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阅读“美”的眼睛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su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板块一:在“寻常处”问道
  师:作者围绕夹竹桃写了哪些内容?
  生:作者写了花色艳、花期长、花香浓和花影妙。
  师:我们发现这些内容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一般人也会这么写,对吧?
  (生纷纷点头)
  师:如果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他还是季羡林吗?
  (生大笑)
  师:所以,我们还是不能自以为是。看看他是怎么写花期的。
  (生朗读第4自然段)
  师:当你读到“悄悄地一声不响”的时候,特地停顿了一下,怎么回事?
  生:感觉这两个词写在一起怪怪的。(众笑)
  师:你们不觉得怪吗?这两个词语意思一样吗?
  生:差不多。
  师:“差不多”就是有“差异”,在哪里?
  生:“悄悄地”表示无声无息,“一声不响”表示不出声。
  师:前者侧重在“形”,后者侧重在“声”,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写夹竹桃的“不惹人注意”。作者把意思相近的两个词放一块儿了,这是不是有些重复呢?老师先把“悄悄地”这个词删掉,大家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不通,读起来别扭。
  师:“一声不响”的人你喜欢吗?
  生:这样的人不太合群,我不喜欢。
  生:整天一声不响的人比较乏味,没有生气。
  师:嗯,有意思!再把“悄悄地”这个词叠加进去,读读看。
  生:不是没有生机,而是没有虚荣心。它不像其他花那样,开花要让大家都知道。
  生:夹竹桃不像外面的花那样争奇斗艳,就是开着自己的花。
  师:两个意思相近的词放在一块儿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含义和情感的叠加。再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你们特别强调夹竹桃“败了,又开;黄了,又长”。花一般都是先开再败,先长再黄,这是自然规律。可是季羡林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这样写是在说明夹竹桃花期长,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直延续着。
  生:败与开,黄与长,是两组反义词,突出了夹竹桃的花期长。而且我从“两个又”中也能读到夹竹桃具有的韧性。
  生:这说明夹竹桃的生命力是源源不断的,不像其他的花谢了,这个季节就不开了。
  师:同样的词语,顺序一颠倒,含义和情感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汉语表达的一个秘密!
  (生齐读语句)
  师:“一嘟噜”这个词多有味道!什么意思?
  生:“一嘟噜”就是“一串”。
  生:就是一簇一簇。
  师:那为何不用“串”或者“簇”?读一读,有什么区别?
  生:“一嘟噜”更能体现夹竹桃的活力,而用“一簇”感觉很死板。
  生:用“一簇”我也感觉比较严肃,而用“一嘟噜”感觉非常生动,细致了。
  师:一个平平常常的口头用语,只要用得恰当,恰到好处,就不寻常了,就趣味盎然了。
  (生齐读语句)
  师:两句话都是写“夹竹桃一年三季常开不败”。比较一下,这两句话有什么异同?
  生:我发现两句话都用了双重否定,一句用“无日不迎风吐艳”,另一句用“无不奉陪”,强调花期长。
  生:也强调了夹竹桃的韧性。春天、夏天、秋天,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夹竹桃都挺了下来。无日不迎风吐艳,无所畏惧的。
  生:不管经历什么困难,每天都是花落又花开。
  生:我发现夹竹桃的韧性比其他花都强。像迎春花、玉簪花开了就谢了,只开一季,而夹竹桃一直开了三季,谢了也能再开。
  师:你看前一句,“在……里”
  “在……里”“在……里”,说的是时间的转换;后一句“从……到……”
  “从……到……”说的是时间的延续。不管季节如何转换,也不管时间如何漫长,夹竹桃始终都在那里开花。这就把“韧性”给具体化了,而且赋予了它人的品质,人格化了!
  (生有感情地齐读)
  点评:季羡林是散文大家,朴实寻常的文字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非用心不能体察。学生阅读这样的散文,对文字表面意思的理解并不困难,因此常常自以为读懂了。这样的阅读所得就极其有限,学生缺少的是一双会阅读美文的眼睛。教师的责任正在于此,教给学生在“寻常处”看到“不寻常”的风景。最简单的办法便是“无中生有”,在这些“寻常处”提出“不寻常”的问题来:1.“悄悄地一声不响”不是先后重复吗?这么一问,再一比较,把“悄悄地”与“一声不响”的细微差异辨别出来了,把两个词语叠加后产生的独特意味品咂出来了,还把常用词语的不常用法问出来了。2.“败了……开出……黄了……长出”不是违背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吗?这么一问,就把汉语用语序表达语义的秘密破解了。3.同样写“一年三季”,两个语句的写法有什么异同?这么一问,学生才会去细细琢磨语句中含有的双重否定,才会看到前一句重在“时间的转换”,而后一句重在“时间的延续”,语言的微妙之处便显露出来了。可见,教师的问犹如在寻常处打开了一个窗口,让学生看到了语言运用之妙,领会到了语言运用之道。而这样的问,更是从“怎么写”的视角,揣摩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和情感: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没有教师如此犀利的问,就难以有学生阅读时的惊喜发现与深刻感悟,很容易就从语言的表面滑过去。“问”就是嵌入文本“寻常处”的楔子,问得深、问得准,学生的阅读思维就扎得深、看得准。
  板块二:从“绝妙处”识人
  师:“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还在哪里?
