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外企业科技进步探研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aob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代中外企业科技进步的巨大差距,源自公司制度和家族制度的制度差别以及数量悬殊的管理原则和生产手段等科技发明。文章通过比较近代中外企业之间的科技元素,比如公司制度和家族制度的差别、管理原则和生产手段的发明数量,阐述近代中外企业在科技进步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认为中国民族企业科技进步的发展路径与西方不同,是一条自上而下的国有企业主导型的路径,并使企业科技的发明和普及受到了抑制,是政府功能的“错位”体现。
  [关键词]中外企业,科技进步,政府功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57—6241(2017)12—0040—05
  一
  一般而言,企业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之分。新式工商企业出现之前,中国已有体系完备的旧式工商企业。据麦迪森估计,直到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比重还高达28.7%。笔者相信,前近代中国工商企业的科技进步,曾经到达一个令世界瞩目的高度。然而这一高度其实在欧洲爆发工业革命时已彻底消失。虽然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异常错综复杂,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思议,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企业组织的不同类型和企业科技的巨大差距是主要原因。按照笔者的理解,企业组织的不同类型,表现在19世纪后半期,西方企业的公司制度及其有限责任概念已经普及。特别是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公司制度已深入人心。比如,英国议会于1855年已通过有限责任制的法律认可;1862年已有股份制公司1014家。而在前近代中国民族企业的组织形态中,近代意义的公司制度还不复存在,唯有“独资”和“合伙”这两种形式。并且,它们基本上以家族制度(Family System)的模式进行企业运作。据统计,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地约有各类民族工商企业130万家。其中99%为独资和合伙企业,仅有约1%的11298家企业采用公司的组织形式。
  近代中外企业的类型,为何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路径?究其原因,笔者发现西方企业的公司制度,特别是股份制公司制度(Stock Corporation),在本质上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建立在相互防范基础上的合作制度,即这种制度把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怀疑”,视为一种理所当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制度的伟大之处,在于让彼此间存在的怀疑得到了消解。因为,在这一企业制度里,股东变成类似民主政治体制中的“选民”,董事会变成“议会”,监事会变成“司法机构”,企业经营者变成一个必须面对全体投资者的负责任的“代理人”。从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hure)上看,这一制度确实能够将并非是亲朋好友甚至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共同携手为“利润最大化”——这一企业的唯一动机而尽力。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笔者认为,这可能是西方社会文化中缺乏信用基础而意外产生的企业组织形态。
  中国民族企业的家族制度,明显不同于西方的公司制度。从本质上看,它属于一种受血缘或地缘关系高度保护的同舟共济的协作制度,即这一制度把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视为理所当然。而这种“理所当然”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信用在中国社会中历来不是稀缺资源。于是,中国的近代民族企业主的经营伦理观(Management Ethics)延续这种传统制度。但是,家族制度有其难于克服的弱点。比如,难于迅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难于从企业外部获取高端經营人才;难于在企业内部自然生成高效率的管理制度等。笔者认为,尽管世界各国的企业形态都无一例外地走过个体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这一共同的发展道路,但公司制度没能在中国民族企业中产生,以及没能迅速得到普及,与中国的传统人文环境不无关系。
  二
  企业的科技发明,指两种不同性质的发明:一种是管理原则(Principles of Management)的发明,另一种是生产手段的发明。就管理原则而言,18世纪后半期,英国企业发明了工厂制度;19世纪中叶,法国企业发明了“工厂委员会”(Shop Commit-tee)制度;19世纪中叶,美国企业在“机器零部件互换”(Interchange of Parts)和“大批量生产”(Mass Production)模式的引导下,发明了“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制度;19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发明了“集权职能部”(Functionally Departmentalized Structure)制度;20世纪的初期和20年代,美国企业又分别发明了“经营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制度和“产品分权事业部”(Decentralized 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制度。而近代中國民族企业的管理原则的发明,虽然在商业企业中有山西票号的“分号制”和山西商人资本的“两权分离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在工业企业中有四川盐井的“契约股份制”等,除此之外,没有证据表明还有其他独到的管理原则的发明。按照笔者的理解,这可能是由于近代中国大多数的民族企业规模普遍小型。所以在企业主看来,延续传统的“经验管理”(Expedence Management)是一种理所当然。因为企业的日常运作不存在创新的需要(必要)。鉴于这一要害问题容易被忽视。笔者认为,近代民族企业史的所有研究,特别有必要顾及“需要是发明之母”这一客观规律。
  就生产手段的发明而言,西方企业于1764年发明纺织机、1769年发明蒸汽机、1825年发明铁路、1856年发明合成染料和酸性炼钢法、1866年发明发电机、1876年发明电话和内燃机、1878年发明电灯、1894年发明无线电通讯、1903年发明飞机、1904年发明二极电子真空管、1908年发明合成氨、1929年发明抗生素、1936年发明尼龙。而中世纪以后的中国企业,基本上不存在高端的科技发明。尽管在古代中国的官私手工作坊中曾经诞生过震惊世界的“四大发明”,但这些伟大的发明都完备于明朝之前。   应当强调,西方工业企业的管理原则或生产手段的发明,有些是诞生于企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有些是通过模仿应用进入企业;有些则是通过有偿技术转移而得以应用的。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的企业科技的迅速崛起,中国社会开始改变原有的偏见和轻视。比如,有人针对“奇技淫巧”之说,反其道曰:“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其实,对西方企业的科技发明的客观评价,在李鸿章的言语中早有反映。同治元年(1862年)他在给曾国藩的信中说:“连日由南翔进嘉定,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大炮,真神技也。”同治三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进一步说:“必须……废弃弓箭,专精火器……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陆可恃。”
