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班章:云端上的普洱茶王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feng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西双版纳勐海县城出发。我们要寻访的普洱茶乡就是传说中的老班章村。可能,对普通人来说,老班章闻所未闻。但对于茶客来说,不知道勐海县无所谓,如果不知道老班章却是缺乏茶客素养。因为顶着“普洱第 一寨”光环的老班章村,已经成为整个勐海的名片,甚至是整个普洱茶的代名。
  群山的禁锢与馈赠
  


  


  去老班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车出勐海县城后,就闯入了一幅水墨山水画中:近处,是平坦的“坝子”。刚收割过的水稻田里,成群的鸭子边  嬉戏边寻找着散落的稻穗;远处,环绕着坝子的是如黛的青山,白纱一般的云雾盖在山顶上,把山峰装扮成蒙着头纱的新娘。
  “如果再下点雨就好了,那天地都笼罩着云雾,那山峰就像新娘子穿婚纱一般了!”我看着远处的山峰幻想。
  “再下一场雨,我们今天就别想到老班章了!进山,你就见识到勐海雨季的厉害了!”说话的是勐海县茶叶局的钱局长。他不断地催促正埋头摄影的摄影师上车:“这叫什么风景!马上就进山了,无限风光在险峰。”
  旅程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写意。因为,进山后,汽车就开始和泥浆作战了——水泥路在山脚下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碎石路。再行进几公里后,随着海拔的升高,碎石路也没有了,只剩下蜿蜒曲折的土路。这时,正值勐海的雨季,土路经来往的车辆碾压后,呈现出“千沟万壑”的景象。
  艰难行进了两小时后,本来荒无人烟的森林之间竟然出现了一些房屋。这样的感觉,就如同武陵人穿过石洞后,突然遇见桃花源。这些房子大多是各类茶叶初制所。车转过又一个山头之后,左侧的山中出现一个呈半月型分布的村落,老班章到了——一个在云端上的村子。
  老班章地处勐海县东南,距离勐海县城约60公里,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班章村委会管辖,距离布朗山乡政府约35公里,始建于1476年,是一个以哈尼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全村现有农户125户,在籍人口521人。
  老班章村一年只分旱、雨两季,雨量充沛。村里有4700多亩乔木茶地,皆藏在村子周边的原始森林中。村里原生态植被多样性保存完好 ,土壤有机质丰富,村子所在地海拔1700米至1900 米,终年多云,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老班章普洱茶气刚烈、厚重醇香、霸气十足,为普洱茶中极品,因而老班章茶自近年普洱茶风潮兴起之后,便以“王者”“茶王”“班章王”之名在所有普洱茶爱好者心中占据了王者之位。
  钱局长一边指着路左边的村庄向我们介绍老班章,一边指着路右边隐在树林中的古茶树向我们推荐老班章茶。
  同行的摄影师听闻这便是老班章村时,表示不相信。因为他几年前来过老班章,但是那时的老班章村还只是一个很小的寨子,可眼前的村庄已经可以称之为“镇”了。而且,几年前的老班章村是一水儿的灰瓦木楼,但眼前的村庄却是全新的整齐划一的别墅群。
  这便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以前,老班章人被群山禁锢在这山谷中,只能保持原始的生活状态。普洱茶重新受宠,因为群山禁锢而保持原生态的老班章普洱茶,便成为了自然的馈赠,茶价一路狂飙,改变了老班章村。
  “诺博”蝴蝶效应
  转过山头,路边突然出现一副巨大的广告牌“欢迎来到普洱第一寨老班章”——还没进老班章,老班章就开始颠覆我对这“云端上的茶乡”低调内敛的印象。
  广告牌前方,是高大的寨门。寨门上的标语和其它的村寨没什么两样。但寨门下刷的口号就暴露了村庄和茶叶的关系——“严禁到村里收鲜叶,严禁外来茶叶进村”。
  车辆穿过立在茶园中的寨门后见到的第一栋建筑,再一次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这竟然是一家银行,开在一个只有百户人家的深山村寨里。
  才一见面,老班章就让我们不断“脑洞大开”,积累了一肚子问题。还好,银行后面就是村委会,几位着红白条纹衣裳的哈尼族汉子正等候着,我们的所有问题,他们都能给我们答案。
  一位魁梧的汉子自我介绍:“我叫二土,是老班章村委会主任!”做完自我介绍,他意识到我们奇怪的表情后,连忙解释:“我们哈尼族人,是父子连名的。我父亲名为二,所以我便以二为姓。而我的儿女,他们也分别以我的名为姓,分别叫土大和土妹。”看村里的建筑,完全是汉族地区农村别墅的风格,已经看不出哈尼族村庄的痕迹,但是看到二土的衣着还有他们的名字传承后,我明白了——原来哈尼印记无处不在,只不过从宏观叙事中隐退,退守到细节里。
  我们想要去探访大名鼎鼎的老班章茶园,但二土却不紧不慢,先把我们带到他家的别墅中。在别墅门口摆起了茶台, 请我们品尝地道的老班章。
