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jjjjj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遨先生离开我们三年了。今年是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先生于我,是良师益友。近日翻阅田老给我的信函墨迹,使我再次受到教益,更增怀念之情。
  一
  2004年我调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工作后,始识田老。当时我去拜访他,谈及1987年本馆成立的春潮诗社,是“文革”结束后较早成立的上海有影响的诗社之一,由一批爱好诗词的老馆员发起组织,开展诗词创作和交流活动,极一时之盛。但后来因故停止活动了。听说要恢复,田老非常高兴,表示大力支持。来年春,春潮诗社重新开张。我写了一首祝贺诗社开吟的七律抄寄给他,很快得到回信。信中说“诗社的恢复,使枯水已久的春潮重新涌动,确是一大盛举。感到不胜欣慰”。
  此时中央文史馆在袁行霈馆长倡导下,成立了中华诗词研究院,进一步推动了全国文史馆的诗词活动。2007 年初,由上海馆发起举办传统诗词研讨会,得到中央馆和各省市文史馆的支持。为推动诗词活动,我馆准备选编一本历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诗词选集(即《翰苑吟丛》)。我请田老主编,他欣然接受。这对于行年九十,因小中风致手足不便的老人来说殊非轻松之事。在赤日炎炎的盛夏,但见田老穿着被汗水浸湿的短衫和短裤在工作,看来陈旧的空调和電扇并未将室温降下来。简陋的书斋里放满了书稿,他要从一百多位馆员的一百多万字的作品材料中选编,犹如沙里淘金。有的手稿字迹漫漶不清,有的则有错讹,不少作品的写作时间和背景未作交代,这些都给选编和评注带来困难。经过一年的辛勤工作,全书终于完成。田老写信对我说:“为不负领导付托之重,我是竭尽全力从事这一工作的。”我欽佩赞赏他的工作精神,而田老总是那么谦抑自守,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事。
  2008年春,传统诗词研讨会在上海召开。27个省市文史馆的代表参加,中央馆袁馆长亦专程来沪指导。我们将各省市提供的诗词作品汇编了一本评奖作品集《中华大吟唱》。我用赋的形式为这本集子作序。序写好后请田老帮助润色修改。田老对序赋及末尾的七律都作了推敲修改,增色不少。他也以一首七律为诗会献词。诗中写到“情有独钟真理窟,责无旁贷老园丁”,表达自己钟情诗词追求真理,愿尽诗苑老园丁之责的心境。在另一首诗中,则写道:“自知无力谈重振,且作摇旗呐喊人。”
  二
  以后我每有诗词写出,常寄给他看,他也每信必复,具体指点。一次我随馆员到苏北采风,写了几首诗,其中《徐州狮子山》一首,点到曹操为盗王陵墓开了先例。田老看后提出,曹操并非盗墓之始,在他之前就有西汉末年赤眉军首领樊崇、东汉时董卓等,都曾派军队盗墓。曹操为所部“青州兵”筹饷,专门在军中设置官兵作此营生,成为盗墓“天王”之一。这不仅使我长了知识,修正了错误,同时对田老严谨的治学风范和诲人不倦的精神留下深刻印象。根据他的意见,我将原诗改成:“厚葬狮山筑地宫,充盈宝物已成空。何人动此王陵土,竟是曹公一代雄。”
  记得有一年春节我去四川西昌探亲旅游,写了一组《西昌邛海剪影》,又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式的古体长诗《读洪承畴传》。田老看后认为,“组诗题材新,立意新,诗情洋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同时又指出诗中有几处“犯三平”。这主要是自己对声韵不熟又未认真核对所致。他说:“长古立意也好。只是诗重形象,再多点形象化,诗味可更浓。”又指出:“结尾处意境可更宽阔些,结二句可由洪氏发挥联想,想到历史人物的‘千秋功罪,谁人评说’,包涵更多,感慨更深,会使读者联想到秦始皇、曾国藩等人物。”这些意见都切中肯綮。为此我曾登门造访请教。我与田老说到,我从大学毕业后,到部队做政治教育工作,较多接触哲学政治类的东西,不经意便将政论带进诗词,反而弱化了形象思维。田老认为,哲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虽有区别但也并不矛盾,处理好了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确实,在这方面田老的诗词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的许多诗词既形象生动又有深刻的思想性,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而在他以诗论诗的“解颐短语”等诗文中,对诗词之道有更多发挥,是闪烁着真知灼见的诗学诗教理论。
