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词语无法直接对译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字词的源头,探寻字词的本义与引申义,能帮助学生正确读懂句子,进而理解文章的意思。下面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常见的“班”“向”“许”“归”作例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误用当代词义理解古汉语词义
学习李白的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时,学生常常将“班马”写成“斑马”。主要原因:一是学生受“斑马”的影响,误把“班马”当“斑马”;二是学生不理解诗中“班”字的本义。教学时,教师抓住“班”的源头进行分析,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的本义是“分瑞玉,从珏,从刀”(《说文解字》),如《尚书·舜典》“乃曰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中,“班”就是“分瑞玉”的意思。句中所说的瑞玉是古代的玉质信物,中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为信。与这个意思相近的,还有李白的诗句“萧萧班马鸣”,《后汉书·马援列传》“尽散(家财)以班昆弟”和《左传》“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句中,“班马”指“分别的马,离群的马”,而不是身上有黑白条纹的“斑马”,“班昆弟”的“班”是“分给,赏赐”,“班马之声”中的“班”是“分开,分别”。
如果学生能根据上下文基本说出“班”字在这些句子中的含义,就可以进而引导他们学习“班”字的引申义了。如《孟子·公孙丑》“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中,“班”与上述意思都不相符,但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就会根据句子的意思,悟出“班”在句中是“相等,相同”的意思,而这正是它的引申义。一步一步地,教师可以用下列含有班“字”的语句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班”字的其他引申义。如《三國志·魏志·武帝传》“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中,“班”是“位次”的意思;《红楼梦》五十三回“贾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中,“班”是“次第,位次”的意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比较“班”字古今意义和用法的变化情况,学生会轻松领悟到汉字的词义变化规律,收到课文学习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误用常见字字义理解简化字字义
学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时,学生对句中的“向”(渐进)字会产生疑问:“向”是表示方位的名词,但是句中并无方位可指。再学习《庄子·秋水》中的“望洋向若而歌”和《史记·游侠列传》中的“已向其利者为有德”时,学生会更加迷惑——同一个字,怎么会产生许多毫不相干的意思呢?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不了解当代汉语常用的“向”字,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字:一个是“向”;另一个是繁体字“嚮”,简化后也写作“向”。两个字在古汉语中表示的意思有很大差别。“向”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北出牖也。从宀,从口;古者前堂后室,室之前为牖,后为向,故曰北出牖。”这样来看,“向”是象形字,即朝北的窗户,“嚮”则为形声字,是“引导”等的意思。
明白了这些,学生就可以试着解释以下例句中“向”字的含义:李白《草书歌行》“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中,“向”字的意思是“朝着,对着”;《徐霞客游记》“壑圆而峡长,南北向皆有脊中亘”中,“向”字的意思是“方向,趋向”;陶渊明《岁暮和张常侍》“向夕长风起,寒云摩西山”中,“向”字的意思是“接近,将近”;陶渊明《桃花源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中,“向”字的意思是“原来的,旧的”。这几句中“向”的意思是由象形字“向”的本义引申而来。
柳宗元《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以病矣”中,“向”字的意思是“假如,假使”;陆游《朝中措·代谭德称作》“总是向人深处,当时枉道无情”中,“向”字的意思是“爱”;《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中,“向”字的意思是“朝着,对着”;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中,“向”字的意思是“接近,将近”;杜甫《蚕谷行》“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中,“向”字的意思是“副词,大约”;欧阳修《画眉鸟》“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中,“向”字的意思是“介词,表示处所,在”;《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中,“向”字的意思是“刚才”。这几句中“向”字的意义则是由形声的“嚮”字引申得来,它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意识、主观感受。这样讲解下去,学生自然就弄清了文句的意思了。
三、不了解古汉语字词的本义
拿学生最熟悉最常用的“许”来说,学生从小学就经常接触并会用它组词,例如“许多”“也许”“允许”等,但学生不知道“许”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听也,从言,午声”。杨树达在《积微居小学述林》中说:“举杵劝力有声,许字之本义也。”
学习林嗣环《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时,学生无法理解“许许”为何是拟声词。此时,如果教师用“举杵劝力有声,许字之本义也”来讲解,学生自然茅塞顿开。
