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专门的德育”,只有完整的教育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E181709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89年5月22日,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德育改革的文章,题目为《沉重的思考》。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还是小伙子的我,现已退休好几年,但德育存在的问题依然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严重了。
  是國家不重视吗?当然不是。三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就改进和加强中小学德育(有时候的表述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或“公民道德教育”)下发了一个又一个的文件。套用一句古诗夸张地说:文件十二卷,卷卷有德育。
  然而,当年我有“沉重的思考”,到了今天,我依然有思考的沉重。
  为什么会这样?分析原因,其复杂性足以写一篇长长的文章乃至一本专著。今天我只想谈谈其中一个可能容易被人忽视的原因——德育之所以效果不佳,甚至问题多多,恰恰就是因为我们太过“重视”了。
  二
  因为“重视”,我们有专门的机构,比如教育局有德育处或德育科,学校有德育处。因为“重视”,我们有专门的德育工作者,比如教育局有德育干部(包括分管德育的副局长);学校除了有德育主任、德育干事,还有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更有众多的班主任。用有的领导的话来说,“有一支德育队伍”。因为“重视”,我们从小学到高中有专门的德育课,有专门的任课教师,还有德育教材、教法和相关考试。因为“重视”,我们还有许多德育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板报比赛等。因为“重视”,我们唯恐学生不知道我们在对他们进行德育,我们更唯恐上级领导不知道我们在重视德育,所以几乎每一座校园经过“文化打造”都充满浓浓的德育氛围,标语、展板扑面而来。因为“重视”,我们还有许多德育课题,校级的、区级的、市级的、省级的乃至国家级的。因为“重视”,一些省市甚至还专门有“德育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
  我不是说要撤销或取消这一切,而是想表达我的一个疑惑:是不是因为太“重视”、太“专门”,德育却因此反而弱化了?
  三
  当我们静止地分析一个人的素养构成时,人格(品德)毫无疑问是最核心的要素;那么,育人当然要培养孩子高尚的人格,所谓“立德树人”。所以,从教育学意义上说,德育不但存在,而且重要,甚至相当重要,它是教育的灵魂。如果我们否认了德育的存在,就否认了我们教育者的根本使命。
  问题是,谁能看到一个人的“人格”?
  从来就没有能够拿来展示的“美德”,只有体现美德的言谈举止。我们谁也看不到一个人的品格、思想、情感,看到的总是一个人具体的做事方式、与人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可是,我们现在居然要专门去“培养”所谓“高尚的人格”,甚至还要打分考核——相当于把一个人的“灵魂”拿来量尺寸、称重量,这不是很荒唐吗?因此我说,作为实践,“专门的德育”是不应该存在的。
  是的,从来就不应该有“专门的德育”。
  一旦“专门的德育”出现了,德育事实上就消失了。
  四
  在学校,教学校长是不管德育的,因为有德育校长;教务主任是不管德育的,因为有德育主任;科任老师是不管德育的,因为有班主任(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犯了错误,下课后科任老师往往会把犯错学生拉到班主任那里去,让班主任处理);学科教学是不管德育的,因为有专门的班会课、团队活动等德育课……
  虽然喊了很多年的“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可因为“分工专业”“责任明确”,全部德育任务便压在了班主任和学校德育干部身上,而他们的德育又是专门化、学科化、知识化、表演式、突击式、运动式的“德育”。在如此“重视德育”的过程中,德育自然就消失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的提法一直持保留态度。所谓“专业化”,就是从业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技能。那么班主任所具备的所有技能,比如班级管理、谈心艺术、心理学修养等,不都是每一位教师所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吗?
  五
  其实,就功能和目的而言,教育就是德育,德育就是教育。
  无论中外,古代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引人向善向上的,即使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其第一目的也不是谋生,而是为了实现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用现在的话来说,叫“素质的全面发展”。
  赫尔巴特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科知识是人格的一部分,学科教学是人格塑造的一个途径,我们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就是在造就他们完整的人格。当然,不只是学科教学有这个功能,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有育人的功能,因此他才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有着深刻的道德意义。
  风是存在的,但我们从来就看不见专门的风;我们看见的是长发的飞扬,是裙摆的飘逸,是树梢的摇晃,是湖水的波澜,是海面的起伏,是船帆的鼓胀……
  盐是人不可缺失的元素,但我们从来就不会专门去吃盐,我们吃的是回锅肉,是宫保鸡丁,是水煮肉片,是北京烤鸭,是成都火锅,是面条,是馄饨,当然还包括喝各种美味的汤……
  德育是存在的,但不应该有“专门的德育”,应该有运动会、歌咏赛、读书活动、社会调查、徒步郊游,甚至有不带任何“教育目的”的玩儿!当然,别忘了,还有每一门学科的课堂——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教育。
  六
  无论我们平常说“德智体美劳”还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是没错的,因为这些品质素养都是人应该具备的,而相关的教育也是客观存在的。
  在实践中,这些教育呈现为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德育就寓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之中。但这个“寓”不是说德育简单地附着其上,而是指德育是其他几育的统帅,是它们的灵魂,即无论智育、体育、美育或劳动教育还是其他什么教育,归根到底都是指向人格的。学科教学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关乎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所谓“德育为首”或“德育为先”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智育就是德育,体育就是德育,美育就是德育,劳动教育就是德育。
  真正的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却从来都不会“专门”地单独存在。从来就不应该有“专门的德育”,有的只是完整的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请允许我“偏激”一点说——
  请别专门“重视”德育了,还是重视完整的教育吧!请别专门“重视”打造德育队伍了,还是重视打造整个教师队伍吧!
