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田园城市老人爱上乡村养老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王维曾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描绘的乡村景致令人神往。大自然的田园风光,既是古代文人雅士热衷的主题,也是一些官员和将士晚年的归隐之地。现在,宁静的乡村,成为不少城里人养老的风水宝地。他们远离尘嚣,重归大自然,以旅游、移居、還乡、租赁等模式居于农村,过起了“上山下乡”的生活。
  北京老人乡下养老不愿回城
  随着农村的许多“新鲜血液”拥入城市工作,京郊的空房趋多,一些北京的退休老人更乐于租下农村院子,享受城市里体会不到的田园生活。种地、劈柴、游山玩水,子女们也见证了老人在劳作中的健康体魄。
  北京的陆先生,两年前在房山区窦店附近的村子为父母租下一个小院。小院的总面积近1000平方米,8间坐北朝南的平房,租金每年才1万多元。房主的孩子在北京城里买了个大房子,工作忙就将父母接过去养老,农村的院子空出,闲置多年显得很乱。今年66岁的老陆夫妇不求人,自己动手收拾院子,把房前屋后的树木和土地规划得井井有条:种上西红柿、茄子、南瓜、葡萄、豇豆,还养了小鸡。天晴时,老陆夫妇在山上、山下骑车、散步。第一个秋收时节,老陆还邀请家人,在院子里的藤架下吃绿色无公害的自家饭菜。临走时,老陆夫妇还送给大家自家产的柴鸡蛋。如今第二个夏天到来,老陆在乡亲们的指导下,让自家菜园子的种类更为丰富。另一个变化是,夫妇俩在地里干了半天活,竟然都不觉得累。孩子也跟着爷爷奶奶,学到了在城市里学不到的东西。
  今年57岁的马曜先生也是北京人,他也向往晚年在郊区过田园生活。而90岁高龄的父亲老马就住在郊区,生活更自由、舒适。10年前,马曜就帮父亲在房山区琉璃河附近租了个450平方米的小院,每年的租金才3000元。最初马曜考虑到父母高龄的特殊情况,就和姐妹约定好照顾父亲的方式—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每个周末都去照顾,几个姐妹可以轮流陪父母。姐妹们每照顾一天,马曜便拿出150元。本想以经济补贴的方式让姐妹们分担照顾老人,但在长沟湿地公园建成后,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引得大家更愿意在这里陪伴老人,老两口经常能享受到子孙满堂的快乐。在马曜的带动下,身边许多朋友也为老人在北京郊区物色院落养老。
  大兴区青云店镇的小谷店村,也有一位北京老人精心耕耘,享受园艺之乐。今年67岁的葫芦园主人李国良先生,租下块荒地。李国良不为葫芦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是将这里当成养生空间。从种葫芦到种菜种果—西红柿、茄子、豆角、大葱、磨盘大枣、枸杞等,都很养生。农村夏天不热,这里成了家人朋友的聚集地。交通便利后,亲朋好友也经常开车来找他喝茶、吃绿色蔬菜,还能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
  城市老人寄养农家在全国吃香
  这种“上山下乡”的养老模式很适合城市里的老人,全国各地有很多老人年轻时都有下乡的经历。如今老了,也希望自己“解甲归田”。
  在江苏省南京市,有一些社区和医院正尝试“城市老人寄养农家”的新型养老模式。南京市徐慕社区杨家村有一家“养老示范户”,主人是今年46岁的童道云,她在城里做保姆,后来将城里老人接来自家养老。小楼外的院子种花,摆盆景园艺,门口还有池塘,一派田园风光。盛姓老人2012年患脑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医院昂贵的住院费,令老人承受不起。2013年,童道云做陪护时,了解到老人的遭遇后十分同情,就将老人带到乡下养老,一住就是5年。同村的村民杨祥珍,也将南京五台山峨嵋岭的老太太接回杨家村养老。不料,新型的“养老家”为村民增收致富打开了新路径。
  农村闲置的房子用来发展养老事业,这是童道云和杨祥珍尝试的新养老模式。最近,徐慕社区和江苏省老年医院合作,正在推广这一“养老家”模式。他们还委托南京江宁沐春园护理院的养老管理、医疗护理资源做好对接,护理院全科医生负责每周巡诊,提供常规检查和健康宣教。另外,江苏省老年医院也安排心内科、内分泌科、老年专科等专家上门巡诊。这些“养老家”经过严格评估,而且与附近三甲医院建立了绿色通道,保证老人突发急症的救治。目前,杨家村有申办“养老家”意向的家庭达118户,经过适老化改造已达到标准条件的有20多户,床位30多张。社区还专门制定了《乡村养老规范化管理手册》,对于服务和收费标准做了明确规定。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天目山南麓的白沙村,也有不少来自上海和杭州的退休老人选择长期居住在“农家乐”。长三角地区城乡差别缩小,使异地养老成为城市老人的一种选择。
  农村新型养老模式好处颇多
  在城市养老设施还难以满足需要的当下,“到农村生活”的养老模式不失为一种创新。农村养老模式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承担照护责任的农村人原先都在城市医院或敬老院工作过,有经验,也和老人有浓厚的感情。那些“老客户”愿意跟他们一起回乡;同时城市老人觉得农村生活好、心情舒畅,也吸引更多亲朋好友一起来农村养老,形成一定规模的“养老村”。
  城市老人“下乡养老”好处颇多:一是农村空气清新,可享受乡村宁静;二是食物新鲜卫生,可以种菜养鸡鸭,体验不同生活;三是城市老人可以把城市房子出租,用养老金和租金就可以在农村生活得很自在;四是照顾者在家就能工作,赚钱的同时还能兼顾家里人的生活;五是减少了农村人员往城市跑的人口压力,也疏解了老人在城市养老遇到的养老资源不足的问题,疏解城市养老压力,可谓双赢;六是新的养老模式,为解决城市保姆人员减少的困境找到了新途径。
  目前,这种新的“上山下乡”现象在我国已渐成潮流,不但解决了城市人养老难的问题,也为旅游养老服务业提供了新的参考。当然,城里的子女也要“常到农村看看”,关心老人的同时,也能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9年8月16日,周继红荐)
其他文献
