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雷锋)是一个好人,一个大好人。他有火一样的政治热情,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他无限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社会、崇尚真善美,他特别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知恩图报,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奉献一片爱心。”——78岁的冯健,在北京的每一天,在各种场合,只要有人问起她“心目中的雷锋”,她都要用她特有的、饱含真诚且具有明显感染力的湘音重复这样的话,令人感奋。
她说起话来轻言细语,笑起来眼睛眯成弯月状,十分慈祥的样子。偶尔的,她会落泪。
她是特意从老家湖南长沙来北京参加《雷锋》杂志8月15-17日举办的“记忆与传承——纪念雷锋牺牲53周年系列活动”的。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外派两个年轻人负责活动的医疗保障任务,他们近距离的了解,这个上世纪60年代全国闻名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雷锋姐姐”冯健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两个年轻的医务人员。他们把消息传给了医院。两天后,院方来人将她请到了医院,在那里与他们的同事们见面,听“雷锋姐姐”讲她心中的雷锋故事。
16日,在毛主席纪念堂接待室里,中华女子学院的志愿者们也亲耳聆听了这位老人的讲述。同学们从而了解到,因为她年轻时是湖南省有名的“养猪姑娘”,毛主席3次接见过她,为此,她成为那时雷锋最崇拜、最敬慕的先进人物。
由于刚刚瞻仰过毛主席的遗容,此刻又处在毛主席的身边不远,再次说起这些往事,她几度哽咽,泣不成声。她请求纪念堂的工作人员说,隔了几十年,她还想再看主席一眼。纪念堂破例批准她重返厅堂,再一次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尽管经常有人一个上午往返数次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但不出纪念堂而允许返回去第二次瞻仰的,据说还属首次。
张书记指点冯健与雷锋互相学习
冯健与雷锋同是湖南望城人。当年是在望城县县委书记张兴玉家里第一次见到雷锋。冯健回忆说:“那时候县委书记的家可以随便进。那是1956年初冬时节,我到县城办完事后,顺便到张书记家看望。我一进门就看到一个陌生的男孩,个子不高,穿着朴素整洁,估计年龄不过十五、六岁,正在帮助张书记的女儿系红领巾。没等我问,张书记介绍说,他是新来的公务员雷正兴(当时用名,1958年去鞍钢改名雷锋)。我就这样和雷锋相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姐弟情。”
张书记接着介绍冯健给雷锋,说:“她就是你早就听说过的冯健姐姐。”并把冯健高小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一些成绩和获得的荣誉说了一遍。赞扬她是劳动模范、全省有名的“养猪妹子”,上北京见过伟大领袖毛主席。雷锋听了显得很激动,给冯健敬了一个礼,说要向姐姐学习。这个热情、谦虚的憨厚小子,给冯健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冯健比雷锋年长3岁,勤奋上进;雷锋机灵聪明,张书记十分欣赏他们俩人。他拿来两本吴运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给冯健和雷锋一人一本,要他们认真学习和交流。
冯健家在大湖乡西塘村,距县城十多华里。那天因在张书记家呆的时间比较长,冯健回去的时候,天已近黄昏,张兴玉吩咐雷锋送送冯健。走在乡间路上,冯健问起了雷锋家里的情况。雷锋说自己没有家,是个孤儿。并简要介绍了他那苦难的童年。冯健听了鼻子一酸,充满真诚地对他说:“你是孤儿不要紧,如今新社会到处有亲人。我比你大几岁,今后我们就是姐姐和弟弟一样,你有什么要帮忙的事你就来找我。”雷锋听了,含着眼泪叫了一声“冯健姐姐”。自此以后,无论见面还是书信,雷锋生前对冯健均亲热地以“冯健姐姐”或“健姐”相称。自然,冯健也非常喜欢这位不似亲弟却胜似亲弟的“小雷”。