  七
  可能会有朋友批评我“片面”“极端”。我承认,作为一篇随感杂文,为了集中火力抨击“专门的德育”所表现出来的孤立性、封闭式和形式化的弊端,我的确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但我心里并没有否认德育的“另外一点”,即改进和加强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通常呈现于学校的一切工作之中,往大了说,还存在于家庭环境、社会关系和时代风气的方方面面。最有效的德育应该是如风那样“视而不见”却无处不在,如盐那般须臾不可缺少但摄之于无形,然而这丝毫不意味着我否认教育者明确的德育目的、自觉的教育意图和主动的教育行为。
其他文献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华大地笼罩于阴霾之下。一时间,人人自危,未知和恐惧对公众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疫情期间公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强调要“做好患者和隔离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舒曼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之邀,参与“抗疫”心理援助“安心行动”,并担任宣传组副组长。《疫路愈心——抗疫心理手记》一书正是在此期间完稿。作者投身于心理学已二十余年,出版了20余部心理学相关的科
期刊
灰蒙蒙的低矮屋顶连成一片又一片,阳光投射下来,泛成忽明忽暗的不规则模块。偶尔有小的鸽群飞过,暗灰色的羽毛在空中展开。它们落在屋顶上,与屋顶融为一体,让人分辨不清。  石头街一带都是老房子,零散晾晒的衣物、菜蔬、腊味,清晰地显示出这里的居民收入普通,大多为柴米油盐奔忙。想要了解他们的生活,也不难,随便走进一家,就各有各的故事。  我是老师,也是一名民盟盟员,教书育人和跟居民聊天,都是我的工作。在工作
期刊
农村留守学生的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由于亲情缺失,孩子缺少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对象,他们普遍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  此外,留守学生的祖辈们对孙辈的态度,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补偿心理而产生溺爱,用物质来满足孩子;另一种是被迫照顾孩子,因而满腹怨言,这样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我们调查发现,隔代教育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
期刊
借鉴黑塞的说法,高品阅读教学也可由“仅仅做一个接受者”,到“不只是做一个接受者”,再到“在阅读中找到自己”这样三个层级,逐步叠上。笔者试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扁鹊治病》创课教学为例,谈谈践行体会。  一、仅仅做一个接受者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就如同让一个食客吃掉一种食物,学生仅仅是一个接受者。他们与课文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像马与马槽——课文在前面
期刊
1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但要真正领悟并体现在言行之中却并不容易,需要一些人生经历。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现实处境不同,看重或在意的事情就会不同。有的事你觉得无关紧要,而有人会很在乎;即使都在乎的事,各人的尺度也不尽相同。大概因为如此,人们才会有“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甚至“他人就是地狱”之说,也才会有“知音难觅”的慨叹。人与人之间从来都是相互的。朋友相处,除了情趣相投之外
期刊
“出发,就是一种抵达;抵达,亦是新的出发。无穷的远方,都和我无关;无穷的远方,都和我有关……”这是从以色列国际游学归来时,我在飞驰的列车上写下的感言。  以色列位于地中海东南沿岸,总人口八百多万,国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一半以上是沙漠。一边是环境恶劣,边境纷争,战火不断;一边是经济发达,科技创新世界领先,约占全球0.3%的人口却拿走了近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支撑这个中东小国迅速崛起的秘诀是什么?
期刊
我总是把目光投向远处。远方,对一个少年来说,是一个足以致命的词,或者说,是一个关乎拯救的词。一个少年,他在人群中形单影只,似乎只有不可知的远方才可以让他获救。他需要远方这一致幻剂,来满足他对所有不可知的一切的想入非非。毋庸讳言,我会常常盯着一个背着行囊出门的人的背影,内心涌起一股不可名状的怅然若失的情绪。我会对河流、道路甚至天空中飞机的隐约轨迹有莫名的兴趣。我的身体里似乎有堰塞湖,渴望被开掘、引渡
期刊
那一天,我们漫无目的往前走  云雾重重,好像绵延一千里  有些潮湿的空气弥漫我们的双眼  你却说看见远处的风和日丽  你习惯了沉静  拒绝所有表面的浮华  你我眼眸之间  流淌着一条思想的河流  许多时候,我们漫不经心  世俗的手指在眼前飛舞  你我都喜欢在秋风中看落叶  倾听那清脆的声音  我们曾渴望  用溪水洗涤心灵  后来发现,善良的想法  往往只是岸边的一处篝火  我们都憧憬  用歌声赞美
期刊
立秋·葱莲  在宋朝,立秋这天,宫人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掐好时辰,太史官高声奏道:“秋来了!”梧桐叶应声落下,以寓“报秋”。  一叶知秋,第一片梧桐叶飘落的时候,树底下的绿叶间,绽开了第一朵花。小小的,白白的,怯怯的,又文静又秀气。  借得三分地,悄开尘外花。角落里的它,高低错落,娉婷婉约,晶莹润白,仿佛一群飞舞的白蝶。人们一低头,看到了,移不开眼了,弯腰凑前,细细地闻,惊奇地说,这不起眼的
期刊
“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用铁锤砸碎黑暗/用镰刀收割光明/他们走过漫道/他们越过雄关/他们驰骋疆场/他们英勇杀敌/他们要以枪杆做笔/写下一个崭新的中国……”雄浑而豪迈的齐声朗诵,在永新中学的操场上空久久回荡。一场别开生面的“传承红色基因,诵读红色经典”比赛活动正在江西省永新中学进行,学生通过深情诵读红色诗歌、讲述红色故事,感受着革命精神,更感悟着初心与肩上使命。  “永新中学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红色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