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幼儿的“我想当升旗手”行为的质性研究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nor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访谈法对102名5~6岁幼儿从升旗手的参选意图、升旗手的评选标准、升旗手的产生方式等三方面加以调查。结果表明,升旗手所赋予的光荣形象是幼儿竞选升旗手的主要原因;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品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升旗手应具备的基本标准;升旗手应通过“投票选举”或“抽签轮流”的方式诞生。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试图通过明确幼儿参选意图、协商制定评选标准、构建民主选举程序等方式建立公平、公正的升旗手选举制度。
  【关键词】升旗手;儿童视角;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05-0036-05
  【作者简介】宋梅(1992-),女,安徽宣城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我想当升旗手,因为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我想当升旗手,因为升国旗的时候我会很自豪!”“我想当升旗手,因为我没当过,我觉得很有意义!”选举升旗手是大班一项重要的事务,成为升旗手对幼儿和家长而言更是一件值得高兴和骄傲的事情。每逢周一经常可以看见升旗手周围是小班、中班弟弟妹妹们的仰慕以及家长照相机发出的万丈光芒。升旗手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已超越升旗手本身的作用和功能。就升旗手的选举而言,这不仅关乎每位幼儿的切身利益,同时有利于促进幼儿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发展,增强其自我概念。“儿童视角强调倾听儿童的声音,关注儿童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尊重儿童的意愿,满足儿童的需求。”[1]儿童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让儿童的聲音在以成人为主的话语体系中获得合法性地位。因此,有必要从儿童视角出发探讨升旗手的产生。
  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可知,已有研究存在两方面特点:1. 就研究视角而言,以成人视角为主,缺少儿童视角。如白笑嫣[2]、刘晶波[3]等人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进行“自上而下”的研究,通过“升旗手”事件透视师幼互动中教师权力的运作。2. 就研究内容而言,宏观层面研究较多,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升旗手的选举体现师幼互动质量与教师权力的运用,有关师幼互动和教师权限的宏观研究较为丰硕。微观研究中研究人员以“升旗手”为着眼点,主要集中在升旗手诞生中的问题剖析、原因分析和措施建议等方面,尚未对幼儿的真实想法和观点进行调查。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幼儿对“升旗手”的相关看法,以期拓宽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进行资料的收集。一般而言,质性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完全公开的访谈,寻求研究参与者的知情同意,而后使用半结构或非结构的访谈问题,正式或非正式两种形态的访谈,进行多次而深入的访谈,以了解现象背后的意义[4]。研究采用半结构化的非正式访谈,即事先拟定好访谈提纲,在征求幼儿同意的基础上与幼儿展开访谈。
  (二)资料收集
  1. 访谈问题
  根据研究目的,访谈内容涉及幼儿争当升旗手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幼儿理想的升旗手评选标准及评选方式三方面。具体包括:1. 你想当升旗手吗?为什么?2. 你认为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当升旗手?3. 你认为应当怎样选举升旗手?为什么?在访谈之前进行两次预访谈,认为题目设置较为合理。基于儿童视角并对上述内容加以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以规范升旗手的选举制度。
  2. 访谈对象及记录方式
  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选取南京市某幼儿园共102名大班幼儿(男生48人,女生54人)进行半结构化的非正式访谈。通过与该园教师的非正式访谈得知,正常情况下(无天气干扰和法定节假日除外)该园规定每周一由大班幼儿担任升旗手举行升旗仪式,包括国旗、园旗和班旗三面旗帜。每个班级有三次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幼儿体验担任升旗手的工作。在幼儿允许下,对访谈内容加以录音并在事后进行转录和编码,以上所有工作均由笔者一人完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升旗手这一看似平常的事件可折射出幼儿的价值观、人才观以及对公平的理解。幼儿有无参选意愿是探讨升旗手资历标准和选举程序的前提,本研究将对上述三部分内容进行分析。
  (一)升旗手的参选意图(想当升旗手吗?为什么?)
