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田园 春暖花开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825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处乡野,立身田野,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清丽风光中,我们的精神是绝对的自由和愉悦,正如庄子的感叹:山林者,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欣欣然而乐与”之时,山川景物,乡村野趣与人,都会自然地形成一种健康融洽的关系,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我常常想,德育多么需要这种心境和胸怀,需要这种气象和格局,创造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环境,轻松而自在的氛围,来修补伴着电视电脑长大的孩子与自身、与大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给为升学率而挣扎的学校,为辅导班而奔跑的家长,为分数而拼命的学生自由呼吸的时空。
  教育和田园,具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特征,都有纯朴的本性,轻松和谐的生命氛围,自然、清新的精神风貌和从容不迫、厚德载物的胸襟气度。
  蕴涵田园精神的德育,我称之为——田园德育。
  田园德育之“田园”不仅仅是“田地和园圃”的意思,还是一个诗意的借喻。谓之“田园”,无非是说其是真实的、原本的、丰富的,是彻底敞开的,意在开阔的视界、纯朴的情怀、无为无不为的气度。
  田园德育是一种丰满的、具有活力和热情的德育,痛快淋漓,一切遵循自然,遵循规律。蓬勃的朝气,儿童的情趣都是田园德育的本质;鲜活、真实、开放、自然、快乐、健康都是田园德育的味道。
  田园德育追求的是自然,自性,自在,自由,并且是由低往高逐层提升。
  这还不够。作为“田园德育”内核的东西,应当是一种自尊自强、自由自在的人性自觉和人格独立,是一种润泽、丰富、强健的生活力。
  田园德育,从本质上说,是用文化的方式、精神的方式进行的有灵魂的教育。她注重真实、自然,不粉饰,也不做作,是一片有情有趣的網络式的师生互动、人物互动、情景互动的广阔空间。道德弥漫其中,像田野里的草木那样自由地生长,从容、无声;像山间的溪水那样欢快地奔放,至柔、至刚。
  
  用物境和文化
  悦目养心,陶情冶性
  
  田园德育的魅力在于它体现了一种田园精神,这种田园精神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物质存在,它存在于每一段时间里,每一处景物内,每一项活动中,每一节课堂上,但绝不是每一段时间,每一处景物,每一项活动和每一节课堂。那些物质只不过是它的形式和载体,因为田园精神而被激活,不然就会没有意义,没有生机和情趣。作为一种背景,田园精神决定着一个人、一所学校的气质与层次。
  我一直想办一所这样的学校:教师,不苟且不浮躁,自敬其业,自乐其道。学生,少而知学,勇而敢为,自信自强,惟学无际。让学校成为世界上最善的场所,让师生成为最幸福的人,这是我的梦想和追求。而田园校园无疑就成了这个理想的载体之一。
  我们的田园校园之“田园” 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1/8,其余7/8是在水面之下。显性的景物只是“水面上”的一部分,而更多的是“水面下”的那部分,即田园意境、田园精神。
  所以田园文化的布景造物并不是目的,是表情达理的一种手段和媒介,是为了学生与文化人格相遇而成长的手段和媒介。
  凡去过我们学校的人都说我们的校园处处生机勃勃、趣味盎然。这正是因为在“我的校园,我作主”的田园设计理念下,处处弥漫的田园意味。我们的校园,不仅改良学校的环境形态,还主张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文化、人性化,即规章制度与人性的满足、自由和秩序的和谐统一。把校园生活作为生命发展的过程,从道德、情感、习惯、审美、创造等各个方面满足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
  花园里,木本花卉周围是青青的麦苗、嫩绿的油菜;凉亭上垂挂着丝瓜秧、南瓜藤,黄的花、绿的叶、长长的丝瓜和南瓜相间其中;教室里,一个小盘子就是蒜苗的大世界,一个玻璃杯就是大豆的家园。春夏秋冬,课前课后,看蒜瓣冒尖,瞅豆粒拱芽,穿行于瓜秧下,那纯净的童心充满了好奇和快乐。
  “小小生态园”,方寸之地上,小花、小草、小鱼,一样不少。课余闲暇,看看花,喂喂鱼,松松土、浇浇水,别有情趣。看似闲暇,但谁能说无意中没有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呢。这种“闲暇”于闲暇中把孩子和自然的关系,提升为一种有教养的精神关系。
  走廊里,孩子们自选的公益宣传,活泼有趣;楼梯口,同学们创编的自律格言,大方得体……花园边,拐角处,树丛下,充满童真童趣的文字和图画,充满文化韵味的呼唤和劝勉,一字字,一句句,一幅幅,一帧帧,充满温情,充满灵性。师生在与文化的互动共鸣、情感交融中,体验到一种与己相关的情感。
  还有学生编制的校园文明用语,选择的学校经典美文,确定的学校经典歌曲等等,所有的活动都让他们兴趣盎然、快乐无限。每个人都一心想做得比别人好,一心想超越自己,动脑动手,表现出十分的热情和才能。
