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强制隔离戒毒是以限制吸毒成瘾人员人身自由为手段的一种戒毒方法。它的核心是将原有的劳动教养戒毒变为生理脱毒、矫治康复和回归社会为一体的强制隔离戒毒新模式,简称“三位一体”模式。戒毒工作意义深远,将这三种戒毒模式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紧密衔接的完整过程,能真正体现国家戒毒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笔者通过调查青海省强制隔离戒毒的现状,对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认为,当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解除后与回归社会的有效对接是提高戒毒工作质量的关键,如何切实发挥后续照管工作的职能作用,建立“一体化”管理,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打造戒毒康复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强制隔离戒毒;戒毒工作;戒毒模式;评估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19-03
一、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及行为特点分析
(一)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和吸毒情况调查。
近期,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查阅档案资料、个别谈话和无记名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多巴强制隔离戒毒所2011年10月到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 166名男性强戒人员进行了全面调查,结合调研情况,现就戒毒工作的基本情况、特点、困难和原因作一粗浅分析,基本情况统计如下:
(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分析。
1.强戒人员基本情况表现为“两无、两低、一多”的现象。
从表1、表2可以看出,目前该所收治的强戒人员基本情况表现为“两无、两低、一多”现象比较普遍,强戒人员逐渐显现年轻化倾向,在调查的吸毒人员中,96.4%的年龄在50岁以下,且30岁以下者44人,占总数的26.5%%;初次吸毒年龄在19岁及以下者有31人,占18.7%;这些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仅有1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多数无固定职业、无完整家庭。被调查的166名强戒人员中, 166人中已婚48人,离异57人,未婚61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多为“多进宫”人员,占被调查人数的54.2%。
2.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群体性特征。
通过对青海省多巴强戒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行为以及心理上存在一些显著的群体性特征:
(1)认知模糊性。
首先对毒品的危害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虽然也听许多人说过,也看到过电视上的广告宣传,但未真正尝试所以大多报以侥幸心理,以为吸食一、两次没有关系,不会成瘾。其次是现下一些人将吸食毒品当做是一种时髦、高级的生活方式,在谈生意时当做是一种消遣品,觉得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再次是一些吸毒人员听信他人,尝试毒品为了缓解病痛,一旦染瘾又不能戒断。
(2)心理偏执性。
戒毒人员由于长期受到毒品的生理控制和精神控制,逐步丧失了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及法制的正确认识。毒品就是他们的一切,为了毒品,他们可以抛弃一切,性情扭曲偏激,这类戒毒人员极度过敏猜忌,心胸狭隘,思想行为固执死板。这类戒毒人员经常对抗管教,不服管理。对于民警的管理教育他们往往当作耳旁风,故意对抗民警的管教。
(3)毒瘾顽固性。
心理依赖性亦称精神依赖性,是指多次反复使用毒品后,使人产生愉快满足的欣快感觉,导致吸毒者形成对毒品的强烈渴求和连续不断吸食毒品的欲望,继而引发强迫用药行为,以获得不断满足的心理活动。[13]俗话说,一日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由于长时间吸食毒品,身心被毒品摧残,在整个戒毒期间仍有各种不适应的戒断性表现,常见为急躁、乏力、紧张、冲动、敏感、恐怖、失眠、胸闷、发热、易激动、情绪变化大等,这些迁延性症状和心瘾的存在,使他们对毒品的依赖性更强,戒毒对他们来说考验更为严峻。据统计,我国吸毒人员复吸率达90%以上。
(4)身体弱质性。
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冰毒和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可以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的损害作用,导致神经稀薄变性、坏死,出现急慢性精神障碍。82%的苯丙胺滥用者即使停止滥用8-12年,仍然有一些精神病症状,甚至精神分裂,一遇刺激便会发作。长期吸食毒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体的各个脏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由于共用注射器而感染艾滋病。
二、制约我省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因素分析
总结吸毒行为分类和行为表现,依据他们群体性特征和在场所中的现实表现,笔者认为当前强戒人员的行为矫治工作面临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收治比重呈增长趋势,对严重疾病的处置难把握。
2009年我所收治强戒人员455名,2010年收治强戒人员629人,收治比重增长明显,且从收治态势看,呈延续上升趋势,戒毒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多存在传染性疾病多、体质差等现象,特别是一些突发性的严重疾病,短期内快速危及吸毒人员的生命,容易发生场所内强戒人员因病死亡事故。因而就“严重疾病”如何合理安全处置的问题十分突出。
