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特加,酒界的渣男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unfeng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蒸馏酒中,最简单粗暴的就是伏特加了。
  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简单,用谷物蒸馏出90多度的酒精,再稀释到40~50度,就可以直接售卖了。简单说,就是酒精兑水。
  伏特加之所以能享誉世界,也正是因为它没有个性化的风味,所以它能和所有饮料搭配。
  伏特加与橙汁搭配,是鸡尾酒“螺丝起子”;伏特加与咖啡搭配,是鸡尾酒“黑俄罗斯”;伏特加和汤力水搭配,是《挪威的森林》里绿子爱喝的鸡尾酒;伏特加 青柠 姜啤,就是大名鼎鼎的莫斯科骡子。
  所以,伏特加也号称“酒界的渣男”。

“伏”之初体验


  对于大部分没有品尝过伏特加的人来说,喝伏特加可能更多的是猎奇。
  我一个女生,也不例外。
  俄罗斯伏特加名气之大,曾让我一度以为俄罗斯的伏特加就是世界上最烈的酒了,有机会一定要尝试一次战斗民族的烈酒。我在第一次踏上俄罗斯这片神奇的土地之后,终于如愿以偿。
  还记得是在一家比较高档的酒吧,我和几位朋友激动地翻起菜单,迅速划到酒类清单一页,用当时还非常蹩脚的俄语,向服务员点了几杯伏特加。
  服务员的表情略显疑惑,她小声问了一句:“不需要别的了吗?”
  “不需要了,谢谢!”
  很快,服务员拿着托盘,端上来了6小杯伏特加。
  恩?这么小杯?只有30毫升的样子,杯子上插了一片柠檬,洒了一圈盐。
  这……就是伏特加?我们几个人,头“顶”了很多问号。
  坐在旁边桌位的俄罗斯朋友走过来,眼神里既带有好奇又带有一丝不屑,拿起伏特加对我说:“女孩,知道怎么正确饮用伏特加吗?看好了!”
  只见他用舌头舔了一圈杯口的盐,再把这杯伏特加一饮而尽,喝完立刻把杯口的柠檬片塞进口中,表情狰狞片刻,过后连声赞叹“太好了!”整个过程无缝衔接,动作相当熟练,像一套固定模板一样,丝毫不拖拉,可谓酣畅淋漓!
  于是,我也激动地按照这样的方式迅速喝下,可惜没有任何味道,不甜、不苦也不涩,看起来像水一般晶莹透澈,喝下去竟有烈焰般的刺激,像是灌了一杯酒精,只有那片柠檬给我带来了唯一的味觉记忆。

  这就是我第一次接触伏特加时的完整记忆了。不算是很糟糕的体验,但也无法勾起我任何的好感。很遗憾,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再没有想起过它,也没有与谁分享过伏特加体验,更谈不上什么情感的认知。

没有任何味道,不甜、不苦也不涩,看起来像水一般晶莹透澈,喝下去竟有烈焰般的刺激。


  真正使我开始重新关注伏特加,是在2年以后,我再一次踏上俄罗斯这片神奇的土地。

人人都爱伏特加?


