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放进去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聂绀驽在《我与杂文》中说:“若要问我杂文该怎么写,或谈谈杂文创作经验之类,可只能敬谢不敏。一定要逼我说,就只能说,要有个性。什么文体都一样,作者不把自己放进去,我看是写不好的。”不把自己“放进去”的杂文,既少个性,又少对话题真切的体认,大多是人云亦云或隔靴搔痒的大路货,用拳击的话说,挥出去的拳头总是挨不到肉上。
  杂文作者在针砭时弊或批评社会丑恶现象的同时,应不失相应的自我反省意识,不害怕“弄脏”锃亮的皮鞋,不担心“弄皱”笔挺的裤管。像鲁迅那样:“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杂文家不要总是把自己当成天生的精神圣徒或道德标兵,摆出一副特别高尚、严正的样子“替天行道”;或以为只要“我”在写杂文,就自然有了说长道短的权力,在笔触所及的方方面面对旁人耳提面命。虽然在杂文界不乏正义感强和人品好的高洁之士,但社会上种种不良习气或人性的弱点,在杂文作者身上同样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为自己是无菌试管中一尘不染的洁物,而对试管外污浊之尘世,高高在上地作身在局外的直言谠议。这样的言论哪怕振振有词,大概只能在真空世界中自娱自赏,而隔膜于人间真实的大气。
  如今不少杂文家以社会良知或正义化身自许自期,这固然很好,但“匕首”的锋利和“投枪”的力度,不是单靠胆子大、敢说话就可得来。良知和正义,也不是单看一个人纸上的操练就可算数。好杂文须经作者自身灵魂之火的锻打和精神之石的砥砺。鲁迅杂文的真切、深刻和犀利,就和他自身在这方面的深度锻打和超常砥砺密不可分。况且鲁迅是一个实战家,不是为了写文章而去战斗,而是为了战斗才写文章。哪怕在非论战性的杂文中,也自有“横刀立马”的身影在场。
  当下杂文界有的人“为了文章”而出场,以大同小异的套路,发一番自以为严正的议论,欣欣然以“匕首投枪”自居。难怪有人说:“我们现在的许多杂文家,大多是书斋里的论客,电视机旁的评论员,报纸‘杂闻’的归纳者。自己身上并无一点是非……自己总是一身清。”(阎晶明:《杂文:精神的自卫》)这种甚少作者“切肤”之感、不“把自己放进去”的空泛之论,难免和读者隔了一层。
  当然,对杂文写作中“把自己放进去”之说,要作较宽泛的辩证理解。如王小波的杂文几乎从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至少不像鲁迅那样具有直接的论战性。但他作为一个对于“有智有性有趣”之世界的由衷向往者,其杂文在整体上,可视为他对所亲历的“无智无性无趣”之现实的抗争。他至少是力图为自己,同时也为大家争个明白:明智比愚昧好,清醒比糊涂好。从中分明可看到他始终把自己“放进去”的在场之身影。虽然“放”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很多,但有没有“放进去”,是杂文能否真切、鲜活和具有个性的不二法门。
  写《红字》的霍桑说:“当一个侦探在调查某桩不可饶恕的罪恶时,他最终会发现,那罪恶就在他的心里和行为中。”崔卫平说:“我们对于他人弱点的意识,起源于我们对于自身弱点的意识。不从意识到自身的弱点开始去了解别人的弱点,这是不可思议的。”只有自己有了“切肤”之感,别人读了才可能感到真切,才可能在笔下将对方一剑封喉。道理很简单:并不是杂文这种文体赋予作者教训别人的权力,而是杂文家以切身的经验教训、真情实感和忧思疑虑,借用杂文来告诉读者什么。
  有文化的贪官,何尝写不出义正词严的反腐刺贪之檄文;不法奸商,如有文笔修养,也不难写出痛斥坑蒙拐骗的妙构。雜文家在现实生活中堕落或使坏也不是什么希罕事。可见杂文文体本身并不会使操持这种文体的人由卑鄙而高尚,由阴暗而光明。
  白岩松谈“在浮躁的社会中如何自存”时说:“既然你知道社会很浮躁,就要给自己开药方。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地从改变自己开始,而不是让别人去变而自己不变。”同样,写杂文“把自己放进去”,激浊扬清,“我”亦在其中。
其他文献
主持人:某地某厅已经连续三任一把手因受贿相继入狱。其中,第一任获刑15年,第二任获刑20年,第三任无期徒刑。请问,继任的一把手可能受贿吗?  评委甲:不大可能。三任一把手在同一岗位落马,岂能不引起纪委的高度警惕,眼睛会盯得紧紧的,继任者想腐也腐不了。  评委乙:我也认为不大可能。接连三任下了牢房,一个比一个跌得重,他岂能没有一点感触?手伸出去时一想到前任,就会将手缩回来,这就是想腐不敢腐呀。  评
期刊
每期《杂文月刊》(上、下),都有上乘佳作,令人读之击节称赏。  例如:原创版2017·8·上中,潘国本先生写的《仙风道骨的“一”》便是这样一篇文章。它由一个“一”字,生发出了一篇佳作。风趣、幽默,便令人耐讀。我想,这自是作者的本事。当然,细究起来,似乎也无甚深奥之处。然而,能如此深入浅出地讲出一番道理来便觉难能可贵了。又如:李兴濂先生写的《淡美》一文,文虽短,却言简而意赅,道尽了其中要义,富有禅意
