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zhichao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对小学生的学习来说,用词断句艰涩难懂,教学时通过多元朗读指导,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对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感、韵律、语言特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朗读;兴趣
   小学五六年级选编的《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这两篇文章虽然故事浅显易懂,但毕竟是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教学中许多老师为应试,苦口婆心地教学生理解意思,容易对文言文逐字逐句地进行解释,使教学陷入无限的解析当中,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对文言文无感,失去阅读的兴趣,这与选文的目的大相径庭。教学中我通过配音范读;探究领悟,内化诵读;创设情境,对话作者;想象画面,补充空白;音乐渲染,营造氛围等方式,正面评价,鼓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在多元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停顿、品悟文言文的韵律、回味文言文的简练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配音范读,激发兴趣
   早在古代,我国就非常注重朗读教学。私塾教学中先生都以身示范带领学子在一遍又一遍诵读中学习。传统名言中,更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试想,一段话学生读不通顺,读不明白,又怎么能引起学习的兴趣呢?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是陌生的,对“甚聪惠”“诣其父”这样文言字词是难以读顺的,更别说对文言句子中的停顿更是空白的。学生试读时磕磕绊绊,不知道文章在说什么。这时教师播放无声的动画片以配音的方式配合动作范读全文,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即听到了老师的配音,又从老师的表情、动作、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感受到了文言文别样的停顿和韵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想模仿老师的样子来读这段话的心也蠢蠢欲动。我们不难发现,一名优秀教师她带过两三年后的学生,书写的字大都有该教师的形在。这是因为亲其师,所以信其道。同样教师范读是学生最直接的观察,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中,学生诵读的手势、动作、语音语貌,诵读的方式、方法都将打上教师的烙印。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名教师不管他原有的素质怎样,课前都要做好朗诵的准备,要读准字音,要有品悟文章感情的敏锐,才能把积极向上的文言文读出欢快的情感,把悲痛万分的文章读出低沉哀伤之调,把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读出舒缓轻柔之境,把幽默风趣之言读出诙谐的趣味。只有教师的深情泛读,才能引领学生、打动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思想、行动上的一致,才能自觉地阅读文言文。
   二、探究领悟,内化吟诵
   教学《杨氏之子》时,我出示带节奏的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这时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孔君平与杨氏子家的关系怎样?让学生想象一下孔君平說这话时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他心里怎么想的,你能边读边表现出来吗?我让学生同桌合作探究,先自由读,再同桌讨论练习读,然后与其他组同学比赛读。动力源于竞争,成功滋养兴趣。经过课前的引导,学生已经会把古诗的学习方法迁移到文言文来,懂得借助注释、查工具书,看插图等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通过“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学生弄懂了孔君平与杨氏子家的关系很好,孔君平不是嘲笑孩子,而是出于喜爱孩子而同孩子开玩笑的。所以在表演时,学生有模有样地把孔君平做客时与杨氏子开玩笑的情景模仿得很逼真。在这期间学生对所探索的内容理解了,读的时候节奏停顿自然就准确了,并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在与人交流中学会了合作与讨论,在汇报比赛读中体验着成功的满足。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①在教学《伯牙绝弦》一文中,学生通过讨论学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伯牙弹什么曲子,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真是知音啊,这是伯牙情绪的高涨欣喜处。再通过资料补充得知伯牙所处的地位优越,周边的人对伯牙的琴声只会附和而没有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此时学生似乎看到伯牙的情绪也低落下来。及至子期死,伯牙伤心不已,陷入沉沉的悲痛之中。学文至此,学生已经对文章进行“内化”,已把握文章的内在情绪,再让学生用声音将这种情感“外化”出来,此时朗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的情感即品悟自然就水道渠成了。
   三、创设情境,对话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阐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任何一个情感的建立,都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因此朗读时创造入情入境的情境能引起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能唤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习活动成为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例:《杨氏之子》学生理解了课文之后,我让学生角色扮演读。起先是分男女生扮演孔君平和杨氏子对读,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学着古人的样子作揖,恭请,上茶上果点,一颦一足尽显文质彬彬,读得很有趣。然后是学完全文后的情境对话,升华聪惠。
   师:“若来者非孔君平,而是李君平,猜猜他会怎样回答呢?老师扮演来访者,你们扮演杨氏子。”
   师:“此是君家果?”
