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宽恕倾向与网络欺负的关系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探讨大学生宽恕倾向的现状及宽恕倾向与网络欺负的关系。通过使用网络欺负量表、宽恕倾向量表对69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运用SPSS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生宽恕倾向在男女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网络欺负存在男女性别的差异,并且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显著;(3)大学生宽恕倾向与网络欺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宽恕倾向对网络欺负起到负向预测作用。因此,大学生宽恕倾向程度显著影响网络欺负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宽恕倾向;网络欺负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高校实施宽恕教育的对策探索”(2017SJBFDY544)
  [作者简介] 王松云(1987—),女,江苏泰州人,硕士,南京中醫药大学翰林学院学工处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0-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8-05
   一、问题提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交往方式正发生着无声的改变。人们在微博与微信等社交平台能够实现超越时间、空间的交流。人们在体验到网络虚拟世界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网络欺负也应运而生,它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也被称为“看不见的拳头”[1]。青少年是网络欺负的高危群体,但是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集中在学校,学习任务较重,接触互联网时间是有限的、受控制的。而大学生的空余时间较多,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更多。网络欺负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影响,甚至会引发生理与心理问题。相对于传统欺负,网络欺负以其匿名性、伤害的反复持续性、超越时空的广度等特性对个人伤害更大。本研究试图探究大学生网络欺负现状与宽恕倾向的关系,为降低网络欺负发生率提供参考,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途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某大学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47份,收回747份,剔除无效问卷55份,得有效问卷692份,问卷有效率92.6%。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选择经证实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的量表。
   1.网络欺负量表。网络欺负量表(Cyberbullying Inventory,CI)由Erdur和Kavsut编制,共36个条目,包括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2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法,均可作为正向计分,要求每个被试报告一个学期内所有人实施网络欺负行为和遭受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1表示“从未遇到”,4表示“5次以上”得分值越高说明该学生经历网络欺负或者遭受欺负频率越高。在本文的研究中,网络欺负和受欺负的信度为0.841与0.88[2]。
   2.宽恕倾向问卷(TTF)。宽恕倾向问卷,问卷选自Brown,该量表用来探究宽恕倾向的个体差异[3]。它包含4个项目,以7级计分,第2、第3个项目反向计分,总分越高,表明个体对冒犯事件的回忆次数越少。实验证明它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该问卷的Cronbach’s a的值都在0.7以上。
   (三)研究方法
   将宽恕倾向量表与网络欺负量表用问卷星软件制作成问卷,选取某大学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后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运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宽恕倾向的特点
   1.大学生宽恕倾向的总体情况。运用描述统计考察大学生宽恕倾向的总体情况,结果发现,大学生宽恕倾向每题平均得分为3.883分(满分为7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大学生宽恕倾向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独生与否在大学生宽恕倾向上的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知:在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个维度上大学生宽恕倾向呈现差异,非独生子女宽恕倾向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另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宽恕倾向水平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二)大学生网络欺负的特点
   1.大学生网络欺负在性别上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进行男女性别差异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网络欺负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网络欺负与网络受欺负上得分均比女生高。
   2.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独生与否在网络欺负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在网络欺负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三)大学生宽恕倾向与网络欺负的相关关系
   运用线性相关考察大学生宽恕和网络欺负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大学生宽恕倾向与网络受欺负,网络欺负总分相关为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宽恕倾向越低,越容易出现网络欺负行为。
   (四)大学生宽恕倾向与网络欺负的回归分
   为了进一步探讨网络欺负与宽恕倾向的因果关系,本研究以宽恕倾向为自变量,网络欺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由表4可知:以宽恕倾向为自变量,网络欺负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显著,宽恕倾向对网络欺负的回归显著(p<0.01),决定系数R方=0.08,经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方=0.07,有7%的宽恕倾向影响网络欺负,说明宽恕倾向可以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欺负(标准回归系数B=-0.172)。性别对网络欺负的回归显著(p<0.001),说明性别对网络欺负有较好的负向预测作用。
   四、讨论    (一)大学生宽恕倾向、网络欺负在性别上的差异
