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出发点相关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rong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理论一直以来都被我国视作极为重要的指导性理论,而纵观整部马克思理论,人、非人以及真人构成了支撑该理论的逻辑结构。但从逻辑论和方法论的角度下对马克思理论进行解读,其逻辑起点与出发点则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因此本文将尝试通过对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以及出发点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充分发挥马克思理论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理论;逻辑起点;出发点
  引言:用逻辑论的观点来看,如果将出发点定位为“非人”,则在对马克思理论进行推导的过程当中,其逻辑过程始终存在漏洞。但如果用方法论的观点来看,将出发点定为抽象的人,则马克思理论的思辨性将得到极大提升,其并不能够用大量的事实根据作为支撑。因此正确认识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不仅是深刻理解和认知马克思理论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实现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必然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着重围绕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出发点进行探究。
  一、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及出发点
  (一)逻辑起点
  马克思一直以来都将人视作其理论的逻辑起点。在马克思看来,最初在原始社会当中,人是作为一种肉体组织完成各种自在性的活动,但在活动当中人的本质属性暴露无遗[1]。其在相关论述当中提出,人的本质属性存在与生命活动当中,也就是人类的自由自觉活动便是其本质属性,一言以蔽之便是在原始社会阶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当时由于生产力地下,人们为了生存而自愿、自发地相互结合,脱离组织和集体的个人在当时很难生存下去,因此人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依赖关系。但在社会发展之下,开始出现了社会分工,此时人的本质也悄然发生变化。原本相互依存的人类中有一部分脱离出来,并对另一部分人类进行压榨和剥削,而原本自由自觉的活动被变为为非自愿的强制性劳动活动;人通过从別人以及大自然处不断索取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被彻底破坏,此时在马克思看来,人正处于“非人”的状态。但在共产主义之下,人性将会重新回归,马克思坚持人类在共产主义中,彼此之间会以自由联合体的形式相互联系,在这一联合体当中,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由发展,不再需要依赖物,人的独立性将再次回归。此外,人类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虽同样会表现为劳动,但此种劳动活动是处于人类的自愿,带有自由的特性,既是付出也是需求。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将得到极大满足,此时人类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必将回归和谐统一的状态。
  (二)出发点
  虽然人是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但马克思在其众多论著当中一再强调只有真正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才是该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就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带有的客观属性使其与想象中的“人”相分离,现实的人需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但此种活动是自由的活动,是不会任意支配人类行为与意志的活动。马克思眼中的现实的人,会受到一定生产方式的限制,其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代表个人的“肉体组织”,只以国家、民族的形式而存在,现实的人在一定的阶级社会当中还将以当下的阶级形式存在,直接反映出当时的阶级关系。因此马克思理论出发点的人,是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人也是存在于阶级社会中以阶级形式存在的,需要从事一定生产活动的人。
  二、马克思理论逻辑起点同出发点的内在关联
  在传统的思维方式下,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被视为相一致,因此导致在不同的研究角度下,马克思理论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因此将二者进行明确区分,是缕清马克思理论逻辑起点和出发点关系的根本前提。在后期马克思提出需要将逻辑起点和出发点放在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区分,即在人类历史进程当中,本质的人是逻辑起点,其同时也反映出作为出发点的现实的人的核心本质。与此同时,在人类历史进程之中的出发点即现实的人,也是一种扭曲和异化了的本质的人[2]。马克思曾经也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认为其理论出发点就是抽象的人,并用自我意识、理性、自由等表示人类的核心本质,以表明人类最终将达到一个完全自由的状态。但其很快便意识到人类本性存在于其生活条件以及现实的生活状态当中,如果将抽象的人作为理论出发点,将会使得理论沦为形而上的“怪圈”中,变成一种毫无现实根据、虚无缥缈的理论,这显然与马克思的初衷相背离。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马克思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的人本官,并逐渐从抽象、孤立的人当中剥离出其本质。将人理解成一种内在无声且可以被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反映在现实实际中,人便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从现实性的角度出发对人的本质进行概括理解,不仅帮助马克思重新正确认识了逻辑起点和出发点,也使其彻底摆脱了传统思维方式的桎梏,逐渐形成了具体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为马克思理论的完善奠定了坚实良好的基础。
  三、明确马克思理论逻辑起点及出发点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通过区分和明确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出发点,可以帮助人们彻底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将马克思理论的理论价值和逻辑结构进行整合,用完整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理解马克思理论。意识到现实的人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人在自由自觉的劳动即真正的劳动当中才能展现出人类的本质属性,在这一视角下的马克思理论,其逻辑结构是完整的,人们不必再局限于人类的具体含义等人本学理论的逻辑深渊当中。其一方面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可以真正、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理论的内在真实含义,探明马克思理论的核心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将人、非人和真人作为马克思理论的逻辑结构,将本质的人作为其逻辑起点,将现实的人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则可以清晰准确的展示出马克思理论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思考的态度。马克思理论下的人类社会发展就是人经过非人否定,再经过真人扬弃的一个否定再否定的过程,是一个实现人类本质异化和复归的过程。被明确区分的马克思理论逻辑起点与出发点,使得人类可以彻底脱离对物的依赖,重新回归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而这一追求与当下我国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谋而合,同时也与共产主义的本质保持较高的一致性[3]。虽然我国还将有相当一段长时间需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基于社会主义的我国,眼下在人际关系方面却与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显著的区别。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国民还处在“非人”的阶段,对物的依赖性比较大,而这与我国当前相对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日后我国将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深入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不断丰富物质与精神财富。在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其对于物的依赖性也将不断削弱直至彻底摆脱,届时我国将真正进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而马克思理论中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受其现实性的影响,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也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项现实问题,以此有效实现人类社会的高度和谐发展。
  结束语:总而言之,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得知,本质的人和现实的人分别是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出发点,二者相互联系、关系紧密。将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出发点区分来看,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使得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得以充分显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帮助人们加深对马克思理论的认知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振天.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
  [2]罗雄飞. 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5(01):178-211.
