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衣服要有安全感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chengcf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汁(Uma Wang)回国来发展,才一年多的光景,却已 “甚嚣尘上”,时装界几乎人人都在谈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海龟”,津津乐道于她成熟的系列、精美的面料,听来很像一位去西天取了经回来的大德。而她却永远在谈实惠的事儿、做实在的事儿,守着自己的小庙,普渡那路过的失心人便罢了。你很容易在她身上,想起中国人常说的“本分”,但那又不是“死守本分”,准确地理解,应该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不贪、不嗔、不痴。远离这 “三毒” 的王汁向你娓娓道来,她此时此地的一切。
  S=surface Uma=王汁
  S:Uma Wang这个品牌走过的历程是怎样的?
  Uma:2005年的时候,我在伦敦注册了这个品牌。注册的时候就有很多故事,当时我没有接触面料,只做针织衫,譬如羊绒这种比较好操作的服装。我也没想过今后走什么路线,想着走到哪儿是哪儿。结果销售就劝我改方向,甚至要改Uma Wang这个商标,因为一看就是中国人的名字。他们从来没有签过中国设计师,因为他们觉得中国设计师会给人品质不保的感觉,或者并非原创。其实我特别讨厌 “原创” 这个词。
  S:对,王薇薇 (Vera Wang)也曾抱怨过,该做的设计前辈设计大师都已经做过了。
  Uma:现在的趋势下,哪里还有所谓的真正的 “原创”?国外的设计都没有原创了,各种风格都被设计过。大家很担心会和设计大师们“撞”,怕自己的设计被别人说成“像某某设计师的作品”。可后来想想,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再怎么小心也会“被撞样”、“被撞色”。
  S:一个设计品牌的成长,远远不止 “创意” 这一件事。
  Uma:刚开始在伦敦发展,但可惜没什么成就,大概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过于单一,只做针织衫。当时我们的产品在11家店铺销售,我能接到大概700张订单,一开始我以为自己的成绩还不错。但后来发现,这700张订单反而是危机的开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不停地调整,调整到后来你都不喜欢自己的衣服了。毕竟是这些店铺给你的市场。后来我们发现这样操作不行。于是,又签约了纽约的Showroom 7。大概做了2季的服装,他们为我国外的市场不断地调整定位。尽管还是有问题,但后来我们自己在慢慢定位,一直到现在我们可以在13家店铺进行销售,比如米兰的Daad Dantone、 伦敦的Vertice、弗洛伦萨的A Piedi Nudi Nel Parco,还有莫斯科的Litz……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可以进驻这些店,因为通常他们都是找很大的品牌,我们是很小的品牌。像这样的买手店,你一旦进驻,就进入到他们的体系了。
  S:很多设计师都是从时装周体系出来的,你显然不同。
  Uma:我已经做了16年服装,没想过要去巴黎作秀。我们真的是靠买手店一点点深入消费者的内心。起码很多人知道中国有这样一个设计师,她的作品还不错。有人开始谈论我们,而这些谈论不是来自上层专业人士,而是来自民间,甚至有人把你的衣服放在网上卖。就比如一个网站Fashion Zeitgeist,这个网站上的人有点非主流,喜欢小设计师的作品,我经常看到他们把我的服装放在网上评论。
  我走了一条很多中国设计师没有走过的路,没有得到很大的赞助直接在法国作秀,也没有直接在国内开店而不关注国外市场。而我之所以这么关注国外市场、这么拼命地在国外推广我的品牌,首先是因为我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毕竟这个体系是他们建立的,你要摸透他们的游戏规则;然后再回来推广中国市场。服装是一个很小的媒介,它可以整合很多资源,包括市场、媒体等等,关键是你的团队要适应服装体系的发展,保持你的品牌风格。
  S:回国后,你有无发现国内时装体系的不同?
  Uma:国内很多买手店的体系还不健全,有些甚至是以寄卖的方式操作的,所以很多朋友就鼓励我要继续走这条路,让国外的成熟的体系能够进驻到国内市场。我们在国外进驻的很多店,都是属于服装潮流的标杆,如果他们出售Uma Wang的服装,那么其他很多店也会跟风问我们要订单,所以我们不是没有更大的市场,我们只是把市场控制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好的买手店,考虑到你是一个新品牌,会不断帮你作适当的推广。它会保留你品牌的最佳形象,他们不会随便放在店里。我们每年有30%的服装做形象,但是国内很多店铺可能只会展示卖得最好的服装,而不像国外好的买手店那样,会给予你展示品牌形象的机会。
  S:现在的你会怎么定义自己在公司的角色?
