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还有审美追求吗?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xia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时评
  
  话得从最近在网上热评的“一场特殊的音乐会”说起。这篇最初刊登在《青年文摘》上的短文是这样说的:当今世界上鼎鼎大名的美国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在《华盛顿邮报》的安排下,在地铁过道的垃圾箱边演奏,为的是考察在特殊背景下公众对美的感受。
  
  就在贝尔出现在地铁站3天前,他刚刚在波士顿交响音乐厅举行过演奏会,票价100美元的音乐厅中座无虚席。然而,在地铁站,来去匆匆的行人对这位小提琴大师的演奏熟视无睹。他拉了3分钟后,才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又过了半分钟,贝尔得到了第一份施舍。一名妇女往他的琴盒里扔了一美元,然后匆匆离开。此后的情况没多大起色。在贝尔演奏的43分钟里,共有1097人路过,有7人驻足聆听,27人给了钱,其中大多数是边走边扔给他的。在距离贝尔十几米的地方有个售卖彩票处,那天买彩票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和贝尔只有几步之遥,但注意他的人却寥寥无几。
  看完这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之后,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快节奏的生活剥夺了人们对美的鉴赏力,还是一切只是个巧合?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有审美追求吗?
  这篇短文在网上产生了强烈反响,网友们对于这一现象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人认为,社会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无暇顾及身边的风景,当一个人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审美就是一种奢望,不是不想,也不是不懂,而是不能;第二种人认为,艺术得置于审美的环境中才能产生审美的效应,小提琴就是应该在音乐大厅拉,在寂静无声、灯光辉煌、环境高雅的舞台上拉,不然,离开了这个环境,人们就无法作好审美的心理准备,自然也领略不到音乐中的美;第三种人认为,这种现象正是反映出了人们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追求,那种肯花大价钱去听音乐会的人并不见得就有多高的审美追求,而是虚荣心在作祟,同样,在音乐会上仿佛灵魂被洗涤了的人们也并不见得是真正获得了审美的享受,而是在心理上早就认定了音乐会上的音乐必定是精彩无比的,即便是没有听懂,也得赞叹,以来显示自己的审美品位。
  这些看法虽然是从不同侧面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各种原因,但有一条线索是清晰可见的,那就是: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审美也得作好心理准备。迫于生存压力的人只有在空闲的时候才能作好“准备”去审美;强调审美氛围的人只有置身于特定环境中才有“准备”去审美;花钱听音乐会的人只有在买了票的情况下才肯“准备”去审美。总之,审美不是自然就能发生的事情,美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发现的东西,它们都是需要精心策划的,也必须是中规中矩的。
  记得田青教授曾说过:“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拼命奔跑的人,为了物质进步踉踉跄跄、慌不择路,一边跑,一边丢东西,等跑到终点,才发现爷爷、奶奶塞到自己贴身口袋里的祖传宝贝都丢了。”他当时所说的祖传宝贝是艺术文化遗产,而笔者这里则借以比喻我们的审美追求,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今天,物质的丰饶并没有带给我们多少精神的享受,反而带来的是文化的萎缩和审美追求的枯竭。曾几何时,山歌、劳动号子等优秀的艺术文化都是在劳动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时产生的,那个时候人们生活困苦,也有着很大的生活压力,可是却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审美的追求。反倒是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人们沉迷于对物质的渴求,对名利的向往,却将审美置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人们满足于消遣社会上的“选秀艺术”,将音乐看作是一种感官娱乐、一种快餐文化,对真正的艺术,真正的审美却置若罔闻。
  贝尔在美国的遭遇也让笔者想起了高雅艺术和“选秀”活动在中国的境遇。相同的是,名艺术家在中国的地铁也会遭此境况;不同的是,如果换作是某选秀节目的选手,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一个人在一场节目中可以赢得上百万的票数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我们除去媒体的宣传、选手的平民化等因素还可以发现,公众对于这类歌手的“喜爱”和“追捧”往往是转瞬即逝的,当下一轮冲击波到来的时候,上一轮的热度早就退去了,这就是当今“快餐艺术”的特点。而尽管是这样,公众还是乐此不疲,甘愿做商家的俘虏。反观我们的高雅艺术,从教育部2002年开始策划“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始,一直到今年整整5个年头,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体效果却并不能令人满意,活动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如某些选秀活动。
