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xy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先生的一篇小说——《孤独之旅》。在课前,我们已经做了一些自读准备(借助助读系统,通读全文,以“杜小康孤独之旅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初读理解)。来看一位同学改写的“杜小康孤独之旅日记”(略)。
  师:这篇日记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生1:变换了人称,代入感很强。
  生2:很有条理,分成了七个画面,一目了然。
  生3:这篇日记很简洁,把全文重要的事情都进行了概括。
  师:这样的事情在小说中,我们叫作——
  生(齐):情节。
  师:我们发现,这位同学梳理出了小说的关键情节。他还抓住了关键线索,你们发现了吗?
  生(齐):鸭。
  师:不错。那我们在这位同学阅读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鸭”为关键词,概括孤独之旅的过程。(生读书,概括)
  生4:我认为第2段到19段写的是杜小康和父亲去芦苇荡的路上发生的事情。
  师:去芦苇荡做什么?
  生4:放鸭。
  师:我们可不可以概括为“前往放鸭地”?
  生4:可以,那么紧接着就是到达放鸭地,然后放鸭,找鸭,鸭生蛋。
  师:前往放鸭地—到达放鸭地—放鸭的一天又一天—找鸭—鸭生蛋,抓住线索“鸭”进行情节概括,语言表述更凝练。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位同学的改写(略)。
  生5:这位同学改写的日记不完整。
  生6:少了“鸭生蛋”的情节。
  师:不错,这是他的不足之处。那么,和第一篇日记相比,这位同学什么地方做得好呢?
  生7:添加了很多心理描写。
  生8:写出了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师:大家都发现了,这位同学在改写的时候,关注了杜小康的心理变化。那我们再看看,这位同學对杜小康的心理活动把握得准确吗?
  生9:有些地方不准确。
  生10:前往的途中,用“伤心”来表述心理不准确。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杜小康放鸭之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帮这位同学的日记做修改和补充。(生读书,修改)
  生11:前往放鸭地途中的心理应该是“茫然和恐惧”,因为文章第5段提到“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师:你找到了文中直接描写的词语,这里是用杜雍和的心理感受来——
  生11:衬托杜小康的茫然和恐惧。
  师:请在旁边批注“衬托”。
  生12:前往放鸭地时杜小康不仅仅是恐惧,因为第11段写道“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师:关注这一段的一个词语“撩逗”。
  生12:“撩逗”可以看出杜小康的心弦已经被未知的前方所拨动,他对前方有一点新奇。
  师:品读很细致。
  生13:刚“到达放鸭地”杜小康是害怕的,我和第二位同学理解得一样。但是对“放鸭的一天又一天”我有不同意见。
  师:请谈一谈。
  生13:第30段提到“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
  师:这是杜小康什么心理的体现?
  生13:孤独的体现。
  师:在书旁批注“孤独”。暴风雨之夜找鸭部分的心理呢?是像这位同学所说的“眼泪止不住流”吗?
  生14:流泪是因为找到鸭了,开心,喜极而泣。
  生15:也有找鸭的过程很辛苦,有点委屈。
  生16:第45段写道“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而第26段杜小康睡觉时紧紧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师:也就是说,杜小康从一个对别人的依恋者,变成了——
  生16:别人可以依靠的对象。他,变坚强了。
  生17:最后的鸭生蛋部分,这位同学没有写到,我来补充一下,杜小康的心理应该是欣喜。
