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看剧没有关弹幕,就会有大量新东西涌入大脑,给平静安逸的生活带来烦恼;如果一直关闭弹幕看剧,朋友圈的年轻朋友说的话可能就非常令我们费解。
“苏”就是这样一种新烦恼。
当老年朋友还在用一些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如“这是要火的节奏啊”,年轻朋友已经在用“男主好苏”“太苏了”,聪明的你会猜测,“苏”可能是“酥”,形容一种让人心醉神迷的状态。但“苏短腿”这种莫名其妙的表述方式就让饱学之士难以招架了。也许,有人会在朋友圈里写一篇短文去抨击年轻人这种浮躁与不负责任的交流方式了。核心论点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必也正名乎”“正心诚意”“真正的修行是修心”,等等。材料很多,观点有力,即使关注的人不多,但一定能产生较大影响……
不过且慢,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周文炜《与婿王荆良》—文透露:“今人无事不苏矣!东西相向而坐,名曰苏坐。主尊客上坐,客固辞者再,久之,曰:求苏坐。坐而苏矣,语言举动,安能不苏?……来作吴氓,当时时戒子弟,勿学苏意。”
今天的山东宴席严格延续了古人在酒桌上尊卑有序的做人规矩,主客之间在尊卑座位之间推拉摇移,很好地弘扬了传统文化,但今天的酒友哪里能够想到古代的客人以进为退的精妙之处:求苏坐!我就是喜欢东西相向而坐,避免了尊卑的区别,非常圆融。
你看看,在明代,一些文人與今天的90后一样,事事都要“苏”,乃至“无事不苏”。你能怎么办?世界很大是不是?“苏则苏矣,不过晚明人常说时苏”,指的其实是为人虚浮无实。
而茶苏不苏,是千古疑案。
周亮工《闽茶曲》曾对当时茶人提出质疑:“歙客秦淮盛自夸,罗囊珍重过仙霞。不知薛老全苏意,造作兰香诮闵家。”这里的“歙客”就是在南京桃叶渡卖茶的闵汶水。董其昌、张岱、阮大铖等当时的名流都极口称赞“闵老子茶”。但周亮工回忆自己的拜访经历,“予往品茶其家,见其水火皆自任,以小酒盏酌客,颇极烹饮态。正如德山担青龙钞,高自矜许而已,不足异也。”也就是说看他烧水泡茶状态很投入,比较夸张,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周亮工还提到,福州的薛老曾经说过,“汶水假他味逼在兰香,究使茶之本味本色全失。”也就是说,茶里加了香料。福建和安徽都是产茶的重地,福建人周亮工与安徽人闵汶水都是名人,这一次重量级的pk是历史上不多见的。
清乾隆年间的刘銮在《五石瓠》中,说闵汶水是明万历、崇祯年间的徽州休宁海阳镇著名茶商,有两子闵子长和闵际行。闵汶水十多年在金陵桃叶渡边卖茶,将“闵茶”的名气培养大了。据说其保留了茶叶的旗、枪之形状,因而获利颇丰。当时金陵名流还到休宁县海阳镇的闵氏“花乳斋”品茶。
一句话,闵汶水是名人,人人都要去结交。今天的茶人也不妨学习这种高明的表演艺术。在张岱眼里,闵汶水不过是“婆娑一老”,但并不简单,这是个有套路的人。“方叙话,遽起曰:‘杖忘某所。’又去。”
当他回来,见到张岱还在,便向张岱展示自己的精美茶具。但没完,他泡完茶后说自己的茶是“阆苑茶”,张岱觉得是“罗岕茶”,闵汶水吐舌头说:“奇!奇!”所以前面的所谓“阆苑茶”不过也是虚晃一枪。
闵汶水重新泡茶,香气更加浓烈,味道更加浓厚,张岱醒悟过来,前面泡的应该是秋茶,现在是春茶。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遂定交。
这篇文章历来被认为是传播茶文化的顶尖之作,但随着茶文化的普及,我们可能要重新来看。闵汶水打造的名牌畅销产品“闵茶”的信息少之又少,原因并不一定是记录者大意,而是“闵茶”实在是没有什么特点,“保留了茶叶的旗、枪之形状”,还真只是外表。苏意而已。
在名人闵汶水与名人张岱之间,闵汶水一直在测试有传播力的张岱是否懂茶,如果不懂,传播出去一些无关痛痒的皮毛信息于事无补。
