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成本与专利侵权赔偿数额之关系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期。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赖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有效而快速地激发我国市场主体自主创新热情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较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知识产权的价格水平,特别是大幅度提升我国专利的平均价格水平。目前,我国专利平均价格水平严重偏低,甚至明显低于我国专利的实际平均成本,这一问题与当前我国专利侵权赔偿数额过低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我国专利侵权赔偿标准,使其能够达到合理的水平,不仅事关专利权人的利益,更关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考虑到目前确定专利赔偿数额的方法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而导致主观随意性过强,笔者建议在确定专利侵权赔偿数额时,将专利技术的研发成本列为重要参考因素。
  一、专利侵权赔偿数额、专利价格与研发成本
  专利价格与专利侵权赔偿数额具有明显的直接对应关系。中南大学法学院刘强教授从北大法宝获得的统计样本,共收集到我国法院从1993年至2013年间审理的有赔偿数额的专利侵权案件2320件,其中判决结案1674件,平均判赔数额为104733元,调解结案646件,平均调解金额为66151元。1由此可见,我国专利侵权赔偿数额平均不到10万元。
  从理性经济人角度而言,假设法院判决一件专利的侵权赔偿数额为10万元,那么专利技術使用者给出的专利转让价格或许可价格通常就不会超过10万元。这是因为专利技术使用者如果主动去寻求专利授权,那么他就会产生确定的经济成本;而如果专利技术使用者未经许可直接使用该专利技术,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市场广阔,专利权人发现侵权行为的几率较小,而即使被发现,侵权案件也要经历侵权赔偿诉讼、专利无效程序等多道环节,即使使用者最后被法院判决构成专利侵权,他也只需承担10万元的侵权赔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专利权人要价超过10万,如果从纯经济的角度考虑,技术使用者就不如直接以侵权的方式直接实施该专利技术。事实也似乎说明了这一点:2011-2012年,中国技术交易所先后举办了两届专利拍卖会,其中每件专利的平均拍卖价格亦为10万元以下。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4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3015.6亿元。同年,我国专利申请量为236.1万件。又据WIPO估计,全世界80%以上的技术都披露在专利文献中。综合考虑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我国每件专利申请的技术研发成本平均约为44.1万元。由此可见,我国专利侵权赔偿数额、专利价格均远远低于专利技术研发成本。质言之,在我国进行技术研发,如果依靠专利保护,不仅不会获取利润,反而会产生巨额亏损。当然,由于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研发成本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家财政资助,专利保护的不足或许对其尚无实质性影响;但是企业的研发成本则来源于自有经费,专利侵权赔偿数额过低的现状便会对其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由此,企业界人士经常发出的“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的慨叹,也就不足为奇。而要破解这一困局,根本之策就是提高专利侵权赔偿数额至专利技术研发成本之上。
  二、研发成本作为专利侵权赔偿数额重要参考因素的合理性分析
  由侵权人承担专利技术的研发成本,其合理性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即使没有专利法保护,技术使用者要获取和使用技术,也至少要付出与其他研发者相同的研发成本,因此,由侵权人承担专利技术研发成本,并未损害侵权人的合法利益。专利法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通过赋予权利人排他性权利,以激励人们进行研发投入;二是以权利换公开,促进新技术的公开,节约社会资源、避免重复研发。在没有专利保护的情况下,研发者通常不会将其研究开发的技术进行公开以供其他市场竞争者使用,因此,技术使用者如果要使用该技术,则该技术使用者或者以高于研发成本的价格购买他人的技术,或者自行投入研发成本进行自主研发。技术使用者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其获取技术的成本通常都不会低于他人的研发成本。而在有专利法保护的情况下,若技术使用者未经许可而使用该专利技术,则判令其承担在没有专利法保护时其获取技术所必须支付的成本,显然是一种公平且合理的做法。例如,如果没有专利法保护,技术使用者获取技术需要付出50万成本,而国家制定了专利法,技术使用者获取技术的成本反而为零或仅为10万元,这样的结果,即使不考虑法律权威所遭受的损害,也终究是不合理的;而如果让技术使用者承担50万元的研发成本,技术使用者事实上并未损失任何合法利益,因为即使没有专利法保护,其获取和使用该技术所需支付的成本也将达50万元;
  其次,专利侵权赔偿数额应以专利价值为依据,而专利价值则与专利技术研发成本有着密切关系。专利侵权赔偿数额显然应与专利价值具有正比关系,即专利价值越高,则专利侵权赔偿数额就应越大。例如,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如果A专利价值1亿元,B专利价值100万元,那么,侵犯A专利的赔偿数额显然应高于侵犯B专利的赔偿数额。目前,专利价值的评估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成本法,二是市场法,三是预期收益法。其中,市场法由于需要有相似专利的市场数据,而这些数据通常难以获得,故目前我国较少使用市场法进行专利价值评估;同时,预期收益法由于主观性过强,因此,其评估的准确性也经常受到怀疑。因此,虽然不能排除偶有极端个例,但是专利价值与专利技术研发成本总体上讲仍然有着正比例关系,即专利技术的研发成本越高,则专利价值通常也就越高。而如上所述,专利侵权赔偿数额又与专利价值具有正比关系,故此,专利侵权赔偿数额与专利技术研发成本亦存在正比关系。因此,在确定专利侵权赔偿数额时,将专利技术研发成本作为重要乃至主要的参考因素进行考虑,并无不合理之处。