  正是这种科技发明的强烈震撼力,引起了清朝有识官员的大声疾呼。从19世纪60年代起,近代中国开始掀起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在这场史称“洋务运动”的求强运动中,上至中央和省下至地方府州县,迅速创建了许多“新式”工业企业。但从特征上看,笔者发现,它更像是一场政治变革,而不像是一场经济变革。因为引领变革的主力军是军事工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的开办始于同治元年,规模较大者有上海的江南制造局、福州的福州船政局、南京的金陵制造局、天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北京的神机营机器局和汉阳的湖北枪炮厂等。
  而这一时期,正值许多在华外资企业(如英美德)率先进入中国的商业市场,并取得惊人的“先驱者利润”的时期。例如,1862年著名的美商旗昌洋行(Russell
其他文献
编者按:这篇文章有情有理,发人深省。历史是已经发生的过去,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的思维就不能僵化。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提倡多元文化,那么,历史认识就应当允许多元、多角度。历史课堂不能与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也是历史课程的目标。在求真、求实的同时,如何使学生关注
[关键词]历史教育,改革,编年史,发展史,主题取向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9-0047-06    历史课程纲要该如何制定?此事事关重大,不只牵涉学生该学“哪些”历史,还蕴含着学生该“学什么样”的历史、该“如何学”历史的期待。一份历史课程纲要包含并展现了课纲的拟定者与社会大众对于“历史”以及“历史教育”具体而微的看法。  近代以来,受到民
以史导论的前提是了解历史真相。正确的历史结论必须建立在全面把握史实的基础上。因此,历史教师首先要搞清“教什么”的问题。否则即使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也是在误人子弟。但是要弄清历史真相是何等困难。严格地说,历史并无所谓“本来的面貌”,而只有人们所理解的面貌。①因为历史事实本身是不会说话的。说话的乃是掌握着所谓史实的人,即历史学家。但历史学家并不等于史实本身,而只是所谓的史实的阐述者。我们对历史的知识和认
[关键词]德国,研究计划,历史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5—0070—03  一、前言  一个不寻常的历史教学研究计划  这个把“反思历史叙述”作为重点的历史教学研究计划是德国2000年到2007年的一个很活泼的大型研究计划,它由德国研究协会、德国学术基金会总会、欧盟执委会以及其他基金会共同补助。笔者认为这个研究计划最大的特色是它把
欢迎订阅2020年《历史教学》!本刊是历史教学研究类月刊,是中学历史教学系统发行量大、覆盖面广的优秀刊物之一,创刊69年来以独具特色的办刊宗旨和出版质量经久不衰。2020年,我刊相继推出“新教材编者访谈录”“专题研究”“教材新话”等重磅栏目,以多种形式刊登国内外历史教学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关注历史骨干教师的专业提升。欢迎广大读者朋友订閱!   征订办法: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邮发代号6-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文化也相应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轨。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趋势。中国文化的近代性并非全然由西方舶来,而是西学与中国自发的启蒙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汇合的结果。晚清学术四杰中,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質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
关键词历史理解,历史判断,甲午中日战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5-0037-07  历史课堂教学是要求最明确、内容最具体、过程最正式的历史教育实践活动,也是历史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近十余年来,历史课堂教学研究成果丰富,观点多元,研究和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均有突破,历史课堂教学被赋予、实际上也承载了更多的教育功能。但事情往往过犹不及,对课堂实践而言,
二战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了西方乃至全世界,对现代文明造成了强烈的冲击。20世纪60年代末,在海登·怀特的引导下,后现代主义开始通过叙述主义历史哲学进入史学领域,从对史学理论的渗透开始,逐渐波及具体的历史研究实践。后现代主义史学质疑历史认识客体的真实性,强调语言对历史建构的决定性意义,把历史文本等同于文学虚构,对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传统史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冲击”,中学历
[关键词]科技史,概念,科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G63[文獻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7)05—0052—07  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难点,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重点放在属于史实层面的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历程上,而没有在史识层面进行拓展和深入。甚至还有老师在课堂上花了很大精力去讲解经典力学和相对论的内容,把历史课上出了物理课的味道,既失去了科技史教学的
关键词:革命,独裁,宪政实验,英国革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7-0003-07  英国内战的硝烟渐渐散去后,在独立派的操纵下,长期议会以合法的形式——“残缺议会”行使着国家统治权。根据下院决议,由于人民是上帝之下一切权力之源,下院由人民选举产生并代表人民。理论上,这个决议解决了英国革命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即国家最高权力的归属问题,其实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