  室友卡佳是个爱喝酒的俄罗斯姑娘,下课回来总会抱着两瓶酒进厨房,晚上再召集几个朋友来做客,一起喝酒、聊天、唱歌、跳舞。
  这是大部分当代俄罗斯大学生的晚间生活。而我作为外国人,刚来的一段时间不仅无法融入她们的生活,还无法保持自己原来正常的作息,每天凌晨正是宿舍气氛最高潮时……别提什么学习,能保证第二天在课上不打盹就不错了。
  我甚至曾指着宿舍管理条例威胁卡佳:“宿舍是不允许藏酒的,你不怕被宿管大妈发现后通报批评吗?”我希望她能够有所收敛,不要这么“嚣张”。
  谁知道,卡佳像听见了什么奇闻异事似的看着我:“我没听错吧?宿舍不允许带酒?那可能我们整个宿舍楼的人都会被赶走吧 !”
  由于我和卡佳之间的小摩擦源于酒,室友和酒的故事也贯穿着我整个留学生涯,我对伏特加也渐渐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看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好奇:俄罗斯人这么爱喝酒,就连女生天天都要饮酒聊天,那俄罗斯人酒量一定很好吧?
  我可以明确地回答你:其实并不怎么样。
  你或许还会问:在俄罗斯一定人人都嗜好伏特加吧?
  我也可以肯定地回答你:不是。
  室友卡佳平均一周邀请好友上门6次,6次中有5次会一起饮酒。粗略统计,这5次中有3次是红酒或者香槟,1次是啤酒,还有1次可能是果酒、可能是蜂蜜酒、可能是格瓦斯,也有可能是伏特加。
  在我的印象中,俄罗斯女生十分爱喝酒但并不爱喝伏特加,除了卡佳。我的女性朋友、同学、老师,都更加喜欢饮用香槟、葡萄酒。她们往往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微醺感觉,在酒量方面也表现得很一般,一两杯红酒就达到饱和,更别说什么伏特加了。
在俄罗斯,男性饮用伏特加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

  只有在宿舍有男生来做客的时候,她们才会尝试一起饮用伏特加。平日里的闺蜜聚会,伏特加是从来不会光顾我宿舍的。
  曾有一次,我买了两瓶伏特加准备送人,卡佳看到后连忙发问“这是你买的吗?你要喝伏特加?这也太厉害了!”
  看样子即使是国酒,也并不代表人人都对它爱不释手。在俄罗斯女性的眼里,飲用伏特加过于男性化了,不符合现代女性优雅高贵的气质。相比之下,她们会选择价格更高的葡萄酒。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男人比女人喝酒更多的其中一个原因。   我在俄罗斯生活了半年之后,开始慢慢融入他们的生活。空闲的时候,我会参加卡佳的宿舍聚会;各大节假日,我会被邀请去参加晚会盛宴。拜访导师、朋友的时候,我也时常提着两瓶伏特加作为“伴手礼”。
  当你不知道要送些什么的时候,来瓶伏特加,屡试不爽。你会发现,伏特加总是出现在各种类型的聚会场合中。俄罗斯人其实真的很纯粹,一瓶伏特加,可能只要几十块钱,就能应付各种场合的社交,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相互说上几句祝酒词,将一小杯伏特加一饮而下,就可以称兄道弟了。光是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社交方式,就能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了。
  当然,就像前面提到的,在俄罗斯,男性饮用伏特加的比例是远远大于女性的。有句话这么说:伏特加是他们的“第一任妻子”。但即使俄罗斯男性再热爱伏特加,也不代表他们真的刀枪不入。
  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尤其对于俄罗斯男性来说,伏特加是一种工具,一种可以让自己放松下来,并与他人分享愉悦的一种介质。他们好喝酒,但并不是真的很能喝。
  看似“嗜酒如命”的俄罗斯酒文化中也有可取之处,比如俄罗斯人是从来不会劝酒的,所有的饮酒行为都源于自身的喜爱。

伏特加虽然不能战胜病毒,但是能战胜病毒带来的恐惧。


  在我经历的种种场合里,其实从未见过有谁因过度饮酒导致不可收拾的场面,也从未见过有谁真的能够豪饮伏特加千杯不醉。时常会在网上看到网友发一些关于战斗民族饮酒的娱乐视频,其实有点以偏概全了。
  有关俄罗斯人饮用伏特加的故事,讓大家看得眼花缭乱。战斗民族的彪悍特性越传越神,有时候他们真的被过于妖魔化了。
  他们也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肉体,和你我并无二致。

“有伏特加,怕什么肺炎”


