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且学习差的学生,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后进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差,不能按时的较高水平的完成教师交给的各项任务。“后进生”常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歧视,甚至被教师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但教师应该想到,后进生也是有思想、有自尊、有主见、相对独立的人,后进生渴望受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关心,渴望能融入集体之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事实上,后进生也有其长处和闪光点,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如果抱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思想,就能够做好每一个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那么怎样才能转化后进生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探究其形成的根源,其次再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后进生形成的根源
后进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斑主任应本着理解的原则,真正摸清其犯错的原因和动机。分析这几年接触的后进生,我认为其形成原因如下。
1.家庭方面的原因
(1)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是溺爱,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对孩子从小就百依百顺,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化”;要么是粗暴,使孩子在呵斥和棍棒中仇视一切“教育”;要么是放任自流,孩子从小就“留守家庭”,自己处理“一切事务”,在“自由”中疏远了棍棒也疏远了感情,养成了懒惰、散漫的习惯。
(2)家长行为不当。“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工作懒散、趣味低级、言谈粗俗、沉迷色情,甚至游手好闲,这样的“启蒙教育”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家庭离异。有些家长双方经常打架吵闹,在孩子的心目中投下了生活的阴影,扭曲了他们的道德是非观念,若父母离异,更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心灵遭到创伤,教育“畸形化”。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歧视。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经常挖苦、讥讽、责骂、甚至体罚他们。使这些学生丧失了自信更失去了自尊,更严重的是在他们心目中播下了对教师甚至对教育的敌意。
(2)教法的落后。教师在教学上采取“一刀切”,不能“因材施教”,讲课和布置作业都紧盯中上的学生,使后进生上课时没有机会发言,当堂内容不能消化,作业只能“以抄代写”。
(3)学校管理的弊端。为了加强管理和提高升学率,班级制定了班规,学校制定了学生日常规范、班主任考评细则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表面上管理效果好了,但把教师管死的同时也把学生管死了。有些班主任因为学生违纪而影响了自己的班主任津贴,便狠狠地把这个学生训一顿,甚至让该生拿钱以弥补错误,解决问题单一化,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3.个人方面的原因
(1)智力状况。有些学生因遗传等因素造成从小反应迟钝,接受能力较差,在上学的起始阶段就没有赶上,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2)身体状况。有些学生因体质较弱或身体的某方面的缺陷,导致缺课较多,学习成绩不佳,久而久之便成为“后进生”。
二、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句教育名言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这一“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将真诚的师爱洒向他们,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苏霍姆林斯基语)。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后进生要充满爱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爱,是教育的前提”。“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08届我带的学生中有一个学生,虽然她的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差,每次收费时都很难按时交齐,但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救济,性格比较倔强,于是,我身为班主任,常去她家和她的妈妈进行交谈,进一步了解该生的脾气和性格,渐渐地她有空就和我谈心,也和班上学生打成一片,也乐意接受他人的帮助,顺利的完成了她的高中生活。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学生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2.对后进生要唤起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表现为对个人的自我尊重,也要别人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人格。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自卑心理,唤起自尊心,培植自尊心。如我班有一个学生有点结巴,当他被教师问话时,他便非常紧张,说话更加结巴,学习和纪律都很不好,甚至还有顶撞教师的毛病。面对这样的学生,我经常给他鼓励,明确告诉他,不要因为身体的缺陷而放弃学习的机会。经过一年的教育,他的学习成绩大幅提高,并且不再犯错误,还经常帮助其他学生改正错误,辅导学生。
3.对后进生要进行赏识
虽然后进生的缺点很多,暴露的比较充分,但绝不能有缺点而觉察不到他们的优点,要善于选准他们身上的优点,“不以分数论英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可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作为班主任,及时肯定表扬后进生,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使之更好地发扬下去并因势导之,促使其全面发展。
4.对后进生要有信心
后进生一旦有思想上的转化,就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变厌学为乐学。夸美纽斯认为:“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一旦激发起来,就要防止逆向转化,所以必须持之以恒,对于出现的漏洞给予坚决的堵死,毫不松懈,长期以来,差生的潜力得以发挥,兴趣愈来愈高。
5.对后进生的学习要“开小灶”
教师在教学和布置作业时要“因材施教”,绝不能搞“一刀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后进生有事可干,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如在上课提问时,尽可能的提问一些他可能会或者经过思考后能回答上的问题,时间长了,他对上课就产生兴趣,课后也会认真的预习。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多留一些基础的问题,要求他们提前交作业,并且当天的作业后写心得体会,然后教师进行面批。我在现在所带的两个班中对后进生实行这种“作业+后记”的模式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个学生在后记中这样写得“不抄作业,是我新的开始。”每个学生的后记中都写着心里话,有反应当天听课情况的,有反应学习心情的……学生能独立思考了,作业也不抄了,成绩自然就好了。