  升旗手的竞选意愿反映幼儿对升旗手这项工作的认可程度、态度和看法。通过102名大班幼儿的反馈可知,大班幼儿争当升旗手的意愿十分强烈,且升旗手所承载的“光荣”“优秀”和“自豪”等象征意义成为幼儿争当升旗手的主要因素。如“我想当升旗手,因为当升旗手很光荣、很骄傲!”“我想当升旗手,因为这样可以让其他小朋友羡慕!”。究其深层原因,笔者认为升旗手对于幼儿及其家庭而言,其工具性价值(即附属效应)超越本体价值,且二者统一于幼儿的参选意图,并非冲突与对立。具体来说,幼儿争当升旗手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1. 内在因素: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幼儿争当升旗手的动机是以幼儿自身需要为基础,并在外部诱因的作用下所形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通常而言,当人的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对诸如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生长性需要则更为迫切。幼儿通过担任升旗手,体验升旗手的光辉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从而满足幼儿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外部尊重和内部尊重两方面,亦即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通过访谈可知,大班幼儿不仅具有自尊的表现,更渴望得到重要他人的尊重。如“我想当升旗手,因为当升旗手的人都很优秀!”“我想当升旗手,因为这样可以成为大家的榜样!”“我想当升旗手,因为大班小朋友都能看见!”自我实现作为最高等级的需要,要求能够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5]。由于该园在中班时曾带领幼儿参观军营以及邀请不同军种的相关人员来园进行交流,“解放军”和“升旗手”的关系便在部分幼儿已有经验中加以建构。如“我想当升旗手,因为可以像解放军叔叔一样帅气地走正步!”“我非常想当升旗手,因为可以像解放军叔叔一样,扛国旗、走正步、唱国歌,把五星红旗升上蓝天!”由此可见,幼儿竞选升旗手可满足其成为榜样人物的需要,包括他人眼中效仿的对象和成为自己所期待的人,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存在感。   2. 外部诱因:强化和观察学习的结果
  幼儿争当升旗手的意愿不仅受其内部需要的驱使,更在外部诱因的刺激下得以巩固。外部诱因包括影响人行为动力的一切外部条件,包括人、事、物等各方面。由访谈结果可知,外部强化和观察学习成为幼儿竞选升旗手的重要影响因素。外部强化主要是指个体的行为所导致的学习结果的知悉,或食物、金钱、表扬及其他象征物的获得,增强个体出现同样行为的频率。如“我想当升旗手,因为爸爸妈妈会在那天来幼儿园看我!”“我想当升旗手,因为家里人会夸我很棒!”不同于外部强化,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而学习[6]。观察学习分为无需强化的观察学习和以强化为中介的观察学习。前者强调行为的过程,如“当我上中班的时候,看到大班的哥哥姐姐升旗,我觉得很光荣、很羡慕,我很想当升旗手!”后者注重行为的结果,即个体看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而增强自己出现榜样行为的频率,称作替代强化。如“在升旗那天,升旗手的爸爸妈妈都会来给他们拍照,我也想我爸爸妈妈来给我拍照!”因此,幼儿竞选升旗手的动机并非单纯由某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升旗手的评选标准(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当升旗手?)
  升旗手的评选标准是对升旗手资质的规定,即担任升旗手所应具备的条件和品质,其决定升旗手的整体质量,调节整个选举过程。幼儿认为升旗手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承载着整个班级的厚望。如“当升旗手可以为班级争光,让小朋友们自豪!”针对升旗手所应具备的資历标准,部分幼儿倡导应该让“点子”(“点子”是教师奖励幼儿的一种方式)最多的小朋友担任升旗手,“点子”多意味表现好。通过进一步追问得知,“表现好”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标准:听话、好好睡觉和吃饭、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大胆战胜困难、学会关心同伴和努力遵守规则。少数幼儿将外貌和性格也作为衡量升旗手的标准之一。如“我觉得升旗手应当是漂亮的小朋友!”“我觉得(升旗手)还不能害羞,因为站在那么多人面前,很害羞就会跑下去了!”在此,笔者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的具体划分,将幼儿眼中的竞选标准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 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指个体在持续的、渐进的生活中所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行为方式,包括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和锻炼习惯等。良好生活习惯不仅是衡量幼儿健康的重要标志,亦为幼儿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从访谈中得知,27%的幼儿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应成为当选升旗手的重要条件,且相较于其他方面,幼儿更关注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养成。如“升旗手应该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升旗手中午应该要睡着,不能随便乱讲话!”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幼儿从入学之日起,教师和家长对于二者较为重视,幼儿潜移默化地将其作为评价“表现好”的依据。由此可见,幼儿视角中的标准强调对生活中具体行为的关注,成人眼中不值一提的行为在幼儿眼中却具有重要意义。幼儿的评选标准不同于成人,且未必得到成人的认可。通过观察三个班级中张贴的“升旗手评选标准”发现,教师均未将生活习惯纳入参选指标。