他们经常有机会见面。冯健是个积极分子,又是农业社的负责人,去县里参加会议、活动或办事,常能碰到雷锋;张书记等县领导到冯健所在的西塘农业社检查指导工作或驻社办点,总能见到跟随而来的雷锋。这样,他们就有了很多说话的机会。冯健和雷锋常在一起抒发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社会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谈论青年人应该怎样学习、工作和生活,谈论对人生、理想、前途、事业的看法,有时还互相开展批评,互相帮助,不断进步。
冯健妈妈听说雷锋是个孤儿,心生怜悯,让冯健请雷锋经常来家里坐坐,有时还做些好吃的招待他。冯健父母都很喜欢雷锋这个机灵、诚实、细心、好脾气和不知疲倦的小伙子。冯健的好几个弟妹见了雷锋都很亲热,“小雷哥哥”叫个不停。无疑,这也就让雷锋油然而生一种“家”的感觉。
1958年8月,冯健被组织上保送到湖南农学院读书,雷锋听说后十分羡慕。冯健上学前,9月中旬的一天,雷锋特意去冯健家话别。这时候的雷锋比一年多前明显长高也壮实了,思想也成熟、进步多了。他对冯健讲了很多祝贺和鼓励的话。他要冯健很好地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安下心,集中精力,刻苦认真学习,但也要注意保护身体。他还说农村很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希望冯健学成毕业后回到家乡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次冯健的妈妈杀了一只鸡给雷锋吃。冯健此前曾把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雷锋,这次雷锋则送了一支‘英雄’牌钢笔给冯健。分手时一再叮嘱冯健今后继续帮助他,互相多联系。然而,冯健做梦也没有想到那次见面竟成为他们的永别。
雷锋到鞍钢当工人以及参军入伍在部队的近4年时间里,他与冯健俩人虽然再未见面,但经常有书来信往,联系不断。1961年春天,冯健在一本杂志上看到雷锋在部队的先进事迹介绍,向他写信表示祝贺。雷锋回信时,给她寄了一张雷锋在部队擦拭‘解放’牌汽车的照片。在那张照片的背面,雷锋亲笔题写了这样两行字:“冯健姐姐:我永远向你学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雷锋1961年6月4日。”
著书纪念姐弟情
在北京参加《雷锋》杂志的活动期间,冯健无数次主动对人说的话是:“如果你需要,就留下你的地址,我免费给你寄书”。她说的这本书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她写的50多万字的著作《雷锋从这里起步》。这本书是雷锋在家乡湖南望城18年生活、学习、工作、实践的首度集中而系统的综合记录。 用冯健的话说,写这本书聚合了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姐弟情怀的延续。为此,冯健特意在题记中写道:“本书是作者与雷锋生前身后半个多世纪姐弟情怀的一次倾诉;抑亦作者研究雷锋事迹与雷锋精神的粗浅尝试。”
冯健初识雷锋的时候,从事农业生产,雷锋牺牲后,她大学毕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共青团和工会等工作,历任农业技术员,共青团湖南省委学校部长,湖南省总工会女职工部长、党组成员、副主席、省女职工委员会主任、纪检组长等职。
随着岁月的流逝,冯健还在职位上没有退休的时候,很多报社、电台、电视台来人采访她,要她介绍她所知道的雷锋的事迹。采访的多了,冯健就萌生了把这些内容都写成材料保存起来,作为历史的见证留给后人的念头。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她下定决心,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写成书,为雷锋纪念馆提供一些鲜活的资料,也为她与雷锋的姐弟情怀做人生最后的纪念。