  又一次颠覆对伏特加的认知,是在我回国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款来自波兰的96度的伏特加。
  去年“双十一”,好友小叶给我发了几款伏特加的牌子,想买几瓶送人,让我帮忙看一看。我发现,其中有一款竟然酒精含量高达96%!
  我惊讶地反问她:“伏特加哪有这么猛烈的,这难道不是医用酒精?” 在我此前的认知里,伏特加就是40度,因为这是俄罗斯市场上售卖伏特加的统一标准。
  经过一番了解才得知,这款96度的伏特加名为“斯皮亚图斯”(Spirytus),原产地是波兰,凭借96度的酒精度常年霸占全球烈酒榜单第一名,号称酒精之王。
  波兰的这款“生命之水”实际威力过于猛烈,这决定了在大部分情况下,它还是作为基酒来调配鸡尾酒的。像著名的血腥玛丽,就是用它当基酒。
  实际上,俄罗斯和波兰都将伏特加视为本国的国酒。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一份1405年的波兰文件,那个时候伏特加的名字还是“Gorzalka”,意思是“燃烧”。
  人们今天一提起伏特加,都会习惯性地想起俄罗斯。然而,同样也是伏特加主要生产国的波兰,却很少有机会为伏特加代言,以至于我在俄罗斯几年的时间里,竟从未听闻过这款波兰的“生命之水”。
  当然,小叶最后还是没有买它,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和她一样,只是好奇地把它加进购物车。
  可谁又能想到,在这次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波兰生命之水Spirytus正式“出道”!它在许多国家的销量急剧增加,因为医用酒精脱销,网友开始争先恐后地抢购Spirytus,用它代替医用酒精进行消毒。
  此时,俄罗斯的伏特加怎会“示弱”?!在疫情登陆东欧后,俄罗斯超市内的伏特加专区,也是空得相当寂寞。机场里冒死出境前往疫区的大哥表示:“有伏特加,怕什么肺炎?”
  “恐怖邮轮”钻石公主号上的三名俄罗斯游客虽然确诊了,但还不忘吹一发伏特加安慰剂。他们相信只要有伏特加,病毒没什么可怕的。
  俄罗斯人无法拒绝伏特加,这既是他们的物质生活之根,也是他们寄托灵魂的精神之根。伏特加虽然不能战胜病毒,但是能战胜病毒带来的恐惧。相比之下,可能假酒才是能夺去他们生命的最大敌人吧。
  在今天的俄罗斯,你很难再看到嗜酒如命的俄罗斯人。旧的饮酒文化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许多年轻人和你我一样,每天为了生活上下班疲于奔命,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少饮或者不饮正在成为时尚。
  这些“新俄罗斯人”认为,传统的烂醉如泥等同于将酒精直接注射在血管里,没有任何意义,也失去了对酒原本价值的体味。
  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伏特加文化增添着注解:在过去,当人们打开一瓶伏特加,或许是因为悲伤,或许是为了喜悦,而现在,是为了享受生活。
  如果有人问我:俄罗斯人没有了伏特加会怎样呢?
  我想,也许他们就不会再快乐了。
其他文献
随着摩尔定律失效,传统芯片性能的提升速度开始放缓。如今的加工工艺在不断接近物理极限,可人们对算力的需求不会减少,因此全世界在寻找新的出路,来提升芯片的算力。实现量子计算所使用的光芯片,成为人们目光的焦点。  在相同的芯片面积下,光芯片的延迟、能耗,仅有传统芯片的千分之一,而工作频率则增加了10倍。光芯片对工艺尺寸要求不苛刻,而且稳定性良好,信息传输不受温度、磁场等常见环境因素影响。作为算力提升的希
成均馆,朝鲜高丽和李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有着600多年的历史,如今变成了一所现代化的私立大学,背靠着三星集团。  2019年年初,我來到韩国成均馆大学,参加了寒假交流项目(SKKU WISE with Saumsung)。  前往之前,我问身边的同学,对成均馆大学的认识是什么,他们回答是其著名校友—韩国明星宋仲基以及他的电视作品《成均馆绯闻》。徒步观光  作为学生,我们每天只
