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binw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受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从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多数教师依旧采取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虽以讲解知识为主要目标,能有效地提升课堂容量,但它常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发挥其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与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方针相悖。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新时期教学改革浪潮下应运而生的。
  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的一种教学模式(陈洁,《试论中学语文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实施》,《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
  二、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构建理念
  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观念上视学生为主动认知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在教学目的上强调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智力与能力发展的统一;在教学方法上既注重研究教法,又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活动形式上重视采取小组探究、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等方法,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平等、和谐、共同参与,教学相长。
  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的关键作用不仅在其“教”,而且在其“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参与者,是教学环境的“设计师”,是学习过程的“引路人”,甚至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学生是学习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因此,教师要了解学情,精心设计参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
  根据以上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念,笔者结合班级学生水平和教学实践,设计了如下教学模式:“设境感知→引学质疑→合作讨论→解疑拓展→交流反馈”(段克丽,《语文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探微》,《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 设境感知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教师由情境引出学习课题,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学习目标和学生水平,采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思维,一开始就将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感知、联想材料。
  2 引学质疑
  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创设活泼、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喜欢质疑,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质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题目、内容、语句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或其他相关背景的了解入手。不同课文质疑的方法会有所不同,比如,应记录下来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并注明提问学生的名字,下次课时,由提问学生在课上出示问题,让大家来讨论思考,或在课文讲完后,询问学生的感受,并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思考。
  3 合作讨论
  将班级27名学生分成3个小组,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围绕教师设计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充分开展课堂讨论,并使学生主体在交往中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感知、消化、理解。学生们自主发挥,给自己的学习小组取了前卫的代号,安排了每周的领导,小组成员主动参与,积极性很高。
  4 解疑拓展
  教师应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识,引导学生从接触到了解、再到深化,使学生思维站在新认知的基点上升华为一种学习和运用的能力。教师针对小组学习反馈,作评价式、解疑式或引深式精讲,但不是仲裁者,师生进行有思想碰撞的问答交流,学生在更高的认知水平上进行更深入的参与。教师在精讲点拨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思考、想象、概括,主动探索领悟。教师要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表象为旁观者,实际为引路人。
  5 交流反馈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应用性实践,及时反馈与矫正,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形成探究性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概括所学知识。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作深入的知识辨析和归纳总结,将思维向方法学方向引导,结合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拓展相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自我发展方法,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师生在学习信息的反馈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包括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其中学习态度和方法是评价的重点。
  四、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思想深刻,按其艺术手法来看也是宋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根据建立的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和文言文学习的特点,《爱莲说》一课的学习可按照以下5个步骤进行。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开始讲课时,在歌曲《荷塘月色》的音乐背景下,课件幻灯片连续播放3张不同姿态的荷花。播放结束后,老师提问:看了这些荷花图片,又听了音乐,同学们能联想到什么呢?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说莲花很漂亮,有的说莲花清新脱俗,犹如仙花,有的说联想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宝座,等等。老师总结:“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
  2 初读感知,诵读课文
  “读”是最有效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富有感染力的示范诵读为学生营造氛围,与作品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林峰,《〈爱莲说〉教学设计及点评》,《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第3期)。课堂设计为范读、领读、自主朗读、分组诵读四个部分。首先教师范读,并提示学生在文中标注字音和句子停顿,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重要字词读音。教师领读、学生自主朗读后,基本解决了生字和句子停顿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分组诵读,三个学习小组日常养成了相互竞争与竞赛的习惯,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参加诵读比赛,到最后一组的时候,已经能脱离书本有感情地进行背诵了。通过自主诵读,学生的感情与课文紧密联系,达到了较高水平的融合,为下一步精讲与拓展奠定了基础。   3 自主译读,疏通文意
  本环节仍以分组讨论,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给出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本文的译读,最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译读评比。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经过激烈讨论,各小组均给出了较为理想的译读答案。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了字词理解障碍,疏通了文意。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4 合作学习,探究感悟
  本环节通过设问,由表及里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即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这是教学的重点部分。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答:第一,作者描写莲是从哪三个方面展开描述了莲的优美形象?又赋予莲花哪些品质?第二,本文以莲为写作对象,文中又写到菊花和牡丹,这是什么手法呢?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什么呢?第三,在文中作者把菊、牡丹各比喻成了什么样的人?作者对他们是什么态度?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什么?这是什么写作手法?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思考,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爱莲说》这篇优秀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思想美。
  5 拓展延伸,交流反馈
