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自己的人生道上”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爱一个人,一定不可以用对方不会同意的方式去爱,否则与恨无异……人间许多悲剧,不是没有爱,而是爱得太专横,太霸道,爱得跟冤冤相报没有两样。人生苦短,何必如此苦苦折腾?”这是台湾作家亮轩在其自传《飘零一家——从大陆到台湾的父子残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中说出的最为锥心沥血的话,也是一个在残缺家庭中艰难长大的智者,基于自身遭遇而写出的寄语和忠告。
  亮轩本名马国光,1942年10月的一天出生于时为中华民国政府的“陪都”——重庆。在经历了将近一年寄居于上海南汇清凉寺的生活之后,他于1942年被父母携居台湾,旋因父母再次失和而从此母子暌隔数十年。他在书中痛苦地回忆说,早年在人世间遭遇的,是一个身心都曾“失落”的童年,尽管他所在的家庭,有父亲、姑丈和姑妈三个亲长,但在记忆中却从未享受过什么“慈爱”:
  我庆幸没有让这个世界上我仅有的血亲长辈给打得屈服了,幸好心智一直健康无碍,天生的好学深思没有折损。我还是我,没有让他们打成他们要的什么样的孩子,多么庆幸我依然读我自己想要读的书,从来没有因为是个功课差、不列名(指学校通报家长用的《儿童手册》上三门功课不及格者——引用者注)又留级的学生而自卑自贱。我知道他们为了我好,但是却用了我无法接受的方式。我知道他们活着也不容易,但我从来没有同意过,这就可以成为打孩子的理由。
  不论打我的是我的亲人还是老师,我至今痛恨体罚,痛恨暴力,痛恨任何人以暴力加诸无抵抗力者的行为。我之痛恨任何形式的蛮横专制,与痛恨体罚息息相关……我后来写了多年时评,对不公不义表现出非常的反感,此与自小受到“家暴”必然有关。我也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一生没有跟人打架的记录,起先是不敢打,我身体瘦弱,没有打架的本钱。后来,我总想证明,不用暴力,依然可以面对“问题”。(第五章《失落的童年》)
  耐人寻味的是,《飘零一家——从大陆到台湾的父子残局》当年在台湾问世的时候,本名《坏孩子》,也许这更符合作者写作本书的原意和初衷。全书17万字,分为《出生前后》《生死情缘》《重庆,北碚,合川》《嘉陵江到淡水河》《失落的童年》《逃啊逃》《别有天地》《异样人间》《此恨绵绵》九章,叙说了曲折的家世,破碎的家庭,分裂的社会所造就的令人唏嘘的童年人事,内涵量十分丰富。
  虽说“人生许多的痛苦,是说不出,也不想说,恨不得忘记的……”(第五章《逃啊逃》),但物不得其平则鸣,却也是人世间的一个社会学铁律。也许正是在人生懵懂之际的“痛不欲生”和“乐不可支”,尤其是已拥有了人生阅历深度和知识理性高度的晚年,对童年的反思、时代的觉悟、亲长的感恩,才激发了作者写作该书的灵感。而作为一部旨在昭告来者的童年回忆录,作者感到那些被岁月风化、斑剥乃至残破了的往事,颇耐寻思,“让人想起那些再也没机会见到的大部分”。那么,被作者写录在书中的那“大部分”,是什么呢?
  原来,任何一个人投胎有了生命,来到世上的最先依托,就是他所在的家庭。家人的经济水平、文化程度乃至彼此关系,在后天因素上影响并决定着孩子的性格,甚至决定了其人生的走向。当孩子有了记忆和观察,又进而上学启了蒙,就会在所处的社会和所过的时代中,逐渐建立自己的阅读力和思考力,并形成各自的个性。个性的形成,是一个人成长的里程碑,是成人的标志,更是他弹奏百年人生乐章的拨指。但对于那个本名马国光,差一点被其母亲易名为“孙心南”,成人后自以“亮轩”闻名台湾文坛的作者来说,他的出生可谓既不幸而又有幸。
  他回忆说,当年其父亲对他的期待只是“要好好读书”五个字。可事与愿违,几乎自打入北师附小一年级起,他就在学习上遭遇了一个及其严重的学习障碍:每当新学期将一大摞教科书抱回家通读一遍后,接下来,“那些书对我就再也没有吸引力,上课又很少听到有意思的事情,非常无趣,因此,凡是教科书空白处,都让我画得满满的漫画,跟很多一页页急翻过去就能看出来的卡通动画,这些都是我在所谓听课时的‘杰作’……我一辈子爱随手画画,应当跟不爱读教科书构成消长相因的对立关系”,“我不爱读教科书,尤其不爱读课文之后的许多也要背下来的注解跟练习。我无法接受历史课本里远远不如历史小说精彩的内容”,而只要不是学校老师指定我们在课堂读和课下背的书,却“无不读得津津有味”,于是,不断因读“私书”而被老师责罚,课业差到数度留级,“因为我是个手不释卷的坏学生。什么是‘坏学生’?考试差者也。”(第五章《失落的童年》)