巴黎,法国国家行政学院  “黄马甲”运动于3年前在法国爆发,愤怒的示威群众在首都巴黎和其他各大城市聚会,打砸抢烧频发,其激烈程度令世人震惊。该运动逐步演化成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对以马克龙为代表的政商精英集团执政方式的不满,跨越了政治光谱,得到了极左和极右政党的支持。  /ENA被称为“权力的学校”,毕业生大多年纪轻轻,却一步登天,大好前程尽在眼前。/法国国家行政学院校园一角  在为平息不满声浪而展开
2019年6月15日,巴基斯坦奎達市,哈扎拉族民众在当地一个墓园里玩传统的掷石子游戏“Sang Girag”。活动中,两队各出5~6人,用板球大小的光滑圆石头轮流掷向被称为“qarqa”的圆柱形目标,打中qarqa得一分,率先赢得10分的队伍获胜。2019年6月21日,巴基斯坦奎达市,一名佩戴传统民族首饰的哈扎拉女孩。  一个社区里,最活跃的地方竟然是埋葬有1000多人的墓地:老人带着小孩在墓地边
有這样一群人,防疫时曾被嫌弃,复工时又不可或缺,他们是跨境流动的劳动者,在客居国被称为“foreign worker”—外籍劳工、外籍移工。  尽管少数幸运儿可拿到永居证/绿卡,但大多数外籍劳工都知道,他们终有归期。  根据工种和待遇不同,这群人可粗略分为: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移工,做着底层工作的蓝领移工,又或是有着一技之长的技能移工,如厨师、护士、教师……  他们寻梦异乡的途径各异。像非洲和中美洲
《极品飞车:热力追踪》  在“旧饭新炒”成为潮流的当下游戏业界,连《极品飞车》也加入发行“高清重置版”的行列。  10月5日,艺电宣布,发行于2010年的《极品飞车:热力追踪》,将推出画质加强的重置版本。重置版定于11月登录索尼PlayStation 4、微软Xbox One、任天堂Nintendo Switch和个人计算机平台。  2010版《热力追踪》赢得过30多个不同类型游戏奖项。  《极品
美《时代》3月17日  去年年初起,亚裔美国人一直面临着比以往更严重的种族仇视。在去年疫情初期种族暴力不断升级的时候,“停止亚裔仇视”组织成立了。从去年3 月到今年2 月,该组织一共收到了3795 份关于歧视亚裔的报告。其中,女性被歧视的情况是男性的2.3 倍。美国心理协会在2018 年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称,亚裔美国女性在媒介和流行文化中被异化及物化。她们被描述为害羞的、安静的和存在感弱的,甚至
熙熙攘攘的尼泊尔街头  十年前初到尼泊尔时,每回听当地人聊天,我总要纳闷儿,怎么大家经常话说到一半,就要停下来高喊一声“China”?  起初我还老往脸上贴金地以为,大家可能是在讨论我这个有张中国面孔的外国人,之后愈想愈不对劲,怎么买东西时要讨论、讲政治时要讨论、坐车时要讨论,就连在办公室里谈工作的时候都要讨论?  后来我才恍然大悟,人家才不是没事“中国中国”地喊呢,他们说的是“Chaina”。在
3月下旬的一天,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个名为“关注爱丁堡”的账号发了一张当天拍摄的照片:一棵看来有一定树龄的樱花树上,缀满了刚刚开放的白色花朵,讨论区有不少人说这是爱丁堡每年最早开花的一棵樱花树。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陆续看到爱丁堡其他地方樱花盛开的照片。进入4月份,市中心王子大街一侧的粉色樱花也开始绽放。  今年的樱花似乎开得比较早,爱丁堡也并非一个特例。今年日本的樱花季,广岛抢了头筹,3月11日即
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领导的保守党,挟大选胜利之余威,以358票支持、234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一份“脱欧”协议相关法案,以确保英国在2020年1月底“脱欧”。  翻过“脱欧”这座“山”之后,另一道“岭”便映入眼帘,即如何应对英国国家统一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苏格兰地方政府首席大臣妮古拉·斯特金,喊出高调的“脱英”主张;北爱尔兰方面虽然低调,却涉及英国与爱尔兰两国间的过境贸易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