  在日常生活中,一杯杯浓香的茶水是哈尼人热情待客的表达方式,可谓情浓于水,每当亲朋好友来访时,家里的主人就会双手捧上一杯杯浓醇的茶叶,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双手敬茶时把茶盅先敬给来访者中的年长者,后依次按年龄 大小一一敬献,主人沏好茶后,客人一定要喝,哪怕一口也行, 以表示对主人的感谢。
  于是我们坐定,入乡随俗体会哈尼族茶道。一直听说过“班章王”霸道之名,却不知茶之霸道是何意。今天终于得 以尝到真味。于是,在二土把茶盅递给我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一饮而尽。
  结果,我叫苦不迭。原来,霸道就是这种“有苦说不出”的味道?“味道如何?”二土继续给我斟茶,带着不怀好意的表情。我正准备说自己和班章王有缘无份时,舌尖上却传来丝丝甜味。
  “入口苦,但回甘却极快,果然是茶中极品!”同行的摄影师抢先说出了我对老班章想表达却表达不出的感觉。
  饮完老班章后,土大把我们领到茶山上。土大到茶山后就开始用哈尼语喊话,因为茶山上此刻正有几位哈尼姑娘在采茶。他想确定她们的方位后,让我们看哈尼人如何采茶。土大的喊声传过去片刻,林间传来了清脆的女声。场景就如同电影中刘三姐对歌 , 茶山只闻人语响,却空山不见人。因为山里的采茶姑娘都隐藏在古茶树巨大的枝桠里。
  终于,在土大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哈尼族采茶姑娘:她们穿着白红相间的哈尼民族服装, 脚穿一双时尚的小皮鞋,踩在长着青苔的茶树枝上。一只手抓在枝桠上,一只手点向树桠上的嫩 叶——老班章的茶山,又一次颠覆了我对茶的印象。在我记事以来,采茶应该是低头弯腰采撷的, 而两位哈尼族姑娘采茶却如同表演杂技一般。
  没来老班章之前,觉得它是个传说。价格贵 得像传说!现在看到采茶后才知道,原来每一片 老班章都这样得之不易!
  听到我的“传说”论调,二土给我们讲了一个哈尼族与“诺博”的传说:
  一位勇敢的哈尼族青年猎获了一只豹子,用大锅煮好后,邀请全寨的人去分享,全寨的男女 老少,边吃边唱,通宵达旦,觉得口干舌燥,就去树下烧了一锅开水,一阵大风刮起,许多树叶 纷纷落入锅里,开水变成了绿黄色。哈尼人尝了这种汤水后,顿觉清香爽口,苦后回甘,甚解口 渴,从此哈尼人就对这种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它称为“诺博”,即茶叶,由此哈尼人便开始种植茶叶和饮茶了。
  诺博的传说在哈尼人历史上流传了千百年,诺博一直做着“安静的美男子”,融入哈尼族的生活,从不干涉他们的生活。但自从“诺博”变成“普洱”后,就如同蝴蝶一般煽动了翅膀,引起了席卷全国的普洱热潮。而老班章,这个平静了千百年的村庄,也一夜之间,变成了“普洱第一寨”。
  变成普洱第一寨后,老班章成为了整个勐海 甚至西双版纳最富裕的村庄。也似乎在转瞬之间,哈尼族式的民宅全变成了汉式的别墅。“诺博”蝴蝶效应时间虽短,但给老班章带来的影响却超过了以往上千年。
其他文献
大理西陲地老天荒的彩云间盘旋着一只苍鹰,一道残阳穿透云缝在诺邓的山脉上延伸游离,延宕千年的古老村落拖曳着长长的身影泛着暗红的诱惑,犹如一幅莫奈的油画突兀地敞开在一片山坡之上,颤动光影中的房屋,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如梦幻般包裹着古老的诺邓村庄。    诺邓村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白族村落,突然地就立在了我的面前,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破碎的石阶延伸向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不时有驮着秋实的骡子在
期刊
《浮生六记》既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回忆录,同时也被视为中国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绘本。  苏州吴江地域的古典园林大多依水而建,曲径通幽,如吴侬软语和评弹民歌那般婉转悠扬、回味无穷。沈复将精美巧工的扬州园林看作浓妆艳抹的佳人,正是由于在建筑工艺中人工的成分大过自然所致,但他也未完全否决人工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人工雕琢多于自然未必使园林失去本真之美,山水之间的层峦叠嶂赋予人宛若自然去雕饰之感,从人工
期刊
晨曦中的打洛江,雾气迷蒙如小雨纷飞,鸡鸣从三点一刻便开始,络绎至七点多不绝。一座座的傣家木楼下,妇人们一早就开始用木柴生火,蒸起糯米饭。她们穿着傣族特色的筒裙,簪一朵花在已经盘好的辫子上,不着胭脂却有着独特的魅力。这里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勐景来,一座传统的傣族聚集村寨。清澈的打洛江从村寨西侧流过,既是这座村寨的边界,也是中缅的边界线,正因如此,这里被称为“中缅第一寨”。  一入云南西双版纳,总是让人变
期刊
