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癌散结汤联合缓释氟尿嘧啶治疗胰腺癌的疗效

来源 :中华胰腺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jia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中药抑癌散结汤联合缓释氟尿嘧啶植入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民医院诊治的62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在CT引导穿刺下将10颗氟尿嘧啶缓释粒子植入瘤体,术后1d服用抑癌散结汤,每日1剂,服3周停1周,持续至少6个周期。对照组患者仅给予缓释氟尿嘧啶植入治疗。抽取术前及术后1周内的空腹血,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根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EA、CA125、CA242、CA19-9、CA50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其中联合治疗组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联合治疗组的Ⅱ+Ⅲ度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12%比34.48%,18.18%比48.28%,9.09%比41.38%,P值均<0.05)。33例联合治疗组患者中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17例,进展(PD)6例,总有效率81.8%;29例对照组患者中PR 5例,SD 15例,PD 9例,总有效率69.0%。两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0,P=0.119)。

结论

中药抑癌散结汤联合缓释氟尿嘧啶植入治疗胰腺癌疗效不明显,但可以显著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构建稳定过表达hB7-H3基因的人胰腺癌PANC1细胞株,为研究hB7-H3基因的功能提供基础工具。方法将hB7-H3基因片段插入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慢病毒质粒GV287,构建重组hB7-H3-GV287质粒,转染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B7-H3蛋白表达;通过慢病毒包装后测定病毒滴度。将表达hB7-H3的病毒感染人胰腺癌PANC1细胞,应用流式细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效果。方法观察组:青光眼65例(65眼)采用经结膜的改良巩膜瓣可调缝线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对照组:青光眼63例(63眼),采用传统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7 d、2个月、6个月、1年的平均眼压,观察组依次为(12.1±1.8)mmHg、(13.4±2.2)mmHg、(14.3±2.3)mmHg、(14.8±1.4)mmHg;对照组依次为(13.15±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基因Gankyrin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Gankyrin在62例胰腺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肿瘤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胰腺癌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Ganky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5%(45/62)及19.4%(12/62),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胰腺癌
通过介绍纸塑药袋调剂方式,对比医院药房现行的其他调剂方式,探讨纸塑药袋摆药方式在书写时间、核对、洁净情况、调剂速度、调剂成本以及机动性的优势.结果发现纸塑药袋调剂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后续效应。方法从湖南省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洪江医院内、外、妇、小儿科等10个临床科室已归档的2012年(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和2013年(专项整治活动后)全年出院患者纸质病历中各随机抽取1 200份(每科每月8~12份),回顾性分析比较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数、使用率、使用强度、用药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抗菌药物分级应用情况。结果2012和20
期刊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7例(7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后出现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资料。患者术后3~7 d确诊为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立即给予高渗剂、睫状肌麻痹剂、抗炎滴眼液、降眼压滴眼液及Nd:YAG激光造孔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3~7 d(确诊时)和术后2周的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结果患者术后2周眼压
目的:探究胆囊部分切除术治疗胆囊炎合并胆结石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在我院接受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9例)与干预组(39例),常规组给予胆囊全切术,干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betaine on the ethanolinduced secretion of IGF-Ⅰ and IGFBP-1 using radioimmunoassay and West blotting, respectively, in pri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