  Uma:现在我在公司既是设计师,又要负责运营方面的事情,虽然我们的团队有分工,但我还是主控。因为我不想把自己的牌子做得太大,我想按自己的节奏走,找对客户层就可以。我们11个人一个团队,没有工厂,所有的工序都是这11个人完成的,我们也无力做大,采用的是最好的面料,小团队可以控制损耗。
  S:哪一部分的工作会带来更多的愉悦感呢?
  Uma:我以前喜欢单纯地做设计,但后来发现会和市场脱节,会不了解市场的想法。所以现在对两边负责的状态更加好,你会拥有更强烈的愉悦感,不仅自己设计服装,还能最终把这些服装卖掉。我尽量希望能把衣服做得少一点,因为很多人不希望自己穿得满大街都是,尤其是在上海。我们同一面料的衣服,最多做20件。要赚钱在我看来不难,但我更想又赚钱,又不把服装做滥,我还想磨练几季,再考虑是否要做大,往更大的方向发展。
  历练是设计师最大的财富
  王汁从开始就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从西方一路重新拓展回中国,每一步都不是精心规划的结果。她在别人的体系里,一点点学会怎么做到形神合一。既不让自己的灵魂脱离肉身,又不让自己纯粹沦为“行尸走肉”。这种平衡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小心翼翼的试错之后才得来的。因此,王汁从不讳言自己的年纪。一个个真正成熟的时装系列背后,确实凝聚着设计师对于商业、社会,以及自我的认知,终成正果。“历练”可能是设计师最大的财富,而我们所津津乐道的“天才”,或许是被夸大的。   S:中国设计师的地缘身份,如何在你身上体现呢?
  Uma:Uma Wang的形象,首先有着东方的背景,而且我也很惊讶很多人都能在服装中看出来这层背景。其实我没有刻意强调中国元素,但是别人认为他们能够看出服装中东方美学的元素,这些可能已经是我骨子里的因子,使得我的设计自然而然就表现出很多中式色彩。不过我还是很开心,因为这算是我服装的标志了。
  S:现在回想起来,你的人生经历中,哪一段你觉得最宝贵?
  Uma: 1996年东华大学毕业,1997年去东莞做针织。在国内的众多品牌中,从针织设计开始,然后到主设计师。这段经历可以说是很宝贵的,就像现在我和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讲,刚毕业还是先打工吧,先积累,等以后你做自主品牌的时候,这些经历都是你的奠基石,包括人脉、供应商资料等。这些对一个品牌的发展非常重要。
  国内外产业链的区别太大,国外的一些工厂很愿意和年轻设计师、小牌设计师合作。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互助的资源开发,相互提升;而国内则不行,没有一定的影响力、订单数量,国内设计师很难找到愿意和品牌一起成长的工厂。
  S:之后就抛弃了国内的一切,出国了?
  Uma:在国内做了6年后,2002年去了伦敦。先是到处看看,一年后才去圣马丁学院学习。然后遇到我的老师,他跟我说你有了这么多经验,就不用再去读服装。所以,我后来选的专业是配饰设计。回国后收到很多公司邀请,但是这些公司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定时定量。规模虽然大,但我觉得就缺少了设计的激情,因此还是选择自己做品牌。
  S:但现在看起来,很多国内设计师做自己的品牌很容易,好像有点闲钱闲工夫,加上点 “爱好”,以及能折腾的本事,就能自己干了。
  Uma:现在很多媒体在给新设计师一些机会,势头是好的。但是我更希望能从底层、从供应链出发,为设计师和市场带来更多活力。有时候也需要运气,我就是如此,很多时候我要找一些工厂的时候,就会有人给我推荐一些好的工厂,当然加工费会很高。例如,现在我们加工针织这条线的工厂,是一对七十多岁的日本老夫妻开的,他们千里迢迢从日本搬到无锡,专为日本的小设计师加工。关键还是要看态度,态度有时候是能不能成事的一大要素。我现在这个年纪,正好是可以整合所有资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因为人一旦有了年纪和阅历,他的眼光也会随之变高,而且这种眼光是很难再变低去退而求其次的。
  S:所以你更看重工厂的经历?
  Uma:我一路走来,真正学到的东西不是在学校里学来的,而是在工厂,在实践和摸索中。我现在在推翻和打破十几年的那些正统思维,这些都建立在我的见识和实践上,学着不用惯性思维去做事,不停地去创新。当然在起步的时候,你不可避免地要去“抄”,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就和书法中的临摹是一样的概念,你必须先依样画葫芦,渐渐地才能从中悟出自己的特点。
  后机械复制时代的怀乡之情
  尽管王汁并不太热衷于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但仍旧能在她那些如大地一般深沉的色彩,以及那若隐若现的中国元素中,辨认出她的本源。看着她的时装,仿佛感受到墨汁在人体上晕染开的仪态,又仿佛感受到中药在汤碗里散发出的浓烈气味,而诸种妙处自知,正是精彩的来源。而她对于手工制衣与古董衣的着迷,使得她所有外形前卫的设计,都潜藏着一种怀乡一般的柔情。她显然对于被机械复制时代惯坏的时装,很不满意。
  S:很多中国设计师会忽略一个系列的完整性,而它对一个成熟的设计师来说,很重要。你是怎么拓展一个系列的呢?