  三、研发成本作为专利侵权赔偿数额重要参考因素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专利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了四种专利侵权赔偿数额的计算方式,分别是: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法定赔偿。   关于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司法实践中通常使用的计算方法是:专利权人的产品因侵权所造成的销售量的减少数量乘以每件专利产品的合理利润的乘积。这种计算方式存在很多缺陷,比如:科研机构、大学本身不生产产品,谈不上销售量的减少;专利产品的市场并未饱和,侵权产品的销售并不会导致权利人的销售量的减少,甚至可能由于侵权人的促销而导致权利人销售量的增加,但是并不能因此便判定权利人没有因侵权而遭受损失,因为在这些情况下,权利人遭受的潜在市场损失可能更大;
  关于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在司法实践中通常是按照侵权人销售的侵权产品数量乘以侵权产品的合理利润的乘积进行确定。但这种计算方式也有很大弊端:首先,在我国,侵权案件中的侵权人通常为中小企业,而很多中小企业存在财务帐簿不完整、不真实的情况,权利人很难获得全面的侵权产品数量的证据,法院可查明的侵权产品数量通常远远少于实际的侵权产品數量;其次,侵权行为通常会严重影响专利权的许可、转让或自行实施等商业行为,而这些影响也会对权利人造成严重损失,但侵权赔偿数额的确定过程并未将其考虑进来;
  关于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司法实践中使用这一方法时,通常要求专利权人确实发生了真实有效的专利许可行为。而这种实践也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很多专利侵权案件中并不存在专利许可协议,同时专利许可价格是权利人与被许可人考虑到多种因素之后而确定的价格,该许可协议所确定的价格并不一定能够准确反映专利的价值。
  正是因为上述三种计算方式存在很多缺陷,所以,我国专利侵权案件大多采用法定赔偿方式确定专利侵权赔偿数额。法律明确列举了法定赔偿需要考虑的因素:一是专利权的类型,二是侵权行为的性质,三是侵权行为的情节。但是,这三个因素均为主观要素,并不能为侵权赔偿数额的确定提供准确的指引。同时,考虑到我国法院通常由主办法官方式审判专利案件,在确定赔偿数额依据不充分时,主办法官如果判决较高的赔偿数额,通常会面临很大心理压力,因此主办法官对赔偿数额通常会抱有折衷的心态,即既然已经判决原告胜诉,那么就不妨把赔偿数额降低,这样原告和被告都可接受。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法院在确定侵权赔偿数额时所面临的关键性难题,就是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时,如前面第二部分所述,专利技术研发成本与专利侵权赔偿数额具有正比关系,而专利技术研发成本通常在权利人财务账簿中有明确的记载和反映,权利人既容易举证证明,人民法院也容易进行准确的数字计算。因此,将研发成本作为专利侵权赔偿数额的重要参考依据,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还具有定纷止争的现实必要性。
  四、研发成本作为专利侵权赔偿数额重要参考因素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我国《专利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并考虑到我国四种专利侵权赔偿数额计算方式的具体司法实践,人民法院可以在适用法定赔偿计算方式时将研发成本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其理由有二:首先,《专利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法定赔偿计算方式的参考因素是开放性的,除了专利权种类、侵权行为性质、情节因素外,并不排斥研发成本等其他参考因素。因此,将研发成本作为法定赔偿的重要参考因素,从法律上讲是可行的;其次,《专利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法定赔偿的幅度范围是1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而如前所述,我国每件专利的直接研发成本平均为44.1万元,因此,以研发成本作为重要参考因素确定法定赔偿数额,从法律实践角度讲,也是可行的。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大多数专利技术研发成本与其专利权的市场价值是成正比关系的,但在实践中,某些特定的专利技术研发成本与其专利权的市场价值以及权利人的侵权损失却并不一定完全成正比关系。质言之,有的专利技术研发成本可能很低,但专利权的市场价值有可能却很高,权利人因侵权所造成的损失也可能很高;反之亦然。因此,在确定专利侵权赔偿数额时,是否考虑研发成本以及研发成本的考量权重,应该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如果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侵权获益以及合理使用费均难以准确确定,那么在确定专利侵权赔偿数额时,就应该将研发成本这一因素考虑进来,并视具体情况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甚至主要的考量因素。
