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法参照井出氏及康氏玻片梅毒定量试验之方法,发现一种梅毒血清絮状沉淀迅速反应。抗原制备简单,用牛肝或猪肝均可,四日内即可作成,而且在抗原中加上颜料,使血清和抗原在玻璃板上互相混合,即出现深紫色絮状沉淀反应。此紫色即该血清之弱硷性,与抗原之溴麝香酚蓝标示剂所显之紫色,将淡色的甲基紫原色,呈现更深之紫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法参照井出氏及康氏玻片梅毒定量试验之方法,发现一种梅毒血清絮状沉淀迅速反应。抗原制备简单,用牛肝或猪肝均可,四日内即可作成,而且在抗原中加上颜料,使血清和抗原在玻璃板上互相混合,即出现深紫色絮状沉淀反应。此紫色即该血清之弱硷性,与抗原之溴麝香酚蓝标示剂所显之紫色,将淡色的甲基紫原色,呈现更深之紫色。
其他文献
作者为了阐明动脉压与静脉压的相互关系,检查了21名神经原期高血压症患者。这些患者没有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用Валыдман氏静脉压测量器测定静脉压。静脉压平均为5d-120毫米水银柱。19名患者以药物与条件反射的睡眠疗法进行治疗。半数以上患者(21名中有12名)静脉压在正常范围内,五名微增(12d-140毫米),又五名中度增加(14d-160毫米)。当患者动脉压增高时,显示有静脉压增高的趋势,特别
原文首先综述过去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认识。根据作者意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二种。二者之发病机转、临床表现及化验检查皆有所不同(表一)。急性患者之血浆对正常受血者不能引起严重之血小板减少,而且鲜有含血小板之凝集素者。手术时发现血小板存留于脾脏之时间及数目并不较在其他实质器官或其他疾患之脾或正常脾为高,故脾对于血小板并无“选择的分离作用”(Selective sequest
热带嗜伊红白血球增多性哮喘症在我国虽有发生,但报道者不多。本院在本年一、二月间曾连续发现三例。各例症状与文献记载大致相符,且经用砷剂治疗而痊愈。
机体的原有反应状态对于许多疾病的发病经过和治疗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同一病因在不同反应的人身上可引起不同的临床变化,同一药物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也常常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机体的反应性首先决定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根据这种理解,作者用动物实验研究了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对于失血后贫血的影响。
书名:血液系统的神经调节问题(Вопросы не-рвной регуляции системы крови)。著者:В. Н. Черни-говский及А. Я. Ярошевский。Медгиз1953版,全书共222页,有73图案,61表格,书末引证文献175篇。
多发性骨髓瘤又名浆细胞骨髓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其病灶主要在红骨髓中。
何杰金氏病自1832年6月由Thomas Hodgkin氏报告七例以后,国内文献报告甚多,但国内报告还不多见。根据初步统计有Bercoritz氏1934年在海南岛报告二例,胡正详,秦光煜两氏1936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2179例肿瘤病理组织检查中仅发现二例(占0.09%),Sung,Taylor及Roots三氏1937年在安徽报告一例,胡氏在1937年5月总结发现13例(包括海南岛及安徽报告病例),
急性白血病在医学文献中已有90年的历史,惟该病的临床症状则仅在19世纪末叶方有详尽的描述。祖国文献中,Morgan及Hsu二氏于1934年首次报告一例,其后各家陆续报告多例,足证此病在我国并非罕见。作者等在天津市立总医院内科自194d-1954年8月之住院患者中共集得急性白血病27例。所有患者之诊断皆有血液及骨髓检查之证实,其中三例并有尸体解剖。茲将此27例作一临床分析,就敎于国内同道。
患者男性,年24岁,安徽六安人,已婚,革命军人,于1953年1月24日住入本院。患者从1950年起有夜间或晨间阵发性咳嗽,喀白色痰,伴有胸闷及呼吸困难,继以哮喘,夜间不能安眠。白天情况较好,但精神疲倦,全身无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患者于52年2月开始住其他院治疗。先后经过一般气喘对症疗法,〔如组织疗法(冷藏的),氨茶硷,麻黄素等〕均未见效。过去患者生过疥疮。偶有头痛及发热。在十五、六岁时曾患过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