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糯山:古茶山中的稀世之珍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u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勐海被公认的茶王树有两株:一株是巴达山深山密林中“巴达山野茶王 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而另一株,则是生长在南糯山古茶山 中的“西保二号”,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这一野生一驯化的 茶王树,以及茶王树所代表的野生、栽培型古茶树群,“双剑合璧”奠定了 勐海在整个普洱茶界的超然地位。
  今天,我们要探访的便是有“古茶第一山”之称,栽培型茶王树所在地南糯山。
  车辆从勐海县城出发,一路向东。行进了20多公里后,路边山坡上便出现南糯山标识。这么快就到南糯山了?我们开始觉得有点不习惯。因为在连日寻访茶山的过程中,每一次进山都是一场攻坚战。这一次“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人有点不太适应。
  “这只是进入了南糯山茶区的地界,但距我们今天晚上投宿的南糯山半 坡老寨还有十来公里的山路要走。”陪同的勐海县茶业局钱局长故意把“山路”二字拖得老长。
  


  进入南糯山后,虽然是狭窄悠长的山间公路,却是一水儿的水泥路,这与去老班章时走的土路有天壤之别。咨询后才得知,原来勐海县推进旅游业,正在打造一条串起勐海所有茶区的公路,而南糯山则是旅游环线串起的第一颗珍珠。
  公路宽不过三米,只能单车通行。太阳快要落山,山间渐起薄雾。
  终于,前方的山谷中隐约出现了几户人家——半坡老寨到了。车辆在一栋漂亮的别墅前停下。一位热情的哈尼汉子出来迎接,他是半坡老寨的组长车杰。车杰家的别墅门口停了两辆车,一辆轿车,一辆越野。我仔细观察车杰的邻居家,发现一栋别墅两辆车,似乎是半坡村人的标配。普洱茶,给这个哈尼山寨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半坡老寨全村只有27户人家 128人。一路上你们所见到的山林皆是这27户人家的,进山的路也是我们这27户人家专享的!”车杰有些自豪地说。
  晚上,和车杰一家人在别墅旁边老式的哈尼族木屋中围炉夜话。半坡老寨的哈尼人是恋旧的民族。虽然普洱茶让半坡人迅速富裕,每家每户都建起了别墅,但老式哈尼族木楼却都没有拆除。
  “父母住不惯水泥楼房。因为楼房里没办法烧火塘!”
  当一伙人围炉坐定后,车杰指着火塘说,火塘在南糯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南糯山哈尼族的传统中,自从新房建起后就要在火塘里生起火,这火生起之后就不能熄灭。就像南糯山的种茶传统一般,代代薪火相传。
  关于南糯山茶叶的历史,已经无从考证。坐在火炉边,车杰给我们讲述了“武侯遗种”的故事 : 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不服水土,纷纷病倒,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而也有人称为孔明山。从武侯留下茶种后南糯山就成为了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
  “其实,诸葛亮南征没有到达滇南,所以也不可能在南糯山留下茶种。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种茶历史非常久远。”
  最早在南糯山种茶的,不是哈尼族人,而是布朗族。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哈尼人继承;根据当地哈尼人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大约已经历1100多年!
  无论“武侯遗种”是否发生过,这传说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茶文化的继承。无论是哈尼族从武侯手中接过茶种,还是在布朗族手中接过茶园,南糯山人都把茶文化继承和发扬得无以复加:如今,南糯山茶园总面积有21600多亩,其中古茶园12000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比较集中的是:姑娘寨有茶园3500亩,古茶园1500亩;竹林寨有茶园2900亩,古茶园1200亩;而半坡寨有茶园4200亩,古茶园3700亩……
  半坡老寨的古茶树大都树龄200~500年,是西双版纳州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因而在 茶叶从业者心中,有着超然的地位。
  如果说巴达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古茶树群,是茶原产地在中国最重要的佐证。那么,南糯山古茶 园中的1.2万亩的栽培型古茶就是人类训化、栽培茶 树的鲜活纪录片。无数茶人奔赴南糯山,试图揭开茶树栽培的神秘历史:1951年12月,科技人员在当地哈尼猎人的带领下深入山林中考察,发现了1株高8.8米、主干直径0.83米的古茶树,被尊称为“茶王树”。195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分所的周鹏举实地考察了“茶王树”。1954年,在周鹏举陪同下,著名植物 学家蔡希陶慕名到南糯山考察“茶王树”。1957年,科技人员一起对“茶王树”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推断茶王树树龄达 800多年,属栽培型“古茶王树”。1990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临南糯山参拜“茶王树”后,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欣然挥毫,留下了“南行万里拜茶王”的题字……
  但随着考察、观光人员的增多,“茶王树” 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树体也受到许多损伤。 1995 年“茶王树”不幸“仙逝”。
  巴达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王树“仙逝”;南糯山万亩古茶园中栽培型茶王树“仙逝”。为何这 些茶王树在生长了千百年依然枝繁叶茂,但被人们发现封王之后,却飘然仙逝?是什么扰乱了它们的 生命年轮?至今成迷。幸好,2002年5月,在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人们又发现另外两株较为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
  第二天,在古茶园中,车杰带领我们找到了南糯山新茶王树。“经测定树龄为800多年,被命名为‘南糯山茶王一号树’和‘南糯山茶王二号树’, 是整个西双版纳重点保护的古茶树!” 车杰告诉我们。
  茶王树的旁边被专门加了护栏。经过老茶王树“仙逝”之痛后,南糯山人痛定思痛,对古茶树倍 加爱护。
  南糯山“古茶第一山”的名号得之不易。今天的哈尼村民深深认识到,1.2万亩云南最大的古茶园,是古茶第一山雄厚的底蕴。而“茶王树”则是古茶山最耀眼的明星。没有底蕴,行之不远;没有明星,就没有第一山的定力!