  作为学龄少儿,以“记问”为主要方式的“月考”“周考”中,成绩考不好就只有挨家人打。在一种名为自暴自弃的心理驱使下,作者从逃课到逃学,从撒谎到偷摸,终因父子矛盾不可调和而离家出走,辍学流浪。在这章文字中,作者写下了一个小花絮:当他听闻其姐姐说他“小的时候好可爱”时,不由得怦然心惊:“因为对自己常常挨打,我给自己的理由是我当年一定非常不可爱。”而当他步入成人社会后,“小不如意则小逃(如跟太太有意见,便躲入书房关上房门不言不语);大不如意则大逃(如留书辞职或是干脆转身而去)……随时随地都可能生出逃意,也不见得有什么生死大事”(第五章《逃啊逃》),竟成为了其社会化生存的行为,可见其心灵受当日“家暴”伤害之深。
  不过,千万不要认为作者命苦,错投到了一个门风浅薄的家庭。不是的。他的生父马廷英先生(1899—1979),是一位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海洋地质和海洋生物学家,被誉为是中国海洋地质科学的重要先驱者。他出生在辽宁金州三十里堡一个石雕工匠之家,从小就把书读得好。近20岁时,身为长子的他为了逃婚,瞒着家长考取了“满洲国”的留日官费资格,先后在位于仙台的高等师范、帝国大学留学,37岁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这是当年在日本获得理学博士的4个中国人之一,地质学学科的第一人。他后来在台湾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乃是国际闻名的著名地质学者。譬如他是1945年11月15日,与罗宗洛、陆志鸿等代表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大学的诸位“大员”之一;在东沙群岛海域做地质研究时,他顺便发现了沉落海底的明代瓷器,从物证上进一步证明了那片海域早在明代就是中国的领土;而在美国把琉球群岛、钓鱼岛“交给”日本之前,他已推测到钓鱼岛海底有着丰富的石油蕴藏。
  可是对于这样一位非凡的科学家的父亲,作者为其子40年,却因一个学校课业成绩的问题,“面对面少,话对话少,理解的少,表达的更少”,因为“书读不好,父亲的耐性就没有了,但我不会反抗,只有逃……然而,人生其实逃也逃不掉,最后依然承受了痛苦,一点都没有省略的痛苦。”那是在他的老父亲于贫病交加中因病弃世后,他才感觉到自己真正长大成人了,内心其实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父亲,“那个一辈子也没通世事的老教授”。(第九章《此恨绵绵》)
  作者的生母孙彩苹女士,上海南汇人,从胡适做过校长的中国公学毕业后,成为早稻田大学的留学生,经人介绍而与马廷英结识,并结为夫妇,先后育有一女一子,此子即作者也。
  最后,请允许我录下书中的两段情节,作为本文的结末。
  话说1988年的春天,作者首次到北京探望母亲,并随后陪同她前往承德旅行。在离开首都复兴门家中的数天日子里,“每天,不论什么时候,母亲会随时地忍不住痛哭,特别是回到居停的招待所之后。我这才明白,原来该哭就一定得哭出来,昨天没有哭出来,今天也要哭出来,今天不哭,那么就明天哭。四五十年前没哭出来,四五十年后,只要尚在人间,还是要哭出来,连本带利地哭。80岁的母亲哭得好惨,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年纪的老太太哭得那么凄惨”,“她有许多种的哭,有的时候她躺在床上,手背捂着眼睛,只管流泪。有时饮泣,继而痛哭,也会躲到洗手间里吞声而泣……她忍了好多年,在见到暌隔四五十年的亲生儿子之后,便一发地倾泻而出,哭到欲罢不能。”(第二章《生死情缘》)而作为儿子,当作者在一次闲谈中偶然说起自己儿时的“家暴”,八旬老母竟闻言声泪俱下:“我这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也有个不忍打我的长辈,只是缘分太浅,无由相聚罢了。”(第五章《失落的童年》)
  观书至此,哪个读者能不黯然神伤,泪湿自己的眼眶?因此,与其说亮轩在《飘零一家》中,记录的是在那社会断裂年代从大陆内地到台湾孤岛的“父子残局”,还不如说是一个当年在父亲心目中被认为是“坏孩子”的马国亮,对自己忍受一生的童年苦遇所写的“歌哭录”——这对母子在海峡两岸同声相哭的,莫非是在一个颠颠倒倒的时代中,各自遭遇的无常命运和彼此乖谬的人生?