  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国家都规定了自己的国花,唯有中国还在争论之中,牡丹、梅花、莲花等支持者众多,请各个小组讨论,你支持那种花,然后仿照《爱莲说》写一段话支持你的观点。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引用多个诗人文学家的名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锻炼了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并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课文所用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拓展教学,教师设计了简单的问题:在《爱莲说》这篇文章中,你认为作者有没有偏颇的地方?通过该问题借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质疑。果然一名同学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这句话似乎不妥,因为我知道唐朝农民起义黄巢就很爱菊花。教师表示赞许,进一步引导:那么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在互联网上搜索爱菊的名人,看看他们怎么说。搜索的过程很激烈,下面同学出谋划策,讨论关键词,筛选结果,几乎人人参与其中。而搜索整理的结果也让学生们吃惊:远到屈原、黄巢、苏轼,近到朱德、陈毅,都爱菊,并写下了赞美菊的诗句。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师趁机进行总结反馈:任何文章都是带有作者的情绪,我们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学习其精练的语言、独到的写作手法,而且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每一次学习,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在认识的全面和深刻方面更应该超越作者。
  五、对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实践的体会
  通过班级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均衡化,教师传统的“讲课”变成了更加灵活的“指课”。通过主体间分组参与与合作,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教学的重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李斌,《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应用》,《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5期)。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把学生真正当做课堂主演,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提高。由于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发现、探究,那么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稳定的积极的、进取的学习心态。
  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以其开放性、灵活性和全面性,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学习转变,由单一循环式学习向开放多样化学习转变,由个体化学习向合作化学习转变。教学模式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增强了自我探索、判断和评价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当前有一些教师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专题教学,不够重视。他们认为,专题涉及的内容太多,在语文课堂上根本无法把一些问题处理清楚。于是,他们把专题课教学当成可有可无的课,这种做法延误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此,笔者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专题“长城”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在专题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梳理出本专题的教学目标  教材中本专题设置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第一,引
期刊
为适应学生毕业和升学考试,九年级语文教学与七年级和八年级相比,教学容量大,教学速度也比较快,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老师和学生都是苦不堪言。自我反省: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竟然如同编了“程序”一样,扫清字词障碍,顺畅朗读文章,完成古汉语知识的积累,再阅读探究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方法。一学期下来,学生觉得头疼,老师觉得枯燥。可怕的是,因为我们所编的“程序”,学生会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  痛定思痛:与
期刊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增加,逐渐脱离了儿童时期的经验型思维模式。他们随着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的显著提高,逻辑思维开始向理论型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具有个性主张。简单的灌输式教育、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塑造学生品格的诉求。可见,点燃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识人论世之道,是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  一、体悟亲情,学会感恩  随着身体发育急剧变化,初中生的心理开始向成人化
期刊
曾在西藏看到过这样一幅难忘的画面:寒风凛冽,铅云欲堕,一行朝圣者蠕动在旷野雪地上,双手扬起,落下,身体倏然扑地,额头叩撞泥土,如一条青藤蜿蜒于大地。木板摩擦冻土发出的声响,混合着绵绵不绝的诵经声,在山谷的上空如薄荷悠扬。  曾经很不明白这样的苦行,直到读了舒婷的《滴水观音》:  为了把自己斟满了  交给太阳  先投身  如渊的黑暗  猛然醒悟:这乃是一种强大的信念,一种最至诚的情有独钟,一种真正的
期刊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满足于对学生的倾听,而这种倾听往往是单向的,难以体现课堂对话的真正目的。本人在暑期网络研修期间观摩了《生命 生命》的教学案例,现针对课堂教师倾听,谈一点个人想法。  【案例再现】  教者首先让学生自主感悟“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三件事,而后进行汇报交流。  片断一:  师:我们先来看飞蛾求生这一段,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说说你们的感悟。  生1:我从“挣
期刊
语文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人文特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真善美,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学生。  一、《我的叔叔于勒》真善美透视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揭示并讽刺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文章。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毁灭了像于勒这样没有金钱意识的人的生活,把他们推向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们失去了亲人的爱和社会的关心;经济的社会,金钱的关系,扭
期刊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课堂上他们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万马齐喑”的现象,一个问题下去,石沉大海,让讲课老师不无尴尬。学生沉默已成为当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沉默的定义及分类  人们交流时可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不仅有言语行为,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在会话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除了目光、表情、动作和声音特征以外,还有一条主要非言语交流渠道不可忽视,这便是沉默。沉默有时与讲话相对,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呢?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1创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将“微笑”、“信任”、“赏识”、“竞争”带进课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瞄准“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自主发展。凡学
期刊
课后作业是教学环节的延伸,是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信息通道。作业的反馈,不但能够反映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接收情况,而且还能够反映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对于作业的设计形式,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学完七年级上册“多彩四季”后,笔者选择“走进冬季”为主题,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以下语文作业。  爱好文学的同学:收集有关冬天的古今诗词、名家名篇、谚语、成语,或
期刊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的一个首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入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相关知识的链接,从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趣,为下一步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近几年来,语文课导入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这些导入的方法好不好,只有自己尝试了才知道,就像鞋子好不好穿,只有自己脚试了才知道一样。为什么这么说,这种说法是本人一次上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时偶创导入后得出的。  记得讲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