  (生朗读第5自然段)
  师:(插话)一团模糊的东西你喜欢看吗?
  生:不喜欢,看不清楚。
  生:都混在了一起,连模样都分不清了,怎么看啊?   师:看不清楚,也不太好看。往下读,(插话)香气浓在哪儿?
  生:浓在毫不含糊,浓浓烈烈从花枝上袭下来。“浓浓烈烈”说明香气很浓,很烈。
  生:袭,就像是突袭,速度很快地攻击。一下子,香气就向我扑过来了。
  生:我还看到了毫不含糊。说明这种香气不是悠悠的,必须放在鼻子下才能闻到,而是老远就能袭过来,所以说是毫不含糊的。
  师:不含糊是直接表达赞美,毫不含糊更是表达对夹竹桃的赞美。再看它的花影,往下读。(插话)“参差”“迷离”懂吗?
  生:“参差”就是指高低不齐,“迷离”就是指朦朦胧胧。
  师:作者看着一堆花影,幻想这是一幅地图,一幅世界地图,一幅活的世界地图。你会用这样美妙的比喻吗?
  生:我想破了脑袋也写不出来。因为在我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地图,所以不会想到这是地图。
  生:这个比喻实在有趣极了,特别是这几只爬过的小虫子,居然成了远渡重洋的海轮。我猜想季羡林先生一定坐过这样的海轮。
  生:假如我来想象的话,可能会想到这是一座座山陵,那些小虫就是前去战斗的士兵。(众笑)
  生:假如我来比喻的话,这个影子就像一个怪兽,那几只小虫子是被怪兽吓得奔跑的人。(众笑)
  师:你们两个动画片看多了,自然就会有这样的幻想。(众大笑)继续往下读,作者又幻想成什么了?
  生:作者把夹竹桃的影子幻想成水中的荇藻,把夜蛾飞过幻想成能动的游鱼。
  生:幻想成游鱼,这幅画就好像能动了。看来,作者很喜欢钓鱼。(众大笑)
  师:不一定去钓鱼,但一定有钓鱼的情趣。
  生:夹竹桃的影子和墨竹有点像,而且风一吹,这幅画就变成活画了。
  生:我发现作者幻想的都是活的画,而活的都是花影之外的东西带来的,比如小虫子、飞蛾,还有风。没有这些,花影就不美了。
  师:失去了一半的美!你们看到花影产生过这么富有情趣的幻想,而写下这么美妙的文字吗?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能?
  生:他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
  生:他还是一个观察非常细致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位非常热爱大自然的人。因为他看到花的影子就幻想成有非洲有亚洲的地图,看到几只飞虫就幻想成海轮。说不定他还在幻想乘上海轮去周游世界。
  生:我觉得老先生是对生活有着非常美妙幻想的人。
  师:而且幻想中的事物都是美好的。
  生:我觉得他是个善于观察的人,善于观察才能写出那么多美的文字。
  生:我觉得季羡林先生很乐观,富有想象力,感觉自己还很年轻。
  师:那叫富有童心。从这些绝妙的比喻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季羡林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心里有什么,笔下就会有什么。有的人心里只有电脑游戏,幻想的一定是各种怪兽。(众大笑)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的眼睛,源自你爱美的心灵!