好在张岱经过反复引导,辨认出了春茶与秋茶的区别,于是两人定交。于是,可能是很“苏意”的一件事,最后也成了文化界令人神魂颠倒的逸事。
“苏”就是这样一种新烦恼。
当老年朋友还在用一些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如“这是要火的节奏啊”,年轻朋友已经在用“男主好苏”“太苏了”,聪明的你会猜测,“苏”可能是“酥”,形容一种让人心醉神迷的状态。但“苏短腿”这种莫名其妙的表述方式就让饱学之士难以招架了。也许,有人会在朋友圈里写一篇短文去抨击年轻人这种浮躁与不负责任的交流方式了。核心论点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必也正名乎”“正心诚意”“真正的修行是修心”,等等。材料很多,观点有力,即使关注的人不多,但一定能产生较大影响……
不过且慢,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周文炜《与婿王荆良》—文透露:“今人无事不苏矣!东西相向而坐,名曰苏坐。主尊客上坐,客固辞者再,久之,曰:求苏坐。坐而苏矣,语言举动,安能不苏?……来作吴氓,当时时戒子弟,勿学苏意。”
今天的山东宴席严格延续了古人在酒桌上尊卑有序的做人规矩,主客之间在尊卑座位之间推拉摇移,很好地弘扬了传统文化,但今天的酒友哪里能够想到古代的客人以进为退的精妙之处:求苏坐!我就是喜欢东西相向而坐,避免了尊卑的区别,非常圆融。
你看看,在明代,一些文人與今天的90后一样,事事都要“苏”,乃至“无事不苏”。你能怎么办?世界很大是不是?“苏则苏矣,不过晚明人常说时苏”,指的其实是为人虚浮无实。
而茶苏不苏,是千古疑案。
周亮工《闽茶曲》曾对当时茶人提出质疑:“歙客秦淮盛自夸,罗囊珍重过仙霞。不知薛老全苏意,造作兰香诮闵家。”这里的“歙客”就是在南京桃叶渡卖茶的闵汶水。董其昌、张岱、阮大铖等当时的名流都极口称赞“闵老子茶”。但周亮工回忆自己的拜访经历,“予往品茶其家,见其水火皆自任,以小酒盏酌客,颇极烹饮态。正如德山担青龙钞,高自矜许而已,不足异也。”也就是说看他烧水泡茶状态很投入,比较夸张,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周亮工还提到,福州的薛老曾经说过,“汶水假他味逼在兰香,究使茶之本味本色全失。”也就是说,茶里加了香料。福建和安徽都是产茶的重地,福建人周亮工与安徽人闵汶水都是名人,这一次重量级的pk是历史上不多见的。
清乾隆年间的刘銮在《五石瓠》中,说闵汶水是明万历、崇祯年间的徽州休宁海阳镇著名茶商,有两子闵子长和闵际行。闵汶水十多年在金陵桃叶渡边卖茶,将“闵茶”的名气培养大了。据说其保留了茶叶的旗、枪之形状,因而获利颇丰。当时金陵名流还到休宁县海阳镇的闵氏“花乳斋”品茶。
一句话,闵汶水是名人,人人都要去结交。今天的茶人也不妨学习这种高明的表演艺术。在张岱眼里,闵汶水不过是“婆娑一老”,但并不简单,这是个有套路的人。“方叙话,遽起曰:‘杖忘某所。’又去。”
当他回来,见到张岱还在,便向张岱展示自己的精美茶具。但没完,他泡完茶后说自己的茶是“阆苑茶”,张岱觉得是“罗岕茶”,闵汶水吐舌头说:“奇!奇!”所以前面的所谓“阆苑茶”不过也是虚晃一枪。
闵汶水重新泡茶,香气更加浓烈,味道更加浓厚,张岱醒悟过来,前面泡的应该是秋茶,现在是春茶。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遂定交。
这篇文章历来被认为是传播茶文化的顶尖之作,但随着茶文化的普及,我们可能要重新来看。闵汶水打造的名牌畅销产品“闵茶”的信息少之又少,原因并不一定是记录者大意,而是“闵茶”实在是没有什么特点,“保留了茶叶的旗、枪之形状”,还真只是外表。苏意而已。
在名人闵汶水与名人张岱之间,闵汶水一直在测试有传播力的张岱是否懂茶,如果不懂,传播出去一些无关痛痒的皮毛信息于事无补。
好在张岱经过反复引导,辨认出了春茶与秋茶的区别,于是两人定交。于是,可能是很“苏意”的一件事,最后也成了文化界令人神魂颠倒的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