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之我观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往往将有教师同行参与观摩的课称为公开课,公开课作为载体,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直观表现。本来意义上的公开课,作为学校教学活动之一,为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经验、相互促进的平台。许多名师、教学能手、新秀都在公开课的一次次展示中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现实中的诸多公开课,却让人眼花缭乱、忧心忡忡。
  
  一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我前些天观摩了一节七年级的讲授“What are you doing?”这一专题的公开课。刚一开始,授课教师就用投影仪显示了一些动词让学生运用。(并没有细致讲清楚要学什么,也不是语言点学会后的具体运用)他说这是探究合作学习,结果整个教室乱成了一锅粥。接着教师又用录音机播放整篇文章的录音,听完录音后本节课已经过了25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后,又用多媒体显示课后练习(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些练习题在书上是完全可以完成的)。接着又显示风景照片。(要干什么?听课的老师都是一头雾水)真是“音乐与光电齐飞,银幕共视窗一色”。
  我想:这一节课下来,教师的教学技术、专业水平提高了多少?学生在沐浴着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春风时学到了多少?知识增加了吗?人格得到完善了吗?带着问号走进课堂的孩子们真的以句号结束了这节课吗?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那为什么鲜活的公开课走向了这样的极端?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功利性
  功利性是造成公开课蜕变成今天如此模样的最主要的幕后指挥棒。在诸多的优质课评选中,参赛的教师都怀揣胜利的信念——得高分、拿奖杯、成冠军,这也造成了幕后群体的扩大化。这与当下的教育评价管理体系是休戚相关的。当前的学校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都力推新人、“新作”,以便提高本校的知名度和在间行中的排名,“树品牌形象”成为许多学校领导孜孜不倦的追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人的公开课全年级甚至全校都要为其保驾护航:借班上课。其他老师统统让道,电教老师帮忙制作课件,甚至不惜重金到校外购买,校领导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亲临现场指导听课……
  这样的费时费力到底值不值?我认为在新课改的今天,在传播教学理念,发挥公开课交流、研讨的价值,培养教学新秀的目的上,这是值的。但是,过度的功利性的追求带来的是一系列的浪费和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这种公开课是没有公开、推广价值的。
  
  (二)表演性
  公开课受到非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表演性。在正式上课以前,许多教师早已经提前一个月甚至几个月进行“排练”,他们坚信“熟能生巧”。在各个平行班反复试验以后,直到自己感觉“滴水不漏”,才让它摆到自己的讲台。在课堂上教师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也是积极踊跃、妙答巧问。细心观察后却会发现:这种行云流水般的课堂背后,教师的讲是多次“排练”后的结果,学生也只是背台词的道具。就如上文所述的课堂中,坐在我身旁的是个学习不错的孩子,他课本上的空隙处已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再也容不下写其他的东西了。
  这种“表演”、“作秀”的课到底应不应该出现?我认为公开课中有表演的成分,或者说得刻薄一点,有作假的成分,这可能是公开课的天然要素(姑且这么说)。只有有效的、有价值的、活泼生态的东西,才会在公开课的课堂中出现。公开课总是要体现教师的理想追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进而展现公开课的教育成效,对听课的教师发挥它的示范作用。但可能由于上课教师的自我修养还没有达到相应的境界,课堂表现往往让人感觉太夸张,似乎“表演”、“作秀”的成分多了许多。这就要求教师好好把握上课的度,既有表演的成分,又要让人感觉真实、适度,容易模仿。
  
  (三)多媒体使用泛滥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在公开课中,多媒体的使用成为首选,似乎不用多媒体和花花绿绿的课件就不是一节完善成功的公开课。这客观上也是因为许多评价机构把有无多媒体的使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分标准,既然不用多媒体就要扣分,用了就会加分甚至可以得到高分,那何乐而不为呢?不管会不会用,先“赶鸭子上架”现学现卖再说吧!于是就出现了上文课堂的奇怪镜头。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多媒体只能作为工具、手段,是不能代替教师、课本的地位的。它只能作为“媒介”,传递教学内容,而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如果说缺少了物质资源的教学是可悲的,那么,缺少了人才资源的教学是可怕的。教师都应该明白,最具潜力的课程资源就是你自己。
  在多媒体的教学中,要实现多媒体与课堂内容的“整合”,而不是“凑合”,不能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让它展现的内容成为教材、板书的翻版。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整合”通常是指若干相关事物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和细化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事物之间彼此融合、共同进化的过程。“整合”不是“混合”,“混合”只意味着将两种或多种事物简单相加,混合的各个事物本身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整合”则强调事物之间的彼此融合,各构成部分发生质的变化并最终形成新的统一体。也就是实现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珠联璧合”。
  