教学中,将文言文已经学过的含有“许”字的语句进行比较,效果更好。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中,“许”的意思是“应允,认可”;陆游《观长安城图》“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中,“许”的意思是“给予,奉献”;《隆中对》“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中,“许”的意思是“心服,赞同”;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许”的意思是“期望”;《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薪舆。则王许之乎?”中,“许”的意思是“相信”;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中,“许”的意思是“处所,地方”;袁宏道《满井游记》“麦田浅鬣寸许”中,“许”的意思是“大约”;乐府《读曲歌》“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中,“许”的意思是“语气词,啊”。
当学生完全弄清楚以上含有“许”字含义的句子后,再让他们分析不同句子中“许”字引申义的归属,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不了解古汉语会意字的写法
杜甫《新婚别》“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中的“归”字,学生总找不到合适的现代汉语词语来解释。其实,“归”繁体字写作“歸”。从繁体中,一眼就可以看出,“歸”左右分开来看就是“女子出走”之意,也就是“女子出嫁”。《说文解字》中,“归”解释为“女嫁也。从止,从婦省,追声。”孔颖达说:“女人生有外成之义,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教学中若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再列举相关例句,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就会明白与“归”字相关的许多句子的意思。例如《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室宜家”和辛弃疾《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东家娶妇,西家归女”中,“归”的意思都是“女子出嫁”;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归”的意思是“返回,归家”;《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安之其非有也?”中,“归”的意思是“还,归还”;《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中,“归”的意思是“结局,归宿”;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归”的意思是“归依”;《史记·萧相国世家》“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中,“归”的意思是“归属,专任”;曹植《名都篇》“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中,“归”的意思是“称赞”。
总之,文言文教学一定不能脱离字词的根本,要依托原文,依靠字典词典,弄清楚字词本源以及含义,从字词源头出发,才能准确无误地理解字词的含义,进而理解句子的含义。
一、误用当代词义理解古汉语词义
学习李白的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时,学生常常将“班马”写成“斑马”。主要原因:一是学生受“斑马”的影响,误把“班马”当“斑马”;二是学生不理解诗中“班”字的本义。教学时,教师抓住“班”的源头进行分析,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的本义是“分瑞玉,从珏,从刀”(《说文解字》),如《尚书·舜典》“乃曰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中,“班”就是“分瑞玉”的意思。句中所说的瑞玉是古代的玉质信物,中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为信。与这个意思相近的,还有李白的诗句“萧萧班马鸣”,《后汉书·马援列传》“尽散(家财)以班昆弟”和《左传》“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句中,“班马”指“分别的马,离群的马”,而不是身上有黑白条纹的“斑马”,“班昆弟”的“班”是“分给,赏赐”,“班马之声”中的“班”是“分开,分别”。
如果学生能根据上下文基本说出“班”字在这些句子中的含义,就可以进而引导他们学习“班”字的引申义了。如《孟子·公孙丑》“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中,“班”与上述意思都不相符,但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就会根据句子的意思,悟出“班”在句中是“相等,相同”的意思,而这正是它的引申义。一步一步地,教师可以用下列含有班“字”的语句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班”字的其他引申义。如《三國志·魏志·武帝传》“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中,“班”是“位次”的意思;《红楼梦》五十三回“贾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中,“班”是“次第,位次”的意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比较“班”字古今意义和用法的变化情况,学生会轻松领悟到汉字的词义变化规律,收到课文学习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误用常见字字义理解简化字字义
学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时,学生对句中的“向”(渐进)字会产生疑问:“向”是表示方位的名词,但是句中并无方位可指。再学习《庄子·秋水》中的“望洋向若而歌”和《史记·游侠列传》中的“已向其利者为有德”时,学生会更加迷惑——同一个字,怎么会产生许多毫不相干的意思呢?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不了解当代汉语常用的“向”字,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字:一个是“向”;另一个是繁体字“嚮”,简化后也写作“向”。两个字在古汉语中表示的意思有很大差别。“向”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北出牖也。从宀,从口;古者前堂后室,室之前为牖,后为向,故曰北出牖。”这样来看,“向”是象形字,即朝北的窗户,“嚮”则为形声字,是“引导”等的意思。
