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迷局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金结盟
  
  听说张华照和韩国钟荣公司的老板金允泽是在一次国际博览会上认识的。彼时张华照一发现钟荣公司的花纸,便爱不释手,因为那是他四处寻找而未得的原料——有世界级的设计水平和质量,却有比世界水平低得多的价格——也正是他的力强公司打入欧美高档瓷市场的关键。之后,一心要做高档陶瓷产品的张华照开始向金允泽采购花纸,而且数量一年比一年多。
  1999年2月的一天,张华照通过中间人找到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帮他搞花纸厂,之后,我见到了张华照。此人同传闻中的一样,强悍且精明,个高,嗓子大,说话有煽动性,说事简明扼要直奔重点,他说:“我打算跟韩国人合资搞花纸厂,这绝对是块肥田,一来国内目前基本没有一家技术能赶上国际水平的花纸厂,市场对高质量花纸的需求很大,前景可观;二来韩国人有技术有人才,工厂不愁办不起来,他们更有利可图;三则我不会亏待你,年薪8万,另有1%销售提成。”对我而言,这每一点的诱惑都是巨大的,要钱有钱,要发展有发展,只要稍有野心的男人,谁都会心动。自然,我同意了出任合资公司的总经理。
  事实上张华照想搞合资,还有一个很浅显的理由,他的力强陶瓷需要价格低廉的高品质花纸。之前力强从韩国进口花纸需要支付高额关税,而张华照还得到另一个可靠消息——金允泽卖给力强的花纸毛利几近70%!光是购买花纸就吃掉他这么大一截利润,张华照岂能不动脑子?金允泽好像是铁了心要做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好几次张华照要求他降价,他都说:“你们要量少要求又高,我的开发费用居高不下,哪里还有降价空间?!”
  于是张华照苦思良策终于找到个让双方都足以心动的获利方法——跟韩国人办合资厂,一方面力强可以拿到一个最实惠的价格;另一方面,国内如此巨大的市场,合资公司以量取胜,比起韩国人原先在外围小打小闹得的那点利润是“大巫见小巫”。金允泽可不是傻子,一个大蛋糕放在面前,哪有弃之不要的理?
  张华照第二次找到我的时候,他和金允泽的谈判已经基本敲定,双方共同出资80万美元,在力强所在地的高新区开办花纸厂,力强占股51%,钟荣占股49%。之后第三天,我见到了金允泽。金允泽给我的感觉是,看起来和善老实,心里头却有一把比谁都打得精的算盘。
  接下来,我开始了新公司繁复的筹建工作,却并不知道,等待我的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
  
  各怀心事
  
  上任之前,张华照把我叫到办公室,握着我的手说:“夏老弟,请你过来当总经理,主要也是我的意思,你也知道,力强毕竟是大股东,说得起话。所以,公司的事,你要帮我看着点。”我哪能不懂张华照的意思,说:“这个自然,张总大可放心。”
  巧的是,第二天我便和金允泽坐在了同一张饭桌上。这是本市一家相当高档的韩国菜馆,作陪的还有金允泽的太太,一个气质很好的中年女人,脸上的妆容很考究。那时韩国流行棕色口红,金太太就用的这种颜色,鼻梁上挂着一副质地精良的金丝眼镜,脂粉扑得很均匀。别说,40多岁的女人到这份上,真不容易,三个字——有品位!
  太太的英文比先生流利得多。朱唇一启,说的全是好听的话,夸中国的进步,夸佛山的陶瓷发展,当然重点是夸我,其实最后都落到一点上:只要你好好干,韩国方面一定不会亏待你。妇唱夫随,金允泽接着太太的话说,我们有技术,又有人才,是合资公司的支柱,不过因为知识产权问题,我们派过来的技术人员要有单独的房间调配原料,中方人员不能参与。还没来得及接话,金太太又举起杯子,一饮而尽,我只得跟着一杯杯往肚子里倒酒。那晚怎么回去的我忘了,总之第二天清醒过来已经躺在自家床上了。
  酒醒了,我想起昨晚的事,心里头琢磨着,张华照和金允泽显然各怀心事,不过这也蛮正常,毕竟大家投入了那么多,当然不希望有什么差错。
  在其位,谋其政,我给自己制定了这样的办事原则,只要对合资公司好的,我就干,损害公司的,我就不干。这就简单了,我想。可是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新公司的财务总监是金允泽的弟弟金熙泽,他的副手则是张华照的小姨子王非儿,当然,重要的技术人员几乎全是韩国人,而采购经理又来自力强。我这个自认为中立的总经理,在别人眼里完全是张华照的眼线。微妙的人员构成,为后来发生的事埋下了伏笔。
  
