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价值凝练与彰显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pu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学校外在形象的重要表现,引导着高校文化建设的方向。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凝练和彰显对于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和师生的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注重大学精神的构建,但是对其作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把大学精神凝练成学校发展的动力,大学精神的彰显力度还不够。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价值进行了梳理,为大学精神在高职院校发挥其应有作用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精神  价值凝练与彰显
  【课题项目】2021年沈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专项课题,课题编号:SDSZ-2021-04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7-0032-0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人们的精神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场所,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文化技能,更要涵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学生才是全面发展的,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走得更远,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追求、社会认同感至关重要。
  一、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凝练与彰显的意义
  1.凝聚发展力量,增强内涵建设
  近些年,随着国家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硬件设施对于一个学校的建设来说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真正支撑一个高校长远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却不仅仅是硬件设施,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内涵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有人可能会认为基于当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办学标准来说内涵建设似乎不是特别重要,其实内涵建设不仅仅限于重点大学、一流大学,它是所有高校都必须重视而且要不断加强的一个问题。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内涵建设是一个学校立足社会实现长远发展的一个主要条件。学校内涵建设包括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师资能力、学生素质等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大学精神又是内涵建设的精髓和灵魂,大学精神深深地融合渗透到学校的文化、专业建设之中,成为学校发展的合力的一个主要抓手,引领着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
  2.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彰显高职办学特色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每一类都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高职教育更侧重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从一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都是侧重于对人才技能和应用的培养,而且现在很多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招生分数比一本本科院校还要高,培养的人才也可以进入到国家高新技术的核心领域进行深造和工作,所以高职院校以后的发展方向也是向着高技能性、研究性的高等职业大學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有融合了自身培养目标的大学精神的概括,才能凸显高职院校的特质,培养的人才才能具有职业精神,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从这个角度讲高职院校既要找到自己在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定位,并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寻求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
  二、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精神有凝练却缺乏彰显
  就目前的调查来看,基本所有高职院校都有基于自身特质的大学精神的凝练,例如体现在校训、校风、学风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专业培养中的工匠精神,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这样的大学精神有凝练却缺乏彰显,很多的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可能对校训等大学精神的符号并不陌生,但是对其内涵却不甚了解,对于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是否真正遵循了这些大学精神的内容却并不了解,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和本校精神相左的情况,所以大学精神贵在实践,它并不是说形成和凝练出来就束之高阁了,而最终是要引领学校发展,是要渗透到每个师生骨子里的东西。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大学生来说,以后陪伴影响他一生的不是学校的那些硬件设施,而是无形中渗透到学生灵魂里的人文精神和专业精神。
  2.大学精神认同度较低
  随着近些年高职院校单招模式的开启,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分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根据笔者工作总结和相关调查显示,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就读学校的大学精神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对自己的学校认可度不是很高,因为一部分学生是高考落榜或者知识学习不够扎实才来到专科学校,来学校之后有一部分对自己的前途认识比较清楚,以高职院校为跳板专升本,还有一少部分学生是来“混”个学历,在大学期间无所事事收获甚少,再加上高职学制本身比较短,学生在校时间是一年或者两年,所以要想在这样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期内让学生形成对学校精神的认同,学校是更需要加强对学校精神的凝练和彰显,即高职院校如何在比较短的学制里把基于自身特质的大学精神传播给学生,如何把这种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心中,转变学生的一些消极的精神状态,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可度和对学校的认同感就是我们需要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价值凝练与彰显的四个维度
  1.在学校发展的历史中汲取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精神的形成是多种内在、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学校作为社会机体的组成部分,必然有自己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高职院校大部分成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建校史来说应该是有着丰富的发展历史,而且学校的办学特质一般来说不会发生太大变动,例如学校成立时是金融类学校,后期发展过程中尽管会更改学校名称、增减专业、变更上级管理机构,但是学校的办学特质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种相对稳定的发展模式就为学校精神的凝练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大学精神形成的基因而世代传承和发扬下去,进而这种历史积淀而成的精神特质逐渐凝练成学校精神中的主要品质。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因为经过历史积淀的精神特质应该是其学校发展精神的精华部分。事实上大学的管理者们在总结大学精神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也是学校的发展历史中一脉相承的一些精神品质。   2.在学校发展的实践中丰富大学精神
  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高职院校办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从教学、管理、科学研究、技能培训到学生的学习、发展无一不是实践的过程,在这些实践中一定会产生丰富的文化资源、理论知识和实践总结,融合起来经过提炼能够得到师生共同认可的其精华部分就成为学校精神。就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精神的研究资料看,一些学者就把大学精神的内涵归结为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管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因此,学校的发展实践是学校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根本来源。
  同时基于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性功能,其大学精神也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凝练发展的,而且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对于学校精神中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动。例如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创新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一些高职院校就把这一要素融入到学校精神中用来用来激发和引导师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一些高职院校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学校精神的重塑,这些都是时代进步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3.在师生的教育、管理、学习活动中凝练和彰显学校精神
