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散文)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669842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后,村人多择山林而归。蒋葭浦村无山,先贤买下了与村相距六七公里的半座长岭墩山。
  平日,长岭墩是冷清的,除了村里派人植树、护林,和偶尔有人祭拜先人、修缮坟茔外,鲜有人往。只有等到清明前后,长岭墩才热闹起来。许多老人生前虽是儿女的累赘,但等他们双眼一闭,儿女们办丧事、祭拜、上坟,绝不马虎。上辈人说,一年之中,只有此时阴宅之门才向世人敞开。先人通过那扇幽微之门,接收来自尘世的惦记和孝敬。
  沿着半山庙旁的山路,南边是水库,北边是坟茔。奶奶提着幢篮,一路走来,一路向新旧不一的坟茔打招呼:“阿花嫂,腰疼好了吗?”“三叔公,天天还搓麻将吗?”大字不识的她,掠过墓碑,瞟一眼坟茔,就明了里面的主人。那一年清明,她用半天时间,拜访了每座坟茔,在坟茔前或低语,或沉默,或烧纸,最后,挥手道别:差不多都搬来啦,我也快来了。一年后,奶奶果然来了。
  如今,我在村里见不到的长辈,都搬到了长岭墩。今年清明,我在奶奶坟前烧纸钱,透过迷蒙的烟雾,依稀看见奶奶提着满篮的银子,跟一群老头、老太说笑着,往日的孤独烟消云散。一位面熟的老太在一只杜鹃的引导下,挎着盖有蓝花布的竹篮,从我身边经过。我不敢确定,她究竟住在蒋葭浦,还是长岭墩。
  打寿材
  人们像牛一般,劳作了一辈子,等到耕不动时,就张罗起往生之事。除了在长岭墩择地安息,打制一具棺材很要紧。衣服可以穿得破烂,咸菜可以天天咀嚼,日子再怎么紧巴,也不想在阳寿尽时委曲自己。就像一个姑娘不想草草出嫁一样,生活再难,也得准备几件体面的嫁妆。
  做棺材是隆重的,依着生辰八字,举行祭拜仪式后,择日开工。搬出珍藏几十年的树木,请最值得信赖的木匠上门。在飞扬的刨花和“哧哧”的拉锯声中,木匠做成了六块木板。可别小看了这木板,它们像积木,拼起来就是棺材。此活最能考验木匠的水平。木板不用一枚钉子,全是榫卯结构。要知道,无论榫或卯,只要其中一个偏离一丝或大小有一毫差池,就不能顺利完成棺材的拼接。
  对于未能参透生死的孩子来说,看到棺材,就会害怕。一天晚上,我到小伟家做作业,在昏暗的灯光下,瞥见楼梯下有白花花的大柜,凑近一看,啊,是棺材!吓得我拔腿就跑,头被门框撞个大包。小伟紧跟出来:别怕,棺材是给奶奶准备的,现在里面盛着谷哩。我还是怕得要死,再也不愿到她家去。
  冬天,小伟的奶奶常爬到棺材里去睡,那里挡风又暖和。奶奶住在小伟家对面的泥地小屋,屋里放着柴草、稻谷、农药、粪桶和其它农具,下雨天常漏水。小伟的爸爸说,人老了总要死的,将就着住就行。后来奶奶生了病,左邻右舍半夜常被嗷嗷叫声吵醒。小伟的爸爸给她吃了很多止痛片,总不见效。一天,奶奶不慌不忙穿好寿衣、寿鞋,梳好发髻,喝下农药,爬进棺材,再也没有出来,最后被盖上最后一块木板,完成了一具棺材完整的拼接。小伟一家和她的六位叔伯、二位姑姑和众多亲戚家庭,在震天的鞭炮声中,排着五里长队,哭哭啼啼,从村里出发,将奶奶隆重又体面地抬到了长岭墩。
  裁寿衣
  人也许可以无尊严地活着,死亡却需要足够的体面和尊严。能穿上自己准备的寿衣到那个世界报到,是件从容和体面的事。
  冥界或许与现世不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即使在军绿色统领服装时期,民间的寿衣却遗世独立,千年不离其宗,依然是美如虚幻的唐装。老人们在淡定的时光中,请人定做或自制一套锦缎衣裤。寿衣多为蓝、褐、黄三色,用金银线绣着一个个繁体“寿”字或龙凤图案,红布里子,盘纽作扣。那是许多人一生最奢华的衣服。
