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财产性收入”看法调查分析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30fj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75.9%的受调查者采取各种形式增加财产性收入
  ■ 受调查者认为,垄断企业高管、领导干部、私人企业主是排
  在前三位的最能从财产性收入中获得实惠的群体
  ■ 76.36%的受调查者认为,财产性收入会拉大社会贫富差距
  
  
  近期,为配合本期特别策划,人民论坛杂志围绕财产性收入与房市、股市等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并与人民网进行了联合网络调查,参与调查者总计达4766人次(以下分析数据系网络调查统计)。
  
  “财产性收入”不是富人的专利,75.9%的受调查者采取各种形式增加财产性收入
  “你目前主要通过何种方式增加财产性收入?”人民论坛与人民网联合网络调查结果显示:24.1%的受调查者(683票)认为自己不具备增加财产性收入方面的条件,75.9%的受调查者采取各种形式增加财产性收入。其中,选择炒股、买基金和公司债券为911票,占32.15%;炒房、出租房屋或土地使用权为550票,占19.40%;在银行存款为482票,占17%,其他方式为208票,占7.35%(2834人次参与投票)。
  由此可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老百姓积累起越来越多的个人财富。超过7成的受调查者可拥有财产性收入,股市房市已成为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
  从近年来的股市热、房市热中可以看到,国人的投资理财热情空前高涨。据报道称,股市房市中,活跃的不仅仅有大亨老板,白领干部;亦不乏贫民百姓。
  上网看大盘走势、基金行情已经成为家住江苏的冯女士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这个在前几年还几乎不知电脑为何物的农村妇女,现在已经能熟练操作“网上银行”买卖基金,并在基金论坛里和各地的基民们讨论各类基金的优劣,“接触基金的这两年,我的生活变得特别充实”。当然除了生活充实之外,她的钱袋子也更“充实了”,基金收益已经翻了近5倍。
  在中国的大中城市,越来越多的居民通过投资获取收益。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94.4%;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84.1%;广东省则同比增长了1.1倍。
  有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表明政府将创造条件提高百姓理财水平,使得普通百姓成为懂投资、善理财的行家里手,促成家庭收入的多元化。
  76.36%的受调查者认为,财产性收入会拉大社会贫富差距;“创造条件”、“更多群众”反映政府积极姿态
  面对“谁最能从‘财产性收入’中得到实惠”的提问,人民论坛与人民网联合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为:垄断企业高管(1336票,占28%)、领导干部(1226票,占25.7%)、私人企业主(976票,占20.5%)。排在末三位的为:农民(39票,占0.8%)、一般工人(26票,占0.54%)、农民工(8票,占0.16%)(共有4766人次参与投票)。
  由此可见,排在前三位的群体占了74.2%,而排在后三位的群体只占1.5%,以一个农村人口占80%的国度来讲,百分比的落差之大令人深思。以上数据表明,在部分网友看来,普通老百姓从财产性收入中获益相对比是非常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财产性收入只是为有产者锦上添花,而不是给低收入者雪中送炭。
  另据调查显示,76.36%的网友认为,财产性收入实际上是在进一步拉大社会贫富差距;有网友担心,“财产性收入”的提倡将会使“食利阶层”更加堂而皇之登堂入室。
  专家指出,网友的担心和质疑有一定道理,这要求我们不断地完善相应的法律政策。“财产性收入”是一把双刃剑。搞得不好,工农阶层的弱势、有钱有权群体的强势在财产性收入方面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一个系统的课题。但对“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句话更需要全面理解。财产性收入固然是先有财产,后才有财产性收入,这是基本的事实逻辑。“创造条件”“更多群众”反映了政府的一种积极的姿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个人拥有工资外收入提供了广阔空间。
  