   生1作答:“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师:“若来者是梅君平?此是君家果。”
   生2:“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生3:“未闻梅子是夫子家果。”
   师:“若来者是黄君平?此是君家果。”
   生4:“未闻黄桃是夫子家果。”
   生5:“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
   生6:“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学得很快乐,没想到自己也可以像作者一样写出这样的优美句子,又从中体会到了文中杨氏子的机智诙谐又不失委婉敬重。像这样教师根据语段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朗读,用恰当的氛围唤起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参与,就能让学生动情动容地参与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四、想象画面,补充空白
   文言文语言精炼,与白话文相比,省略了许多描述,这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空白让学生想象画面,用语言朗读体现出来。要想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意境,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按自己原有的知识发挥想象,读出作者未细致描写的画面。例如教学《伯牙绝弦》时,在“志在高山”的朗读指导中,我让学生朗读时想着高高的泰山。学生朗读很好时,我积极地评价:“你的朗读使我仿佛看到了高高的泰山就在眼前。”学生从评价中明白了我的要求是要读出巍峨的、雄伟的泰山的画面,就一个比一个读得更加激昂,画面感更强了。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心里想着“涛涛的江水”。学生读后我又评价:“你读得真好,让我仿佛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学生在我的引领下,想象到了大海的广阔无边,读得深远。像这样在补白想象读中,学生读出了“志在高山”与“志在流水”的磅礴气势与海的涛涛,对文章的理解就更加丰富到位了。又如《杨氏之子》中孔君平与杨氏之子见面的时候还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我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空白处,还原杨氏子接待孔君平的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认识出发,引导学生的礼貌待客,客人来了怎么招待?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明白了客人来了,要为客人备茶水,备果点。这样,在文言文的空白补充中学生感受到杨氏子年仅九岁就如此懂得待客之情,实在很聪明。此时学生对当时的见面有一定的画面感后,再来朗读课文,朗读的意境又更上一个层面了。
   五、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叶圣陶先生对朗读是这么说的:“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是哀伤处还它个哀伤。”音乐是门高尚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欢快的音乐能给人轻松愉快的心情,低沉的音乐能渲染悲伤的氛围,在朗读时选择合适的音乐烘托,使学生的视觉、听觉一起动用起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伯牙绝弦》时,课堂开始我以一幅中国水墨画为背景,配上一曲《高山流水》,那画面宁静致远,深邃绵长,很快将学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此时来学习课文,学生在感悟、品读高山流水上就比较容易入境了。在课堂的拓展时,我出示了画面,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前,看到这一抔土,又会怎样说怎样做呢?这时除了用冰冷的墓碑做画面,我还用比较低沉的音乐配乐。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冰冷的墓碑已经带动了学生伤感的情绪,再加上音乐的渲染学生的情感得到空前的高涨,感受到了伯牙因为钟子期的死,此后再也没有能够真正听懂他琴声的人了,而捶胸顿足悲痛万分,然后让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終身不复鼓。”学生读得很动情,真正让人感受到了摔琴谢知音时的悲壮。当然学生一节课的朗读并不是一帆风顺就能读下来,也并不是机械地重复读就能把文章读好,教师在学生遇到读书的瓶颈时要善于引导,正面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地纠正错误,不断地循着源头活水,找到前进的读书之泉。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应多给予肯定优点,注意到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点拨评价,回答错误了也不可随意责备。如《杨氏之子》初读时有个孩子读得不是很好,我这样鼓励孩子“初次朗读这么难读的文言文就能达到如此的效果,我相信你多读几次一定会感染每一位听众的。”在引导节奏朗读时,出示节奏: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读得太快了,教师可以这样评价“读得慢一点,把节奏读出来就更有文言文的韵味了”这个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回答,又为学生的朗读指明了方向。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唯有不断探索优化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不断地深化。文言文的教学难,但准确地把握各个学段的目标,知道小学阶段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降低学习的难度,就能让学生乐学、爱学。
   【参考文献】
   [1]于文铁.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一般探究活动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几个基本环节。最后一个环节我们也常称为“实验小结”或“汇报交流”。笔者在自已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多次观摩过的课堂上发现,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处理前面几个环节一般都比较注重以学生为本,从生活出发这些基本理念。但到探究活动的最后环节“小结反馈”,一般为了便于教学过程的组织,确保能得出比较统一比较接近科学真实的