  Uma:首先你每一季的调研都不一样。当一些元素挥之不去的时候,就应该拿来运用。例如这一季的春夏条纹,源自德兰修女,后来慢慢做着,又找到其他的类似东方元素,结果最后就变成明末清初的风格了。所以很多设计都是从一个点开始,慢慢扩散开去。但是裁剪依然遵循我们品牌的风格。我的衣服都很大,因为在我的理念中女人的性感和美其实是藏起来的,因此我不怎么强调立体的剪裁。用女性的视觉去做女装,用我的视觉去做我喜欢的衣服:首先我希望有安全感,一件有安全感的衣服让我觉得舒服,不能让别人一眼看透;第二,我觉得你要给男人一种发现,在交往中不断发现女性的各种特点,比如,我喜欢在服装的背部做一些细节设计,因为我觉得女人的背部很特别。
  S: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时装大师都埋头在对历史时装的现代诠释上,在你的身上也能看到一股复古的味道。
  Uma:20世纪是为未来而设计的,而现在的设计师在往回看。很多的设计师都是打着“向大师致敬”的名号,其实就是在回顾过去。往回看挺有意思的,我也在往回看,当然我看的是大量古董的衣服。第一你能看到它的做工;其次,因为我个人不喜欢拉链,我喜欢古董衣上手工留下的痕迹。服装延续和传承着过去的精神,把这种精神放入现代的观点,做成当下的设计。我觉得很可惜的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之前的许多工艺都在消失,当设备取代人工时,也取代了服装最珍贵的内在。我想延续一种适合当下的人工工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只有11个人,一种面料做20件服装,在延续面料特质的同时,加入能打动人的细节,弱化工业感。
  S:你自己家里是什么样的背景?又是怎么走上时装设计这条道路的呢?
  Uma:读书时没有想过将来会做设计师,父母都是学中医的,那时候画画不错,班级里有些什么活动,都是我张罗着服装、道具的制作,自然而然周围的同学都说我应该去学服装设计。然后可能是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设计的服装都感觉和中药的那层包装纸有点像。但是这个颜色只能卖给外国人,中国人很难驾驭。
  我从小对服装没有过多的兴趣,只是喜欢画画和写东西,可能是因为北方环境的关系,在寒冷的环境下,“时装”这个概念几乎是不存在的,大家只想着怎么穿得暖和。然后,那个时候的上海就是一个时髦的城市。如果有人说他的衣服是上海带回来的,别人就会羡慕。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我来到了上海学习服装设计,然后在这个城市越待越喜欢。上海的特点就是细腻,在这个城市的经历也改变了我做事的方式,让我变得注重细节。
  S:我想你在伦敦的经验也会非常重要。
  Uma:出国回来后做的东西和之前的完全不一样。回来后做的服装更多是一种实验、一种提升。之所以选择去伦敦深造,是因为伦敦和其他地方相比,文化上的内涵,包括来自建筑的灵感更加吸引我。之前在国内服装公司的经历,更像是一种束缚,因为公司有很多的条条框框要你去遵守。而到了伦敦之后,你的眼界拓宽了,学的东西也多了。之后的经历则是一种自我放任的突破,你不用再去遵守所谓的规则,而能随心而为。还是那句话,找到你自己适合的与擅长的东西很重要,然后就是态度。本来我喜欢到处去看各种东西,现在我反而觉得看得太多、知道得太多会成为一种负担,因为会怕被影响,怕不经意间流露出别人的特色和偏好。所以,现在我基本都是看古董,买古董衣,从这上面去寻找能打动我的细节和元素。现在就是打破原有的想法,打破比例,玩面料的肌理效果,让服装变得不一样。
其他文献
已为人母的胡如珊现在不如以前那般随性:今天想去哪里,明天马上就出发。但旅行却早已成为她生命里不可割舍的一抹情愫,谈及旅程,她柔和的眼神会延伸出各种情绪:怀念、兴奋、沉思抑或对过去岁月的无限怀想。  对于一个喜欢旅游的人,飞机堪称双脚,而位于上海的如恩设计研究室与“设计共和”的办公楼就被取名为“黑盒子”,灵感来自于飞机上记录数据的黑匣子。如珊说:黑匣子记录着旅途中所有的数据,这也正如深刻、贴切并充满
期刊
Alfred Dunhill致力于打造衣柜必备之品,关注完善每位绅士应具备的主要服饰。2012 Dunhill春夏男装系列从英国绅士穿衣法则汲取灵感,款式经典、功能多样,最佳地诠释了英伦风尚的定义——从夏日轻松的着装到正式的商务或晚礼服。一款清新明快的白色衬衣采用纯棉府绸精制而成,搭配经典领口设计和双折边袖口或钮扣式袖口,穿戴时搭配领带和外套,或者只是十分随意地松开钮扣卷起袖子,无需任何雕琢,效果
