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2009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实践,也是增进农民福祉、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的战略举措,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领域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和时代特征
  根据我国国情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精神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政治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包括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时代背景新。改革开放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不仅成功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相比,我国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二是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严重滞后。四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五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促进农村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
  (二)目标任务新。新农村建设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内容。总体目标和任务是:在未来15年的时间,使农村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明显改变村容村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三)建设思路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温家宝同志指出:“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二、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以人为本是新农村建设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国13亿人口,80%在农村,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把农村的事情办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偏离这个价值取向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要坚决反对不顾本地实际情况,盲目地照搬照抄别地经验的做法,坚决反对把新农村建设搞成形式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没有实际内容和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二)全面、协调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遵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发展农村经济与发展农村政治、文化、环境、卫生等相统一。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防止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真正把价值追求和思想方法转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应该看到,目前农村的确出现了许多不协调的问题,比如,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农村只有20%;农村中小学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只有城市的30%;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农村所占比重不足30%。这些诸多不和谐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的观念,把重点与全面统一起来,把经济与政治统一起来,把农村与城市统一起来,把自然与社会统一起来,不断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可持续是新农村建设长远发展的行动指南。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促进发展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的发展,也要考虑到以后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环境等方面精打细算。据统计,2007年我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水资源频频告急、土地资源亮起了红灯、环境污染屡屡出现……靠传统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只有把新农村建设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四)统筹兼顾是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促进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条件的新形势下,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来谋划、来推进。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支持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政策限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今后5-10年中国农村的政策目标和选择,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一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要依靠群众去完成,经验要依靠群众去积累,新事物要依靠群众去创造,困难也要依靠群众才能克服。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要教育、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本领,成为适应时代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必须始终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不能角色错位或越位,更不能角色缺位。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要坚持公平原则,改革现行有关农村问题的一些不合理制度;二是要逐步完善和健全不足的制度体系;三是要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另外,还要加强县级政府建设,使县级政府尽快从发展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目前农村社会中存在着多方面的矛盾,一些地方干群关系异常紧张,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来予以协调,使新农村建设朝着广大农民群众希望、满足农民需求和改善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向发展。
  (三)必须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在新农村建设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一是继续加大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合作等形式,从良种良法、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人才培育和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二是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所承担的重要责任,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投资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项目倾斜,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社会事业项目倾斜。突出重点,认真抓好以“路、电、水、通讯、广播电视”为主要内容的“五通”建设。三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资源利用和综合循环利用率,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和节能为突破口,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放、能循环”的经济增长模式。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流失等生态工程,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大力实施美化、绿化、硬化、净化、亮化工程,使广大农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四)必须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要靠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的成效来检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把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概括为:“种地不缴税,上学不缴费,看病不发愁,交通不闭塞,困难有救助,养老有保障。”必须坚持以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解决为谁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科学发展观,把心思凝聚到事业上,把精心集中到办实事上,把感情倾注到群众身上,切实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标准,确保农民群众利益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晓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道远》,前线,2006年6月。
  [2]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
  [3]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12月。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5]《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8日。
  [6]《科学发展观读本》,人民日报,2006年。
其他文献
Abtrakt:Theodor Storm ist gelungen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正逐步转型为一个典型的老年人大国,养老问题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人口流动的加快,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本研究首先依据农村空巢老年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的差别,以隆回县T村为例,将其划分为若干社会阶层;然后,在揭示不同阶层养老需求的差异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空巢老人;需求差异;社会分层    一、引言  1947年,美国学者P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苏丹红”,“三鹿奶粉”等事件不断拷问着食品市场,让人谈“食”色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政府管制的角度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管制模式;改革食品安全管制制度    一、当前食品市场的混乱现状  “早晨起床,掀开黑心棉做的被子,用致癌牙膏刷完牙,喝杯过了期、碘超标还掺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吃根有洗衣粉的油条,外加一个苏丹红咸鸭蛋;中午在餐馆点一盘用地沟
期刊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新。科学发展观创新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创新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关于文明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创新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思想。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我国发展
期刊
摘 要:数概念的发生是未来数概念的基础,是从现实世界的有关量的关系中直接或间接地逐步抽象出来的。国外的各派学者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国内的心理学学者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由此总结出我国儿童数概念发生发展发展特点。  关键词:数概念;发生发展;关键期    一、数概念发生发展研究的意义  数不是某个东西的名称,它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表明的是一个物体在一个序列中的位置以及在一组物体中
期刊
摘 要:当代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问题,这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在哲学史上,人与自然的复杂性关系构成了千百年来无数哲学家难以解决的“历史之谜”。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和自然为哲学前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这一思想对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拟从马克思经典著作出发,旨在梳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以期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些许有
期刊
摘 要:个人有情商,团队也有情商,团队情商的高低决定着团队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本文从团队情商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影响团队情商的因素,最后提出管理团队情商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情商;团队情商;情商管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个新的名词“情商”被人们普遍使用,有研究者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情商因素远远大于智商,智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只占20%,而情商却占了80%。随着情商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
期刊
摘 要:从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良好发展和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出发,就构建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良好发展的金融体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发展的资金需求规模较大,现存金融体制限制了资金供给,要想通过金融要素的作用来带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增长,就要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强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就成为必然。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建设;金融体系构建;区域金融合作    区
期刊
77293部队诞生于1937年8月,有着辉煌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73年的战斗历程积淀了团队厚重的文化底蕴,素有“文化团”之称。近年来,按照“三个紧贴”要求,立足自身,主动作为,大力继承和发扬团队历史资源,吸收借鉴现代文化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团队品牌文化,有效帮助官兵坚定了理想信念、凝聚了意志力量、培育了战斗精神,为履行使命任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用活传统资源,筑牢官兵理想信念  我们坚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科学的实践观,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始终,是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其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发展,它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