  2. 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指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如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与习惯和学习方法三方面[7]。优秀的学习品质不仅是幼儿自身能力的体现,也成为其他幼儿眼中学习的榜样。调查结果显示,71%的幼儿关注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认为升旗手应当具有上课认真听讲、不怕困难的品质。在学习行为与习惯方面,幼儿十分强调候选人上课能否积极举手发言。如“表现好的小朋友才可以当升旗手,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这样小朋友们才都愿意选他!”针对学习方法方面,幼儿则尚未提及。大班幼儿理想的评选标准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是对学习品质给予高度关注。如“上小学选升旗手也要上课认真听讲,成绩好的小朋友才能当升旗手!”相对于小班、中班的幼儿,因大班处于幼小衔接阶段,对学习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以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二是幼儿在选举标准和判断方面愈加客观,个人偏好和情感的影响逐渐降低。
  3.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指幼儿与他人互动的状态及关系的构建,具体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研究认为,幼儿所指的“听话”“关心同伴”和“尊重老师”等皆属于人际交往的范畴。幼儿在人际交往方面所提出的标准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主动与被动并存。幼儿既倡导主动、积极地关心周围的人,亦要学会服从成人的指令,成为听话的好孩子。二是标准适用范围主要定位在幼儿园,较为关注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质量。如“当小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应当要去关心他!”个别幼儿认为幼儿在家的表现也应当成为评选的依据,强调成为所有人眼中的好孩子。如“一个合格的升旗手不仅在幼儿园表现好,在家里也要表现好,这样才会成为好宝宝,去争当升旗手!”
  4. 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指幼儿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逐渐适应群体生活,遵守社会规则,具有初步的归属感。访谈过程中有36名幼儿表示:“升旗手要努力遵守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根据各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的一系列基本行为规则,这些规则必须经过班级共同协商并被班级所有人员认可,其基本内容包括游戏规则、生活常规及学习要求等。如“玩游戏时要把东西放回原处!”此外,少数幼儿强调升旗手应当是为班集体或小组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如“升旗手应当为大四班和小兔子组作贡献!”大班幼儿经过两年多的生活和学习,对集体已具备初步的归属感。针对“贡献”的内涵,幼儿则将其狭义地理解为帮助小组成员,此与人际交往中的部分内容重合。
  另外,有且只有1位幼儿认为升旗手应当热爱祖国。与升旗手的“光环”相比,该幼儿对升旗手本体价值具有一定的认识,此与竞选升旗手的动机息息相关。与具体可见的行为相比,该幼儿的评选标准实现由行为向情感态度、由关注外部表现向内外部并重的转变。   (三)升旗手的产生方式(如何选择升旗手?为什么?)
  以何种方式选举升旗手可反映幼儿的公平观和评价观。通过对102位幼儿的访谈可知,大班幼儿尚未形成独立的判断意识,且服从于教师的权威。如“‘贴点子’的方法是老师帮我们弄的,不是小朋友自己,我觉得这样会比较公平!”总体而言,幼儿认为升旗手可通过两种方式产生:一是投票选举。投票选举因其相对“公平”而备受幼儿青睐。二是抽签轮流,即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孰先孰后,以此确保每位幼儿都可担任升旗手。作为大部分幼儿眼中理想的选举方式,投票选举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组织方式。按照选举人类型划分,投票选举可分为幼儿投票和教师投票两种形式。按照单位人数划分,可分为个人投票和小组投票。就前者而言,幼儿投票主要是通过幼儿举手表决、口头投票等途径选举升旗手。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幼儿掌握选举权,具有一定的主动性。教师投票可通过“贴点子”“发红旗”等代币制的方式进行。经过一定数量的积累,幼儿比较“谁多谁少”来决定升旗手。此种方式本质上仍属于教师高控下的选举,幼儿则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然而,相对于幼儿选举,大部分幼儿赞成教师选举的方式。其可能原因有二:一是教师作为幼儿重要他人,在幼儿心目中的权威地位无可替代;二是在本研究开展前,该园正在进行升旗手的选举工作,“贴点子”和“发红旗”均是教师采用的选举方式。就后者而言,大部分幼儿认为投票选举是对个体幼儿进行投票,表现好的小朋友即可成为升旗手。少数幼儿提出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小组人员的整体表现进行投票,遵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原则。如“我觉得根据小组的整体表现来选择升旗手比较好,因为只有小朋友们都表现好才可以一起升旗。大家都是同一组的,一起升旗会很开心!”此外,个别幼儿指出,升旗手的选举应结合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的综合表现,由教师和家长商议决定。
  四、讨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基于幼儿的想法和观点,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相对公平、公正的升旗手选举制度。