其他文献
这些年历史人物的传记、传奇,正说戏说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可真正算得上是历史的不多。史实准确,人物传神,读来发人深省才算得上是传记之佳作,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可列其中。书中对李鸿章的人生边叙边议,精辟之言随时可见,而全书不足十万言,可谓言简意赅  很多当代中国人的历史知识仅限于中小学的教育,在那些重意识形态轻历史原本的教科书中,李鸿章的头上的大帽子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签署《马关条约》的
俞平伯先生是五四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红学大家。上世纪80年代,我曾拜望过俞老,有几面之缘,虽交谈不多,但印象深刻。  我是通过沈从文夫人的姐姐、著名昆曲家、北京昆曲研习社社长张允和结识俞平伯先生的。俞平伯夫妇对昆曲情有独钟,平伯先生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的首任社长。俞平伯生于1900年,我到北京三里河南沙沟拜望他时,他已87岁了。当时,他略显苍老,情绪不佳,沉默寡言。据说自1982年老伴故去后
对于抱有天职和强烈使命的人来说,他总有做不完的工作和事业,汤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到了生命的最后一些日子,他是在坚定地同疾病的抗争中走的,他是在十分操心《儒藏》编纂的宏业中走的,他是在不懈地思考哲学问题中走的。  我印记中的汤先生的音容笑貌,主要体现在他的温文尔雅上。我说的温文尔雅比一般说的意思要广,它有举止文雅,为人平易温和的方面,也有为人谦和、谦虚、包容的方面。我觉得做到举止上的文雅、平和、温和不
/壹/  王朝交替时期常常处于混乱的局势,这个时期杜甫诗特别受到关注。北宋的辛弃疾、南宋的陆游、金的元好问等,著名诗人的名字不胜枚举。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有着爱国情怀,痛惜国土的毁灭,他们将杜甫作为主心骨来仰仗,将自己的爱国情怀重叠在杜甫的“爱国忠臣”上。这样的姿态,往往出于他们要确认自己良心的一种动机。笨拙的,憨直的,甚至有时还被误解的“愛国忠臣”杜甫,反而受到后世人们的信赖,杜甫诗也经久不衰地被爱
“没容她坐稳,没容我拽过枕头来给她倚在后腰上,只听得母亲的嗓子‘咕噜’一声响,像咽下一口菜饭,头就随之沉重地垂落在我的肩膀上,两只眼睛也慢慢地闭上了。”(《活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P2)这是浩然小说《活泉》第一章的文字。  小说以主人公母亲的去世为起点,讲述了主人公少年时代的经历:小小年纪,便饱尝失学、丧母、家产被占、谋生无路等生活的磨难,但主人公的精神又始终是向上的、励志的、无畏的,
关注三月里的这个节日,应该关注她,因为她忠诚地帮我们关注世界的一半——女人。  她叫女性文学,最好别说我们已经读懂了她。  女性文学自然首先是女性写出来的文学,除此之外,她们往往都有一种女性意识,甚至有一种女性主义的意识,这样才能让她们笔下的文字显得头角峥嵘,与众不同。与此同时,女性文学常常又是温婉的,细腻的,贴心贴肺的,它们通常都能触及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位。本组文章作者选择的三位女性作家都很
提起本山传媒,人们就会想到一群身怀绝技的二人转演员。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这些草根的身后,还有一位气质儒雅、举止斯文的哲学人。他是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生,与著名漫画家方成是校友,也是“忘年交”,毕业后做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的秘书,因陶德麟曾做过著名哲学家李达的秘书,因而他被称为“李达秘书的秘书”。2002年,以中央歌舞团团长助理的身份南下广东,组建国有的自负盈亏的中央歌舞团东莞分团;2007年初,作为赵本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的民本思想的国度。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以君为尊,形成了“民本—尊君”的政治模式。然而,明代中后期,儒生、士大夫在与明神宗等专制君主的“冷战”和对抗中,特别是明清易代的刺激下,逐渐认清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为特征的政治思潮,提出了“民本—限君”的政治模式,将民本思想提升到“新民本思想”的高度。壹  明清之际兴起的这股反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潮,就其功能来讲,具有启蒙意义
《对话如游戏——新轴心时代的文化交流》,  [法]魏明德著,  商务印书馆2013年6月版,  32.00元  魏氏明德老先生,法人,意趣高雅,文心颇深,常于浅显之处独品深味,又赞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辞辛劳,苦苦专研汉学。老先生推崇意人利玛窦与中国明朝徐光启的伟大友谊,更敬佩他们虽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但互相学习、努力对话的精神,意欲继承前人遗志,致力于将“对话”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融于跨学科之普遍领
·壹·  1997年3月2日,我国科学院德高望重、声誉卓著的苏步青、贝时璋、王淦昌、谈家桢四位老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致函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信函中说:  最近,得悉合并工作由于某些原因大大推迟,要推至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再研究,深感不解和遗憾,也深感改革之难,如果连这样一件对各方面都相对有利的事都办不成的话,其他高校改革之难就更可想而知了。  我们认为,气只可鼓,不可泄。对于这样一件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