  三
  2009年秋,我因年龄由组织安排退休。我写信告知并附一诗寄田老,田老即以一律奉和。因我在末联写了“暮处江湖风景异,即从陶令溯张良”句,田老认为这多少有些消极,建议我可作点修改。而他的诗最后两句则是“此是长征新驿站,前山风景更迷人”。在信函中又写道:“退休是人生一个新起点,活一年看到一道新风景,留下一些新作品,是大好事。吾公才学潜力巨大,正待发掘,深望吾公珍重这一点。”我去看望他时,他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退休后大有可为。的确,他离休后的十年间,写出了《杨度外传》《红雨轩十二种》等多部著作。他留下的三千多首诗词,也主要在这一时期写成。可谓成绩非凡,不愧为文坛“多面手”,亦给我以深刻启示。只是我自感学识水平赶不上田老,“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第二年,我有幸被市政府聘为文史馆员。田老闻之,特作五七九言诗致贺。秀逸潇洒的笔墨,洋溢着情同兄长的深情厚谊。
  乙未(2015)末,行年九十八岁的田老寄来七律“同乐新春”:
  屈指流光又一年,颓龄九八意翩翩。
  枕边梦境梦中梦,窗外天风天外天。
  耿耿童心怜旧癖,朝朝诗课做顽仙。
  新朋旧友遥相贺,喜与神州共胜缘。
  我即步韵一首:
  溢彩光阴老迈年,晚霞夕照共联翩。
  诗吟窗外雄风展,文著心中红雨天。
  万马奔腾强国梦,三阳开泰活神仙。
  良师益友青山在,尘世苍茫信是缘。
  我们又各和答一首。田老又三步其韵再复一首:
  老有童心不计年,笔歌墨舞意联翩。公为馆长通文海,学似蟾光照九天。
  昌硕艺精夸巨匠,梅村诗好自成仙。文章道德非吾比,人海茫茫别有缘。
  田老来函作注,说昌硕、梅村都姓吴,以诗文书画名世,对中国文化作出贡献。意在鼓励我向前辈学习。之后,我还就吴梅村其人其事问询过田老。未料不久田老竟溘然长逝,这新年期间的诗词奉和也就成了绝笔。但田遨好学不倦勤奋工作的精神,他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他的言传身教,他的皇皇著作,都是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值得学习研究,发扬光大。
  在田老逝世一周年暨《田遨诗词选》出版时,我曾写过一首《减字木兰花》,以此为本文作结:
  云飞霞骋,兴象生新多借景。轻唱牧歌,字织龙梭烁银河。是真名士,大爱情怀千里志。梦寄诗章,贵有书生“痴亦狂”(田遨自嘲语)。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原馆长) 责任编辑 崖丽娟
其他文献
我的舅舅叫方杰,他虽然没有上过正规大学,却自学成才。从连队文书到部队文工团指導员,从八一电影厂编辑到《大众电影》编辑部负责人,从报社总编到文化部艺术局局长,舅舅一路走来,所见所闻,丰富传奇。文化部老部长王蒙在其自传中,对舅舅给予了高度评价。2018年2月初,舅舅因病不幸离世,享年86岁,他见证了中国电影和戏剧的发展。  落实创办首届电影“百花奖”  舅舅是1945年初参加的八路军,13岁就当了娃娃
期刊
由于“文革”期间,我的中小学时代的日记曾引起了祸端,所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再也不愿去记什么日记了,避免再惹是生非。在先生身边工作,很多朋友说,你应该把和先生一起的生活记录下来,将会非常有意义。但是,我想,记它干吗呢?我只不过帮帮先生的忙,力所能及地干些先生要求我做的事情,先生也没有要求我记日记。所以14年间,几乎没有记录下什么文字。  后来,先生罹患癌症,我猛然意识到,和先生相处的时间不
期刊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日子里,温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邀请全国各地35位专家学者(包括记者)以亲历、亲见、亲闻的事实为基础,畅谈对上世纪80年代对全国改革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温州模式”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出版一部《我与温州模式》的书,来纪念这个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主其事的市政协文史委主任专程来上海约我撰稿,说:“上海《解放日报》带头在全国宣传报道‘温州模式’,已33個年头了。今天你该把当年的具体报
