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导课的几点思考

来源 :名校·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ao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以此带动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在数学教学的各环节导课上钳制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呢?
  一、教学理念应当与时俱进
  传统教育、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以课本为主、以教师为主。课本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与学之间是一种原封不动的传递关系。教学方法又以教师满堂灌为主,学生则是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容器。容器尽管不同,教师灌注的知识则是一视同仁、千篇一律。这就完全抹杀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捆死了学生个性思维的翅膀。
  二、当前导课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1、少数学生“灌”多数学生。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教师都以认识到“满堂灌”的危害,都在有意识的转变这种教学方法但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很多老师不直接去“灌”而是通过少数学生去“灌”多数学生.当前有不少的数学课堂,其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几乎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教学时教师频频发问,为数不多的优生就来“和”,表面上教学顺利、气氛热烈,实质上把大多数学生放在“听众”席上。这种做法比教师的“满堂灌”的危害更大。
  2、“讨论”流于形式。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太流于形式了。主要表现在:
  (1)讨论时间太短,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有效交流,讨论好像成了一堂课为体现新课改要求而不得不有的一个环节;
  (2)讨论的问题不太明确,或大或空,学生根本找不到讨论的焦点;
  (3)差生没机会表现,变成优生们轮流“发表演说”。
  三、导课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1)组织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最直接的组织者。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定向发展有赖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对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有计划的组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自组织功能的提高和完善;
  ②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组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程度。
  (2)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表现在“引导”上。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学生或背着学生“走路”。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因势利导把教学过程导向预定目标的教学策略。如果教师的行为不是建立在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活动规律或特点的基础上,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充分发挥的。为此,教师的引导必须做到三个适应:一是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特征,二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是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实践表明,做到这 “三个适应”,既是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最好说明,也是实现学习活动最优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2、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创造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做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经历一番发现、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3、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在平凡的教学中去发掘创新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总之,在教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也只有这样,教师上课各环节的导课才能很好的钳制住学生,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才能充分调动。
其他文献
语文学习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那么究竟该怎样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呢, 语文在各个学科中扮演着基础和决定性作用,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开发一个人的智力,必先培养一个人的阅读”。 本文将从三个维度进行论述。  一、课前预习的效度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学生自觉的预习,教会学生如何预习乃是教学生如何学,课前的预习是
期刊
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吸取精神养料,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主要是通过阅读达成的。阅读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日益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提出,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新的气象。但是,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原本存在着的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的状况下,随着新课改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期刊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它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有着不可推卸、不可替代的责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学生能从
期刊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大潮又一次降临在我们这一届的教师之中,作为教育第一战线的教师,要用尽全力投身在此次浪潮之中。我是一名班主任老师,在小学数学教育上耕耘了20几年,新的课改对于我来说,改变了老师的主导地位,改变了我的上课思路,现将我的一点浅薄之见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教
期刊
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
期刊
【摘 要】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艺术和策略,因此,作为老师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本文以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为例,就如何提高诗歌鉴赏教学效果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教学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几点认识,仅供参考。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五千年文化中一支灿烂的奇葩。我国“诗教”传统源远流长。在当代,古诗也一直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可它却也一直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大难题,现在的古诗词教学还存在一些弊端:  一、古诗知识成教学的重点而忽视其人文知识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有些教者甚至干脆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直接将诗意、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教师都会为课的开始动不少脑筋,投入不少精力,却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出现了教育教学的随意性,即“讲到那里,就在那里歇”的教学现状,使得一节课给人一种 “虎头蛇尾”的感觉,既没有数学思想的提炼,也没有学习方法的归纳,一节课下来,学生不得要领,无所适从。 久而久之,还会使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但
期刊
【摘 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提问方式。有效性的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形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从而大大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探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
期刊
学术上讲求百家争鸣,语文学习中也应注重辩论。辩论不仅可以训练口语,使语言自然、通俗、流畅,而且还可以激发思考,使思维更集中,更敏捷,更活跃。学习一篇文章后,应引导学生多辩论,在辩论中训练思维,在辩论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其口语交际,发展学生的个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一、辩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辩论活动环节中离不开自由宽松、“人人皆可言之”的环境,教师应努力营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