  出梅时,老太们在天井中,边晒着现世的破被子、烂棉袄和颜色不明的毛衣,边晒着的绫罗绸缎。两个世界在此相映相融。有人笑着穿着各自寿衣,比谁的寿衣更精美,穿起来更神气,露出对另一世界的几许期待,好像盼望着那神圣一刻的到来。
  村里有位孤老太,落寞、寡言又邋遢,脾气古怪,人们避之而不及。那一年她出殡,穿着大红锦缎棉袄,鲜艳夺目,还化了妆,像一位新娘。全村哗然,纷纷来看。知情人说,那是她当年穿过的嫁衣,婚后第二天,丈夫去了海峡那边,此后杳无音讯。
  结 绳
  日常生活,大凡需要拉、牵、捆、扎、绑、系的,都离不开绳子。当地有“带个人不如带根绳”的俗语,道出了这个道理。
  村人基本能用二股、三股和多股的棉、麻、草、棕榈等材料制作绳子。在山上斫柴或到田间挑稻草,就地用滕条或稻草制成滕绳、草绳捆扎。牛绳、扁担绳等一般用麻筋所制,轻便、牢固又不易散开。抓住了坏人,就用粗麻绳反手捆起来,再坏,就绑在柱子上,动弹不得。孩子们跳绳,则用细麻绳。小件东西也离不开绳子,买一捆苔条、几只饭碗、一块布料,或草绳捆,或牛皮纸绳绑,或玻璃丝绳扎。在田间劳作,人们常穿棕榈繩或草绳制作的棕榈鞋或草鞋,轻便、灵活又不心疼。
  细小或精美的绳子也称带子,实用与装饰兼具。孩子们的立夏带绳,用五彩丝线或毛线编成,系在手腕上,是应季饰物。奶奶是织棉绳好手,用自纺的蓝、白色棉线,泾渭间织出花样繁复的带子,可与工艺品媲美,作为围裙带、帐钩带、裤带或包袱带等。不识字的村人,习惯在裤带上打个结,以作记事。
  与我家一壁之隔的水伯伯,长年患有肺病,常咳出血来。四十岁那年,娶了位胖矮的媳妇及其十多岁的儿子。几年后,水伯伯用一根麻绳在屋梁上终止了咳嗽。有人说他久病未愈,生不如死;有人说他妻儿只图温饱,对他不亲;有人说他阴间的父母心疼他,叫他去团圆。水伯伯这样做,也许认为那边的世界比现世要好。一年后,胖矮的媳妇带着儿子又做了别人的新娘。
  每天我经过水伯伯家紧闭的房门时,一边拔腿而跑,一边竖起耳朵听听有没有咳嗽声。
  祖 坟
  村西田畈,有块高出地面五六十公分的高地,上有三穴坟墓。那是当年阿友父亲发动村人为祖宗及先父母挑土夯实而成,同时又为自己和妻子筑了寿坟。坟墓的规模和用材,堪称方圆几十里一绝。没想到,此后三年,阿友的父母患病先后进入了那穴寿坟。
  阿友好赌,父母不在,更不受约束。家财散尽时,恰遇村里平整坟地,用作农田。阿友和其他墓主奉命拆迁祖坟。在烟火缭绕中,墓主们小心挖开坟墓,将先人的遗骨装进陶罐,一步三拜,移葬长岭墩。阿友出售了上百辆手拉车的石板、墓碑和墓板,从墓里掘到的金银珠宝,大多抵了赌债。对于白花花的遗骨,浇上汽油,一把火烧了。一时间,阿友远近闻名。后来,他用一只金戒指作彩礼,讨了老婆。
  阿友家从不扫墓,也无墓可扫。三个儿子结婚后,皆无后。50岁那年的阴雨天,阿友去找阴阳先生。阴阳先生打量他一番,冷冷地说,没有祖宗的人,要子孙何用?啪——阿友一屁股跌坐在地上。
  (散文《向死而生》原载《雪窦山》2017年秋季刊)
其他文献
当你把躯体托付给夜晚的魔力  穿过窗户,似乎有  那些你曾经认识的人的模糊的面庞  你在哪里?她在哪里?我们将在哪里?  那废除又恢复自己的时间  并没回答,甚至没回答那些经过的人的提问,  那些花朵,它们那被遗忘的气息吹走的花瓣  远远地落在某一片新的土地上  你看见它们闪耀在一只眼睛的闪忽里  一个嗓音的口音里,一个无用的手势里  它们将随着这个时辰迅速死去  这些来自一个远方的眼睛是两盏提灯
期刊
多像花朵和气流  像航道,像到处经过的影子  像在子夜瞥见这令人惊奇的黄昏的笑容  多像万物的幸福和悲伤  是昨天的子夜在钟楼和白杨树上升起躯干  我呼唤着那些迷失在乡间的人  古老的尸体,刚刚被砍倒的年轻橡树  地面上腐烂的织物碎片,农院中干枯的亚麻织物  我呼唤龙卷风和飓风  暴风雨、台风和旋风  激流  地震  我呼唤火山和香烟的烟雾  幻想的雪茄的烟圈  我呼唤爱情和情侣  我呼唤生者与死
期刊