期刊
1949,一个新旧时代的转折点。上海银行家——近代中国远见卓识的一个精英阶层——却在严酷的政治抉择面前消失了。  前些年在读书圈热传的《南渡北归》,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大批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从华北南下,流亡西南,战后又回归北上的故事,其中第三卷《离别》,则反映了在即将跨入新时代的十字路口,他们再次面临抉择,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和社会环境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颇堪玩味的是,
期刊
萧乾先生是以一批风格独具的短篇小说步入文坛的。在沈从文先生帮助下,小说处女作《蚕》首发于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年11月1日)。才女林徽因读了这篇小说后,邀约萧乾参与她的家庭茶座,自此,这位23岁的文学青年成了“太太客厅”的座上宾。林徽因对《蚕》的评语:“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大公报·文艺》编者沈从文也对他勉励有加。大学毕业后,萧乾于1935年进入《大公报》,成了《小公园》和《大公报 ·文
期刊
摘要:明朝初年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几乎同时派遣内官亦失哈七上北海(今鄂霍次克海),建立奴儿干都司,敕建永宁寺,立碑两座:一为《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立于永乐十一年(1413);一为《重建永宁寺记》,立于宣德八年(1433),碑文反映了其时文化招抚政策的实施,开创了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的新纪元。本文由亦失哈家族新资料的发现、永宁寺碑四种文字六字真言考和永宁寺碑与东北亚丝绸之路特点三部分组成,确证了亦失哈
期刊
延安中央医院是中央卫生处于1939年11月7日成立的一所分科制的综合医院,地处延安城北的西川李家洼村山峁峁上。医院集中了一批延安学历最高的医学专家和教会护校四年制学历的高级护士。医护工作人员有幸和毛泽东主席有过密切、频繁的交往。毛主席及其家人曾经是他们的病人,在医院得到应有的治疗和关照。毛泽东待人的魅力使他们成为朋友,可以对主席无话不谈。  1941年,我出生在延安中央医院。  从2006年起,我
期刊
摘要:“赵婴奔齐”是春秋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目前学界关于此事的研究成果甚少,有者亦仅在论著中偶有提及,未有专文论述,尚待深入探讨。稽之史籍,赵氏自赵衰始即明显地分为两支:一为赵盾支,赵盾生赵朔,赵朔生赵武;二为赵同、赵括、赵婴支。赵氏两分支产生伊始,旋即围绕着族权与卿权纷争不已,后暂形成宗族权力归属同、括,赵盾一支专享卿权的平衡格局。然在赵盾支重要成员赵朔死后,其子赵武年龄幼小不堪其任,空缺之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我的妻子劉恒英在上海市南市区拷铲油漆队工作,曾有幸亲见周恩来总理。我根据她的口述整理成此文。以下为我妻子的叙述:  1971年,我们队承包了江南造船厂万吨轮外壳的拷铲油漆工作。就是这一段工作经历,让我有幸见到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我们队接到任务后,开始紧锣密鼓在江中水域拷铲、油漆。江南造船厂质量检查员要求我们:要仔细拷铲,耐心油漆;每遍油漆晾干后再油漆,三遍才达标,油漆一定要均匀
期刊
赵朴初先生逝世已有19个年头,2001年,在朴老逝世周年之际,我曾在《世纪》杂志第6期发表拙作《忆赵朴初先生》,忆及1990年10月朴老赴闽考察期间我参与陪同接待的往事。赤子佛心,遗风长存。我因工作关系有幸与朴老多番接触交往,得他悉心指点,现将经历见闻回忆略述,以飨读者,谨表哀思。  初识朴老,获赠墨宝  我和朴老相识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  1981年1月,应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之邀,全国政协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