   经过上述统计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宽恕倾向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一研究结果符合大量前人的研究,如周晨曦对初中生的宽恕倾向进行研究,发现宽恕和惩罚不存在性别差异[4]。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高校大学生在这些网络欺负的维度上有显著差异,而且高校男生的网络欺负能力明显远胜于高校女生。这与王小运认为我国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成为欺负者与受害者的结论相吻合[6]。造成以上这些性别偏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男生和女生的应对方式不同,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时,大部分女生会求助他人,比如及时向朋友、老师,表达心中的感受和思想,而部分男生社会支持系统较弱,他们会选择独自一人解决,因此其会更加依靠互联网发泄自己的情绪;第二,男生大部分都选择了科学、计算机、工程学等理工科类专业,擅于使用信息技术,他们面临更大的使用网络的可能性,更可能成为欺负者[5]。第三,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家庭与社会对男生的要求是成为坚强、勇敢的个体和人,而对女生的要求是成为稳重、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因此男生经常被期望参与攻击性游戏,通过挑战获得成功,而女生则被期望参与培养温柔性格的游戏,如简单的换装游戏等。
   (二)独生与否在宽恕倾向与网络欺负上的差异
   经上述统计分析发现,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宽恕倾向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非独生更明显。此结果与邹增丽调查少数民族预科生非独生的宽恕倾向更高的结果一致[6]。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独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整个家庭的关注,而非独生大学生由于存在姐妹兄弟,更加懂得分享且更会处理人际关系。所以非独生大学生的宽恕倾向得分更高。
   但在网络欺负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刘莹在对独生与否的青少年在父母心理控制、自尊、自我控制和网络欺负上的研究中发现,独生与否在网络欺负上无显著差异的结论一致[7]。高杨的研究同样显示大学生网络欺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个体差异较大,是否独生子女在面对网络欺负时应对方式各不相同[8]。
   (三)大学生宽恕倾向与网络欺负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大学生宽恕倾向和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宽恕倾向得分越高,网络欺负得分越低,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宽恕倾向越高,就会得饶人处且饶人,不会有很强的报复心理。宽恕倾向和网络欺负的回归方程显著(p<0.05),宽恕倾向可以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欺负能力(B=-0.148),这表明提高宽恕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大学生的网络欺负能力,而拥有较高水平网络欺负能力的大学生,他的宽恕倾向水平也较低。
   五、教育启示
   (一)以家庭教育为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研究显示,不同性别及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对大学生的网络欺负行为和宽恕倾向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这样的研究结果,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例如,男生比女生存在更多的网络欺负现象,对于男孩,可适当减少由于传统观念影响而采取的过于严厉消极的教养方式,过于严厉和消极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其宽恕倾向的发展,也会对孩子做出一种不饶人的不良示范,在网络环境下,这样的影响可能尤为突出,家庭可以为男孩提供和营造情感和关心的氛围。在独生子女教育方面,非独生子女的宽恕倾向明显高于独生子女,父母在养育独生子女时应注意对其引导,克服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培养子女换位思考和移情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的诸多行为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班杜拉的社会的生活方式,加之现代社会成员面临的生活及工作压力较多,互联网也逐渐成为父母宣泄不良情绪、处理压力性事件的重要阵地。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经常性抱怨、在现实及网络空间与人有较多的冲突,会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刚接触网络的青少年来说,也许他们就会将网络视为宣泄不良情绪表达不满的场所,从而引发更多的网络欺负行为。相反,如果父母注意在家庭生活中讨论网络上的积极事件,遇到问题时不是抱怨或者攻击他人,而是选择宽恕他人,那么青少年在面对人际冲突尤其是网络人际冲突时可能会以更加平和的态度对待。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
   在学校教育方面,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欺负与宽恕倾向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宽恕倾向程度越高,越不容易产生网络欺负行为。基于此结论,学校可开展宽恕教育。首先,学校需要利用好课堂这一主要教育阵地,形成宽恕教育体系,在理论讲授部分,可结合现有的研究将宽恕的文化内涵、有关宽恕的理论、宽恕的积极意义传授给学生。在传授的形式方面,可以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主题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宽恕教育的实践方面,应充分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开发宽恕教育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国外已经有研究者开发了有关宽恕教育团体辅导的系列课程,并且发挥了较好的效果,国内学校应结合社会背景开发适合我国学生的宽恕教育课程,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探索,发展一些更具体的操作技术,从而提高宽恕教育的实践水平,有效地促进学生宽恕道德品质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欺负行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其次,将宽恕教育与学生的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以宽恕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讲座、征文、微电影比赛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宽恕教育的氛围。最后,加强对个体的教育和引导,充分利用心理咨询,改善个体对冒犯者、伤害情景的认识,提高个体自身的宽恕水平。
   (三)以社会教育为依托,深化教育成果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互联网的使用给社会文明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网络暴力,其本质上是由网络欺负行为组成的面向网民的行为,政府层面需要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引导,提高民众的网络素养,净化网络空间,给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快捷性、開放性等特点,积极弘扬正能量,进行宽恕示范教育,有选择性地对宽恕性事件进行宣传和鼓励,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对睚眦必报及心胸狭窄的现象给予相应的批评,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从而深化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成果。   參考文献
  [1]黄金鲁克.网络欺凌:向“看不见的拳头”说“不”[N].中国教育报,2013-07-19(7)
  [2]刘慧瀛,何季霖,胡悦,等.大学生网络欺负与心理症状、网络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12):988-993.
