成果,你会感慨,时代在变,你也要应时而变;但是,有些东西永远也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