期刊
近日,拜读了《杂文月刊》2017·3·上刊登李昕老师写的《读书,得随手记点什么》一文,深受教育。  文學史家杨义为了写一本《中国现代小说史》,光是阅读中国现代小说,就读了2000多本,1亿多字。为了保存他的阅读记忆,卡片做了5000多张。  大学问家钱锺书,读书笔记就用了6麻袋。钱先生的外文笔记,在商务印书馆陆续整理出版了48卷。有人统计,钱先生的外文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记到90年代,写了21
期刊
《中国奇谭》是青年作家、《人民文学》编辑刘汀写作15年首次出版的短篇小说作品,也是他“新虚构”小说创作方法的一次实践。在这部小说集中,刘汀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方法,以悲悯的情怀和张力十足的叙事,讲述当代中国底层边缘人物的悲喜起落,直面现代人在生活中的种种精神困境与道德困惑,极具现实意义,读来发人深省,令人震撼。  刘汀是极具探索性和潜力的作家,他写作涉猎广,写小说、散文、诗歌和评论,他创作的《别人的生
期刊
一条古道绵延两千多年,从繁华的长安到荒凉的沙漠,一列列孤独的驼队穿梭其中,德国人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不是第一批行人却成功地为其命名———丝绸之路(SilkRoad)。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以罗马为终点,并连接地中海各国,全长6440公里。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著名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
期刊
写文章的人都尽量避免议题重复,唯有一个议题———孝道,哪怕千万人重复万年、重复亿万次都不觉重复,这是因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有不少朝代提出过“以孝治天下”,而传统家教总是以尽孝为先。孝道不过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的重要内容。  作為个体的人来说,“孝”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浓,进入老年序列后,每次(忌日、晴明节、中秋节、年节)去给父母上坟,祭品献上,酒过三巡,八拜之后,我
期刊
9月19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共享单车新政配套文件,规范共享单车发展。文件首次明确每辆共享单车应该具备唯一编码,车辆使用三年应更新或报废。车辆停放方面,要求临街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区,实现自行车停放区应设尽设。对于承租人,要求企业运营平台应限制不满足信用条件的承租人租用车辆。(9月20日《北京青年报》)  早在6月份就有媒体报道,杭州城管在主城区范围内暂扣的违规共享单车数量已超过2万余辆,有关部门不
期刊
俗话讲,人靠衣装马靠鞍,衣服是无声的语言。自打夏娃偷尝禁果,以一片葡萄叶遮羞后,衣服便将人类与其它丛林野兽彻底分隔开来。历经数千年演变,衣服早就从最初的御寒功能,拓展为审美这一抽象的标签。赤桦在本书中聚焦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国民的服装习惯,依次选取了各个时段有代表性的服饰,配以生动的图片,讲述中国服饰百年来的演变及其与历史潮流的联动关系,从而得出结论:服饰不仅仅是服
期刊
写完朋友二字,感慨多多。  遍地是朋友,海内存知己,但真正的朋友,“多乎哉?不多也”!  何之为朋?同类也。  但以我七十年的人生经验,并非如此。君不见酒桌之上觥筹交错,称兄道弟,都是“朋友”;君不见名利场上,信誓旦旦,豪言壮语,都是朋友。但透过热闹的现象,看看冷酷的本质,多为言行不一者。  有人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有人说:所谓友谊,多为交换也!权与权的交换,权与钱
期刊
早早是我姐的孙子,叫我舅公公。这个小生命当年似乎急不可耐地闯入人世间———比预产期早出来10天,又诞生在黎明时分,故取名早早。  早早三年级了,但读书总不上心,每天的作业总要大人陪着、催着才勉强做完。早早的爸妈从事IT和广告行业,工作是忙点儿,又当惯了甩手掌柜,这样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就基本由奶奶、爷爷全包了。  那会儿姐也忙,但孙子上学后就更忙了,忙得连我们大家庭的活动都常常缺席———早早的作业还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