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指出:要以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新理念。笔者认为,所谓生成,指的是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是师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生成性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绝非一成不变的预设的僵化程序的完成。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是真正的生命课堂。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捕捉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生成点呢?笔者根据课堂教学实践,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
一、捕捉理解错误处促进生成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意料之中的学生回答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是对那些尴尬的答案则不够重视,甚至心有不悦。其实,一些课堂中的“错误”,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学生暴露的错误,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突破口,如果教师能细心体会,突破预设,加以积极引导,可以使捕捉到的“错误”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曹刿论战》时,自然离不开对成语“一鼓作气”的讲解,然而,默写课文时,却总有一些学生写错,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做气”。
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避免错误呢?我忽然灵机一动,何不创设一个活动情景,让学生结合课文自行改错呢?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否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他们改正?”
很快,纠错方案出来了:“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原指在战场上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指挥进军。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的意思,“作”是振作的意思。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不会用错了。
这个小插曲从表面上看是纠正错别字的训练,实际上却是对文本的细读。
二、利用文本疑点进行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是——不应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书,而应让他们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学生读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进行建构与解读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经历了这样自主质疑和思考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发现的喜悦、探究的兴趣、顿悟的惊喜和思考的快乐。
在学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偶然间发现了文中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句子中的“皆叹惋”出现了不同的解释。2005年4月第6次的印刷教材理解为“感叹惊讶”,而2006年5月第10次的印刷中理解为“感叹惋惜”。此时我不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得热情高涨。有学生提出:桃花源是当时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而且又是名副其实,桃花源中的人有什么惋惜的呢?应是感叹惊讶更佳。而反驳的学生认为:虽说桃花源中生活令人向往不已,但空间比较小,生活简朴,里面的人也可能会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好奇,不然为什么要了解外面的社会呢?在这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令我意外万分。
三、抓住偶发情境处促进生成
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的因素无法预设。也正是那些不确定的意外使得课堂生动起来。我们如果善于抓住偶然性的情境,因势利导,必将生成那无法预约的美丽。
《对联六则》的教学正在进行之中,突然一只麻雀闯进了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立即被打断。学生有的把目光投向麻雀,有的发出了抓拿的叫喊声,有的欲拿起鸡毛掸子驱赶麻雀……
我没有制止学生,而是让他们仔细观察麻雀,随手打开门窗,让麻雀飞向大自然。然后,要求学生以刚才发生的意外事件为话题,拟一副对联,看谁写得好。这样,一只麻雀的闯入,不仅没有造成麻烦,反而生成了拟制对联的课程资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一组学生习作:(1)麻雀偶闯入,师生皆观看。(2)慌慌张张一麻雀,开开心心一学生。(3)课堂混乱很短暂,学习气氛更高涨。(4)麻雀东西南北飞窜,学子前后左右观赏。(5)学子观看尽心,老师开窗随
意。
四、利用文本的留白处生成
中国画讲究留白之美,其实文学作品亦是如此。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文本的留白。因为留白使作品充满想象的空间,充满着蕴蓄之美。教师要注意挖掘,相机引导学生去解读留白,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风筝》中“小兄弟”因被“我”撕毁风筝时,他绝望地站在那里,对于“小兄弟”的“绝望”神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再现,结果令人惊讶:有认为他面色惨白,双手颤抖;也有认为他眼里满含泪水,但又不敢大声哭泣;更有甚者认为他面无表情,像雕塑一般站在那里等丰富的解读。这样的生成,使“小兄弟”的形象在学生的脑中更具体,更形象,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内疚和自责心理的理解。
五、善于在学生独特感受处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等不同,对文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理解和独特感受,充分激励并赞赏学生基于自己实际的发现,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可以说没有学生的独特体验,就谈不上课堂动态生成的精彩迭起。
在《丑小鸭》的阅读学习中,同学们正为丑小鸭的不断拼搏、努力奋斗的精神而佩服不已时,有个学生却低声地说:它本身就是天鹅蛋,即使它什么都不做,最终也能成为天鹅。我略一犹豫,接过话来说:是啊,它确实是天鹅蛋,也确实能成为天鹅,但它是消极地等待吗?这一问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它确实经历了很多的磨炼;它勇敢执著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死也不恐惧;它不断地发现自我,最终意外地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等瞬间智慧的火花,这些精彩的感悟是课前无法预设的,是不可预约的,就因学生的独特体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使学生有了大胆言说的欲望和勇气。
六、巧借拓展迁移进行生成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薄薄的课本内,而应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把课本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相融合。在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时,我介绍:海伦·凯勒虽盲聋哑,但她却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女性,美国总统曾授予勋章。这时,学生对海伦的一切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的强烈愿望。此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搜集途径,使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不仅对海伦其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探究知识、分享知识的快乐,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需要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还要充分利用教学机智及时地捕捉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欣赏课堂中不可预设的教学美丽风景。■
一、捕捉理解错误处促进生成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意料之中的学生回答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是对那些尴尬的答案则不够重视,甚至心有不悦。其实,一些课堂中的“错误”,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学生暴露的错误,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突破口,如果教师能细心体会,突破预设,加以积极引导,可以使捕捉到的“错误”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曹刿论战》时,自然离不开对成语“一鼓作气”的讲解,然而,默写课文时,却总有一些学生写错,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做气”。
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避免错误呢?我忽然灵机一动,何不创设一个活动情景,让学生结合课文自行改错呢?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否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他们改正?”