  师:杜小康在放鸭之旅中,经历了从开始的拒绝—茫然—恐惧焦虑—孤独—沉着坚强—欣喜。在第二位同学阅读的基础上,大家合作,梳理出了杜小康放鸭旅途中的内心波澜。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可以读得再深入一些。思考:这些细腻的内在心理感受,文章是怎么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的呢?请细读文章,圈点勾画,做点评批注。(生圈点批注)
  生18:我发现第4段的文字特别细腻地描写了心理感受。“鸭群……奋力向前推进”,一直向前,暗示了杜小康短期内回不来。
  师:暗示了杜小康内心——
  生18:茫然不知所措,可能还有恐惧。
  师:很好,再往下读。
  生18:“扇面形水流”好像很有规律,一直荡漾开来,说明杜小康观察细致。
  师:你发现了这是从杜小康的视角来观察水面的,可见前行的路途很单调,没有其他的景致。我们想象一下,坐在船头的是你自己,看着一圈圈有规律的水纹,听着均匀的永恒的水声,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生19:感觉生活永远就这样了。
  师:就这样单调、规律、永恒,进而感受到压抑、茫然、无望了。
  生20:我发现第21段对芦荡的描写能表现杜小康的心理。杜小康一眼看到“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他害怕了,他怕这个无边无际的芦荡,他怕他走不出去。
  师:抓住了一个比喻,读出了芦荡无边无际的特点。我们再关注一下这个喻体“浪潮”和动词“涌”。
  生20:芦荡本来是不会动的,这里可能是层层叠叠的无边无际的芦叶随风而动造成的视觉效果,写出了动态,也写出了幽深、繁茂。这个“涌”更有一种迅猛之势。
  师:所以更加深了杜小康的心理压力。与之相呼应的还有一个比喻。
  生21:“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本没有那么高,从这个比喻和“围”字也可以看出杜小康的心理压力。   师:“围”字有包围绞杀的意味,“大山”与“小船”对比,反衬出杜小康内心的孤小、无助。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芦荡吗?芦苇就是蒹葭,我们学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苇营造的是一种朦胧迷茫的氛围,我们也学过“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芦苇能牵惹起愁绪。迁移到杜小康所见之景,关注一下时间。
  生(齐):傍晚。
  师:傍晚了,正是炊烟升起、倦鸟归林、归人返家的时候,杜小康在哪里呢?
  生(齐):被包围在茫茫芦荡中。
  师:芦荡的无际与人的渺小、家的安定与船的漂泊一齐压在了杜小康幼小的心灵,他害怕了,他胆怯了,他不由得产生了“茫茫芦荡上,日暮欲何之”的无助。
  生22:第36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可见暴风雨来临前天的阴沉可怕。
  师:杜小康害怕吗?
  生23:不害怕。這里只是描绘环境的可怕,暴风雨“歇斯底里”“呼呼的风声”“芦苇被折断的咔嚓声”,这些声响是在渲染暴风雨的可怕,也是衬托杜小康的勇敢。下午杜小康追鸭子就是证明。
  师:能够联系前后文分析人物心理,很好。大量的景物描写对人物心理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又增加了文章的抒情韵味。我们来看第三篇日记(略)。和第二篇相比,区别在哪里呢?
  生23:这位同学发现放鸭生活教会了杜小康坚强和担当。
  师:不错,这位同学不仅读出了“孤独”,还关注到了“成长”。还有哪些同学读到了“成长”?
  生23:我从杜小康独自找鸭部分,看出他的勇敢、坚强、担当。
  师:也就是说,杜小康从一开始的对父亲的依恋者变成了鸭子们的依靠者,他成长了。那么是“孤独”带来了“成长”吗?迅速跳读第28~33段,看看杜小康对于孤独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生24:杜小康感觉整个世界都注满了孤独,梦里都想家。
  师:一个“注”字,可以看出孤独像水一般一点一点渗透,至淹没得可怕、压抑,杜小康是在极力忍受。
  生25:后来他们清楚回避不了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
  师:“好”在哪里?