其他文献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回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史,“三友”这个响亮的名字,真如忠直可靠的朋友一般,参与并见证了三十余年来中国知识产权星火燎原的全过程。1986年,当国人对“专利”“知识产权”等词汇尚感新鲜与陌生时,专利代理人、今三友知识产权集团会长李强便创办了北京三友专利事务所,成为中国专利局批准的首家民营专利代理机构,也是其首次颁发的“中国专利工作先进代理机构”称号的获得单
期刊
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少平,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延昆共同为北京互联网法院揭牌。新设的北京互联网法院集中管辖全市辖区内应当由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特定类型互联网案件,主要包括:互联网购物、服务合同纠纷;互联网金融借款、小额借款合同纠纷、互联网著作权权属和侵权纠纷;互联网域名纠纷;互联网侵权责任纠纷;互联网购物产品责任纠纷;检察机关提起的涉互联网公益诉讼案件;因对互联网进行行政管理
期刊
新《广告法》自2015年9月1日实施以来,因其涉及行业的广泛性和商业活动的多样性,以及较之前的《广告法》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鉴于《广告法》规制的各种违法行为众多,如虚假广告、使用绝对化用语、不满十周岁未成年人代言、非医药广告使用医疗用语、特定商品服务的广告违法、互联网广告活动中的违法等,本文无法一一进行分析。在此,仅通过对绝对化用语的规制和适用的理解浅析违法广告语的边界。
期刊
裁判要点  权利人以他人注册商标使用的文字、图形侵犯其企业名称权等在先权利为由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企業名称中的字号,可以认定为“企业名称”。认定在后注册商标、字号的使用侵害在先企业名称权(字号)构成不正当竞争,则必须符合《侵权责任法》所规定的“过错+损害”的法定构成要件。认定是否具有“过错”,人民法院应综合以下因素进行判断:二者的近似程度、所使用商
期刊
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最终通过的竞争法修正案,在网络竞争领域新设了互联网专条,结合一般性规定,将最大限度地涵盖网络竞争案件的各个方面。在新经济背景下,网络竞争案件将成为未来竞争法的重要适用领域。  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竞争法)通过之时,我国互联网产业尚未起步,在随后的二十多年的网络勃兴期,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案件不断涌现,实践中出现的很多法律适用的问题倒逼着竞争法的修改。201
期刊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已于2017年11月4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内容亮点众多,引起了各方关注。笔者所在的基层法院,每年审理全国1/10以上的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其中不乏需要针对新商业模式、新技术背景下网络竞争行为作出正当性判断的案件。多年来,包括笔者在内的法官们都困惑于当下《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适用的局限性,即使在对多方提出原则条款
期刊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药物领域的发明涉及的内容、方式往往也比较复杂。众所周知,新化合物的研发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目前很多新药研发机构都将研发重点转移到已知化合物新性能和新活性的开发上。与此相应地,专利申请领域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以制药用途为基础的专利申请。对于此类制药用途专利申请,由于《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在某些方面的规定不够细化,导致不同审查员
期刊
本文拟通过对既往技术类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例进行类型化分析,进而提出笔者对于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适用法律的意见和建议。  2017年11月4日,全国人大发布了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其中涉及的“互联网不正当竞争专条”是本次修订的亮点。该条款对利用技术手段实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本文拟通过对既往技术类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例进行类型化分析,进而提出笔者对于互联网不正当
期刊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突显,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运转和经济的发展。识别交通拥堵状况,为路网建设以及交通信号配时提供依据,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系列交通拥堵评价体系的一般化模型,并申请了一系列以交通拥堵评价为主题的专利申请。对于交通拥堵评价这一主题是否属于技术方案的问题,业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下面我们就通过两个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判定交通拥堵评价系统是否属于技术方案。
期刊
一、前言  近日,美国博通公司向高通发出70美元/股、1300亿美元的邀约收购,但是高通表示其是恶意收购,断然拒绝。在通信芯片业务上,高通擅长于移动通信,博通则是有线通信,双方几乎没有业务重叠。而在此之前,博通曾经斥资55亿美元收购Brocade通信系统公司,高通则是斥资380亿美元收购了荷兰恩智浦半导体公司。今年年初,中国商务部批准了博通收购博科(Brocade)的交易,同时认为“此项经营者集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