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CR)与CT影像诊断分析

来源 :婚育与健康·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u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评价X线(CR)、CT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价值。方法:本组24例26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经X线(CR)、CT检查,就两种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4例中X线检查阳性16例,阴性8例;CT检查阳性21例,阴性3例。结论:CT检查阳性率及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CR)检查,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较满意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X线(CR);CT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可导致股骨头变形、关节活动受限,同时还会使肢体短缩、肌肉萎缩和屈曲,以及内收畸形而使患者伤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有创伤、糖皮质激素治疗、酗酒等诱因;临床表现为髋部疼痛、压痛、关节功能性障碍为主;易发于30~60岁男性。不同影像学检查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分析比较X线(CR)、CT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3例;最大年龄为81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59.5岁;15例有外伤史,1例有较长时间服用糖皮质激素史,5例有酗酒史,3例无明显诱因。
  1.2 检查方法 24例患者均摄有骨盆正位或患侧髋关节正轴位片,经KODAR 120型 CR处理和GE公司双排螺旋CT双髋关节扫描。
  2 结 果
  2.1 X线(CR)检查 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股骨头外形及关节间隙通常表现正常,本组9例患者骨头内散在有斑片状及条带状密度增高区,边界欠清晰,5例患者可见伴有弯曲走行硬化边缘的囊状透光区,2例患者股骨头内可见单纯致密硬化影,8例未见明显骨质异常改变。
  2.2 CT检查 2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中,21例患者股骨头表现为骨质疏松、局部硬化或囊性变;另有3例患者双侧骨头均正常。在24例患者一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过程中出现另侧髋部压痛。经CT检查后发现1例股骨头亦有骨质疏松及局部硬化现象。
  3 讨 论
  3.1 股骨头主要血供来源于股深动脉发出的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两者在股骨颈基底部形成动脉环。这些血管均较细,行于股骨头、股骨颈表面,易损伤,导致股骨头颈部血液供应少,易发生骨供血不足,导致骨坏死。本组患者中15例有髋部外伤史,占本组病例的62.5%。非创伤性因素中可能与患者长期服用激素、长期酗酒有关;大量的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起高血脂症,导致血管栓塞,激素还可能抑制成骨细胞的活力,减少蛋白质及黏多糖合成,使骨质形成障碍,引起骨质疏松,易发生软骨下骨折。本组中有1例常期服用激素,5例有长期酗酒史,占25%。
  3.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像学变化,是骨坏死继发的修复性病理变化的体现,它是影像诊断的基础,也是疗效判断的重要依据。X线(CR)片虽然操作简便、费用低,但是难以显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表现,且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的髋关节囊肿胀、滑膜增厚的变化显示不够;X线(CR)片发现病变较晚,对无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无明显价值。而CT固有的密度分辨率高、所扫描层面组织结构层次清楚等特点,能清晰显示大部分病灶。鉴于X线(CR)片局限性,对疑有该病而X线平片不能确诊者,有条件者尽可能进行CT检查,以便尽早发现病变及早治疗。正常股骨头骨小梁在CT横断图像上呈“星芒”状表现,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时,“星芒”状表现被破坏消失,所以CT较X线片更为敏感,早期病灶局限于股骨头的前上份,与股骨头的负重部位相一致,股骨头形态无明显改变,晚期股骨头塌陷变扁。总之,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各项影像学检查中,X线片仍然是首选。如果X线片检查阴性并且临床症状等高度怀疑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可选用CT扫描,有助于明确病变的范围,准确地对患者股骨头坏死情况进行分期,并且为其提供和制定可靠的治疗计划。选择影像学检查时,要掌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只要能解决诊断问题,就不要进行更多的不必要的检查。
  参考文献
  [1] 王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0:545—546.
  [2] 张敏,孙军辉,张伟.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及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175.
  [3] 魏玉明.CR.CT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6,6:224—225.
  [4] 韩斗升,张慧.X线与CT检查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诊断[J].中外医疗,2010,19:160.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联合输注进行临床观察,并与新鲜全血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同时
目的:探讨影响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的因素,为临床优选个体化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止吐
我院收治 2例肝癌单纯颅骨转移病例,现报道如下: rn1 临床资料 rn 例 1,男, 33岁,因头右颞部肿块,逐渐增大 2个月入院,无头痛及恶心、呕吐病史,家族史中其舅患“肝瘤” 10年前死亡。
目的 探讨行为转变理论在防范妇科护理风险事件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1~12月(实施前)采用常规方法对护士进行培训;2012年1~12月(实施后)依据行为转变理论
目的:应用深低温冰冻保存红细胞技术,建立Rh(D)阴性血液冷冻血库,及时向临床提供足量的Rh(D)阴性血液.方法:采用慢速冷冻法,用高浓度甘油(57.1%)作为冷冻保护剂,于-80℃条件
【摘 要】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及安全管理,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101例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痊愈45例(44.5%),显效30例(29.7%),好转10例(0.09%),总有效率为84.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和安全警示,减少和防范了误吸误咽的发生,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改善效果好。  【关键词】 脑卒中;
1临床资料 患者男, 37岁,自幼居住上海市区,自觉无任何不适, 1998年 10月 20日体检 B超诊断肝硬化,多发性小囊肿, 11月 7日来本院门诊。查体,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巩膜皮肤无黄染,无肝掌
期刊
1977年,Gruentzig AR等[1]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开创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新纪元.
目的:调查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方法:对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悬液及输注机采血小板悬液共81例患者的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手工分离血小板及机采血小板对血小板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