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青年艺术家中,书画兼善并对理论有自觉认识的不算多,陈濂波老师算是其中的一位。 陈濂波出生于皖北乡村,受祖父启蒙,小学二年级时即对写毛笔字产生兴趣,且自幼便显示出较高的书法天赋。有一年过春节,伯父让他抄写些春联内容给他,他写完后让堂弟拿过去,伯父看到这些毛笔字,竟不相信这是他写的。到了中学时陈濂波受到席伦君、陈秋萍先生的指导,开始研习唐楷颜、柳和魏碑。在老师的悉心指点下,他进步很快,小小年纪在当地就已小有名气。
除了老师的教导与启示外,他的书法学习途径主要还是自学。1987年前后,他除了篆书外,其它诸体均有所涉猎,但主攻是楷书、魏碑。为了使自己的书法内涵不断丰富,他对汉隶和墓志又下了一番工夫,同时也临习“二王”一路行草书。
1991年他到中原求学,时值中原《墨海弄潮》书法展的崛起并在全国产生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书法进步很快,并开始学习了章草、竹木汉简书法。此外,他临习了索靖《月仪帖》《出师颂》、晋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十七帖》等,同时关注民国时期书法大家的作品及其生平事迹,如沈曾植、马一浮、于右任、王世镗、王蘧常、郑涌先等。这个时期他的作品更加奔放、消散、舒朗。1993年,他开始参加中国书协的展览,至1996年,短短三年间他前后共入大展六次。这更激发了他的学书自信和兴趣。
陈濂波在中学时期曾经对中国画一度沉迷,在他练习中国画的同时,又涉猎西画素描、水粉、油画。后来,他考上了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是对书画的爱好并未减淡。河南大学百年老校,人文积淀深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反而为他丰富的综合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他坚持书画同步发展,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2004年,陈濂波以导师全票通过考入了北京画院杨延文工作室,成为当代著名山水画家杨延文先生的入室弟子,这一经历,对他的艺术影响是巨大的。他在《随安精舍琐语》中写道:“在杨延文先生工作室的学习,我的绘画观念、创作理念、创作手法有了质的提高与飞跃。新的思想新的认识犹如源头活水……” 在北京学习期间,陈濂波开始琢磨宋元明清山水画家的作品,他尤其酷爱明代沈周,清代八大山人、龚贤。他一边临摹,一边深入大山大水写生。他多次深入太行山区、深入黄土高原体验大自然的奇幻变化,去感受西北粗犷雄浑的气象,《黄土高原》《太行家园》系列可为代表。这类作品的视野更加开阔,似乎站在高处观看蓝天白云下的群山壮野的运动,黄土下裸露的石骨,远水的鳞次栉比,白云的状如叠山,小树的横亘如带,如见波翻云涌,如闻山风狂浪,有着更加说不清的神秘感,从这系列作品中如论其艺术渊源,可见远法宋代范宽,近参黄土画派的痕迹,也不乏当代北派画家的启示。近几年以来,陈濂波以《山水清音散我怀》系列为标志,从大西北怀古回到《梦萦家园》画贴近江南生活的幽情美韵,画中的笔墨幽雅变化反映了陈濂波在画境的构筑中,对南秀北雄兼容,形成他既有江南婉约流美又有北方雄浑的山水画意境。
在当下多如牛毛的画家群中,画山水的越来越多,一部分太接近于写生,缺乏精神方面的寄托,另一部分太注重传统笔墨,缺乏生活的感受。陈濂波从书法、西画转入中国山水画不过十年时间,他的山水画在不断进取中始终保持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遐想,和同辈画家一样,他的山水画自觉地承载了时代巨变和精神漂泊所赋予山水画的使命,从画《梦萦家园》系列开始,升华了自己的艺术感受,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筑造闪耀记忆影像与宁静致远的精神家园。
中国画讲究以书入画,由于他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所以他在山水画方面进步很快也就不足为奇了。他毕业创作展的两幅大作品《旷野清气》《太行深处有人家》顺利通过。
陈濂波的山水画最早取法黄宾虹、黄秋园、陈子庄诸家,带有文人山水画意趣。考入北京画院后,导师杨延文强调中西合璧的绘画思想,既注重中国画的民族特色,强调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提炼,又在用色用彩上、在形式样态上留意对西方艺术的借鉴和化通。这是与他之前的绘画路径并不相似的另一种追求,他努力寻找新路径与自己原有模式相嫁接的契合点,并以一种崭新的作品面目呈现。
他的作品多描绘西北部黄土高坡和太行山村等,有小景,也有大幅。小幅作品,率真洒脱,纯朴自然;大幅画作,气势雄浑,境界宏大。他的作品具有北派山水的气质,但他同时能兼具南北画风之优长。总之,他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山水语言,已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他的作品有情趣、有味道,值得人们喜欢。(编辑/可敬)