  [3]Brown R. P.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Tendency to Forgive:Consrtuct Validity and Links with Depression[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3,29 (6):759-771.
  [4]周晨曦.初中生宽恕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5]王小运.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6):89-93.
  [6]邹增丽,王梓钰.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宽恕倾向的关系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1):12-15.
  [7]刘莹.青少年父母心理控制和网络欺负的关系:自尊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D].保定:河北大学,2020.
  [8]高杨.大学生人际压力与网络欺凌的关系:社会兴趣的调节及自卑感中介效应[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endency to forgiv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ndency to forgive and cyberbullying. By using the cyberbullying scale and forgiveness tendency scale, 692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by SP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llege students’ tendency to forgive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gender, but it differs significantly in whether they are the only child or not; (2)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in college students’ cyberbullying, and it differs significantly in whether they are the only child or not; (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tendency to forgive and cyberbullying, and their forgiveness tendency is a negative prediction of cyberbullying. Therefore, the tendency to forgive of college students greatly affects the level of cyberbullying.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endency to forgive; cyberbullying
其他文献
[摘 要]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模式和指导方式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对国内部分理工科高校的274名硕士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交流访谈、统计分析,发现实行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其课题进度、成果产出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单一导师制培养和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分析其原因在于:双导师制可综合不同导师的优点,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研究生尽快度过科研适应期,
[摘 要]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人数的逐年扩增,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成为未来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点。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坚持招生改革,以实践育人为核心,构建以学科前沿性和交叉性为特征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化应用”一体的创新研究体系,以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为契机,形成“科研项目+校企联合”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新模式。  [
[摘 要] 过去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过于强调培养学生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情感因素能够了解情感对于认知的影响,在语言学习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在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语言教学效果的提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情感因素
分析高职生就业竞争力在家庭学校背景因素上的差异及职业成熟度、职业价值观与就业竞争力的关系,以期为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提供借鉴.通过选取上海4所高职院校大一至大三1598名学生,测量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水平,并预测其就业竞争力.结果显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处于中等偏上,在家庭学校背景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业成熟度及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家庭学校背景与就业竞争力显著相关,共解释就业竞争力49.3%的变异量.结论:从个人、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提出分层分类帮助高职生明确职业目标、提升职业自主、培养职业信心,引导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
[摘 要]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验实训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工作岗位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验实训环节与工业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及环境越来越趋同。以培养学生技能、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出发点,在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实训教学中融入工业企业中的工业心理学因素,建立起融合工业心理学因素的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能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工业心理学素养,能使高职毕业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是新文科建设的任务之一,也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课程仍存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师资水平不一;课程内容不够深入,教学方式不够灵活;课程评价不成熟,学生满意度低;价值引导少,德育理念有待强化等现状.在新文科视域下,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强化德育价值引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等方面入手,提出将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有效路径,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心理育人的目标.
[摘 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将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更好地满足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对高校思政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是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要找准着力点,如何更有效地通过“精准滴灌”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发挥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摘 要] 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以灯塔工厂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企业急需能掌握工业4.0技术,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工人”。然而以长周期培养的职业教育不能快速响应产业升级变化,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跟不上企业实际需求。从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的建构意义出发,分析校企双主体育人在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发展机制中存在的资源依赖不强,供需结构性矛盾,人才培养滞后企业需求;资源共享困难,产
清代是中国历代科举考场制度建设的最高峰.除了殿试,从最低级别的童生县试到最高级别的举人会试,均出现了专用科举考场,但普及率各不相同.为了既能节约考试成本,又能为考生提供应试便利条件、加强考试秩序管理,清代各地将试院、考棚等考试功能建筑与政府衙署、地方官学、书院、文昌宫等公共建筑结合在一起.与其他专用科举考场一样,非独立型科举考场同样是清代地方社会努力追求科举考试制度公平的重要表现,体现了清代科举考场“以公益求公平”的文化特征.
2021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于8月20日顺利结束,共录取18.39万人,其中本科录取13.43万人,专科录取4.96万人.rn全省高招录取形势向好.高水平大学在闽招生人数再创新高,传统“985”“211”等高水平大学各类别各批次共录取1.65万人,同比增加500余人;本科录取人数比去年增加3500余人;军队、师范类院校生源质量良好,录取考生分数位次较往年提升明显;艺术类投档模式改革成效显现,本科提前批录取人数增长明显,多所知名艺术类院校在闽录取人数大幅增长;教育部高校农村专项计划录取人数保持逐年增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