  学校的“七彩汉娃”广播站,以前是老师组织内容,交给学生广播。而现在是从制定计划开始就让学生做主,每个月的主题,每一周的重点,连“七彩星娃”的采访组稿也统统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主人”的自豪感、责任感被同时激发了,再加上广播站是采取值周制,一学年里中高年级的学生几乎都有参与的机会。小汉娃“十个一百”活动,让生命充满了活力。
  其他如厕所里挂着的诗词小令、谜语幽默;校园里棕榈、枫树、石榴树上挂着的一个个小牌子;艺术走廊里学生的美术书法作品、手抄报;教室后墙的黑板报、门口的学生语录等等,都是每周一换。学校老师只是规定更换的时间,至于换什么内容,谁去换,则全由学生作主。
  我们的校园不大,但每一处都有让人流连的东西,一块石、一幅画,一句话、一个小树牌……这些并不起眼的景物,因为和生活和生命连在一起,有了远远超出景物本身的丰富意蕴。最终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博爱的精神,一种严于律己的道德要求,一种高雅的行为准则。我相信,从这个环境里走出去的孩子,一定能带走超越景物的感受。
  大课间,丢手绢、老鹰抓小鸡、踢毽子、推铁环、木头人、丢沙包、下六子……这些乡村特有的游戏;玩水、玩沙、玩泥,捉昆虫,养家禽……这些乡村特有的活动,都成了学生的最爱。对这些活动的参与、创造,对这些自然物的抚摸、亲近,孩子们兴趣盎然。孩子总是从审美的角度阅读世界的,在他们眼中,花是美的,树是美的,石头是美的,文字是美的,游戏更是美的,而这些触目就能让心灵激动的美,又都有着他们自己的参与创造。悦目养心、陶情冶性,不求自至。
  田园德育,或许还可以用一句“大话”来概括——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我的德育,总是偏于情感的多,偏于理性的少。我常常把德育想得天花乱坠,想着那个“花的学校”里,那群想当“船夫”“更夫”“小贩”的孩子,渴望见到变成金色花的孩子,渴望见到那“一群一群不知从什么地方跑出来的,在绿草地上狂欢地跳着舞”的孩子……想到迷人处,我就开始琢磨,用什么样的形式承载这些五彩缤纷的梦。于是,各种各样的典礼和仪式在我们的精神田园里一一展开。
  什么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就是把真、善、美蕴含在景点、游戏、仪式中送给学生。大道无形,大音希声,至真至深之情是不能够灌输的,只能用事物来表现。这是属于汉王小学特有的田园校园文化,她不能够说教,但可以“渗透”。不断渗透优秀而多元的文化元素,形成经典和传承,也就形成了学校的田园文化和精神。
  
  用自在和自为
  成长生命,充盈心灵
  
  我一贯认为,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就是幸福。教育若能让生命和心灵得到满足的快乐,就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天然地亲近自然,亲近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实际上,人自己就是自然中的一个生命,任何时候人都不能离开自然之道和生命本性去寻找情性,只能在自然的化育中找到真情实感,在自在静默无为的自然中生发出属于人的活力和情感。秉承田园德育之田园的清新、鲜活、真实、开放、自然,我设计了一系列田园活动帮助孩子重新建立起与自然的亲密联系,在自在、自性、自为中成长生命,丰富心灵。
  田园课堂——利用每周五下午半天的时间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孩子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拔剑泉、马扒泉、紫金山、竹坡墓、群羊坡、玫瑰园……每次去都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形式。对学生来说,每次刻意或不经意的触摸探索,都可能产生美好的感受,而任何一次对美的发现都是一种生命的满足,心灵的丰富。在这种自然与人为的相互拥簇糅合的情境中,让孩子对乡土的亲近以大呼小叫、蹦蹦跳跳的形式铺洒开来。通过与田野的对话,产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认识和掌握世界原初的真、善、美及其相互关系,产生多元的思维,他们开始重构那曾经最熟悉的课堂世界,开始主动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其实田园课堂并没有直接教给孩子什么知识,也没有刻意进行教育,只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自醒自悟、合作互助、豁然开朗、享受成长。这是最有效的教育,也是最人文的教育,这种教育的资源就是田园文化。
  田园旅游团——放假了,孩子们高兴了,家长却担心了:长长几十天,没有了学校的要求和约束,孩子玩野了怎么办?于是我们把田园德育延续到假期和家庭。首先,组团,教师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指导居家附近的学生结团活动;其次,建立家庭联盟,每一个家庭负责一天的活动;第三,明确田园旅游团的社会实践任务。
  开学后,每一项任务都有检查评比奖励,或展示或演讲或报告。田园旅游团的开展,使我们真真切切地认识并理解了“生活即教育”的真谛。社会成了大课堂,一个人的封闭生活变成了开放的世界。孩子们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快乐、争论有趣的问题,解决摩擦和矛盾。在这样的“大课堂”中,他们一面体验、发现、感悟学校里、书本上所学到的种种东西,一面随机生成新的知识。三五成群的伙伴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童年,因此而情趣盎然、快乐无边!