总之,差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辛苦的劳动,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开拓探索前进,不断完善、提高,唯有此,才能全面抓好素质教育,后进生的转化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一、后进生形成的根源
后进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斑主任应本着理解的原则,真正摸清其犯错的原因和动机。分析这几年接触的后进生,我认为其形成原因如下。
1.家庭方面的原因
(1)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是溺爱,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对孩子从小就百依百顺,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化”;要么是粗暴,使孩子在呵斥和棍棒中仇视一切“教育”;要么是放任自流,孩子从小就“留守家庭”,自己处理“一切事务”,在“自由”中疏远了棍棒也疏远了感情,养成了懒惰、散漫的习惯。
(2)家长行为不当。“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工作懒散、趣味低级、言谈粗俗、沉迷色情,甚至游手好闲,这样的“启蒙教育”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家庭离异。有些家长双方经常打架吵闹,在孩子的心目中投下了生活的阴影,扭曲了他们的道德是非观念,若父母离异,更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心灵遭到创伤,教育“畸形化”。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歧视。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经常挖苦、讥讽、责骂、甚至体罚他们。使这些学生丧失了自信更失去了自尊,更严重的是在他们心目中播下了对教师甚至对教育的敌意。
(2)教法的落后。教师在教学上采取“一刀切”,不能“因材施教”,讲课和布置作业都紧盯中上的学生,使后进生上课时没有机会发言,当堂内容不能消化,作业只能“以抄代写”。
(3)学校管理的弊端。为了加强管理和提高升学率,班级制定了班规,学校制定了学生日常规范、班主任考评细则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表面上管理效果好了,但把教师管死的同时也把学生管死了。有些班主任因为学生违纪而影响了自己的班主任津贴,便狠狠地把这个学生训一顿,甚至让该生拿钱以弥补错误,解决问题单一化,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3.个人方面的原因
(1)智力状况。有些学生因遗传等因素造成从小反应迟钝,接受能力较差,在上学的起始阶段就没有赶上,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2)身体状况。有些学生因体质较弱或身体的某方面的缺陷,导致缺课较多,学习成绩不佳,久而久之便成为“后进生”。
二、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句教育名言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这一“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将真诚的师爱洒向他们,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苏霍姆林斯基语)。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后进生要充满爱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爱,是教育的前提”。“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08届我带的学生中有一个学生,虽然她的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差,每次收费时都很难按时交齐,但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救济,性格比较倔强,于是,我身为班主任,常去她家和她的妈妈进行交谈,进一步了解该生的脾气和性格,渐渐地她有空就和我谈心,也和班上学生打成一片,也乐意接受他人的帮助,顺利的完成了她的高中生活。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学生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2.对后进生要唤起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表现为对个人的自我尊重,也要别人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人格。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自卑心理,唤起自尊心,培植自尊心。如我班有一个学生有点结巴,当他被教师问话时,他便非常紧张,说话更加结巴,学习和纪律都很不好,甚至还有顶撞教师的毛病。面对这样的学生,我经常给他鼓励,明确告诉他,不要因为身体的缺陷而放弃学习的机会。经过一年的教育,他的学习成绩大幅提高,并且不再犯错误,还经常帮助其他学生改正错误,辅导学生。
3.对后进生要进行赏识
虽然后进生的缺点很多,暴露的比较充分,但绝不能有缺点而觉察不到他们的优点,要善于选准他们身上的优点,“不以分数论英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可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作为班主任,及时肯定表扬后进生,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使之更好地发扬下去并因势导之,促使其全面发展。
4.对后进生要有信心
后进生一旦有思想上的转化,就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变厌学为乐学。夸美纽斯认为:“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一旦激发起来,就要防止逆向转化,所以必须持之以恒,对于出现的漏洞给予坚决的堵死,毫不松懈,长期以来,差生的潜力得以发挥,兴趣愈来愈高。
5.对后进生的学习要“开小灶”
教师在教学和布置作业时要“因材施教”,绝不能搞“一刀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后进生有事可干,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如在上课提问时,尽可能的提问一些他可能会或者经过思考后能回答上的问题,时间长了,他对上课就产生兴趣,课后也会认真的预习。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多留一些基础的问题,要求他们提前交作业,并且当天的作业后写心得体会,然后教师进行面批。我在现在所带的两个班中对后进生实行这种“作业+后记”的模式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个学生在后记中这样写得“不抄作业,是我新的开始。”每个学生的后记中都写着心里话,有反应当天听课情况的,有反应学习心情的……学生能独立思考了,作业也不抄了,成绩自然就好了。
总之,差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辛苦的劳动,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开拓探索前进,不断完善、提高,唯有此,才能全面抓好素质教育,后进生的转化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