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有些老师常常抱怨学生文言文基础差,于是设计了连篇累牍的练习;而学生呢,在大量无休止的练习中,晕头转向。殊不知,学生文言基础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必要的朗读训练。因此,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显得至关重要。
  一.指导读准字音
  在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与现代文有所异同。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字音方面混淆不清。究其原因,是对其表义缺乏足够的理解。如: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论语》)
  这里的“识”应该作“zhì”,记忆,记住。“默而识之”,既是学习方法,也是学习态度,指把学过的知识记住。但不少同学读成“shí”。因为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干扰,误认为是“认识”的意思。
  2.中间里拉崩倒之声……(《口技》)
  这里的“中间”是两个单音词。“中”,中间;间,夹杂。间,应该读作“jiàn”。但有同学读作“中间jiān”。显然,对词义缺少正确的认识。
  二.指导分清句读
  分清句读,就是要注意句中的提顿。提顿,是声音延续中的间歇而非中断。这里要分清下列几种情形:
  1.不要把两个单音词混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其中,“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以”;“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因此,应读为“可/以一战”,切勿读作“可以/一战”。
  2.有一些虚词(如“夫”、“盖”、“甚”、“若夫”、“至若”等)放在句子开头领起全句乃至全段的,诵读时必须单独停顿,不能与后边文字连读。例,“夫战,勇气也”,应读为“夫/战,勇气也”;“至若春和景明”,应读为“至若/春和景明”。
  3.较长句子的句中读音提顿,要与语音乃至语言结构一致。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应该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三.指导掌握句式
  在文言文朗读中,要正确把握文言句式,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字正腔圆的语音,跌宕高低的语势,显示句式的变化。
  1.判断句的朗读。判断句主要有表示肯定和否定的两种。以表肯定的为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为,表判断的动词,相当于“是”。句意是: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多胡须的是苏东坡。朗读时,在“……者”处略表提顿,为突出“为”而蓄势,显示出判断的语气。
  2.省略句的朗读。省略句的朗读,在表省略之处间歇的时间稍长一点,间歇的时间以被省略的部分补充后朗读的时间相当。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除了逗号的停顿外,还要空读一个字的时间。若以击拍为标志,相当于间歇一拍半。这样,才能清楚地表达出所省略的动词“择”。
  3.倒装句的朗读。倒装句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朗读中,要突出前置或后置的部分,以有声语言表示出前后的意义关系。如,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此三句中宾语“菊”、“莲”、“牡丹”均借助结构助词“之”放在动词“爱”前面,这是一种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朗读中,宜突出前置宾语“菊”、“莲”、“牡丹”,同时要分别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的语气,以形成舒缓、跌宕、上扬的语势。
  四.指导把握基调
  在指导学生朗读中,不仅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更要指导学生从整个作品的感情基调出发,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或悲或喜、或贬或扬的种种感情。
  如,朗读《醉翁亭记》。作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愉快闲适的心境。但联系作者被贬的政治背景,作者内心不免有些许抑郁之情。他这种愉快闲适与抑郁不欢的矛盾的思想感情在《醉翁亭记》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尽管作品对愉快闲适的一面表现得比较淋漓尽致,也无法隐匿遭贬不悦的一面。只不过前者鲜明,后者隐蔽罢了。因此,在朗读中要指导学生从全文的基调出发体验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周建梅,教师,现居江苏通州。
其他文献
《品质》中的格斯拉兄弟,有着很好的手艺,做着很好的靴子。但是由于残酷的商业竞争,再加上他本人有点固执的高傲,使他渐渐失去了生意,最终悲惨地饿死。对于格斯拉兄弟的死,别人既觉得同情,又觉得奇怪。格斯拉的言行似乎与他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工业文明时代,手工作坊注定要被淘汰,而在工业文明面前,格斯拉兄弟所代表的价值观也显得不合时宜。格斯拉兄弟死了,实际上代表着一种价值观的死掉。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实在,即做人
纵观近几年中考的作文命题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话题作文由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其热度已在慢慢减退,而命题与半命题作文也随即渐渐回归。今天笔者想就半命题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补题作一点略谈。  所谓半命题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个完全命题略去一部分,变为一个不完全命题,略去的部分交由考生去补充,使其变成一个完全命题。这种命题方式因为较好地回应了考试与竞赛作文中限制性和灵活性必须兼而有之的命题要求,考生对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中,选编了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其中“梦回吹角连营”一句中的“梦回”一词,书中解作“梦醒”。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也作此解,并节选《唐宋词鉴赏词典》(王延梯、胡景西)中的文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在喝醉酒的时候,还拨亮灯火,深情地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语境下,语文教师从一个师生关系中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从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从国家课程的维护执行者转变为语文课程的创生者。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他们经过新课程新教材等一系列的培训,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对语文教师角色观,我们不应仅满足于“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我们认为语文教师懂得为什么要充当“这样”的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从备课到上课,从作业到考试,从读书到写作,从大纲到课标,从生活到科研,语文教育的目的只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服务。  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它需要获得印象、磨练意志、培养习惯、坚持信念的渐进。  何谓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议论性散文兼有议论文和散文特点,是以议论文的结构为框架,用散文化的笔法来写的文章。议论性散文是议论文,它的核心是议论;议论性散文是散文,它自由灵活,充满灵性。它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是将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形象完美结合的一种文体。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但是,议论性散文又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述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作为“听话说话”的发展,将多方面的目标要求进行整合交融,为的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重“表达”而轻“倾听”,教师组织学生评价时,“倾听”极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怎样才能有
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犹如一股春风,给语文学习增添了活力和生机。新颖别致的活动主题,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开放灵活的教学形式,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广阔空间。审视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状况,不难发现,由于应试观念的影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匮乏,教师课程资源挖掘意识的淡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单一化:进行阅读或作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是立文之本。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钟嵘在看来,使人“形诸舞咏”的前提条件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且还要“感荡心灵”,“摇荡性情”。感物起情,因情而作,写诗为文古今皆然。可见,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一.引导学生动情,激发写作冲动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因此它在我们的教学中比其他学科显得更为重要,加上近年高考的学科计分的变化,语文占总分比重增加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教师、家长和学生自然很重视这门学科,但我们心里都很清楚大家重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考试的分数。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功利性也就变得更强了,为了考试为了分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学生也就无暇去享受了,本来可以上得很生动有趣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了,本来可以展示学生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