  大学师生和管理者作为社会中单个存在的人,个人认知、素质有很大差异,但是作为生活在同一个机体中的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也会形成某一方面的统一认知,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统一的群体认知,群体认知对激发大学精神至关重要,况且这个群体本身也是学校精神的践行者、推动者。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者和师生发挥的是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学校的管理者是非常注重学校精神的凝练和影响力的,但是學校的管理者要解决大学精神彰显的途径问题,大学精神能不能得到彰显,如何得到更大程度彰显尤为重要,它甚至能影响学校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向、办学水平、师生素质以及学校的凝聚力。大学师生既是大学精神的接收者又是其发展的推动者。所谓育人者首先要育己,作为管理者和教师首先自己要领会本学校的精神内涵,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教书育人的行。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除了完成教书任务之外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可以说是比教书更难,精神力量的传播既是最容易的也是最难的,因此也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大学教育好比是建造一座大楼,育人是基础,书教好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了,但是精神贫瘠,学生是不能在社会上很好的立足的,也是不能给社会做出贡献的,学生的精神富足之后他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加固才有意义,但是从更深层面讲,育人也是涵育在教书的过程中的,而且随着每个学校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和课程思政体制的建设,“教书”的过程内涵就更丰富,也必然要加入政治、人文素质教育。
  4.在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中彰显大学精神
  大学校园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大学校园的每一件设施都蕴含和彰显校园文化因素,就学校的硬件建设来讲,师生每天生活在校园中,学校的建筑物、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图书馆、体育馆、校史馆、博物馆都是涵育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最直观也是最容易让师生记住的精神传播载体。例如有的学校以校风校训的名字命名学校的楼宇在一定程度上就起到了大学精神传播的作用。软件设施范围相对更广泛一些,学校的校徽、校训、教学理念、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更是彰显学校精神的重要载体。例如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实际操作性特别强,实行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模式,很多学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学生也有将近一半的课程是在实训基地完成,在这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总结出自己学校的特色精神。
  高职院校既然叫“职业”院校,就要承担起国家和社会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有着自己特殊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要善于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即不要低估了自身的办学能力和社会作用,要整合学校资源,从学校发展的历史、实践、师生特质和学校现有的资源中凝练学校的大学精神,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形成学校发展的合力,凝聚学校发展力量,进而增强学校发展的长远动力,真正地形成特色,办成专业,发展技能,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
  [2]苏国辉.大学精神与文化特质的凝练、创新与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9(22):35-37
  [3]王仁高.组织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精神凝练与重塑[J]. 高等农业教育,2019(6):12-16
  [4]刘保存.何谓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3):13-15
  [5]丁志山.理解大学精神内涵的四个维度[J].大学教育,2019(10):126-128
  作者简介:
  张倩,女,河北保定人,讲师,辽宁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宣传干事,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新高考改革对当前高中的职业生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学校除了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外,还应广泛利用现有课程中的相关资源和在学科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本文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入手,探索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期提高教育实效。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 实践路径  【Abstract】The new college entra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环境专业过程中存在的学生对专业认同度欠缺等问题,探索与构建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创新教学”。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课堂以及开展多渠道实践教学,在课堂和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证明,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举措,专业课堂教学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环境工程  【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深度学习大火,而人脸识别又是深度学习的典型代表。TensorFlow是深度学习的一个平台,主要通过搭建卷积神经网络系统来对图片样本进行特征识别、分类训练,进而达到人脸的识别。本系统调用了OpenCV计算机视觉库中的功能函数,通过USB摄像头实时截取人脸图像,然后进行Haar特征识别以及Adaboost分类器的分类训练,最后打开摄像头,将捕捉到的人脸与训练好的图片进行对比,从而达到人
期刊
【摘要】为推动军队诚信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分析大学数学课程的特殊性,提出大学数学类课程应该以提升军校数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阐述了大学数学课程加强军校学员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着力点,总结了大学数学内容与军队诚信教育挖掘与融合的路径研究,将德育与知识教学融于一体,牢固树立军校学员诚实守信的品行。  【关键词】大学数学 诚实守信 军队诚信 课程思政  【Abstract】In order t
期刊
【摘要】面向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大类学生的多元化培养模式需求,在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介绍的基础上,提出融思政建设与多元化培养模式为任务驱动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方法,从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两个维度对课程的改革方案进行了阐述。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此改革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可以彰显不同培养需求的个性化与专业化特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多元培养模式 思政
期刊
【摘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出台后,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黄山市多所中小学校结合本地特点,致力于以“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课程建设,但经过多年实践研究,课程构建多围绕学科知识,活动内容注重外在形式等情况比较明显,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将“徽文化”与具有跨学科、重实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本文提出了基于徽文化的活动设计原则及方
期刊
【摘要】应变电测实验能有效培养学生动手和探究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高校材料力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该线上实验教学学习考试平台以实验前的预习準备、实验中的实操练习、实验末的检验考核、实验后的研讨交流四大功能为抓手,实现了教学过程趣味化,考核过程公平化,学习资源整合化。因此,教育部“新工科”建设为应变电测法实验教学指明了首要任务,并结合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背景下,应变电测
期刊
【摘 要】從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两阶段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国未来发展绘制的蓝图。本文以“创新”为核心关键词,贯穿“古”、“人”、“铜”三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发展差距、机遇、自身条件、实现两阶段目标的路径及对策。差距和挑战在于:由于国际分工背景和前期政策的异质性,导致我国现阶段表现出内生要素积累相对不足,同时制度存在很强的惰性,制约了我国走向创新发展道路。机遇在于第四
期刊
【摘要】人们对于教育减负存在将减负等同于减少作业量、减少学习时间以及将学业负担理解为生理上的负担的误区。欲达成教育减负的目的,教育者需在认识上述误区的基础上,明确教育减负的路径。首先,教育减负要减去当前教育教学中学生所承受的负担:刻板重复的过度学习、枯燥无趣的被动学习、事倍功半的无方法学习。其次,教育减负要通过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来实现教育减负的目的,包括建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设置
期刊
【摘要】理工科高校研究生在学科背景、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上有着自身的独特性。目前,理工科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存在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教学考核过于侧重于终结性考核、缺乏课程建设等问题。推进理工科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教学体系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教学方式上,坚持多样化改革,发挥集群效应;考试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