  (一)明确幼儿参选意图
  相比于中班、小班,《指南》对大班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提出更高的目标,由热爱集体、热爱家乡向热爱祖国提升。“升旗”在幼儿园的出现有其教育价值和意义,确切地说它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教育活动而存在,旨在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如《指南》中指出,“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利用电视或参加升旗等活动,向幼儿介绍国旗、国歌以及观看升旗、奏国歌的礼仪”。就幼儿及其家长而言,对升旗手本身的关注远远超过外在教育目的。据笔者观察得知,家长对幼儿争当升旗手给予高度关注。每周一早晨家长站满升旗台的现象屡见不鲜,并不时有家长询问“何时让自己的孩子担任升旗手”。当家长和幼儿过度注重升旗手所具有的光环和荣耀时,易造成盲目攀比现象,导致教育目标的异化或错位。个体若是不能理解自己行为的目的,便会成为行为的奴隶[8]。教师需要帮助家长和幼儿明确争当升旗手的意图,即升旗手不仅是个人荣誉的展示,更承担着唤起幼儿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任。此外,通过担任升旗手,可增强幼儿的自我认识,改进和提升自己。切勿让升旗成为走过场,让升旗手沦为形式主义的牺牲品。
  (二)协商制定评选标准
  相比于成人,幼儿所倡导的评选标准具有具体性、生活化和依赖性三个特点。具体性指幼儿关注具体的行为表现,如“好好吃饭、睡觉”“上体育课要听老师的话”等,而非更为抽象的评价指标,此与大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一致。生活化强调幼儿对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关注,而非局限于学习和交往领域。依赖性表现在幼儿所提出的标准中往往将“教师的感受”和“同伴的认可”作为重要的参照因素,如“升旗手应当要帮助老师做事,老师才不会很累!”“升旗手要主动帮助老师打扫卫生!”“只有得到全班小朋友的同意才能当升旗手!”此种现象说明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观点采择能力。考虑到大班幼儿评价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在制定评选标准时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鼓励幼儿参与标准的制定。升旗手作为全班重要事务,应当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协商制定出被普遍认可和接纳的标准。教师要充分肯定和支持幼儿的想法,不可越俎代庖。二是注重标准的适宜性、可操作性和生活化。标准的制定既要考虑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要注意标准是否方便操作,且结合幼儿的生活体验制定标准。
  (三)构建民主选举程序
  幼儿的世界不同于成人,幼儿对于“民主”的理解不同于成人。访谈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认为“教师投票”的方式较为合理、公正,同时部分幼儿赞成幼儿及其家长参与选举过程。杜威认为民主社会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分别是共同利益的存在及自由的相互影响[9] 。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理应构建民主化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充分尊重个体的选举权,并以个体的自由发展为前提。因此,构建民主的选举程序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多主体参与选举,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作用的过程”。当前幼儿园升旗手的选举由主班教师把控,“投票选举”名存实亡。主班教师应当鼓励和支持幼儿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评和其他教师参评,听取多方意见,从而规范选举程序。二是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改变传统代币制选举形式。代币制的好处在于注重幼儿一段时间内的综合表现,而不以某一次行为定成败,其缺点在于教师高控色彩较为浓厚。因此,为充分发挥幼儿在选举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尝试将代币制与幼儿投票相结合。幼儿可通过发表演讲(幼儿自评)、同伴投票(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代币制)三者相结合,从而选出合格的升旗手。
  【参考文献】
  [1] 莫迪.儿童视角研究:儿童研究的新转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14.
  [2] 白笑嫣.升旗手的诞生[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49-52.
  [3] 刘晶波.谈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权威及其限度——兼作对《升旗手的诞生》一文的回应[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53-55.
  [4] 钮文英.质性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14:149.
  [5] 吳宏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哲学底蕴[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02):31-34.
  [6] [美]戴维·谢弗.社会性与人格发展[M].陈会昌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48.
  [7]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50.
  [8][9]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5,96-97.