  恶性循环
  
  合资公司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和设备,又拥有中国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在这个技术性强又相对专业的行业里,可谓占尽先机。公司开办不久,稍做推广,订单便如雪片般飞来,让本来还有点忐忑不安的我松了一口气。
  工厂正在紧张投入订单生产的时候,张华照却给我出了个难题:因为力强是合资公司的大股东,所以一切生产都得以力强为重,无论从时间还是质量上都要全力保证,哪怕把其他订单放一放。于是为了赶力强的货,工厂经常拖延其他客户的订单,弄得怨声载道,而力强方面大量的外单又需要不断开发新图案新设计,这个费时费钱的工作自然全部压到合资公司头上,对此张华照认为“给大股东办点事,理所应当”,从没付过一分钱。
  原本以为我可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替合资公司说话,可是后来我才发现,我完全身不由己。我曾数次向张华照提出:“这样的做法对合资公司很不公平,应该把合资公司当成一个完全独立自负盈亏的单位,而不是把股东的意志强加于公司经营。”张华照起初是打哈哈敷衍我说:“大家都是一家人嘛,合资公司以力强为先是自然的事。”到了后来,就拉长脸说:“夏鹤明我告诉你,别把屁股坐歪了,你这个总经理可是我花钱请来的,怎么尽和我唱反调?!”那时我真想拍拍屁股一走了之。
  终于有一天,金允泽打来电话兴师问罪:“合资公司的利益是股东双方的利益,你作为总经理怎能放纵力强损害公司利益?!韩方虽然是小股东,但不等于我们可以任人欺侮!”我握着电话发愣,不过,我知道这一天迟早要来。金允泽的弟弟金熙泽不会白在这儿干活,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监督”。而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事过不久,金允泽就以牙还牙给公司制造了另一个麻烦——韩方技术工程师提出,因为目前中国的原料无法满足质量要求,给他们的调配工作带来巨大困难,所以必须从韩国进口原料取而代之,否则无法保证质量。这就意味着,合资公司的生产成本将大大提高。张华照虽然急得双脚跳,跟金允泽通了无数次越洋电话,却仍然无法说服对方,只能妥协。如此一来,力强从合资公司采购花纸的成本迅速攀升,而他的另一个如意算盘——从韩国人那儿学技术,却因对方的严格保密自始至终没能实现——这个疙瘩从合资公司开业时就绾上了。
  张华照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但金允泽似乎是捏住了他的软肋——力强太需要高品质的韩国花纸了,它所号称的世界一流产品几乎就扼在这个关口上。然而张华照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自有他的法子,那就是变本加厉地拖欠货款。力强毕竟块头大,是合资公司最大的客户,少了它,花纸厂将失掉半壁江山,因此合资公司不得不对其订单来者不拒,而且任由它拖欠货款。
  为此,财务总监金煕泽曾多次来找我。有一次他拿着报表气乎乎地闯进来,朝我大喊一通,喊完了翻译才敢开口说话,他的意思不翻译我也猜到了:如果力强再不付款,合资公司就没钱周转了。我正两边头大的时候,采购部经理也找上门来:“我们考察了不少厂家,韩方卖给我们的原料价格高得离谱,而且现在还见钱才发货,有好多订单都压下来没法做了,就因为没有原料发过来。”
  公司管理层,以财务总监金熙泽为代表的钟荣派,和以总会计王非儿为代表的力强派,从开始暗里较劲发展到后来明里争斗,矛盾愈演愈烈,而我却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合资公司步入恶性循环!
  