雷锋22年短暂生命中,其中18年在湖南省度过,那里很多人都见过他,认识他的熟人们见了面,也经常会聊到雷锋,说当年雷锋留下的各种美好印象。冯健把自己在望城亲历、亲见、亲闻的有关雷锋的曾经往事和相关口述史料积累起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撰著成书,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可信、可爱、可亲近的雷锋本来形象。
冯健退休以后,就一个一个找到相关知情人,询问并记下有关雷锋的各种资料。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历史的见证者有时候等不到冯健的到来就逐一离世。冯健意识到,她在做的这件事情,无形中成为了雷锋在湖南的历史资料的抢救,如果不加紧步伐,很多珍贵的史料将沉入黄土中。
冯健买来并细读了市面上能够买到的各种有关讲述雷锋的书籍,发现这些在社会上流传的有关雷锋的故事,有的地方与她亲历亲见或从雷锋熟人中听到的事实有出入。冯健就通过调查考证,在书中据实纠正澄清。如在雷锋的亲属那里,她听到一种在他们看来带有侮辱性的说法,就是有的书上讲到雷锋小的时候由于怕冷,“与母猪睡在一起”。而事实上雷锋是与六叔祖母睡在一起的。如果说“事出有因”的话,则是1944年秋,村民为进山躲进犯的日本鬼子,把牲猪也随之弄去。在山上,小雷锋曾有过把脚伸在母猪肚皮下面玩耍的事情。
再如社会上流流甚广的“螺丝钉精神”的产生缘由,在某些书上也有不同的说法。为把事情经过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细节搞清楚,冯健专门拜访了当年在场的目击者易正昌老先生,和他一起来到发现那颗螺丝钉的地点,对其讲述的细节进行记录,为后人对这一历史的解读提供了珍贵的佐证材料。
冯健为记录自己和他人有关雷锋在望城的这些亲历亲闻,付出了很多艰辛。冯健身体不好,2010年还做了心脏支架手术,但她一直坚持着,她说:“我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雷锋一个人,更多的是为了社会上所有有良知的人们。”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为雷锋事迹真实性负责的高贵品德。
许多看过她著作的人都为作者的真诚感动的泪流满面,亲耳聆听过冯健讲述的人们,更是难以遏制地在心中向她和她的雷锋弟弟致敬。在北京304医院,院长黄少平对她说:“面对面听雷锋的姐姐讲雷锋,我几番感动,几番落泪。您不愧是雷锋的偶像。”
冯健听了恳切地说:“我是个很平常很平常的人。偶像实不敢当。我和雷锋互帮互学,互相影响。雷锋学习和进步比我快,雷锋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她说起话来轻言细语,笑起来眼睛眯成弯月状,十分慈祥的样子。偶尔的,她会落泪。
她是特意从老家湖南长沙来北京参加《雷锋》杂志8月15-17日举办的“记忆与传承——纪念雷锋牺牲53周年系列活动”的。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外派两个年轻人负责活动的医疗保障任务,他们近距离的了解,这个上世纪60年代全国闻名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雷锋姐姐”冯健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两个年轻的医务人员。他们把消息传给了医院。两天后,院方来人将她请到了医院,在那里与他们的同事们见面,听“雷锋姐姐”讲她心中的雷锋故事。
16日,在毛主席纪念堂接待室里,中华女子学院的志愿者们也亲耳聆听了这位老人的讲述。同学们从而了解到,因为她年轻时是湖南省有名的“养猪姑娘”,毛主席3次接见过她,为此,她成为那时雷锋最崇拜、最敬慕的先进人物。
由于刚刚瞻仰过毛主席的遗容,此刻又处在毛主席的身边不远,再次说起这些往事,她几度哽咽,泣不成声。她请求纪念堂的工作人员说,隔了几十年,她还想再看主席一眼。纪念堂破例批准她重返厅堂,再一次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尽管经常有人一个上午往返数次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但不出纪念堂而允许返回去第二次瞻仰的,据说还属首次。
张书记指点冯健与雷锋互相学习