  
  股市、房市收入是公众对“财产性收入”最直观理解
  人民论坛与人民网联合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对“财产性收入”的确切含义网民还有一个接受和理解的过程,近40%的网民表示“模模糊糊知道一点”或者“不知道”。网民更多地是从生活中投资理财的角度来理解财产性收入,如买股票、买基金、出租房屋等等。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是当下时兴的一句流行语。从存款保值,到投资生财,中国人的理财观念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变革。在本刊记者采访中,不少人对于 “财产性收入”并不十分理解,但对于“理财”却津津乐道。
  家住四川的刘先生当被记者告知理财所得收入也是“财产性收入”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财产性收入’就在身边啊,有了政府的保障,我在股市的钱估计又能增值了,我刚买的房子估计又得涨了”。股市和房市的投资所得的收入是他们对于“财产性收入”最直观的理解。
  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居民储蓄已经达到了17万亿元左右,到今年10月初,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2亿户;基金资产净值总计已超过3万亿元,基金投资账户数超过了9000万个。
  专家指出,让百姓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不等同于支持高房价、高股价,也不是动用国家政策一味去扶高或压低投资市场,而是应该引导投资市场走向一个健康发展的方向,让百姓学会理性投资。
  另外,一些采访对象把财产性收入增长仅理解为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收益也显得有些狭隘。有专家认为,实现广大群众财产性收入增长,最为重要的是民众要有财产,这就需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中国社会财富创造者能够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执笔:人民论坛记者艾芸、王慧)
其他文献
国有企业人才工作能否取得成效,机制是决定性的要素之一,机制活则满盘皆活,机制僵化就会死水一潭    改革开放30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巨大的成就。我们党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国有企业不断加大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力度,加快培养、引进各类人才的步伐,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但是,受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
期刊
当前,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统一领导学校的工作,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它行政管理工作。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本质上是学校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一种机制,同时也是书记和校长作为学校党政一把手应把握的一种定位和应遵守的一种工作制度,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校长与党委书记的关系。校长作为党委委员、作为班子的普通一员,必须在尊重党委并服从党委的领导上作表率。
期刊
我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亿人,到2020年,将达到2.5亿人。 “家家有老人,人人会变老”,探索最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养老模式是一个时代课题。  随着全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业作为一个新的产业将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养老业的发展还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北京市四季青镇敬老院不断完善科学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行业
期刊
哲学是时代最敏感的神经  哲学是时代最敏感的神经。马克思说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又说人民最精致的思想都集中在哲学思维中。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在推动社会变革、开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等方面曾起到先导性的作用。但进入新世纪以来,这根神经却开始变得麻木起来,哲学的神经元不再是实践之网上的扭结,也不是批判性的尖锐眼光,哲学家们日益严重地沉溺于小格局的文本解读及其诠释技法之中,在作学术状
期刊
人民论坛记者:当前中国的发展引人注目,同时国际形势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如何辩证认识中国信心与世界信心的关系?  何干强: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化的条件下,国际经济震荡影响中国经济是很自然的。但是说到信心,首先要弄清中国经济的性质与世界经济性质的差别。中国经济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经济,总趋势是向上的,我们具有解决国内经济困难的根本制度条件,为此,我们对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
期刊
西方制度与观念渗透的挑战  虽然中国核心制度层面一直对西方的影响保持警惕,但在微观层面,中国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西方化。另一方面,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价值观念正在对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产生无法抗拒的吸引力,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正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一心追求的目标。  中国在制度与文化价值观念两个方面的西方化,已经产生了诸多日益明显的矛盾。在制度层面上,由于中国宏观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体系与西方社会仍然存在着极大的
期刊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的金融资产和实体经济都受到冲击,市场的信心面临挑战。  金融危机的形成和发生自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内涵,心理动力是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经济活动也不例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信心危机。那么影响信心的有哪些因素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经济心理阈限及风险偏好反转是信心危机引发的重要因素    人类的经济行为均是由“主观的”外部刺激与自己的内部冲动共同作
期刊
中国民众信心有几何    问一: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如何?  五成受调查者表示“有影响,中国经济将进入缓慢增长期”  调查结果显示,87.41%的受调查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还将进一步往坏的方向发展,其中50.88%的受调查者认同“金融危机发展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将难以避免”,36.53%的受调查者认同“金融危机还将进一步大面积的爆发”。与此同时,超过4成的受调查者认为全球经济大萧条不会出现,但全球
期刊
危局之下,我国迅速打响了一场重振信心、迎战危机的战役。我们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多方出击,快速行动    针对目前形势严峻、信心缺失的状况,党和国家领导人有清醒的认识。近期,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上明确地指出:“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坚定信心、携手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渡过难关。”温家宝总理也在不同的场合强调“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当金融和经
期刊
■ 制度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建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出发点和客观依据。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只有生产关系才有先进与落后之别。然而,生产关系不论是先进还是落后都是相对的。  由此引申,不论是私有制的落后性还是公有制的先进性都是相对的。任何一种所有制形式就其本身来说并无所谓先进与落后,只有以生产力为标准,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