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还是在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审视

来源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和国内社会结构变迁,一时之间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终结的叫嚣。但是,不论从国际来看,还是从国内来看,只要无产阶级运动和市场经济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就不可能终结,它不仅在场,而且还将一直在场。当前,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批判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创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Due to the downtur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and the change of the domestic social structure, there was a sudden clamor of the end of Marxism ideology. However, both from an international point of view or from a domestic point of view, as long as the proletarian movement and the market economy exist, the Marxist ideology will not end. It will not only be present but will also be present at all times. At present, to uphold and strengthen the guiding status of Marxist ideology, we must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constantly consolidating the class basis and economic founda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upholding the realistic and critical spirit of Marxist ideology; upholding the Marxist ideology Practicality; Adhere to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persevere in development, persist in the development.
其他文献
面对资本主义的全面称霸及其政治产物,左派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作出了回应。实际上,今天的全球资本主义自身包含着一些阻止它无限再生产的对抗,这些对抗形式有四种:一是生态学的
哲学在今天很有必要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其关键是要突破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进路,开辟哲学非形而上学的新进路.这一新的进路就是要转向现实生活世界,以现实思想作为哲学反思
发表后的140年里,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它所阐明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今天仍然熠熠生辉.是经济学发展的时代精华,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纪元,是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的钥匙,
源构于碎片化的"现代生活"景观中的马克思现代性问题是一个确定与非确定的历史诗性存在,马克思对人类所经历的新的事态景观给予深刻的征候诊断,发现"资本运作"是人与物、人与
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中,周恩来较早提出和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和农村包
斯拉沃热.齐泽克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激进思想家之一。面对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他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意识形态—政治分析,并将其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
知识分子如何参加工资分配,至今尚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略;在邓小平之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邓小平集中思考了这个问题,最终创造性地形成了知识分子分配
政治口号是我党用以唤起民众、鼓舞斗志、指引航程的政治旗帜和政治号角.无产阶级政党一直重视政治口号的作用,我党的发展历程也始终伴随着其政治口号的变革.对我党的发展历
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启示我们:市民社会是人类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实
关于清代礼学,现有研究偏重于乾嘉之际汉、宋对峙的背景下,一些汉学家“以礼代理”的倾向及其考礼成就和议礼主张。而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嘉道以降,一些调和汉、宋的学者也考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