冯健与雷锋同是湖南望城人。当年是在望城县县委书记张兴玉家里第一次见到雷锋。冯健回忆说:“那时候县委书记的家可以随便进。那是1956年初冬时节,我到县城办完事后,顺便到张书记家看望。我一进门就看到一个陌生的男孩,个子不高,穿着朴素整洁,估计年龄不过十五、六岁,正在帮助张书记的女儿系红领巾。没等我问,张书记介绍说,他是新来的公务员雷正兴(当时用名,1958年去鞍钢改名雷锋)。我就这样和雷锋相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姐弟情。”
张书记接着介绍冯健给雷锋,说:“她就是你早就听说过的冯健姐姐。”并把冯健高小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一些成绩和获得的荣誉说了一遍。赞扬她是劳动模范、全省有名的“养猪妹子”,上北京见过伟大领袖毛主席。雷锋听了显得很激动,给冯健敬了一个礼,说要向姐姐学习。这个热情、谦虚的憨厚小子,给冯健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冯健比雷锋年长3岁,勤奋上进;雷锋机灵聪明,张书记十分欣赏他们俩人。他拿来两本吴运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给冯健和雷锋一人一本,要他们认真学习和交流。
冯健家在大湖乡西塘村,距县城十多华里。那天因在张书记家呆的时间比较长,冯健回去的时候,天已近黄昏,张兴玉吩咐雷锋送送冯健。走在乡间路上,冯健问起了雷锋家里的情况。雷锋说自己没有家,是个孤儿。并简要介绍了他那苦难的童年。冯健听了鼻子一酸,充满真诚地对他说:“你是孤儿不要紧,如今新社会到处有亲人。我比你大几岁,今后我们就是姐姐和弟弟一样,你有什么要帮忙的事你就来找我。”雷锋听了,含着眼泪叫了一声“冯健姐姐”。自此以后,无论见面还是书信,雷锋生前对冯健均亲热地以“冯健姐姐”或“健姐”相称。自然,冯健也非常喜欢这位不似亲弟却胜似亲弟的“小雷”。
他们经常有机会见面。冯健是个积极分子,又是农业社的负责人,去县里参加会议、活动或办事,常能碰到雷锋;张书记等县领导到冯健所在的西塘农业社检查指导工作或驻社办点,总能见到跟随而来的雷锋。这样,他们就有了很多说话的机会。冯健和雷锋常在一起抒发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社会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谈论青年人应该怎样学习、工作和生活,谈论对人生、理想、前途、事业的看法,有时还互相开展批评,互相帮助,不断进步。
冯健妈妈听说雷锋是个孤儿,心生怜悯,让冯健请雷锋经常来家里坐坐,有时还做些好吃的招待他。冯健父母都很喜欢雷锋这个机灵、诚实、细心、好脾气和不知疲倦的小伙子。冯健的好几个弟妹见了雷锋都很亲热,“小雷哥哥”叫个不停。无疑,这也就让雷锋油然而生一种“家”的感觉。
1958年8月,冯健被组织上保送到湖南农学院读书,雷锋听说后十分羡慕。冯健上学前,9月中旬的一天,雷锋特意去冯健家话别。这时候的雷锋比一年多前明显长高也壮实了,思想也成熟、进步多了。他对冯健讲了很多祝贺和鼓励的话。他要冯健很好地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安下心,集中精力,刻苦认真学习,但也要注意保护身体。他还说农村很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希望冯健学成毕业后回到家乡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次冯健的妈妈杀了一只鸡给雷锋吃。冯健此前曾把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雷锋,这次雷锋则送了一支‘英雄’牌钢笔给冯健。分手时一再叮嘱冯健今后继续帮助他,互相多联系。然而,冯健做梦也没有想到那次见面竟成为他们的永别。
雷锋到鞍钢当工人以及参军入伍在部队的近4年时间里,他与冯健俩人虽然再未见面,但经常有书来信往,联系不断。1961年春天,冯健在一本杂志上看到雷锋在部队的先进事迹介绍,向他写信表示祝贺。雷锋回信时,给她寄了一张雷锋在部队擦拭‘解放’牌汽车的照片。在那张照片的背面,雷锋亲笔题写了这样两行字:“冯健姐姐:我永远向你学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雷锋1961年6月4日。”
著书纪念姐弟情