  (生有感情地朗读)
  点评:散文往往是作家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是作家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阅读散文,就是与作者对话,在作者的情感世界中走一回,积淀自己无法经历的生活和情感。这便是阅读名家散文的价值所在。学生自己阅读,常常关注作者写了什么,很少从“写了什么”中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你看,就是那么一些杂乱无章的夹竹桃的影子,在季羡林的眼中却成了一幅“世界地图”,最妙的是几只爬过的小虫居然成了海轮。如果他的心中没有世界,脚下没有踏出国门,那么就不会有这样的绝妙比喻。由此可见,池塘、墨竹,那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比喻,都是作者心胸和情怀的写照。一句话,文字折射出的就是季羡林的心灵世界。沈玉芬老师的教学,正是着眼于此,从花香到花影,从地图、池塘到墨竹,在这些绝妙处见识到一位饱学诗书、志趣高雅、情怀高远的老人。读到这样一位老人,学生才会明白,为什么自己想破脑袋也写不出如此清新脱俗的比喻来。如果要学生模仿写话,只能把这一团花影比作假山怪石,或者各种小动物,甚至精灵鬼怪之类,因为这是生活阅历和人生情怀的不同所致。由此,学生便悟到了作文与生活、与做人的内在联系。从别人的文字中读到别人的心灵世界,而又从别人的文字中读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便具有了阅读的双重视野。阅读同样的散文,你就能比别人看到的更多。在散文的绝妙处,教学绝不能停留在修辞手法、文章写法的分析上,因为知道这些语言知识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而“知文识人”,让学生看到文字背后的作者,还原出作者写作时的种种经历,就可以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风景。
  板块三:于“闲笔处”得趣
  师:这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散文真的很散,你看,课文的第3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生自由朗读)
  生:写了他家一年三个季节里,都有哪些花开了。
  生:写他家一向喜欢花,所以种了好多好多花。
  生:他把家里的花一种一种都写了出来,显得他家很有花似的。(众大笑)
  生:我发现这一段跟写夹竹桃没关系。
  生:不对!有关系,没有写夹竹桃是因为夹竹桃一年三季都在开花,要放到后面一个小节里专门写。
  师:哦,你发现了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就是一双会发现、会阅读的眼睛!
  生:如果不写这一段,季羡林先生的生活就显得很单调了。(师插话:怎么说?)你看,这一段写他家有那么多的花,他的生活一定是像花一样美的;不写了,就剩下夹竹桃了,不就显得生活很单调了吗?(掌声)
  师:听到了吧?这就会阅读!
  生:这一自然段是为了衬托夹竹桃。如果不写这段的话,夹竹桃的韧性就不能让读者信服。
  师:你有两个词说得很好,一个是“衬托”,一个是“信服”。我们写一种事物,往往需要通过写其他事物来进行衬托,事物的特点就能体现得更充分。好好地读一读这一段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一段看似“闲来之笔”,其实一点都不闲,而是紧紧围绕着作者的情感变化写,为的就是写下面的夹竹桃一年三季开花的“韧性”。你看,这些满院的花,只能盛开一个季节,唯独夹竹桃,三个季节都有它的影子,而且还那么谦虚。这样看似与所写主题无关的段落,阅读的时候要多转个弯,想一想作者的意图,你就能读到更深层的含义了。这样的阅读才有趣味!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季羡林的散文,读到了作者有情有趣的文字。生活中,我们也有自己喜欢的事物,你能像作者一样,也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幻想,描绘一幅幻想之图吗?
  (生有点为难)
  师:怎么啦?
  生:因为我们没有丰富的内心。
  生:对事物的感情不够。
  师:是啊,我们读散文,就要从作者的文字读到作者的内心,读到作者对事物独特的感情,才能获得美的享受。拥有博大、丰富的内心的人是不平常的人,平常的事物在这些不平常人的眼里会具有独特的魅力。
  点评:散文之“散”,在于文中有一些“闲来之笔”。《夹竹桃》中的第3自然段便是一处“闲笔”,写了一年三季园子里花开花落的热闹景象,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了一长串的花名,却对夹竹桃只字不提。这看似与写夹竹桃无关的“闲笔”,却道出了作者爱花的生活情趣。你想,他家里养了那么多的花花草草,乐此不疲,醉心于花草之间,其人其趣可见一斑。写散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情趣,而写自己的生活情趣就是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读到此,你才能领悟散文的一个妙处,才能领会散文阅读的一种旨趣。当然,在教学时,我们往往会从写法的角度,去探究一番“衬托”之类的语文知识。其实,3、4两个语段之间,一个“然而”就足以看出前后的转折,知道作者所要写的其实是“然而”之后的那个意思。这便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关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那些“然而、但是”之类的虚词。阅读散文要得其真味,就要有一双审美的眼光,能看到那些“闲笔”与“正笔”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看得到作者情思的飘移与转换。如此,学生的阅读心灵也会变得细腻起来,进入一种潜沉式的阅读境界。因为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获得审美的愉悦感,而愉悦感才是最恒久的阅读动力。任何功利的阅读,都不会让一个人的阅读成为一种需要和习惯。正因为如此,在那些没有“功利”可言的“闲笔处”,获得少有的阅读雅趣,着实不可或缺。沈玉芬老师的教学着力于此,源于她对阅读的本质理解以及对阅读教学的深刻把握。看来,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与语文教师的文学阅读及文化修养息息相关。说得简单一点,阅读教学教的就是教师自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师,就有什么样的阅读课堂。这么说来,课堂就像散文,有没有情趣,全在于那个人!?