  短利还是长利
  
  本来生意红火的佛山钟荣应该有一个美好的预期,因为事实上,除了和力强方面扯不清的债务,它在其他客户的订单生产上是很赚钱的,但这些钱最终都被韩国方面卖原料赚走了,结果力强的欠债足以拖死合资公司,而韩国方面执意采购高价原料的做法无疑又是雪上加霜。
  到了2004年底,合资公司因为几乎没有现金周转,不得不全线停产。两个股东终于又坐到一起——秋后算账。
  财务汇报:合资公司从1999年创立起一直未曾分红,到2004年底账面利润为人民币800万元。如此看来,这几年合资公司不是没赚钱,看起来还利润颇丰。但问题是公司账上几乎没有周转现金,现金在哪里呢?——在应收账款里——力强瓷业从2001年开始至今的欠款达600万!这就意味着,合资公司的账面赢利大部分握在力强手中。
  这并不是全部,表面看起来亏大了的韩国钟荣,也另有所得——在近4年的时间里向合资公司出售花纸原料数吨,所得不菲,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这项业务上,钟荣大概赚了近400万人民币。
  这些事实表明,中韩双方早已分别在采购花纸和出售花纸原料的环节掘到了各自的利益,也就是说,他们把本该从合资公司的盈利分红中取得的收益,堵截在另外两个环节里。至于合资公司,则几乎是一架空壳。
  合资公司的最终命运是——经双方磋商,力强瓷业以200万人民币低价收购韩方49%的股份,使合资公司成为自己的全资公司,此后又高价挖来原韩国钟荣的高级技师,自己经营起了花纸厂,据说现在的工厂经营得并不好,毕竟没了韩国人的技术支持,是个很大的硬伤。
  是皆大欢喜,抑或是无奈抉择?我想,他们只是在无奈选择之后,安慰自己得了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从建厂到现在,我目睹双方从开始对公司充满期望、付出巨大精力心血,到因为互不信任各自算计争执不休,再到工厂艰难运转直至停产,这出戏每个人都唱得很辛苦,也没有一个人一开始就想要这个结果。
  整个事件,其实就像是两个人一起栽果树,本来等到果树成年,双方便可以每年摘果子,长期获利,但他们却总是害怕果子尚在成长时对方就偷摘了去卖,便在果树刚结出一茬还未完全成熟的果实时,就把它们摘下来卖了,然后不施肥不灌溉,还砍了枝条拿回去当柴烧,结果树很快死掉,二人却各自在想:如果不这样做,可能我到时连一根当柴烧的枝丫也捡不着。
  这是个典型的“囚徒困境”案例,当双方都为自己做利益最大化的算计时,最终谁都捞不到什么好处,这就叫“在玻璃房子里扔石头”。不知道张华照和金允泽是否意识到,如果大家都按规则办事,各尽其能,各行其事,合资公司便能获得更长远更多的利益。
  只是,他们也许永远做不到,因为人性中永远存在这样那样的许多弱点。
  (注:应讲述人要求,文中公司名字和人名皆为化名)
  编辑王与婷
其他文献
下一次如果你认识的某个人对某种洗涤剂或润滑油大加赞赏,你不妨考虑如下可能:你或许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活动的目标。  作为这种口口相传的营销活动的创始人,宝洁公司6年来一直通过旗下Tremor公司控制这一活动。Tremor公司雇佣了22.5万名青少年,让他们将伊卡璐等品牌告诉他们的朋友。去年,考虑到这一策略对成年人同样管用,宝洁公司签约了50万名自愿者(全都是母亲),要求她们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宣传宠物
期刊
乞丐也需要努力  □文/向上  每天几乎都是在同一时间来到地铁站,时间长了,车上的乘客便成为老相识。而其中的常客是一个乞丐,穿得破破烂烂,拖着一条残腿,样子很可怜。他踏进车厢,必先掏出一根竹笛,吹出《敖包相会》曲子的前半段,然后一拐一拐地沿着车厢往前走,同时唱出那曲子的后半段。最初,我几乎每次都给他一些钱,不过发现其他给钱的人却很少。渐渐地,对他那每日重复乏味的曲子不感兴趣了,我也给得少了,有时就
期刊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经做过一个很有名的“毛毛虫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同时在离花盆周围六英尺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爱吃的松针。由于这些虫子天生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一只绕着花盆边一圈一圈地行走。时间慢慢地过去,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两天……毛毛虫就这样固执地兜着圈子,一走到底。在连续七天七夜以后,它们饥饿难耐,精疲力竭,结果全部死去了。在对这次实