期刊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的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反映了知识的综合运用。显而易见,“活动性”是它的特征之一,要想活动成为教育的载体,就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有效指导,教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闹中取静”,让学生的快乐不止步于浅层的活动,而直达思维深层,这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
期刊
【摘 要】初中阶段语文学科在写作课程和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相互辅助,可实践中师生只是单纯模仿那些高分作文的写作模式,重视对作文技巧的日常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生活素材的感悟与积累,缺乏对课外书籍的大量阅读和感受。写作是练出来的,更是需要感悟的,与初中生的阅读与文本的感悟是紧密相关的。本文中笔者主要分析了现阶段初中语文学科在写作课程和阅读课程的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相应的改善策略,希望能为
期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结合语文工具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全体学生主动阅读大量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项目化学习(PBL)是借助接触核心概念的问题驱动,由学生进行探究和知识建构的调查,最终将所学运用于解决实际情景中的问题。基于项目化学习的
期刊
【摘 要】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要文化教育中发挥其育人功能,必须强调学习者情感的表现。围绕情感要素展开教学工作,才能在根源上解决教学矛盾问题。但从当前的教学活动来看,情感缺失、淡薄正是影响教学工作推进的主要问题。本文立足于初中英语文学阅读活动,在对教学指导任务进行分析的同时,思考如何借助情感教育升华学生核心素养,增进英语阅读教学效益。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英语;文学阅读   情感教育与认
期刊
【摘 要】项目学习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围绕一个真实而具体的项目,积极、主动的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学习素材,通过相互间的探讨,解决相应问题。通过项目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会知识的有效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项目学习;教学实践   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落到实处。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项目学习的开展,改变了数学学科传统的教学形式,充分
期刊
【摘 要】一线教师往往以教材为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而忽视学生学习起点。钟表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师容易站在成人的视角认为学生对钟表不陌生,认识时间不难。课堂一般聚焦到:认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以及区分整时和半时等知识。这样没有学情调查基础的课堂缺少了儿童立场,忽视了学生认知起点,困难点。基于学情尝试跨学段跨学科整合实现A-STEM教学,组织较完整的认知时间的活动促进学生认知的完整发展。  【关键
期刊
【摘 要】课程改革提出了小学数学的一个整体目标:学生能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提出有价值、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并围绕着问题背后的知识,借助数形之间的关联,展开究理,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得到启发,在辨析中得到明理,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下面以五年级下册数
期刊
【摘 要】传统数学课教学方法对待课前预习通常要求学生背概念、看例题。这对缺乏自学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具有难度。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迎来微时代,微课在教学当中得以广泛运用。微课对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起到良性辅助作用。本文从微课角度,对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中的重要性作出分析,期待能较为全面的探究出应用微课优化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思路。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课前预习;重要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催
期刊
【摘 要】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技术与教学联系日益密切,对教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小学数学教学来讲,目前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教学开展模式创新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就具体教学实践来看目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过程中其仍然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这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推动教学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主要是对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