明白了这些,学生就可以试着解释以下例句中“向”字的含义:李白《草书歌行》“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中,“向”字的意思是“朝着,对着”;《徐霞客游记》“壑圆而峡长,南北向皆有脊中亘”中,“向”字的意思是“方向,趋向”;陶渊明《岁暮和张常侍》“向夕长风起,寒云摩西山”中,“向”字的意思是“接近,将近”;陶渊明《桃花源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中,“向”字的意思是“原来的,旧的”。这几句中“向”的意思是由象形字“向”的本义引申而来。
柳宗元《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以病矣”中,“向”字的意思是“假如,假使”;陆游《朝中措·代谭德称作》“总是向人深处,当时枉道无情”中,“向”字的意思是“爱”;《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中,“向”字的意思是“朝着,对着”;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中,“向”字的意思是“接近,将近”;杜甫《蚕谷行》“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中,“向”字的意思是“副词,大约”;欧阳修《画眉鸟》“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中,“向”字的意思是“介词,表示处所,在”;《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中,“向”字的意思是“刚才”。这几句中“向”字的意义则是由形声的“嚮”字引申得来,它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意识、主观感受。这样讲解下去,学生自然就弄清了文句的意思了。
三、不了解古汉语字词的本义
拿学生最熟悉最常用的“许”来说,学生从小学就经常接触并会用它组词,例如“许多”“也许”“允许”等,但学生不知道“许”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听也,从言,午声”。杨树达在《积微居小学述林》中说:“举杵劝力有声,许字之本义也。”
学习林嗣环《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时,学生无法理解“许许”为何是拟声词。此时,如果教师用“举杵劝力有声,许字之本义也”来讲解,学生自然茅塞顿开。
教学中,将文言文已经学过的含有“许”字的语句进行比较,效果更好。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中,“许”的意思是“应允,认可”;陆游《观长安城图》“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中,“许”的意思是“给予,奉献”;《隆中对》“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中,“许”的意思是“心服,赞同”;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许”的意思是“期望”;《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薪舆。则王许之乎?”中,“许”的意思是“相信”;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中,“许”的意思是“处所,地方”;袁宏道《满井游记》“麦田浅鬣寸许”中,“许”的意思是“大约”;乐府《读曲歌》“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中,“许”的意思是“语气词,啊”。
当学生完全弄清楚以上含有“许”字含义的句子后,再让他们分析不同句子中“许”字引申义的归属,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不了解古汉语会意字的写法
杜甫《新婚别》“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中的“归”字,学生总找不到合适的现代汉语词语来解释。其实,“归”繁体字写作“歸”。从繁体中,一眼就可以看出,“歸”左右分开来看就是“女子出走”之意,也就是“女子出嫁”。《说文解字》中,“归”解释为“女嫁也。从止,从婦省,追声。”孔颖达说:“女人生有外成之义,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教学中若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再列举相关例句,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就会明白与“归”字相关的许多句子的意思。例如《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室宜家”和辛弃疾《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东家娶妇,西家归女”中,“归”的意思都是“女子出嫁”;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归”的意思是“返回,归家”;《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安之其非有也?”中,“归”的意思是“还,归还”;《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中,“归”的意思是“结局,归宿”;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归”的意思是“归依”;《史记·萧相国世家》“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中,“归”的意思是“归属,专任”;曹植《名都篇》“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中,“归”的意思是“称赞”。
总之,文言文教学一定不能脱离字词的根本,要依托原文,依靠字典词典,弄清楚字词本源以及含义,从字词源头出发,才能准确无误地理解字词的含义,进而理解句子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