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比”中找幸福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840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事小敏说:“一直觉得每个月挣五千块钱特别没幸福感,上次参加个小聚会,得知有人才挣四千块,还有人只挣两三千块,忽然就觉得幸福感膨胀。”小敏这种思维习惯很常见,喜欢在“比”中找幸福。“人家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看到有不如自己的人,心理便平衡了。
  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朱德庸的漫画:一個女人悲观绝望,于是从十一楼纵身跳下去。在坠楼的过程中,她看到十楼的恩爱夫妻在吵架,九楼的坚强男人在偷偷哭泣……六楼的失业者买了七份报在上面找工作,四楼的女孩又在和男友闹分手……她本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一个,现在才知道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痛苦,可是来不及了——别人看到她跳楼,认为她一定是痛苦之极,因此还会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觉得自己不幸时,想想别人比自己更不幸,就会满足。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转发一篇文章,大意是:如果你觉得不幸福,不满足,去医院的重症病房看看,你会发现活着就足够幸福了。这种思维,也是在“比”中找幸福。
  我觉得这是一种病态心理。这种在“比”中找幸福的思维,关注的是别人的“惨状”,从别人的痛苦中给自己找到心理平衡。这样“比”是狭隘的,甚至是阴暗的。这种人心胸不开阔,境界不够高,所以喜欢拿别人来跟自己比,从而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这种所谓的“幸福感”,根本就是空中楼阁,很可能在看到别人比自己过得好之后,瞬间坍塌。
  在“比”中找幸福,其实是“阿Q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自我麻痹。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人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永远躲在看似安乐的队尾,庸碌到老。毕竟任何一个人,总能在“比”中找到平衡。如果安于这种所谓的“幸福”,你会像拉磨的驴子一样,一辈子在自欺欺人的状态里兜圈子。
  幸福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不用比较,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工作,即使在最卑微的角落里,心中也会有所希望。奋斗的生活充实满足,也是在给未来一个无怨无悔的许诺。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最幸福的事。
  别在“比”中找幸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其他文献
读完季羡林先生的《一生自在》,整整一本书,似乎只记住了一个人做的两件性质相同的事——德国医学泰斗微耳和两次口试学生:一次,他把一盘猪肝摆在桌子上,问学生这是什么。學生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他不敢想象教授会拿猪肝来考自己。落第。微耳和对该生说,一个医学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眼前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这种本领和勇气,怎能当医生?又一次,微耳和指了指自己的衣服,问另一学生是什么颜色。学生端详了一会郑重
期刊
有則笑话,很有意思。一位旅美华人,同美国人吵架,自然都是用英语。可这华人毕竟是华人,忍不住蹦出一句国骂。美国人听不懂,耸肩摇头,蓝眼四顾。好事的中国同胞翻译过去:这位先生说想跟你妈妈……美国人听了,更是大惑不解,双手一摊,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再打量打量这位同他对骂的中国小伙子,生得煞是帅气,美国人顿时乐了:天哪!我老妈她真走运!  平时阅报,我会经常看到类似的幽默。有的是时过境迁之后才觉得好笑,
期刊
路遇一书摊,卖书者别出心裁,所售图书不按价格,不分门类,不管厚薄,随意挑选,一律论斤卖,三十元一公斤,选购者甚多。  我翻阅了几册,书都是从图书馆退出来的旧书,并非盗版,一册册印制精良,只是有了些年头。好书不怕旧,书如酒愈陈愈香,若能“淘”得几件陈年“佳酿”,是可遇而不可求之幸事。  当天我满载而归,其中有一本是林语堂林先生所著的《怎样说话与演讲》。刚翻到此书,竟有些许疑惑,总感觉当下之书店最不缺
期刊
当今互联网时代,“流量”这个词大热起来。据新华社报道,靠“养号控评”虚增流量的灰黑产业链,现在已经大行其道,看似操作简单、小打小闹的虚假流量“生意”,整体规模已达千亿之巨,遍及各大互联网平台。从浏览量、点赞量到交易量,一切皆可“刷”,破坏了互联网生态和社会经济秩序。  在网络信息海洋中,如何才能让一条微博脱颖而出,获得几亿的阅读量?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广州学生家长刘某,因女儿在学校被罚跑步对老
期刊
某一年年末,我有幸到南方某城參加一个国家级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会,主办方安排了带有安全带报警系统了大巴车接送。  第一天从酒店到培训地,司机叮嘱每一位刚上车的乘客要系好安全带。多数人都照做,但有人因为不清楚安全带的系法或者根本没把司机的话当回事,车里“蛐蛐鸣”就此起彼伏。司机又喊了两嗓子,提示有人没系安全带。但是多数人置若罔闻,“蛐蛐鸣”依旧。  此时虽是隆冬,车窗外却是一派夏季景象。道旁紫荆
期刊
五十岁以上的朋友都会对“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句话非常熟悉。   曾几何时,老师和家长都把是否能学好“数理化”,作为对学生聪明与否的评判标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文理科分班时,许多学校都把参加文科考试的学生划为脑袋不灵光的行列。以至于有些在文史哲方面很有天赋的学生,為了免去被贴上“脑子笨”的标签,非要挤进理科班。而有些不得不进入文科班的学生,自信心都受到打击,总觉得低人一头。   参加
期刊
有一年我去泰国,发现那里的华人说中文的时候很少用第一人称“我”,他们不说“我要”“我想”“我希望”……而是说“小李要去吃饭了”“小李想休息一会兒”“小李希望”……一开始以为他在说另一个人,结果才发现他是在说自己,刚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但渐渐地却发现了其中的妙处。   记得以前儿子学说话的时候,他不会说“我”,而是说:“安尼想去玩”“安尼饿了”,经常指着墙上自己的照片说“安尼你好”。直到上了幼儿园
期刊
我曾经营一家土特产店,小清是我当时的供货商之一。她为人机灵、能言善道,和客户打起交道来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接触一段时间后,她和我们片区内的几家店主建立起了不错的关系。  我原本对小清也颇为满意,寻思要把她当成长期合作伙伴来结交。可随着向她进货次数的增加,我慢慢发现,她所提供的货品质量其实并没有保证。  之后,小清来找过我几次,但我已经对她丧失了信任感,自然也不可能再有合作的意愿。后来,我从别处得知
期刊
日本的农村人要想搬到东京去落户,是很容易的,因为日本人的户口可以自由迁移,而且没有学区房的概念。一位在北海道山沟沟里长大的孩子想考东京大学,只要拎个小布包,买一张机票,到东京大学的边上去租一间房,然后第二天到东京都文京区政府市民窗口办理户籍迁移手续(自己填一张表格就行,无需各种证明),他就成了“东京都民”,可以享受东京都市民所有的待遇,而且中小学都是就近上学。  既然东京落户这么容易,那么全国的农
期刊
在陕北的一个小城里,老程的钉秤摊子是老字号。  一个破旧的工具箱是他的“金字招牌”,也是他的“镇摊之宝”。工具箱最醒目的位置刻着一个“道”字,抽屉里则镶着一个铜质的“正”字,只要一干活,拉开抽屉,一眼就能看见,两个字合起来,即为“正道”。这两个字,就像父亲的眼睛,寸步不离地盯着他,一盯就是几十年。  老程的祖籍在山西省临县。清朝同治年间,他十来岁的曾祖父跟着师傅学会了钉秤,师傅送给他一套钉秤的工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