期刊
谁说制造业无故事?  从小酷爱乒乓球运动的胡文章一边挥动手里的乒乓球拍,一边研究对手的套路,这一研究就是40年,直到把所有的“正路子”都琢磨个透,留给他的套路就全是“野路”。  这个貌不出众的广东男人闷声发财20年,把天朗做成了年产6000万只琴键开关的全球“隐形冠军”。  这个人和他的企业,表面平淡无奇,背后却是“小说里才有的精彩”。    背景:最幸运的隐形冠军    1985年,出身商人世家
期刊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撰稿/屈腾龙 王方剑 樊 力 邓 娟    最炙手可热的财富派对    1  朱恩樱经常站在北京王府井商业街上自家的店里,边看着络绎不绝的客流,边忍不住想象:财富不正像这样的人流,一旦打开了正确的大门,就会以你想都想象不到的速度奔涌而至!  2002年,在家乡沈阳一家企业里从事平面设计的朱恩樱,不甘清贫决心创业。全家东拼西凑了10万元,原本想开间小书店或者书报亭,就在这个时
期刊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冲突”——即便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公司,也难以避免。  那么怎样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怎样有效地处理各种冲突?怎样找到冲突的根源并将它连根拔起?这是全世界每一个管理者永远要考虑的问题。    冲突的种类和原因    二十一世纪的美国管理学认为,所有冲突都可归类为两种:一种是可避免的,另一种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从管理实践中的体会是,可避免的冲突往往是由下列原因引起的:
期刊
一    临近年关,节日的气氛一天天浓起来。各类店铺门口都贴上了喜庆楹联,高高挑起大红灯笼。商场里货物层层叠叠,琳琅满目,迎接着一年里最让人激动的销售高峰。  可是,对于我们这些供货商来说,就是另一番心境了。我们心急如焚地关心着自己货物的销量,以及它们在货架上的位置。最担心的,还是商场怎么给我们“做”,因为“货是做出来的”,否则销量就上不去。所以,与其说消费者是我们的上帝,不如说商场是我们的上帝。
期刊
“10分钟之后,我准备从湘江桥上跳下,临死之前,我要把我的故事告诉你们……”  电话那头,伴着急促的风雨,传来一个年轻小伙子稚嫩而颤抖的话语声,我的心一下揪紧了。根据他在电话里提供的地方,我和摄影记者迅速赶了过去。在长沙下河街大市场附近的湘江边,一名身穿黑色羽绒服的年轻男子,正无助地蹲在地上,低声哭泣着。  “我没有父爱。”他一遍遍地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我跟父亲闹过,也跟父亲的情人闹过。我从小就是
期刊
前央视标王、原爱多VCD老板胡志标正在中山欲东山再起,转做节能灯。他加盟企业的产品彩宴节能灯曾借赞助《夜宴》电影行动,一举打出知名度。而这次电影行动的幕后推手就是胡志标。不过,胡志标既不是彩宴的股东,也不是法人代表,只是顾问而已。  据说胡志标之所以将二次创业转向节能灯,是因为节能灯行业目前仍处于群雄混战的局面,有点类似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家电业,并没有真正实力不可动摇的大品牌,所以创立品牌的空间
期刊
广东惠州,怀揣老板梦的外地人吴长江,用八年时间造了一个“奇妙的黑匣子”:一端输入梦想,一端就输出基业;一端输入身无分文,一端就输出亿万财富;一端输入破破烂烂的厂房,一端就输出行业第一品牌。  八年时间,吴长江经历了创业、卖厂、质量事故、股东恩怨、资金链断裂、分家……民营企业所有的灾难他都经历了,却依然超常规成长为“行业领跑者”;企业死去又活来,却依然顽强地持续高增长……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