  薛法根〓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从教以来,扎根乡镇教育,潜心语文研究,原创“组块教学”,主张“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他的语文课堂“教得轻松,学得扎实”,形成了“清简、厚实、睿智”的教学风格。《卧薪尝胆》《爱如茉莉》等经典课例广为传颂,讲学足迹遍及大江南北。200多篇教学论文刊登于教育教学类期刊上,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教师等荣誉称号。
其他文献
对于刚断奶的仔猪而言,能够摄入高度消化性的蛋白质十分必要。由于法律的限制,并不是所有蛋白源都可用于动物生产。酵母蛋白没有不良作用,且已得到全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06-0020-04  幼龄仔猪需要获得适宜的营养来确保其实现良好的生产性能,以便在屠宰时能达到所需的体重。传统上来说,高度可消化的动物源性蛋白(如来源于血液的血浆)常
1936年6月21日,西征红军右路军78师消灭了盘踞在宁夏盐池的马鸿逵守军,建立红色革命政权——中共盐池县委和盐池县城市革命委员会。  当时,盐池全县不到2万人,县城仅1000余人。土地牲畜大部分为地主所有,食盐税收被国民党官府垄断,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由于战争和国民党马鸿逵的反动宣传,当地百姓一时不了解党的政策,工匠商贩停工停商,整个县城满目萧条,百废待兴。  盐池虽然地广人稀,但资源丰富,盛产素
中国汽车产业连续五年是世界第一产销大国,第一大市场,但是发展变大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应该怎么持续发展是我们最近关注的一个问题。同时我们也向国务院提出了建议,建议研究制订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从100多年的世界汽车发展历史看,汽车产业的发展有过几次重大的变革,福特流水线和丰田的生产方式。我们认为今天又到了一个变革的时代,就是新能源技术、网络技术和资源环境压力对汽车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根据问卷调查,我校现代汉语教学学生反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现代汉语举例、练习及师生互动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加强了师生的互动,练习讲解更加详细,举例注意生活化等,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所增加,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调查反馈;存在的问题;对策;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游园不值》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北宋著名诗人叶绍翁的一首名作,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王荣生教授把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对于这一类的经典文学作品,王教授将其纳入了定篇的范畴,认为在教学中“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环绕着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服务于了解和欣赏的目的”。朱自清先生也在《经典常谈》中说道:“经典
简算意识是通过优化的思想将定律、性质内化为自觉应用的能力。然而笔者通过对简算意识现状的调查,发现教师教学的简单化导致学生对运算定律的应用机械化。如何提高学生自主简算的意识?笔者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通过数形结合建构模型,系统沟通、深化,在系统理解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简算意识,贯通简算的算理,有序简算的思维。  新课标充实了运算学习的内容,增加了学习课时的比率,也从侧面体现了课标提高运算能力的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英语相关的专业,英语类专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均衡、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思政化不深入等问题。新时代下,课程思政对于英语类专业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英语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创新与发展研究亟待深入推进。本文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英语类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其英语类专业的课程思政研究发展存在的突出
朗读评价是朗读指导的重要一环。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非常重视朗读评价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丰富体验、感悟语言、获得启迪,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抒发灵性、生命成长的乐园。  一、鼓励,让学生信心倍增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片段:  师:课堂上要大胆表现自己。你来读。(于老师有意请一位不敢举手的学生读课文第一段)  (生读得不流利,还漏了两个字)  师:这么长的句子,第一遍读只漏掉了两个字,
摘要:通过对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我们发现在初中英语学习中,重视国外文化及风俗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的输入,从而造成跨文化交流的失败。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与探索。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2-0000-00  初中英语新课程中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
丙烯酸酯是由乳酸和中链脂肪酸经酯化作用产生的,它们通常用在食品和化妆品工业。它们也有可能用于动物营养上。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5)07-0052-02  现代家禽生产中有许多可以影响家禽最佳生产性能的挑战。家禽生产中的这些非理想因子从疾病(如球虫病或坏死性肠炎)至环境应激因子。这种并发的健康挑战和由这些疾病引发的应激,能够导致营养物质和能量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