(二)警力严重不足,民警管理工作面临很大风险。
根据对我所民警警力配置统计情况看,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民警总人数占所管人员总人数的比例仅为15%左右,明显低于部局提出的18%的要求,绝大多数基层大队警力不足8%,有的大队甚至不足5%,而强制隔离工作相比劳教工作,从工作量上相比更要繁重的多,工作难度也有很大程度的增加。警力配备不足,民警疲于值班带班,精力极为疲惫;工作压力大,长期超负荷运转,精神高度紧张,场所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三)急重病号多,给场所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吸毒人员由于常年吸食毒品对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据统计,场所内60%以上戒毒人员患有各种疾病,30%以上的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肺结核、糖尿病、肝炎、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疾病,一些突发疾病的处置过程牵扯了大量的警力和精力。据了解,吸食毒品8年以上人员,大多身体器官已经严重损坏,极易发生因病死亡(猝死)事件,戒毒人员死亡后容易引发网上炒作、上访、群体性事件,善后处理费用占用了大量行政经费。 (四)场所安全防控危险增强,教育矫治难度增大。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多为“多进宫”人员,他们多次出入场所,对所内民警管理教育方式,场所内所政设施、队规纪律等都十分熟悉。对于民警的管理他们毫不在乎,常因小事与民警发生冲突,或者小病大养实施“软对抗”,当自己的所谓目的不能达到时,便以起哄、自伤自残等相威胁影响场所秩序和安全。针对此类人员开展教育矫治工作尤为困难。
三、 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好的帮助吸毒人员尽快戒除毒瘾,让强戒场所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提高教育矫治的质量,笔者对今后的工作有几点建议。
(一)严把收治关,加强医疗管理。
严把新入所人员体检关,加强与疾控部门联系,对新入所人员进行X光胸片、肝功能、性病及艾滋病筛查等常规项目的检查,坚持每日巡诊工作,了解掌握患病人员的治疗康复情况,对大队的病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符合所外就医条件的及时办理所外就医,有效防止所内因病死亡事件。戒毒医疗是治疗毒品性脑疾、戒断生理依赖的直接手段,所以在着力研究科学的,切合我国实际的戒毒模式的同时,还应注重医学领域的研究。
(二)探索建立一支专业化特殊管理队伍。
坚持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相结合,从民警的岗位责任意识、安全稳定首位意识和第一责任意识入手,重点解决部分民警存有松懈麻痹思想,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岗位工作能力较弱的问题。加强对基层管教民警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知识的培训,重点更新民警的日常管理理念,注重对强戒人员人性化管理和心理矫治措施的运用,通过培训与学习,努力将民警队伍转变成全面掌握戒毒业务知识的专业化队伍。
(三)推行量化细化考核,实现现场管理精细化。
基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定位,我们应当对其实行较为宽松的管理。从行为养成入手,针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思想消极、作风散漫、懒惰成性等特点,在日常管理中实行规范化和军事化管理,要进行队列和各种体育锻炼,以此来强化行为规范,增强身体素质。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将个别谈话教育与心理咨询谈话融为一体。要充分发挥心理矫治功能,帮助强戒人员树立戒断毒瘾的信心,自觉维护场所安全稳定。
(四)建立科学高效公正的诊断评估体系。
在设计评估方法中,要依据“四个严格”的标准,规范操作。一要严格把关,依法实施。每一项诊断评估内容都要按规定进行,确保诊断评估合法、合规、合理。二要严格条件,依据充分。严格诊断评估的条件和标准,每一个诊断评估项目都要以考试成绩、日常考核记录、现场测定结果等为依据,进行客观评分,由戒毒人员本人签字认可。三要严格程序,规范运作,严格执行诊断评估工作程序,确保诊断评估的公开、公平、公正。四要严格标准,控制提前。要严格提前解除的标准,不能随意放宽提前解除人数要控制在参加诊断评估人数的10%以内。
(五)落实安置帮教提高巩固戒毒效果。
强制隔离戒毒不是戒毒工作的终结,而应将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看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把回归社会阶段看作是戒毒流程中一个不可分割、十分重要的阶段。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经常会面临无业可就、生活无依、社会歧视、亲友遗弃的重大压力,是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对他们如果不加以关注和帮助,一些人就极易重蹈覆辙,走上复吸之路,形成了“吸而戒,戒又吸”的恶性循环现象,因此,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机关要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理和社会帮教体系作用,加强宣传,争取各方支持,落实接茬安置帮教工作,巩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太云;《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2]莫关耀;《戒毒条例释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郭禄先:《英国北欧戒毒特点启示》,载《广东矫治研究》2006年第3期;
[4]胡厚值,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诊断评估实施与操作实务,劳教与戒毒调研文集,22.