  学生在田园中体验,在田园中求索,在田园中成长,在田园中走向自主自治,成为自由的人、创造的人、幸福的人。
  清明田园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诗句读着,悦心;这样的画面想着,神往。春天的大自然是迷人的,放眼望去,一片新绿,花草树木、飞鸟蝴蝶争奇斗艳,带着学生穿行其中,耳闻目睹于这蓬勃的生命,随心所欲于那无尽的想象,与学生共同感知生命的魅力,共同倾听田园中万物歌唱的声音,其形如春雨润物,其效也快乐实在。
  阅读田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孟浩然的田园情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刘禹锡的田园情怀。从古至今,读书都是一种田园情趣的陶冶,一种田园情怀的养育。一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心无机事,案有好书,饱食晏眠,时清体健。此是上界真人”,说尽了读书的奥妙。
  在学校,我最惬意的一件事,就是和师生一起读书。我喜欢充满田园情趣的诗词曲赋,喜欢装着各种知识的书,喜欢讲着各样故事的书,喜欢看见师生捧着书的身影,喜欢听到学生翻书时书页扬起的哗哗的声音。为此,我号召全镇小学把大书柜换成小书架,搬到学生每天必经之路,把书放到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可以说学校里有学生的地方就有小书架,在校园的每一处,学生随时随手都能打开一本书。我认为,所谓开卷有益,就是懂与不懂都是收获。看着那些小书架,看着那些小书架上的书,看着那些停留在小书架前找书的学生,我甚至感觉连呼吸的空气里都弥漫着书香。
  有读书就有活动:用“购书贺卡”“藏书大王”“童书共读”等活动激励学生买书读书。“亲子共读”“假期读书乐”活动,不仅把学生的休闲时间换作另一种形态更活跃、更舒展地存在着,也实现了文化与家长的相融互动。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有了田园阅读的理念,有字书、无字书都成了我们的精神栖息地。
  就这样,我把田园精神灌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形式上,各种各样的场景里,盎然情趣,庄严人性,独立人格。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和着乡村田野的节奏,让充满自由呼吸的生命,分分秒秒地,努力地朝着自己的梦想靠近。也许简单,也许复杂,但不变的是生命的走向。
  凡事物,要生长化育,就要有适度的空间状态和弹性系数,人的成长亦然。教育有了自然和自在,“其德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用情景和事理
  开启智慧,开阔视界
  
  “田园德育”源自我的乡村教育实践,是对德育理想模式的一种诗意表达。田园德育的意象是自然的意象、和谐的意象、健康的意象、幸福的意象和创新的意象,这与教育的目的是吻合的。情、景、事、理的浑融圆通堪称田园气象的精髓。我主张所有的学习都要“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透过人人可见之物,平平常常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揭示高于生活之理。把所有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学习过程都变成开启智慧、开阔视界的活性因子。
  “田园德育”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一是把学生的目光从黑板上、教材中转移到生活,甚至是整个社会、环境和人生中来,让教材活起来,使学习充满生机、活力、乐趣和挑战;二是要看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生的发展机会;三是融进“鲜活、自然、真实、健康、快乐”这些田园的味道。
  充满田园精神的课堂,一定是学生的认识与情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有趣,并产生良好情绪的课堂;是“有趣”和“有效”有机统一,从“有意思”走向“有意义” 的课堂。是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智慧地借助教材,寻找“回归精神家园”之路的课堂。故我的课堂教学始终贯彻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营造润物无声的意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通过大量的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鲜活的呈现形式,给孩子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用“我”的语气,通过情境对话、旁白人物、提示语、主题文字等形式,让儿童置身于教科书中,领悟着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社会的真情和关爱,“心为之动,情为之生”进而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
  其次,让“你”“我”在课堂上中相遇相知。始终把儿童当作主角,使“教材中的儿童”和“教室中的儿童”形成一种“我──你”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相遇的是他自己、他的伙伴们,以及和他有关联的人;说的是他自己的事、自己的生活,以及他所关心的和感兴趣的、他想了解的事和物。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思考和探索、一起感受喜怒哀乐……
  第三,在生活中体验发现。虽然教学内容是教材安排的,但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觉参与的。在感觉、发现、探索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心灵变得敏锐、机警、活跃。
  第四,生活向课堂回归。把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进课堂,将学习与生活贯通,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中,学会做人、做事。
  第五,师生“平等对话”。要说对话,《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堪称千古对话之经典,师生围坐共话志向。孔子并没有为什么立志、怎样立志之类的说教,只是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畅快的“对话”氛围,让弟子无拘无束各言其志,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我向往这样的对话,也努力创造这样的氛围,用“对话”带学生走进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的课堂虽然没有告诉学生多少道理,没有告诉学生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但它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兒童生活事件”,给了学生最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尤其是一种田园式的开阔视界。当道德规范对每一个人而言都不再是外在的、强制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地享受道德、享受生活。
