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指出,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课程总目标也提到要“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积极挖掘初中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启迪、文化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从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仿写文化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课程理念指出,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课程总目标也提到要“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积极挖掘初中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启迪、文化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从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仿写文化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加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什么是文化?张岱年、方克立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下的定义是:"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这说明,反映人类个体与群体不断提高和完善的成果更是文化。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反映在课文中的有物质文化遗产,诸如颐和园、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等;有精神文化遗产,如风格各异的古诗,节选(改编)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的课文;有已积淀为民族心理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
2.当代先进文化。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是百余年来通过激活传统文化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整合而成为最具活力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具体表现在:
一是开放意识。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与世界多元文化进行交流。我们可以从外国作品的选用、反映中外交往的课文与反映外国的人和事的课文中体会到开放意识。
二是科学意识。中国传统文化重德轻智、重人伦轻自然、重直觉轻分析,以致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科学意识逐渐增强。表现在课文中的,有反映高科技发展成果的,如《电脑管家》;有体现富有挑战权威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有反映科学探究方法的,如《蝙蝠和雷达》等。
三是生命意识。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怎样的人生最有价值?生命科学启示我们,人的自然生命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生命力的存在。因此,人活着如果符合生命的本性,就活得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所以人应该激发保持和加强生命力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我们从《为人民服务》、《大森林的主人》、《挑山工》等课文可以体会到强悍的生命力的存在。
四是环保意识。"天人合一",即"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越来越被世界上有识人士所接受,融入全球性的环保意识。反映在课本中的,有《只有一个地球》等课文。
二、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文化底蕴的策略
汉语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呈现一种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因此,必须遵循汉语学习規律,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熏陶中领会课文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1.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文化意识。课文中的文化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汉语的"意合性"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学习拼音文字那样条分缕析,而是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语言,领会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底蕴。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引导其或在朗读中感悟,或在想象中感悟,或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段品味,或在读读画画、读读演演中感悟。如反映我国古代物质文明的《长城》、《马踏飞燕》等课文,要在感悟中形成长城雄伟之意象,马踏飞燕巧夺天工之意象,感性认识什么是创造。又如《赤壁之战》、《晏子使楚》等课文,要通过对处理事情方式方法的感悟,感性认识什么是人生智慧。《我的新朋友──电脑》、《电脑管家》等课文,要通过对高科技产品的了解,感性认识什么是科技。《倔强的小红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课文,则是通过对人物特点的感悟,感性认识什么是崇高的人格。总之,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对文化的各个层面的感性认识就会像滚雪球似的。随着感性认识的丰富和感悟能力的提高,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文化意识。
2.在语言积累中丰富文化知识。语言中有文化底蕴,精彩的语言中文化底蕴更为深厚。因此,对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多摘抄,让学生在积累语言中积累文化。孔子曾经说过,读诗,可以多识花草鸟虫之名(大意)。说的也是文化积累。如《卢沟桥的狮子》第二段描写了石雕狮子形态各异的造型,通过背诵,不但积累了有关描写狮子的佳词佳句,还积累了狮子文化(龙文化、狮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的民俗文化)。又如《落花生》一文的背诵,既积累了借物喻理的语言表达,又积累了人生格言。
新课程理念指出,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课程总目标也提到要“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积极挖掘初中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启迪、文化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从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仿写文化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加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什么是文化?张岱年、方克立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下的定义是:"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这说明,反映人类个体与群体不断提高和完善的成果更是文化。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反映在课文中的有物质文化遗产,诸如颐和园、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等;有精神文化遗产,如风格各异的古诗,节选(改编)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的课文;有已积淀为民族心理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
2.当代先进文化。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是百余年来通过激活传统文化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整合而成为最具活力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具体表现在:
一是开放意识。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与世界多元文化进行交流。我们可以从外国作品的选用、反映中外交往的课文与反映外国的人和事的课文中体会到开放意识。
二是科学意识。中国传统文化重德轻智、重人伦轻自然、重直觉轻分析,以致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科学意识逐渐增强。表现在课文中的,有反映高科技发展成果的,如《电脑管家》;有体现富有挑战权威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有反映科学探究方法的,如《蝙蝠和雷达》等。
三是生命意识。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怎样的人生最有价值?生命科学启示我们,人的自然生命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生命力的存在。因此,人活着如果符合生命的本性,就活得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所以人应该激发保持和加强生命力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我们从《为人民服务》、《大森林的主人》、《挑山工》等课文可以体会到强悍的生命力的存在。
四是环保意识。"天人合一",即"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越来越被世界上有识人士所接受,融入全球性的环保意识。反映在课本中的,有《只有一个地球》等课文。
二、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文化底蕴的策略
汉语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呈现一种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因此,必须遵循汉语学习規律,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熏陶中领会课文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1.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文化意识。课文中的文化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汉语的"意合性"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学习拼音文字那样条分缕析,而是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语言,领会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底蕴。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引导其或在朗读中感悟,或在想象中感悟,或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段品味,或在读读画画、读读演演中感悟。如反映我国古代物质文明的《长城》、《马踏飞燕》等课文,要在感悟中形成长城雄伟之意象,马踏飞燕巧夺天工之意象,感性认识什么是创造。又如《赤壁之战》、《晏子使楚》等课文,要通过对处理事情方式方法的感悟,感性认识什么是人生智慧。《我的新朋友──电脑》、《电脑管家》等课文,要通过对高科技产品的了解,感性认识什么是科技。《倔强的小红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课文,则是通过对人物特点的感悟,感性认识什么是崇高的人格。总之,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对文化的各个层面的感性认识就会像滚雪球似的。随着感性认识的丰富和感悟能力的提高,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文化意识。
2.在语言积累中丰富文化知识。语言中有文化底蕴,精彩的语言中文化底蕴更为深厚。因此,对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多摘抄,让学生在积累语言中积累文化。孔子曾经说过,读诗,可以多识花草鸟虫之名(大意)。说的也是文化积累。如《卢沟桥的狮子》第二段描写了石雕狮子形态各异的造型,通过背诵,不但积累了有关描写狮子的佳词佳句,还积累了狮子文化(龙文化、狮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的民俗文化)。又如《落花生》一文的背诵,既积累了借物喻理的语言表达,又积累了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