[5]周轩,关于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衔接的思考,劳教与戒毒调研文集,114.
[6]赵文臣,教育矫治质量评估方法的思考与探索,劳教与戒毒调研文集,314.
[7]童丽云,任明康,许可,黄欣,宋健,徐尚福,对重点强戒人员回归社会“无缝对接”的思考,全国劳教和戒毒系统理论调研论文选编,468.
[8]贺杰军,浅谈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再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及有效途径和方法,2010年度全国劳教和戒毒系统优秀理论调研论文选编,434.
[9]宋卫东,杨杰,杨志俊,戒毒人员人格类型及特征研究,劳教与戒毒调研文集,49
[10]周铁军,浅谈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解除隔离后如何进行社区康复,劳教与戒毒调研文集,84.
[11]刘细海,浅谈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流程,福建省劳教戒毒工作优秀论文集,223.
[12]李运军,“三期一延伸”戒毒流程在戒毒交织工作中的实践探索,戒毒矫治与康复探索,486.
[13]常崇旺;吸毒者的生理、心理、药物依赖性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0年05期.
作者简介:宋吉君,性别:女,籍贯:青海西宁,出生年月:1980年2月,单位:青海省多巴劳教(强戒)所,管理科科员。
关键词:强制隔离戒毒;戒毒工作;戒毒模式;评估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19-03
一、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及行为特点分析
(一)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和吸毒情况调查。
近期,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查阅档案资料、个别谈话和无记名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多巴强制隔离戒毒所2011年10月到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 166名男性强戒人员进行了全面调查,结合调研情况,现就戒毒工作的基本情况、特点、困难和原因作一粗浅分析,基本情况统计如下:
(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分析。
1.强戒人员基本情况表现为“两无、两低、一多”的现象。
从表1、表2可以看出,目前该所收治的强戒人员基本情况表现为“两无、两低、一多”现象比较普遍,强戒人员逐渐显现年轻化倾向,在调查的吸毒人员中,96.4%的年龄在50岁以下,且30岁以下者44人,占总数的26.5%%;初次吸毒年龄在19岁及以下者有31人,占18.7%;这些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仅有1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多数无固定职业、无完整家庭。被调查的166名强戒人员中, 166人中已婚48人,离异57人,未婚61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多为“多进宫”人员,占被调查人数的54.2%。
2.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群体性特征。
通过对青海省多巴强戒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行为以及心理上存在一些显著的群体性特征:
(1)认知模糊性。
首先对毒品的危害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虽然也听许多人说过,也看到过电视上的广告宣传,但未真正尝试所以大多报以侥幸心理,以为吸食一、两次没有关系,不会成瘾。其次是现下一些人将吸食毒品当做是一种时髦、高级的生活方式,在谈生意时当做是一种消遣品,觉得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再次是一些吸毒人员听信他人,尝试毒品为了缓解病痛,一旦染瘾又不能戒断。
(2)心理偏执性。
戒毒人员由于长期受到毒品的生理控制和精神控制,逐步丧失了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及法制的正确认识。毒品就是他们的一切,为了毒品,他们可以抛弃一切,性情扭曲偏激,这类戒毒人员极度过敏猜忌,心胸狭隘,思想行为固执死板。这类戒毒人员经常对抗管教,不服管理。对于民警的管理教育他们往往当作耳旁风,故意对抗民警的管教。
(3)毒瘾顽固性。