  但是我想,选秀活动运作的成功,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方面,我们的媒体,我们的商家,如果为了那份可贵的社会责任感,也把对高雅音乐的推广放到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上,自然也会产生好于现今的社会影响和效果,也自然会唤回民众的审美追求。而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必须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激发他们对于高雅音乐的热爱,让他们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去促成更多的人追求音乐艺术的美。
  ■
其他文献
院团风景    为庆祝中韩建交16周年,6月13日,韩国马山市立交响乐团和天津交响乐团在天津中华剧院联合举行一场音乐会,韩国指挥家白镇铉担任指挥。演出曲目包括柯普兰《平民的号角》、威尔弟《凯旋进行曲》、鲍罗丁《波罗维茨舞曲》、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选曲等。天津交响乐团男高音歌唱家李华典还演唱了《格兰那达》和《负心人》等歌曲。  白镇铉现任职于釜山新罗大学校艺术大学音乐系,并兼职马山市立交响乐团指挥
期刊
6月13日,深圳交响乐团在艺术总监克里斯蒂安·爱华德的指挥下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是乐团继去年12月在开幕演出季中奏响《神州和乐》之后,第二次亮相国家大剧院。爱华德也成为了本届交响乐之春演出季中的首位外国指挥。  当晚乐团率先演奏了充满云南民族风情的“火把节”,该曲选自王西麟的交响组曲《云南音诗》,相当于本场音乐会的序曲,在指挥棒下,乐团的声音充满弹性。随后是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乐团首
期刊
近日,《艺术杂志》刊登了一篇记者夏平(Campion)采访纽约爱乐音乐总监、指挥家洛林·马泽尔的采访文章。文章就2月底纽约爱乐巡演,马泽尔谈及了自己对于朝鲜、中国内地和香港台北的看法和印象。尽管美国部分媒体对于纽约爱乐访问朝鲜以及马泽尔的行为褒贬不一。但是,马泽尔认为,访问朝鲜的演出是一个很好的决定。  马泽尔说:“尽管说,纽约访朝看似是一种外交宣传。但是,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高层领导都向
期刊
指挥汤沐海、主持卞祖善、笛子演奏家蒋国基、再加上担任钢琴独奏的汤沐海夫人、韩国钢琴家徐周希,6月11日,浙江交响乐团以这样的明星阵容高调亮相国家大剧院。  当天的音乐会浙交共演出了四首作品,其中既包括《春闺梦》《鹧鸪飞》这样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曲目,也包括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和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这样的西方经典作品。据悉,本场曲目几近修改,此前在浙江演练的是西贝柳斯的《第二交响曲》,后
期刊
海外传真    我国旅法作曲家陈牧声将应邀出任在法国图尔举行的著名作曲赛事——“法国迪蒂耶国际作曲比赛”的决赛评委,法国图尔大剧院还将世界首演他的钢琴协奏曲《云南随想》。他的新作品也将先后与BBC交响乐团、柏林爱乐等国际知名音乐机构合作上演。  陈牧声的创作近年来在欧洲音乐舞台非常活跃。去年年底,他的交响作品《梦之变奏》以无可争议的实力,在来自五大洲29个国家110部交响乐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第1
期刊
热点出击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气魄豪壮、雄迈飞扬。6月8日,指挥家彭家鹏执棒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了《行大义除暴安良》《关关雎鸠》《鸿门宴》《大风歌》等史诗歌剧《刘邦大帝》的精彩选段。这也是这部歌剧首次与北京观众见面。  中西结合成就“刘邦”    “我终于听到了我心中的刘邦!”演出结束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王宁一改往日沉
期刊
教师手记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教师选择了凸显学生主体而又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课堂表演就是其中之一。笔者最近聆听了六节优质课,有四节课运用了课堂表演,但是教学效果都不甚理想。  镜头一:一位教师教授《卡门序曲》,在学生欣赏了乐曲、观看了歌剧片段之后,安排学生表演斗牛士的动作。好不容易请到了两名男生,他们不情愿地上台,站在那儿扭扭捏捏。老师示范了几个动作,但没有讲解动
期刊
音教关注    2008第二届“帕拉天奴”杯作曲比赛(小提琴作品),已经于2007年11月12日在全国启动,复决赛将于5月在京举行。3月19日,组委会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发布会。大赛组委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组委会副主席、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姚盛昌,评委会主席之一林耀基,评委金湘、郭文景等重量级人物悉数出席,向媒体和社会解读大赛有关问题。与其它比赛不同,决赛将采取现场演奏最后决出获胜者,在评审
期刊
音教专递    本报讯 一名音乐教育理论专业的研究生,举行钢琴音乐会,听来新鲜。日前,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赵昕就成功地实现了这个愿望。音乐会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研究生处主办,在整个音乐学院引起了轰动。  音乐会上,赵昕演奏了巴赫的《e小调托卡塔》,弗列的《A大调随想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七钢琴奏鸣曲》以及米约的双钢琴作品《胆小鬼》等等,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展现了多层次的触键技巧,充分发挥了钢琴多
期刊
天津音乐学院为庆祝建院五十周年,从3月19日起连续三天在学院演奏厅推出系列音乐会。  多年来,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作品、推新人的理念,每年举办两次音乐会,全面展示教学成果。   今年民乐系决定用三台高水准的音乐会献礼建院五十周年。音乐会由弹拨乐、弓弦、吹打等15个专业的30余个节目组成,其中包括二胡独奏《追梦京华》、板胡独奏《津沽随想》、笛子独奏《秋湖月夜》、民族打击乐《楚汉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