  通讯作者:宋梅,1033262978@qq.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
其他文献
【摘要】在梳理二十多年幼儿人格培育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本研究试图从本质上把握幼儿人格的发展定义与特点,解答幼儿人格及其发展的相关疑问,从社会的需要、关键期发展、与幼儿教育的适切和幼儿人格培育的特殊性四个角度阐明幼儿人格培育的必要和可能,用课程叙事的眼光,提出幼儿人格培育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人格;幼儿人格培育;幼儿园课程;课程叙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期刊
【摘要】本课题通过对镇区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现状调查发现:镇区“小学化”倾向严重,镇区幼儿园的管理策略缺乏。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着眼于制定出适合镇区去“小学化”倾向的幼兒园 “星级管理”的管理模式——镇本管理,对镇区学前教育大环境施以积极有效的影响,从而逐步使幼儿教育步入适合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课程游戏化轨道。  【关键词】去“小学化” 倾向;星级标准;镇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本文使用文献计量法对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文献进行研究,搜索CNKI《中國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筛选出我国15年(2004~2018年)来关于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文献共92篇,并对上述文献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和述评。研究发现,我国对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研究,2004~2013年这10年时间内,发文量较少,直到2014年才得到研究者的日益重视,并逐渐形成研究热潮,2014~2018年,年发文总量均达到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幼儿园移动网络沟通平台成为家园沟通的新载体。幼儿成长档案是指通过多种形式记录幼儿的成长历程,真实地记录幼儿在园情况和富有个性的成长历程。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幼儿成长档案存在着难以及时进行修改,难以完整呈现幼儿成长经历,家园难以及时互动与交流等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合理设置幼儿电子成长档案的内容,重视幼儿电子成长档案评价机制的设置,还
期刊
【摘要】本研究以北京市新入职的226位幼儿园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幼儿园教师自我韧性量表》和《幼儿园教师幸福感量表》对其自我韧性与幸福感的深入调查发现,新入职幼儿园教师自我韧性与幸福感总体较好,但抗压能力较弱;新入职幼儿园教师自我韧性与幸福感呈现显著正相关;新入职幼儿园教师自我韧性显著影响幸福感,其中,克服困难是影响其幸福感最关键的因素,恢复活力显著影响其幸福感。因此,应重视新入职幼儿园教师自我韧
期刊
【摘要】本研究基于儿童视角,随机选取沈阳市S幼儿园32名大班幼儿参与研究,使幼儿通过马赛克方法表达自我对入学准备的理解,依据扎根理论借助Nvivo11软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发现幼儿的入学准备观分为四种:物质准备观、经验准备观、能力准备观、茫然准备观。为推动入学准备教育,想幼儿之所想,教育者应满足幼儿合理物质需求,解幼儿之疑虑;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缓解幼儿之焦虑;锻炼幼儿多方技能,增强幼儿之
期刊
【摘要】在课程游戏化背景和“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园基于幼儿园生活环节的组织现状,充分挖掘幼儿园生活各个环节中可能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关键经验,把握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契机,优化幼儿园生活环节的组织方式,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与实施生活教育,从而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生活环节;幼儿园生活;现状;价值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要】以区县为单位实施幼儿教师入职招聘考试,坚持公开招录、凡进必考,是师资队伍补充机制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新乡市各区县近3年的教师招聘考试内容以及幼儿教师上岗后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以期为今后更加有效、规范地补充区县幼教师资队伍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区县幼教师资;入职招聘考试;录用考试机制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
期刊
【摘要】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东山地区3~6岁幼儿的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理念呈现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点,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均不充分,角色认知、亲子陪伴、亲子沟通成为影响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重要因素,父亲参与幼儿教育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因此,促进农村地区父亲参与幼儿教育需要营造氛围,激发农村地区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自觉性;鼓励母亲和祖辈家长给予
期刊
【摘要】学习基础素养是为个体终身学习服务的、跨学科的、可遷移的基本身心资源。项目组以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幼儿园大班项目化学习“牙齿的秘密”为例,呈现了培育儿童学习主动性的项目化学习过程:一是以驱动性问题“为什么会有蛀牙?”作为学习起点,继而构建项目地图,厘清目标任务,制定多元化、可选择的探究方案;二是基于探究方案开展分组学习,助推儿童利用工具资源进行多路径的探究实践;三是倡导儿童多元化表达和成果分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