心理依赖性亦称精神依赖性,是指多次反复使用毒品后,使人产生愉快满足的欣快感觉,导致吸毒者形成对毒品的强烈渴求和连续不断吸食毒品的欲望,继而引发强迫用药行为,以获得不断满足的心理活动。[13]俗话说,一日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由于长时间吸食毒品,身心被毒品摧残,在整个戒毒期间仍有各种不适应的戒断性表现,常见为急躁、乏力、紧张、冲动、敏感、恐怖、失眠、胸闷、发热、易激动、情绪变化大等,这些迁延性症状和心瘾的存在,使他们对毒品的依赖性更强,戒毒对他们来说考验更为严峻。据统计,我国吸毒人员复吸率达90%以上。
(4)身体弱质性。
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冰毒和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可以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的损害作用,导致神经稀薄变性、坏死,出现急慢性精神障碍。82%的苯丙胺滥用者即使停止滥用8-12年,仍然有一些精神病症状,甚至精神分裂,一遇刺激便会发作。长期吸食毒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体的各个脏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由于共用注射器而感染艾滋病。
二、制约我省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因素分析
总结吸毒行为分类和行为表现,依据他们群体性特征和在场所中的现实表现,笔者认为当前强戒人员的行为矫治工作面临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收治比重呈增长趋势,对严重疾病的处置难把握。
2009年我所收治强戒人员455名,2010年收治强戒人员629人,收治比重增长明显,且从收治态势看,呈延续上升趋势,戒毒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多存在传染性疾病多、体质差等现象,特别是一些突发性的严重疾病,短期内快速危及吸毒人员的生命,容易发生场所内强戒人员因病死亡事故。因而就“严重疾病”如何合理安全处置的问题十分突出。
(二)警力严重不足,民警管理工作面临很大风险。
根据对我所民警警力配置统计情况看,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民警总人数占所管人员总人数的比例仅为15%左右,明显低于部局提出的18%的要求,绝大多数基层大队警力不足8%,有的大队甚至不足5%,而强制隔离工作相比劳教工作,从工作量上相比更要繁重的多,工作难度也有很大程度的增加。警力配备不足,民警疲于值班带班,精力极为疲惫;工作压力大,长期超负荷运转,精神高度紧张,场所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三)急重病号多,给场所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吸毒人员由于常年吸食毒品对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据统计,场所内60%以上戒毒人员患有各种疾病,30%以上的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肺结核、糖尿病、肝炎、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疾病,一些突发疾病的处置过程牵扯了大量的警力和精力。据了解,吸食毒品8年以上人员,大多身体器官已经严重损坏,极易发生因病死亡(猝死)事件,戒毒人员死亡后容易引发网上炒作、上访、群体性事件,善后处理费用占用了大量行政经费。 (四)场所安全防控危险增强,教育矫治难度增大。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多为“多进宫”人员,他们多次出入场所,对所内民警管理教育方式,场所内所政设施、队规纪律等都十分熟悉。对于民警的管理他们毫不在乎,常因小事与民警发生冲突,或者小病大养实施“软对抗”,当自己的所谓目的不能达到时,便以起哄、自伤自残等相威胁影响场所秩序和安全。针对此类人员开展教育矫治工作尤为困难。
三、 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好的帮助吸毒人员尽快戒除毒瘾,让强戒场所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提高教育矫治的质量,笔者对今后的工作有几点建议。
(一)严把收治关,加强医疗管理。
严把新入所人员体检关,加强与疾控部门联系,对新入所人员进行X光胸片、肝功能、性病及艾滋病筛查等常规项目的检查,坚持每日巡诊工作,了解掌握患病人员的治疗康复情况,对大队的病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符合所外就医条件的及时办理所外就医,有效防止所内因病死亡事件。戒毒医疗是治疗毒品性脑疾、戒断生理依赖的直接手段,所以在着力研究科学的,切合我国实际的戒毒模式的同时,还应注重医学领域的研究。
(二)探索建立一支专业化特殊管理队伍。