很快,纠错方案出来了:“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原指在战场上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指挥进军。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的意思,“作”是振作的意思。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不会用错了。
这个小插曲从表面上看是纠正错别字的训练,实际上却是对文本的细读。
二、利用文本疑点进行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是——不应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书,而应让他们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学生读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进行建构与解读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经历了这样自主质疑和思考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发现的喜悦、探究的兴趣、顿悟的惊喜和思考的快乐。
在学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偶然间发现了文中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句子中的“皆叹惋”出现了不同的解释。2005年4月第6次的印刷教材理解为“感叹惊讶”,而2006年5月第10次的印刷中理解为“感叹惋惜”。此时我不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得热情高涨。有学生提出:桃花源是当时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而且又是名副其实,桃花源中的人有什么惋惜的呢?应是感叹惊讶更佳。而反驳的学生认为:虽说桃花源中生活令人向往不已,但空间比较小,生活简朴,里面的人也可能会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好奇,不然为什么要了解外面的社会呢?在这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令我意外万分。
三、抓住偶发情境处促进生成
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的因素无法预设。也正是那些不确定的意外使得课堂生动起来。我们如果善于抓住偶然性的情境,因势利导,必将生成那无法预约的美丽。
《对联六则》的教学正在进行之中,突然一只麻雀闯进了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立即被打断。学生有的把目光投向麻雀,有的发出了抓拿的叫喊声,有的欲拿起鸡毛掸子驱赶麻雀……
我没有制止学生,而是让他们仔细观察麻雀,随手打开门窗,让麻雀飞向大自然。然后,要求学生以刚才发生的意外事件为话题,拟一副对联,看谁写得好。这样,一只麻雀的闯入,不仅没有造成麻烦,反而生成了拟制对联的课程资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一组学生习作:(1)麻雀偶闯入,师生皆观看。(2)慌慌张张一麻雀,开开心心一学生。(3)课堂混乱很短暂,学习气氛更高涨。(4)麻雀东西南北飞窜,学子前后左右观赏。(5)学子观看尽心,老师开窗随
意。
四、利用文本的留白处生成
中国画讲究留白之美,其实文学作品亦是如此。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文本的留白。因为留白使作品充满想象的空间,充满着蕴蓄之美。教师要注意挖掘,相机引导学生去解读留白,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风筝》中“小兄弟”因被“我”撕毁风筝时,他绝望地站在那里,对于“小兄弟”的“绝望”神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再现,结果令人惊讶:有认为他面色惨白,双手颤抖;也有认为他眼里满含泪水,但又不敢大声哭泣;更有甚者认为他面无表情,像雕塑一般站在那里等丰富的解读。这样的生成,使“小兄弟”的形象在学生的脑中更具体,更形象,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内疚和自责心理的理解。
五、善于在学生独特感受处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等不同,对文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理解和独特感受,充分激励并赞赏学生基于自己实际的发现,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可以说没有学生的独特体验,就谈不上课堂动态生成的精彩迭起。
在《丑小鸭》的阅读学习中,同学们正为丑小鸭的不断拼搏、努力奋斗的精神而佩服不已时,有个学生却低声地说:它本身就是天鹅蛋,即使它什么都不做,最终也能成为天鹅。我略一犹豫,接过话来说:是啊,它确实是天鹅蛋,也确实能成为天鹅,但它是消极地等待吗?这一问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它确实经历了很多的磨炼;它勇敢执著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死也不恐惧;它不断地发现自我,最终意外地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等瞬间智慧的火花,这些精彩的感悟是课前无法预设的,是不可预约的,就因学生的独特体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使学生有了大胆言说的欲望和勇气。
六、巧借拓展迁移进行生成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薄薄的课本内,而应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把课本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相融合。在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时,我介绍:海伦·凯勒虽盲聋哑,但她却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女性,美国总统曾授予勋章。这时,学生对海伦的一切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的强烈愿望。此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搜集途径,使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不仅对海伦其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探究知识、分享知识的快乐,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需要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还要充分利用教学机智及时地捕捉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欣赏课堂中不可预设的教学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