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有些老师常常抱怨学生文言文基础差,于是设计了连篇累牍的练习;而学生呢,在大量无休止的练习中,晕头转向。殊不知,学生文言基础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必要的朗读训练。因此,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显得至关重要。
一.指导读准字音
在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与现代文有所异同。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字音方面混淆不清。究其原因,是对其表义缺乏足够的理解。如: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论语》)
这里的“识”应该作“zhì”,记忆,记住。“默而识之”,既是学习方法,也是学习态度,指把学过的知识记住。但不少同学读成“shí”。因为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干扰,误认为是“认识”的意思。
2.中间里拉崩倒之声……(《口技》)
这里的“中间”是两个单音词。“中”,中间;间,夹杂。间,应该读作“jiàn”。但有同学读作“中间jiān”。显然,对词义缺少正确的认识。
二.指导分清句读
分清句读,就是要注意句中的提顿。提顿,是声音延续中的间歇而非中断。这里要分清下列几种情形:
1.不要把两个单音词混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其中,“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以”;“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因此,应读为“可/以一战”,切勿读作“可以/一战”。
2.有一些虚词(如“夫”、“盖”、“甚”、“若夫”、“至若”等)放在句子开头领起全句乃至全段的,诵读时必须单独停顿,不能与后边文字连读。例,“夫战,勇气也”,应读为“夫/战,勇气也”;“至若春和景明”,应读为“至若/春和景明”。
3.较长句子的句中读音提顿,要与语音乃至语言结构一致。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应该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三.指导掌握句式
在文言文朗读中,要正确把握文言句式,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字正腔圆的语音,跌宕高低的语势,显示句式的变化。
1.判断句的朗读。判断句主要有表示肯定和否定的两种。以表肯定的为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为,表判断的动词,相当于“是”。句意是: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多胡须的是苏东坡。朗读时,在“……者”处略表提顿,为突出“为”而蓄势,显示出判断的语气。
2.省略句的朗读。省略句的朗读,在表省略之处间歇的时间稍长一点,间歇的时间以被省略的部分补充后朗读的时间相当。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除了逗号的停顿外,还要空读一个字的时间。若以击拍为标志,相当于间歇一拍半。这样,才能清楚地表达出所省略的动词“择”。
3.倒装句的朗读。倒装句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朗读中,要突出前置或后置的部分,以有声语言表示出前后的意义关系。如,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此三句中宾语“菊”、“莲”、“牡丹”均借助结构助词“之”放在动词“爱”前面,这是一种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朗读中,宜突出前置宾语“菊”、“莲”、“牡丹”,同时要分别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的语气,以形成舒缓、跌宕、上扬的语势。
四.指导把握基调
在指导学生朗读中,不仅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更要指导学生从整个作品的感情基调出发,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或悲或喜、或贬或扬的种种感情。
如,朗读《醉翁亭记》。作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愉快闲适的心境。但联系作者被贬的政治背景,作者内心不免有些许抑郁之情。他这种愉快闲适与抑郁不欢的矛盾的思想感情在《醉翁亭记》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尽管作品对愉快闲适的一面表现得比较淋漓尽致,也无法隐匿遭贬不悦的一面。只不过前者鲜明,后者隐蔽罢了。因此,在朗读中要指导学生从全文的基调出发体验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周建梅,教师,现居江苏通州。
一.指导读准字音
在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与现代文有所异同。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字音方面混淆不清。究其原因,是对其表义缺乏足够的理解。如: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论语》)
这里的“识”应该作“zhì”,记忆,记住。“默而识之”,既是学习方法,也是学习态度,指把学过的知识记住。但不少同学读成“shí”。因为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干扰,误认为是“认识”的意思。
2.中间里拉崩倒之声……(《口技》)
这里的“中间”是两个单音词。“中”,中间;间,夹杂。间,应该读作“jiàn”。但有同学读作“中间jiān”。显然,对词义缺少正确的认识。
二.指导分清句读
分清句读,就是要注意句中的提顿。提顿,是声音延续中的间歇而非中断。这里要分清下列几种情形:
1.不要把两个单音词混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其中,“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以”;“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因此,应读为“可/以一战”,切勿读作“可以/一战”。
2.有一些虚词(如“夫”、“盖”、“甚”、“若夫”、“至若”等)放在句子开头领起全句乃至全段的,诵读时必须单独停顿,不能与后边文字连读。例,“夫战,勇气也”,应读为“夫/战,勇气也”;“至若春和景明”,应读为“至若/春和景明”。
3.较长句子的句中读音提顿,要与语音乃至语言结构一致。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应该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三.指导掌握句式
在文言文朗读中,要正确把握文言句式,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字正腔圆的语音,跌宕高低的语势,显示句式的变化。
1.判断句的朗读。判断句主要有表示肯定和否定的两种。以表肯定的为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为,表判断的动词,相当于“是”。句意是: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多胡须的是苏东坡。朗读时,在“……者”处略表提顿,为突出“为”而蓄势,显示出判断的语气。
2.省略句的朗读。省略句的朗读,在表省略之处间歇的时间稍长一点,间歇的时间以被省略的部分补充后朗读的时间相当。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除了逗号的停顿外,还要空读一个字的时间。若以击拍为标志,相当于间歇一拍半。这样,才能清楚地表达出所省略的动词“择”。
3.倒装句的朗读。倒装句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朗读中,要突出前置或后置的部分,以有声语言表示出前后的意义关系。如,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此三句中宾语“菊”、“莲”、“牡丹”均借助结构助词“之”放在动词“爱”前面,这是一种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朗读中,宜突出前置宾语“菊”、“莲”、“牡丹”,同时要分别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的语气,以形成舒缓、跌宕、上扬的语势。
四.指导把握基调
在指导学生朗读中,不仅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更要指导学生从整个作品的感情基调出发,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或悲或喜、或贬或扬的种种感情。
如,朗读《醉翁亭记》。作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愉快闲适的心境。但联系作者被贬的政治背景,作者内心不免有些许抑郁之情。他这种愉快闲适与抑郁不欢的矛盾的思想感情在《醉翁亭记》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尽管作品对愉快闲适的一面表现得比较淋漓尽致,也无法隐匿遭贬不悦的一面。只不过前者鲜明,后者隐蔽罢了。因此,在朗读中要指导学生从全文的基调出发体验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周建梅,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