  我心目中的田园德育永远是生气勃勃的,如刚脱笔砚的新鲜,她的丰富、她的生机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诠释。自然与无为是田园气象的根基,天地间,惟自然方成大美;惟无为乃能无不为。田园气象,意味着纯朴的自然,更是弥漫在德育中的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地方,她的表现可以是千差万别的。课堂上是嘈嘈切切,活动中是自由自在,校园里是姹紫嫣红。
  田园德育实质上也是一种乡土德育,土生土长的东西,或许粗糙,但其中包含的田园诗般的教育梦想和奋力前行的实践冲动,会让德育变得更有魅力,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道德的力量。
  其实,一切教育都应在“田野”里发生,都应该灌注田园精神。德育只有开阔了文化视野,提升了精神视界,才可以独具性情,形成气象,这样的德育才有可能达到“道可道非常道”之境界。
  面朝田园,春暖花开。
  
   (作者单位:铜山县汉王中心小学 江苏徐州 221149)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manage product data in industry production during the information era .Group technical can classify similar elements into one group ,which makes efficiency of parts produc
初为人师时,我不懂幸福。  课堂上,我常常觉得学生不爱动脑筋,发言的太少,让人讲得没劲;下课后,我觉得学生太顽皮,不懂得谦让,吵架打架叫人心烦;作业时,小马虎太多,不停地让他们订正是家常便饭,搞得人常常感到筋疲力尽……  一个教师节,收到很多贺卡。刚拿到手时很兴奋,打开一看,笑容渐渐凝固了。你看这张贺卡,内容倒挺多,怎么字就不能端端正正地写呢?简直叫人难以辨认;再看看那张贺卡,字迹倒是挺工整的,怎
《我学会了》一课是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中长大”主题下的第二课时。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懂得“学习有法无定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巧用两组漫画作为课堂活动的主线,引发学生思考和交流,进而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组漫画:引出“学习要有方法”的学习主题  [片段1]  上课伊始,为了很快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14家皇家园林景点公示语翻译现状进行调研,从拼音、拼寫、语法、统一、表达、过度、未译、欠缺、管理等九方面对其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公示语翻译质量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公示语;皇家园林;翻译  【作者简介】王丽萍(1981.10-),山东滨州人,北京市园林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职英语教学。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校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实施高位引领策略,体现校本化    学校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针对区域实际和学
担当与践行:  城市小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个案研究    摘 要:城市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自我,轻社会的行为选择;重功利,轻奉献的价值取向;重知识,轻道德的生活态度。加强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公民意识启蒙教育应该成为我国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感;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1)-0013-0002
小桥、流水,是江南的风景;大漠、孤烟是塞外的风景。风景就在我们眼前,而更多时候是在我们的心中。有多少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也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学生因熟悉而无睹,因熟悉而漠视。在一次品德教研活动中。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也体验到只要激发孩子内心的生活体验,就能使他们在熟悉的地方看到风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深秋的校园里桂花树开得正
辩论作为一种以凸现学生主体性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亮出观点,活跃思维,调动起积极性。从而明辨是非,实现道德内化。那么,该如何组织课堂辩论呢?    一、选择辩题    课堂辩论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教师在选择辩题时就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 要紧扣教学目标  无论什么辩题,都是为达成目标服务的。因此,在选择辩题时,老师首
[案例]    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伟(化名),他头脑灵活,成绩还说得过去。但最近我注意到他的成绩有所退步,上课无精打采。这时,班上学生干部及科任老师告诉我,最近一段时间,他的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特别是周末的作业。经常一个字都不写,星期一上课还总打瞌睡。我一听,急忙将此消息添油加醋地透露给王伟的爸爸,暗示他好好管教管教孩子。  第二天,我有意识地让王伟把家庭作业拿给我看,想检查一下家校配合教育的效果
10月5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了“陪读妈妈金琼”的故事,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为了全心陪伴孩子,她(金琼)放弃了高薪工作。从小学到初中,孩子白天在校学习什么,她就在家学习什么,孩子要做的题目,她都会提前做一遍。每到晚上和周末,母子俩就做起了‘同桌’,而这一做就是八年”  对于金琼“妈妈同桌”的教育方式,支持赞成者有之,认为金琼有责任心,不失为父母的好榜样;不以为然者有之,认为无所谓,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