“一个艺术家,看到大工业时代在自己家乡的衰颓过程,  他能够抓住这样重大的社会题材,并且投入巨大的情感和精力去创作,  这在当代艺术中是非常可贵,也是非常重要的。”    崔国泰,曾先后毕业于东北师大美术系、中央美院油画系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2001年,还在清华美院攻读博士学位的他,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自己的油画个展,画展中一幅名为《体内的疯子》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出生于六十年代的崔
期刊
书法,一种生命形式    书法是起源于中国,在东亚各国有广泛影响的重要艺术门类。它以汉字为载体,以简单的黑白二色创造变化丰富、气象万千的抽象形式组合体,展示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理念和审美理想。由探索书法而形成的笔墨语言技术,和筋、骨、血、肉、气、韵等美学概念,构成了东方水墨画的理论基础、技术、美学先导,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美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典艺术中书法、山水、人物、花鸟到园林建筑
期刊
绿色智库(“绿库”),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国际学界与传媒关注的一个现象。“绿库”是指一个较为制度化的实体机构,通过一种综合性的内容涉指对生态环境难题的理解与应对提出独创性的科学见解和政策建议。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全国性“绿库”还主要集中于“国办”的研究院所、高校机构和各种联合会,而民间“绿库”的发展尚处于一种起步或萌生阶段。因此,政府在我国“绿库”建设中理应发挥更为重要与积极的作用。  绿色智库(简称“
期刊
湖州,这座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曾经孕育了曹不兴、赵孟頫、吴昌硕、沈尹默等一批书画大家,书画文脉代代相传,“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并非浪得虚名。除了这些,能让湖州有如此底气将自身置于同是水墨重镇的苏扬二州之上,还因一件承载了中国文化无尽艺术魅力的物件:毛笔。  因为这杆笔,中国书画才成就了她的灵动、朴拙、空静、清雄……而湖笔,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所谓“毛颖之技甲天下”。  蒙公祠上湖笔厂
期刊
美丽的梅里雪山雄踞于云南和西藏交界处的横断山脉腹地,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然而,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冰川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垃圾泛滥、传统文化流失等问题正侵蚀着梅里雪山的圣洁。为保护梅里雪山,让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使梅里雪山的净土永恒,由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发起举行了“梅里咏恒”系列活动。  2015年6月28日,昆明。  美妙的歌声回荡在世博生态城低碳中心
期刊
茂兰,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从巍峨的峰丛到奇特的喀斯特原始森林,  从蜿蜒的山路到奔腾而泄的瀑布,  从多姿多彩的物种到点缀在山间的古老民居,  这一切,如海市蜃楼般连接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以至于难以相信它所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  茂兰,不是兰花的一种,而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一个乡镇的名字,也是对一个以保护喀斯特森林及珍稀动植物为主要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命名。集世界自然遗产
期刊
在中国大西南贫瘠的土地上,镶嵌着地球北纬25度上唯一一片绿洲,这个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石漠化治理提供自然选择模式的生态范本,三十多年来被完好地呵护着。如今,喀斯特森林的巨大科学价值和景观价值正在被不断认识和挖掘,尤其是在使社区群众从保护资源的最大贡献者变为最直接受益者方面,作为保护主体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这种探索在贵州省乃至全国的保护区中都不失典范意义。  所谓“生态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