  生26:后来他不恐慌了,注定要接受磨难,那就接受吧。
  师:忍受孤独—接受孤独—战胜孤独,杜小康面对孤独带来的心灵锤炼,不怨尤、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最终带来了心灵的成长。孤独是成长的推进剂,正如曹文轩所说: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成为强者。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语文实践的行动研究》阶段成果,批准号:L/2018/258。本课为中小学语文教育高峰论坛展示课。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
其他文献
1 牛牛第一次参加诗歌朗诵,非常紧张。老师鼓励了半天,他手心还是直冒汗。  2 轮到牛牛朗诵了,只见他鼓足勇气,一个箭步冲到讲台中央。  3 牛牛涨红着脸,颤着音说:“我朗诵的题目是《红叶枫了》。”  4 红叶疯了?台下一片哗然,有的同学开始憋着想笑。  5 牛牛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脸上淌出了汗珠。  6 牛牛擦擦汗,继续颤着音说:“是枫叶红了,我自己疯了。”  7 哈哈哈……教室里爆笑一片。牛牛也
期刊
看似平凡的家庭生活,温情处处可见。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中午放学回家,我的肚子唱起了“空城计”。飞跑到厨房一看,老爸正忙得不亦乐乎,我便给他当助手。在两个“快乐音符”的密切合作下,不一会儿,饭菜都好了。“五线谱”(老妈的“雅号”)的衣服也洗得差不多了。   开饭了,刚巧“五线谱”出去晾衣服,我便偷偷地在她的碗底“埋”了一块牛肉,想“捉弄”一下老妈。我朝老爸挤了下眼,老爸会过意来,开始
期刊
开开心心地采来了  一束美丽的野菊花,  高高兴兴地送给了  我的奶奶。  奶奶,奶奶,  这是一束清香的野菊花。  在您空闲的时候,  请闻闻它的清香。  清香会把您带回到童年,  看到小伙伴的笑脸。  清香会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进入甜蜜的梦乡。  奶奶,奶奶,  这是一束清香的野菊花,  您闻,它有多香,  好香,好香,好香……  点评:这首小诗感情浓郁,节奏明快,语言活泼、清新,充满泥土
期刊
传说,唐朝文学家王勃到南昌,赶上都督阎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了脍炙人口、留传千古的《滕王阁序》。最后写了序诗,后四句为:  闲云潭形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___自流。  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没写,就将序文呈上去上马走了。在座的人看到这里,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伯舆都觉得不对,立即派人去追回王勃,诤他补上。  赶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我家主
期刊
教材编选的小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容易引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也常常能产生很好的衍生问题,教师如能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张长松老师的课例《哦,香雪》在相关方面可资借鉴。  一、衍生问题的源设计:精粹的主问题  衍生问题具备较好开掘价值的前提是以精粹的课堂主问题为基础。主问题不够精,则不能引发较好的衍生问题。《哦,香雪》出场人物众多,情节曲折,为这样一篇优秀的小说设计出一个精
期刊
《唐诗三百首》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推荐的自主阅读书目。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这样一本书?是简单地读读背背,把它读成薄薄的一本呢?还是运用“1+X”方案把它读成厚厚的几本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想法,介绍一些做法。  笔者曾经在《唐诗三百首》的导读中以跨媒介阅读为主导思想,引导学生利用手机APP、网络等平台的视听资源拓宽《唐诗三百首》的阅读渠道。  一、为什么要借助视听资源进行跨媒介阅读 
期刊
一、摹意境  师:昨天我请我们班同学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歌内容。我整理了几位同学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虞世南的《蝉》变成什么样了?  生齐读:晨起推开窗户,便见那朦胧的雾气夹杂着些湿润,入鼻,沁出了凉意,满园暮夏的大好绿意都露出颓败之色。耳畔傳来蝉清亮的鸣声,似要为夏的褪去留最后一丝倔强。它一直鸣着,不时抖抖自己仿若帽缨的触须,小口一啜,一口清甜树汁作了它的美餐。鸣声袅袅地穿过枝叶间,穿
期刊
学生的课外阅读和交流会接触大量社会实用语文,流行的语言范式不可能不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试教学对社会语文的包容,也会影响学生语言习惯的形成;更兼几代语文教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对社会语文庸俗的一面缺乏自觉的专业判断,缺乏主动积极的抵制,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并使用。  流行的社会语文,或许适应时风,即使社会文明往前推进,但人们记忆中的语言烙印抹不去,还会像影子一样跟随。如果浸入了文风,那只有通过不断变革
期刊
这一轮课改,“整本书阅读”是引起师生重点关注的任务群之一。近十年来,笔者的语文课一直把课外阅读作为与教材教学并行的一条主线。学生读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时间紧张。我们用三年时间,把课外阅读、写读书点评作业同步计划到语文作业里,领着学生读至少三十本经典的书(一个月读一到两本),其实是可行的。  从近效看,读而作文能用,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找到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的联系;从远效看,能从精神方面于学生有所影响
期刊
一、课前引入嵌入写作意识  要想提升学生的写景作文水平,首先要让学生阅读优秀的写景文章并浸润其中。统编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优秀的写景文章和写景片段,适合学生借鉴学习。比如春天到了,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学生准备上课的时间,请学生仿照《春》里面的比喻句,来形容一下当天的风景;又如窗外下起雨来,教师也可以请学生们回忆一下《雨的四季》中描写相应季节的雨的片段,看看是不是有同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体验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