1  上自习课的时候,我的肚子果断地痛了起来。额头上、颈背上冒出一层细密的汗。我把这当作某种神秘力量带来的惩罚,也许是那些孤独在胸口剧烈地摇撞。我很想在身体上划道看不见的裂缝,让殷红的血自行带走它们。  当时巡课的谭保和走过身边,拍了我后脑勺两巴掌。我看到一颗颗受惊吓的汗珠簌簌扑落,钻进肚子的痛像几只掉进洞坑的老鼠,仓皇逃窜,又无路可走。我不抬头,也能想到,此刻,谭保和睥睨的目光在我全身上下逡巡,
期刊
你记得——你出现在我门上的  窗口前的那个夜晚?  那时你在我房子的黑暗中起身  那时你像一只大鸟,疲倦子越过海洋、  平原和森林,在我的床上颓然倒下。  你记得——你问候的话语,拯救的话语吗  你记得——我那欢迎的话语  我那爱情的话语吗?  不,你记不得了,  没有人记得现在,没有人……  现在是夜晚,  你出现,你到来,你颓然倒在我的床上  我是你的仆人,是你谦恭的卫士  如你顺从我的爱情而
期刊
第一章  1  如果你有记忆的话,你会记得,母亲当时吃野草的情景的。母亲抱着你一路要饭吃,从甘肃的定西走到陕西凤山县的时候,她那年轻的生命已经饿成了一条紧绷的线,一触即断。母亲把你放在路旁,几乎是扑向了一片翠绿的青草地,如果你有明晰的思維的话,你可能会像母亲一样感到蹊跷:这凤山县,这雍山里,野草怎么依旧自豪地生长在路旁,怎么没有被人吃掉?在定西,即使到了暮春时节,也是光秃秃的一片,可怜的黄土,波浪
期刊
江南的雨真多。  多得让人常常会在无意中抱怨,甚至厌恶这轻而易举得到的天水。  春天,和风习习,这可是万象更新的好日子。终于可以扔掉笨重的冬装了,我对自己说。  人们或踏青郊游,或驱车赏花,游弋在无垠田野。时间似乎被忘却了。  只是几片轻薄浮云的天,怎么突然会下起大雨来?这就是江南。  雨可不管你是否尽兴,也顾不上你是否来得及躲避。刚才的阳光灿烂溜走了,雨,会不紧不慢地下上几个小时,甚至一天。  
期刊
或许是因为其伶牙俐齿的叙事和活灵活现的声口太过深入人心,马小淘小说内在的一面多少有点被掩映了。但倘仔细翻检她近来的创作,就会发现,她那些看似风格近似、题材也称不上宽阔的作品大都角度别致,观察细微,她敏锐地捕捉到在一个价值离散的消费社会里人们重建可以信赖的自我感觉的必要和艰难,所以她总能由一个不起眼的入笔慢慢让读者有一种如锤击一般的切身之感,像《章某某》里的身份焦虑、《毛坯夫妻》里的房产纠结、《春夕
期刊
“佛渡有缘人。”  ——题记  涨起港 双屿港 佛渡水道  这些名词携带历史的光亮  引领我来到兄弟般的岛屿  房前屋后就是活水码头  潮水应该不会流错地方  传说中观音大士在此停留、过渡  原生态的村落也仍在山岙里活着  岙前,是已被围垦起来的海灣  落潮的滩涂海草茂盛、生机盎然  民间的渔港 海边的夜晚  比星空更加疏散 寂静  电力的廊道 在空中  闪烁着独特的私语  往事可否藏起了它命定的
期刊
1  蝉鸣四起的夏季,汗流浃背的酷暑,炽热炎炎的烈日。每年的五六月毕业季,总是搭配着热烈张扬的红色。连绵不断绵延不绝,有万千情绪的释放,也有韶颜稚齿的青春。  走在熟悉的林荫道上,看见许多同学都穿着学士服在拍照。他们青春洋溢,言笑晏晏。最后的校园时光,是他们最好的时光,于我也是。  每一个热烈张扬的五月六月,有人在为未来而雀跃,有人在为别离而感伤,此去怕是经年,即使良辰美景,如同虚设,风情万种,更
期刊
2015年夏,我前往库车县采访援疆教师。帕蒂古丽正在库车,边搜集素材,边创作小说:《最后的王》。古丽陪我去见了最后的“王后”。古丽与王后的关系像姐妹。凭门票入“王宫”,王后居住在景点里。我见识了“王宫生活”。昔日的王宫和当下的景点并置、混搭,在《最后的王》这部小说里,时不时见识这类两个不融、不搭的物事并置的现象,既是内容,也是形式,创造出滑稽的文学效果。  我见识了王妃的日常生活,因为是在景点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