其他文献
湖州,这座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曾经孕育了曹不兴、赵孟頫、吴昌硕、沈尹默等一批书画大家,书画文脉代代相传,“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并非浪得虚名。除了这些,能让湖州有如此底气将自身置于同是水墨重镇的苏扬二州之上,还因一件承载了中国文化无尽艺术魅力的物件:毛笔。  因为这杆笔,中国书画才成就了她的灵动、朴拙、空静、清雄……而湖笔,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所谓“毛颖之技甲天下”。  蒙公祠上湖笔厂
期刊
美丽的梅里雪山雄踞于云南和西藏交界处的横断山脉腹地,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然而,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冰川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垃圾泛滥、传统文化流失等问题正侵蚀着梅里雪山的圣洁。为保护梅里雪山,让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使梅里雪山的净土永恒,由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发起举行了“梅里咏恒”系列活动。  2015年6月28日,昆明。  美妙的歌声回荡在世博生态城低碳中心
期刊
茂兰,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从巍峨的峰丛到奇特的喀斯特原始森林,  从蜿蜒的山路到奔腾而泄的瀑布,  从多姿多彩的物种到点缀在山间的古老民居,  这一切,如海市蜃楼般连接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以至于难以相信它所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  茂兰,不是兰花的一种,而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一个乡镇的名字,也是对一个以保护喀斯特森林及珍稀动植物为主要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命名。集世界自然遗产
期刊
在中国大西南贫瘠的土地上,镶嵌着地球北纬25度上唯一一片绿洲,这个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石漠化治理提供自然选择模式的生态范本,三十多年来被完好地呵护着。如今,喀斯特森林的巨大科学价值和景观价值正在被不断认识和挖掘,尤其是在使社区群众从保护资源的最大贡献者变为最直接受益者方面,作为保护主体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这种探索在贵州省乃至全国的保护区中都不失典范意义。  所谓“生态文
期刊
从西双版纳勐海县城出发。我们要寻访的普洱茶乡就是传说中的老班章村。可能,对普通人来说,老班章闻所未闻。但对于茶客来说,不知道勐海县无所谓,如果不知道老班章却是缺乏茶客素养。因为顶着“普洱第 一寨”光环的老班章村,已经成为整个勐海的名片,甚至是整个普洱茶的代名。  群山的禁锢与馈赠      去老班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车出勐海县城后,就闯入了一幅水墨山水画中:近处,是平坦的“坝子”。刚收割过的水稻
期刊
普洱茶是原产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思茅及澜沧江流域的一类历史悠久的特种历史名茶,因具有长期收藏的品饮价值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而深受国内外许多“饮者”喜爱。然而,市场上普洱茶质量良莠不齐,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使消费者难辨优劣,严重影响了云南普洱茶声誉,制约了云南普洱茶效益的发挥。  云南普洱茶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量都在增长。香港是普洱茶的传统消费地,茶叶消费中70%是普洱茶;台湾形成的普洱品茗文化,推
期刊
随着勐海名山名茶品牌附加值的大幅提升,“勐海普洱茶”己成为云南茶叶的骨干代 表产品,“勐海味”已成为中国普洱茶的标杆和代表。大益、陈升号、七彩云南、雨 林古茶坊等普洱茶著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较大提幅;产业基础 和龙头企业实力规模快速增强,茶企品牌效益更为突出。2014 年,实现茶叶工业总 值 39.3 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分别有大益、陈升号、雨林古茶坊、七彩云南和合和昌。 产值
期刊
一次普洱问茶之旅,他毅然舍弃了在深圳经营多年的“十大名茶”,天命之年的他带领团队来到中缅边陲的勐海创立“陈升号”,凭“陈升号”一己之力,开创了普洱茶“老班章”的传奇;一夜暴风骤雨,巴达丛林的传奇野生茶王树倒地“仙 逝”,爱茶成痴的他竟然不计成本从深山中拖出古茶王树的“遗体”,斥资千万修建“茶王宫”,只为让茶王传奇不朽;对香扬水柔的老字号“福元昌”普洱念念不忘,他重金买下已经不复生产普洱的福元昌原址
期刊
九月的一个下午,我们在云南省勐海县质监局长贺辉安静的办公室里喝着有些刚烈的普洱茶。  “普洱茶不可能没有保质期限!普洱茶作为一种食物,不可能超越物质转化的自然规律。”贺辉说这句话的时候,无人回应。但在我们听来显得十分清晰又有着些许艰涩和无奈。  窗外阳光灿烂,似乎有一种巨大力量伺服其中。这句清醒且慢条斯理的话语让我们从一位资深执法者的口中感觉到普洱茶产业当下狂热与理性的巨大冲悖。  普洱茶,可称之
期刊
李维俊  LI WEIJUN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西双版纳州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布朗男人》系列作品荣获《大众摄影》2008吉锐杯“秘 境云南”摄影大赛铜奖; 《布朗男人》系列作品参加2009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参加2009中国丽水国际摄影大展; 《傣乡曼春满佛寺》等十余幅作品参加第八届中国摄影艺 术节暨2009首届大理国际影会《中国·西部·大地》巨幅 风光摄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