在北京参加《雷锋》杂志的活动期间,冯健无数次主动对人说的话是:“如果你需要,就留下你的地址,我免费给你寄书”。她说的这本书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她写的50多万字的著作《雷锋从这里起步》。这本书是雷锋在家乡湖南望城18年生活、学习、工作、实践的首度集中而系统的综合记录。 用冯健的话说,写这本书聚合了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姐弟情怀的延续。为此,冯健特意在题记中写道:“本书是作者与雷锋生前身后半个多世纪姐弟情怀的一次倾诉;抑亦作者研究雷锋事迹与雷锋精神的粗浅尝试。”
冯健初识雷锋的时候,从事农业生产,雷锋牺牲后,她大学毕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共青团和工会等工作,历任农业技术员,共青团湖南省委学校部长,湖南省总工会女职工部长、党组成员、副主席、省女职工委员会主任、纪检组长等职。
随着岁月的流逝,冯健还在职位上没有退休的时候,很多报社、电台、电视台来人采访她,要她介绍她所知道的雷锋的事迹。采访的多了,冯健就萌生了把这些内容都写成材料保存起来,作为历史的见证留给后人的念头。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她下定决心,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写成书,为雷锋纪念馆提供一些鲜活的资料,也为她与雷锋的姐弟情怀做人生最后的纪念。
雷锋22年短暂生命中,其中18年在湖南省度过,那里很多人都见过他,认识他的熟人们见了面,也经常会聊到雷锋,说当年雷锋留下的各种美好印象。冯健把自己在望城亲历、亲见、亲闻的有关雷锋的曾经往事和相关口述史料积累起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撰著成书,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可信、可爱、可亲近的雷锋本来形象。
冯健退休以后,就一个一个找到相关知情人,询问并记下有关雷锋的各种资料。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历史的见证者有时候等不到冯健的到来就逐一离世。冯健意识到,她在做的这件事情,无形中成为了雷锋在湖南的历史资料的抢救,如果不加紧步伐,很多珍贵的史料将沉入黄土中。
冯健买来并细读了市面上能够买到的各种有关讲述雷锋的书籍,发现这些在社会上流传的有关雷锋的故事,有的地方与她亲历亲见或从雷锋熟人中听到的事实有出入。冯健就通过调查考证,在书中据实纠正澄清。如在雷锋的亲属那里,她听到一种在他们看来带有侮辱性的说法,就是有的书上讲到雷锋小的时候由于怕冷,“与母猪睡在一起”。而事实上雷锋是与六叔祖母睡在一起的。如果说“事出有因”的话,则是1944年秋,村民为进山躲进犯的日本鬼子,把牲猪也随之弄去。在山上,小雷锋曾有过把脚伸在母猪肚皮下面玩耍的事情。
再如社会上流流甚广的“螺丝钉精神”的产生缘由,在某些书上也有不同的说法。为把事情经过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细节搞清楚,冯健专门拜访了当年在场的目击者易正昌老先生,和他一起来到发现那颗螺丝钉的地点,对其讲述的细节进行记录,为后人对这一历史的解读提供了珍贵的佐证材料。
冯健为记录自己和他人有关雷锋在望城的这些亲历亲闻,付出了很多艰辛。冯健身体不好,2010年还做了心脏支架手术,但她一直坚持着,她说:“我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雷锋一个人,更多的是为了社会上所有有良知的人们。”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为雷锋事迹真实性负责的高贵品德。
许多看过她著作的人都为作者的真诚感动的泪流满面,亲耳聆听过冯健讲述的人们,更是难以遏制地在心中向她和她的雷锋弟弟致敬。在北京304医院,院长黄少平对她说:“面对面听雷锋的姐姐讲雷锋,我几番感动,几番落泪。您不愧是雷锋的偶像。”
冯健听了恳切地说:“我是个很平常很平常的人。偶像实不敢当。我和雷锋互帮互学,互相影响。雷锋学习和进步比我快,雷锋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