期刊
RADO瑞士雷达表D-STAR 200帝星200系列自动机械款腕表迎来10款强而有力的新款式,展现其卓越的防水性能,无论是日常佩戴还是参与水下运动,瑞士雷达表D-STAR 200帝星200系列腕表的表现均令人叹服。撷取自潜水的设计灵感,赋予瑞士雷达表D-STAR 200帝星200系列腕表十分引人注目的表壳设计,此系列防水数值均达20 Bar。作为RADO瑞士雷达表D-STAR帝星系列的最新成员,D
期刊
“将身体穿在身上”( BODY ON BODY)是“目录content” 2012春夏作品的概念系列。大面积的裸色和黑色交织着支离破碎的身体细节,犹如身体影像在经历叠加、错位、颠倒之后的似是而非,就像看到杜尚早期作品《下楼的裸女》,虽充斥着杂乱无章的线条,但明亮的油黄色在光线的照射中却道出说不清的暧昧与性感。  设计师廖晓玲从“影像的可能性”出发,选用身体的影像作为作品主题,直白与隐晦并存,把身体
期刊
国际高端家电品牌Casarte卡萨帝“真实触·动 格调家宴”年度系列活动第五站“聆听——共谱生活乐章”新年空中音乐会在北京CBD乐成中心30层隆重举行。卡萨帝继以“味觉”、“嗅觉”、“触觉”、“视觉”为主题的格调家宴之后,带领受众进入“听觉”的音乐艺术殿堂,以音乐为载体,为“真实触动”的感官体验再续篇章。  劳力士荣誉呈献“马友友和丝绸之路乐团音乐会”  近日,作为独家合作伙伴,瑞士顶级腕表品牌劳
期刊
乌克兰艺术家娜塔莉·埃德蒙顿的童年伴随着与蝴蝶的追逐奔跑,她把蝴蝶的翅膀拼贴在镜头下的人造自然中。  在臭氧层的防护下,地球上的植物与动物生活在复杂的共生关系中。自然——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界,提供了变化无穷的丰富物种。其中一个经过漫长进化过程的出色物种就是蝴蝶。在艺术与文学世界中,蝴蝶一直是兼具装饰性与象征含义的意象。最吸引人们注意的通常是它们的翅膀,蝴蝶翅膀的惊人美丽甚至令人们感到不足为奇。艺术
期刊
圣保罗设计师罗德里格·阿尔梅达为我们带来的作品,如同巴西那浓郁的多民族风光。  近年广受关注的圣保罗设计师罗德里格·阿尔梅达(Rodrigo Almeida)自学成才,也许正因为如此,在他的设计中难见严谨与平庸,对他而言,将不同工艺、材料巧妙混合便是设计的乐趣所在。如同他出生在融合非洲、葡萄牙和土著巴伊亚等民族文化的国家,阿尔梅达借助设计赋予“混搭”一词全新的定义。而使他真正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他使
期刊
当这个世界变得拥挤,多种族、多文化在同一区域里共存,“公共家具”也映照着我们共有的理性、情感与习惯。  波兹南:科技新泉  政府与企业对公共设计的重视,在世界各地同时上演。波兰波兹南(Boznan)市在今年初推出“Design for Poznan”公共设计大赛,旨在促进本土设计发展趋势,发掘当地设计潜力。其中,designlab工作室设计的“电子座椅(eletricity bench)”于今年米
期刊
在2012年开年之际,上海当代艺术馆有幸与韩国国际交流财团联手主办“怀念——东亚当代艺术展”。本次展览由亚洲著名策展人金善姬女士精心策划,邀请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韩国、日本总共14位艺术家参展,旨在通过当代艺术层面的沟通来促进东亚三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繁荣。三国艺术家都将时代发展中本国所形成的独特思想和表现方式体现在了作品中。  跨界艺术第四季——任哲艺术展  由矢量文化鼎力推动、跨界中心与著
期刊
并非只有奇珠异石才可以成为无价饰品,在某一类设计师眼里,连石油、棉绳都可以是颈上奇观,真正无价的正是这独特眼光。  古董宝石的二次生命  现已定居安特卫普的珠宝设计师Heaven Tanudiredja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在他的童年时代,巴厘岛还没有成为今天的度假胜地,在物质匮乏的生活里,想得到他喜欢的机器人玩具,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所以他儿时的乐趣在于石头,当然是他在看来与众不同的石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