坚持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相结合,从民警的岗位责任意识、安全稳定首位意识和第一责任意识入手,重点解决部分民警存有松懈麻痹思想,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岗位工作能力较弱的问题。加强对基层管教民警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知识的培训,重点更新民警的日常管理理念,注重对强戒人员人性化管理和心理矫治措施的运用,通过培训与学习,努力将民警队伍转变成全面掌握戒毒业务知识的专业化队伍。
(三)推行量化细化考核,实现现场管理精细化。
基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定位,我们应当对其实行较为宽松的管理。从行为养成入手,针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思想消极、作风散漫、懒惰成性等特点,在日常管理中实行规范化和军事化管理,要进行队列和各种体育锻炼,以此来强化行为规范,增强身体素质。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将个别谈话教育与心理咨询谈话融为一体。要充分发挥心理矫治功能,帮助强戒人员树立戒断毒瘾的信心,自觉维护场所安全稳定。
(四)建立科学高效公正的诊断评估体系。
在设计评估方法中,要依据“四个严格”的标准,规范操作。一要严格把关,依法实施。每一项诊断评估内容都要按规定进行,确保诊断评估合法、合规、合理。二要严格条件,依据充分。严格诊断评估的条件和标准,每一个诊断评估项目都要以考试成绩、日常考核记录、现场测定结果等为依据,进行客观评分,由戒毒人员本人签字认可。三要严格程序,规范运作,严格执行诊断评估工作程序,确保诊断评估的公开、公平、公正。四要严格标准,控制提前。要严格提前解除的标准,不能随意放宽提前解除人数要控制在参加诊断评估人数的10%以内。
(五)落实安置帮教提高巩固戒毒效果。
强制隔离戒毒不是戒毒工作的终结,而应将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看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把回归社会阶段看作是戒毒流程中一个不可分割、十分重要的阶段。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经常会面临无业可就、生活无依、社会歧视、亲友遗弃的重大压力,是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对他们如果不加以关注和帮助,一些人就极易重蹈覆辙,走上复吸之路,形成了“吸而戒,戒又吸”的恶性循环现象,因此,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机关要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理和社会帮教体系作用,加强宣传,争取各方支持,落实接茬安置帮教工作,巩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太云;《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2]莫关耀;《戒毒条例释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郭禄先:《英国北欧戒毒特点启示》,载《广东矫治研究》2006年第3期;
[4]胡厚值,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诊断评估实施与操作实务,劳教与戒毒调研文集,22.
[5]周轩,关于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衔接的思考,劳教与戒毒调研文集,114.
[6]赵文臣,教育矫治质量评估方法的思考与探索,劳教与戒毒调研文集,314.
[7]童丽云,任明康,许可,黄欣,宋健,徐尚福,对重点强戒人员回归社会“无缝对接”的思考,全国劳教和戒毒系统理论调研论文选编,468.
[8]贺杰军,浅谈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再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及有效途径和方法,2010年度全国劳教和戒毒系统优秀理论调研论文选编,434.
[9]宋卫东,杨杰,杨志俊,戒毒人员人格类型及特征研究,劳教与戒毒调研文集,49
[10]周铁军,浅谈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解除隔离后如何进行社区康复,劳教与戒毒调研文集,84.
[11]刘细海,浅谈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流程,福建省劳教戒毒工作优秀论文集,223.
[12]李运军,“三期一延伸”戒毒流程在戒毒交织工作中的实践探索,戒毒矫治与康复探索,486.
[13]常崇旺;吸毒者的生理、心理、药物依赖性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0年05期.
作者简介:宋吉君,性别:女,籍贯:青海西宁,出生年月:1980年2月,单位:青海省多巴劳教(强戒)所,管理科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