  (四)娱乐性
  也有一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气氛活跃,不至于冷场,不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周围的教学环境,只顾用花哨的形式使得课堂气氛“火爆”。我认为,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教学空间内进行创新,但过激过偏的教学活动是徒劳的。这种只顾“笑果”的课堂,只能说明教育离学生的生活实践越来越远,何谈回归真正的生活本质?其实,“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流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课上学生热血沸腾、激情高涨,但平静下来,什么东西也没有在脑中留下,何谈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忽视,这些教师的眼里只有评委,也是对新课程理念传播的毒害。
  由于在教学一线实践过六年,我亲身感觉到这里有一个认识的误区:在公开课中似乎静静地思考、全神贯注地分析推理的“冷”课堂就不是在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就是学生没有参与的失败的一课。真是这样吗?扪心自问,没有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滕王阁序》可以牢牢地记住吗?微积分学得会吗?
  
  应对公开课现状加以改革
  
  1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要加强自己的教学规划和领导,建立健全教育工作机制,完善相关的教学法规政策。应改组教学的直接领导部门——教研室,制定相关条例促进教研室人员的专业修养的提高,拓宽研究领域,让他们在公开课的提升中起领导作用,在公开课的推广中起带头作用。要让教师带着疑 惑和问题去上课,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应把“评”课变为“研”课,在共同观摩后,探索课堂中暴露的问题,找出策略,推动教学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在于制定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不能是“一堂课定终身”,要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主要看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否得到了发展,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是否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学会了与别人合作等。
  2 对于学校的领导而言,在全校范围内多提倡不评比的公开课,为教师在校内开设公开课创造更多的机会。还要建立一定的资格标准和评审制度,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运用更加完善的教学评价手段,追求整体的课堂效果,以学生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不要只停留在“作秀”上。在评价的内容、方法、策略上都要深入改革,明确教学方向,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推广。真正的公开课应具有示范性、可操作性、研究性和发展性。
  3 我认为,教师本人是促进这种局面得以改观的中坚力量。对于教师来说,应该促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发生变化,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人格、素质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给学生充分的心理自由,相信学生是独立的、完整的、有思想的个体。
  作为教师,要加强自己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学会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拓展自己的教学空间,在一定框架下,主动寻找自己的专业发展路径,探索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不让像公开课这样的好机会在眼皮下悄悄溜走;要深度钻研教材,彻底领悟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参考书的旨意,掌握重点难点,内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结合;注意知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要真正把握理解公开课的实质,并不是教师的表演、作秀,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实现互动的过程。教师作为主导,职责在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习一些客观知识,而且学会学习。从元认知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仅仅是对所学习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体验和监控的元认知过程。
  恢复公开课本来的面目,使它更为真实,让它回归到现实的课堂实践中去,要使它的原生态、常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发挥公开课的导向、示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突显的问题中加强教师的合作交流,实现教师与同行、专家、领导的“共舞”。在这种集体合作中,才可以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消除自己的教学压力和孤独感。
  公开课应该是平等、互动、民主的,是可以体现“素质教育的落实,教师专业的发展和学生身心的成长的”。其实,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公开课,面对的都是学生,都是要为学生负责的,在教师一展风采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就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坚持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的人本教育观一样。如果只是把一次又一次的上课时间当成“打磨”,让学生做一些无谓的牺牲,这也是一种教育上的不公平,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
  总之,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流活动的场所。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课堂应该发生这样的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意义的问题情景。那么,公开课呢?希望上课的你、我、他都能够坚持以上的原则。
其他文献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既是站得高、看得远、谋得准的科学理论,又是对教育教
高语四册的古文似有漏注、误注之处,兹据本人的理解试作补说,以就教于编者和各位同仁。
虽然表扬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不注意表扬的方式和技巧,就不会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El常的教育工作中,笔者尝试从“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表扬、具体表扬某种行
小学英语教学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学方式,势必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使小学英语教育寓教于乐,对小学英语老师来说至关重要。    进行直观游戏教学    对于初学者,直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缺乏必要的挂图,笔者就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对教学
目前,职业高中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学生学习及心理状态不佳。如何教育好学生,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重点关心和探讨的问题。冰心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
礼仪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标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礼仪素质是一个人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是中学德育不容忽视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中学生礼仪教育。    一、礼仪教育在学生素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