除了老师的教导与启示外,他的书法学习途径主要还是自学。1987年前后,他除了篆书外,其它诸体均有所涉猎,但主攻是楷书、魏碑。为了使自己的书法内涵不断丰富,他对汉隶和墓志又下了一番工夫,同时也临习“二王”一路行草书。
1991年他到中原求学,时值中原《墨海弄潮》书法展的崛起并在全国产生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书法进步很快,并开始学习了章草、竹木汉简书法。此外,他临习了索靖《月仪帖》《出师颂》、晋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十七帖》等,同时关注民国时期书法大家的作品及其生平事迹,如沈曾植、马一浮、于右任、王世镗、王蘧常、郑涌先等。这个时期他的作品更加奔放、消散、舒朗。1993年,他开始参加中国书协的展览,至1996年,短短三年间他前后共入大展六次。这更激发了他的学书自信和兴趣。
陈濂波在中学时期曾经对中国画一度沉迷,在他练习中国画的同时,又涉猎西画素描、水粉、油画。后来,他考上了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是对书画的爱好并未减淡。河南大学百年老校,人文积淀深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反而为他丰富的综合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他坚持书画同步发展,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2004年,陈濂波以导师全票通过考入了北京画院杨延文工作室,成为当代著名山水画家杨延文先生的入室弟子,这一经历,对他的艺术影响是巨大的。他在《随安精舍琐语》中写道:“在杨延文先生工作室的学习,我的绘画观念、创作理念、创作手法有了质的提高与飞跃。新的思想新的认识犹如源头活水……” 在北京学习期间,陈濂波开始琢磨宋元明清山水画家的作品,他尤其酷爱明代沈周,清代八大山人、龚贤。他一边临摹,一边深入大山大水写生。他多次深入太行山区、深入黄土高原体验大自然的奇幻变化,去感受西北粗犷雄浑的气象,《黄土高原》《太行家园》系列可为代表。这类作品的视野更加开阔,似乎站在高处观看蓝天白云下的群山壮野的运动,黄土下裸露的石骨,远水的鳞次栉比,白云的状如叠山,小树的横亘如带,如见波翻云涌,如闻山风狂浪,有着更加说不清的神秘感,从这系列作品中如论其艺术渊源,可见远法宋代范宽,近参黄土画派的痕迹,也不乏当代北派画家的启示。近几年以来,陈濂波以《山水清音散我怀》系列为标志,从大西北怀古回到《梦萦家园》画贴近江南生活的幽情美韵,画中的笔墨幽雅变化反映了陈濂波在画境的构筑中,对南秀北雄兼容,形成他既有江南婉约流美又有北方雄浑的山水画意境。
在当下多如牛毛的画家群中,画山水的越来越多,一部分太接近于写生,缺乏精神方面的寄托,另一部分太注重传统笔墨,缺乏生活的感受。陈濂波从书法、西画转入中国山水画不过十年时间,他的山水画在不断进取中始终保持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遐想,和同辈画家一样,他的山水画自觉地承载了时代巨变和精神漂泊所赋予山水画的使命,从画《梦萦家园》系列开始,升华了自己的艺术感受,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筑造闪耀记忆影像与宁静致远的精神家园。
中国画讲究以书入画,由于他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所以他在山水画方面进步很快也就不足为奇了。他毕业创作展的两幅大作品《旷野清气》《太行深处有人家》顺利通过。
陈濂波的山水画最早取法黄宾虹、黄秋园、陈子庄诸家,带有文人山水画意趣。考入北京画院后,导师杨延文强调中西合璧的绘画思想,既注重中国画的民族特色,强调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提炼,又在用色用彩上、在形式样态上留意对西方艺术的借鉴和化通。这是与他之前的绘画路径并不相似的另一种追求,他努力寻找新路径与自己原有模式相嫁接的契合点,并以一种崭新的作品面目呈现。
他的作品多描绘西北部黄土高坡和太行山村等,有小景,也有大幅。小幅作品,率真洒脱,纯朴自然;大幅画作,气势雄浑,境界宏大。他的作品具有北派山水的气质,但他同时能兼具南北画风之优长。总之,他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山水语言,已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他的作品有情趣、有味道,值得人们喜欢。(编辑/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