慢性病老人容易被心理问题缠上  对于慢病老人来说,除了身体上出现不适,心理上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多相关领域的专家都在呼吁,慢性病老人最好做个心理评估。那么,为什么慢性病老人会存在心理问题呢?我们分析认为,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老人被查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不仅要终身服药,而且长期形成的饮食与生活习惯也需要发生巨大改变,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往
期刊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身高有了普遍提高。然而,不是每一个中国家庭的孩子都能够健康长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800万矮小儿童群体,并且以每年16.1万人的速度递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梁黎表示,90%的身材矮小儿童有自卑、抑郁等心理障碍;矮小儿童成年后不具备正常劳动能力,面临升学、就业、婚恋等方面的沉重压力。  梁黎介绍,通过对孩子的遗传基因
期刊
十载无戏可拍,长相成了绊脚石  倪大红196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他的父母都是哈尔滨话剧团演员,从小受父母的熏陶,倪大红也很热爱表演,但是他父母认为,他没有一张当时流行的演员脸,一直不鼓励儿子当演员。父母劝他能学一技之长,哪怕做个电工、木匠也好,为了将来的生活,不要做白日梦。  可是倪大红喜欢看电影,喜欢艺术,一心想做演员。高中毕业后,他去大庆插队,挑担子挖井,还夜夜顶着暴风雪拉石油。冬天赶
期刊
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国民阅读生活的变迁,识字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国家倡导,是推动阅读繁荣的“三驾马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80%为文盲,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几乎为零,阅读只是文化精英的事情。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15年,中国的文盲率已降至3.6%,成年人文盲人口在过去20年减少1.3亿(即下降70%)。这是中国整个教育体系共同
期刊
73岁的张先生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前几天吃饭突然噎着了,不能说话,家人立即将他送到医院急诊,医生进行了相关检查,结果查出了反流性食管炎。  张先生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老年人在吃饭时如果经常出现噎食,可能是食管出现病变,建议尽早去医院做食管内镜检查,排查是否患有食管炎或胃食管反流病。  老年人容易出现噎食现象主要有几方面原因:咀嚼功能不良、吞咽动作失调、胃酸分泌过多、咽喉部黏膜萎缩、脑血管病等
期刊
衣服是一个人的门面,如果存放不当,或是吃火锅、炒菜油烟大或是衣服潮湿晾不干,都会有怪味。一旦衣服出现怪味是没有办法穿出去的,但是扔掉也很可惜,这里教给大家一些除衣服怪味的方法。  小苏打加洗衣粉。将小苏打和洗衣粉攪拌好放在一个小容器里,把衣服放在准备好的溶液中浸泡20分钟。过20分钟后,用手简单搓洗,最后用清水冲净就行了。  用牙膏清洗。将衣服弄湿,然后在上面刷一层牙膏,刷完牙膏后晾3分钟左右,再
期刊
每当家人在一起闲聊往事时,我已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就会讲起自己的4次“失算”经历。说着说着,父亲就会像小孩一样,显出一脸的难堪之色。  父亲的第一次“失算”是没让大姐报考外国语学院。20世纪90年代初,大姐参加了高考,成绩高于两所高等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一家是外国语学院,一家是工商管理学院。父亲执意让大姐报考工商管理学院,理由是:“现在连大城市都见不到外国人的影子,学外语有什么前途?”谁知,仅仅几年的时
期刊
心理故事  那天心理诊所刚刚开门,一位60多岁的大姐就急匆匆地进来了,她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把人吓了一跳。她说:“我孩子还有救吗?”经过认真询问,孩子并没有什么“危险”,倒是她本人患上了“子女未婚恐惧症”。  心灵解析  在我们的文化习惯中,父母要看着孩子把“人生大事”一项项完成了,才会觉得一生完整,一旦儿女偏离了这个轨道,他们往往觉得很难接受。  但如今,生活、生存的狀态不再是
期刊
唠叨又称絮叨、啰唆。人老了,大多爱唠叨,对某些事反复说、多次说,生怕别人不知道或忘掉了。对待老年人的唠叨,有些年轻人或者儿女们不理解、不耐烦,有时候会发生争执、顶撞,惹得老人生气。不过,也有一些人喜欢听老人唠叨。如有的儿孙们喜欢听老人给他们讲陈年旧事和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知识、经验等,有些老夫老妻之间喜欢听对方的嘱托、提醒、叮咛。  老年人唠叨,大多是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人老了,脑子迟钝、健忘,对事
期刊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味精就等同于“害人精”,甚至致癌。  实际上,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它通過刺激人的味蕾,让人感受到鲜味。谷氨酸钠对人体无害,更不会影响大脑、使人变傻。谷氨酸钠存在于很多天然的食材中,如猪肉、牛肉、羊肉、海鲜等,即使不使用味精也会接触到它,所以没有必要害怕吃味精。  有人说谷氨酸钠是化学合成的,其实,在谷氨酸钠的整个生产过程当中基本上不使用化学原料,而是使用玉米等原料发酵而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