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是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其次是改革教学方法,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多想、会想,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科教学,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實施创新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知识和智慧做基础,而且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必须营造数学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1.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造学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欲,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小学生也不例外。小学教师绝不能认为小学生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忽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时常能见到小学生迸发出的创新火花。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懂得3+3+3+3可以改写成3×4后,当教师提出4+4+4+3怎么办时,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写出4×3+3、4×4-1、5×3等算式,这就是创造性。特别是关于5×3的想法,就是把3分开给每个4,使相同加数变成5,足见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让小学生知道数学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每个人都能创造,使他们从小树立创造的自信心。
2.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绝不能漠然置之,吝啬褒扬。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采用的简捷算法及提出的新颖思路,教师要以欣赏者的角色,用满腔的热情和赞扬的语气,采用不同形式予以鼓励,如发给小红花,或全班鼓掌祝贺等。这样,学生创新欲望的火苗就会因教师的鼓励越燃越旺。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科学发现和探求的过程简捷地重现于课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发现、探索、研究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发现和创新的兴趣,使他们逐步形成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决摒弃注入式教学方法,大力优化组合诸种先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探索和再创造的过程。
1.重视操作和实验,引导学生感知概念
数学的一些规律和理论都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数和形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基本数量关系时,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图形、模型、学具等,让学生自己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摆、分、析、拼、简、量、画等操作活动中感知概念,领悟原理。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先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6份和7份,并记下每次分得的根数和分剩下的根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从操作活动中发现,平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不能分完,当不能分完时,余数总比除数小。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2.放手让学生计算、尝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数学本身有许多规律,通过计算、对比、尝试、验证,往往可以找到这些规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能被2、3、5、9整除的数的特征、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数学知识时,就要放手学生自己计算,然后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
3.促进迁移和联想,启发学生探求新知
许多数学知识都是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起来的,新知识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促进知识的类推,并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联想,进而发现和掌握新知识。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让学生自己学会化新为旧、由新联旧、以旧学新的方法。
三、开展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仅凭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使学生应有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创新,积极探索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科教学,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實施创新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知识和智慧做基础,而且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必须营造数学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1.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造学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欲,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小学生也不例外。小学教师绝不能认为小学生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忽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时常能见到小学生迸发出的创新火花。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懂得3+3+3+3可以改写成3×4后,当教师提出4+4+4+3怎么办时,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写出4×3+3、4×4-1、5×3等算式,这就是创造性。特别是关于5×3的想法,就是把3分开给每个4,使相同加数变成5,足见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让小学生知道数学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每个人都能创造,使他们从小树立创造的自信心。
2.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绝不能漠然置之,吝啬褒扬。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采用的简捷算法及提出的新颖思路,教师要以欣赏者的角色,用满腔的热情和赞扬的语气,采用不同形式予以鼓励,如发给小红花,或全班鼓掌祝贺等。这样,学生创新欲望的火苗就会因教师的鼓励越燃越旺。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科学发现和探求的过程简捷地重现于课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发现、探索、研究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发现和创新的兴趣,使他们逐步形成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决摒弃注入式教学方法,大力优化组合诸种先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探索和再创造的过程。
1.重视操作和实验,引导学生感知概念
数学的一些规律和理论都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数和形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基本数量关系时,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图形、模型、学具等,让学生自己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摆、分、析、拼、简、量、画等操作活动中感知概念,领悟原理。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先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6份和7份,并记下每次分得的根数和分剩下的根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从操作活动中发现,平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不能分完,当不能分完时,余数总比除数小。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2.放手让学生计算、尝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数学本身有许多规律,通过计算、对比、尝试、验证,往往可以找到这些规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能被2、3、5、9整除的数的特征、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数学知识时,就要放手学生自己计算,然后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
3.促进迁移和联想,启发学生探求新知
许多数学知识都是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起来的,新知识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促进知识的类推,并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联想,进而发现和掌握新知识。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让学生自己学会化新为旧、由新联旧、以旧学新的方法。
三、开展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仅凭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使学生应有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创新,积极探索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