  [3]张永辉.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若干范畴的再认识[J]. 前沿,2016,11(03):45-48+79.
其他文献
【摘要】:山西现有古代彩塑近一万三千尊,大部分为佛教、道教塑像。其中晚唐、五代到明清遗存为全国之最,大多造型生动,艺术精美,在我国彩塑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当今文物保护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科学合理的使用三维扫描成像技术为山西古代彩塑保护服务。文章以山西他太符观馆藏彩塑与福胜寺弥陀殿明代彩塑为例,细述山西彩塑保护修复中的三维扫描技术应用,并进一步论证三维
期刊
【摘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直都很注重听、说、读、写各种素质的综合考查。而英语书面表达作为要求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在考试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往往是学生觉得比较困难的地方。因此,明了现在英语书面表达训练中存在的困境,并采取正确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试图找出能够有效训练初中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英语教学;书面表达
期刊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影响我国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探索其产生的根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在低潮形势下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对西方反共势力企图“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一种呼应,是传播平台失控的结果,是西方社会思潮输入中国后的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为历史虚无主义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中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其
期刊
【摘要】:西方宪政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传播经历了初步引入,总结反思,再到丰富发展的三个阶段,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起步与发展历程。本文以清末到民国时期这样一个总结反思的阶段作为历史背景,选取了孙中山和胡适两个人物,对两者的宪政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文章分为三部分,分别对胡、孙两人的宪政思想产生的内因,以及思想主张的对比,和对于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胡适; 孙中山; 宪政思
期刊
【摘要】:孔子对管仲前后矛盾的评价,令人费解。实际上,从儒家思想中的“义”这一角度去解释这些矛盾之处,可以看出,孔子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并用“义”来看待特殊境遇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孔子;管仲;义;道德评价  在《论语.八佾》篇中,孔子评价管仲器量狭小,不节俭、不知礼,加之管仲在齐国两公子争立中有不为其所辅佐的公子纠殉身反而相桓公的事情,因此,孔门弟子子路、子贡等人本来都以为管仲其
期刊
【摘要】:从十三世纪在西藏拉孜创建第一座觉囊派寺院,到十四世纪觉囊派教法传入四川藏区,相继建立了却尔基、泽布基两大寺院。中经两个世纪之后,建立了壤塘地区最大的觉囊派寺院——藏哇寺,并且以藏哇系统为觉囊派的正宗法系。觉囊派历经历史沧桑,在被迫改宗等严峻考验之下,不得已将该教派的势力转移至多康地区,将觉囊派的法脉传承至今。从西藏拉孜到四川壤塘,藏哇寺是觉囊派在空间跨度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完成教区转移,实现
期刊
【摘要】:意识形态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20世纪时出现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想的侵入、西方制度对我国制度的侵蚀都对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不利于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意识形态终结;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抽象的或者是一种概念,也是那些统治者们统治个人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即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外在表示。那是因为统治阶级
期刊
【摘要】:中国是有56个民族的国家,多民族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老文明的重要文化艺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对各民族的民间舞蹈进行了广泛的普查、深入的学习、认真的整理、慎重的加工和创造性的改编。在现如今的教学模式当中,运用能够“采风”与老艺
期刊
【摘要】:《毛主席选集》一至四卷的藏译历时多年,由国内最优秀的汉藏翻译专家和著名学者共同完成。翻译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汉藏翻译实践教材实例基本选自《毛选》。以此,我们能够充分认识《毛选》在汉藏翻译中的特殊地位。同时,它也是研究一些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献。所以,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毛主席选集》;藏译;研究  藏汉翻译的发展为我国的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并丰富了
期刊
【摘要】:如何使用显微镜,是初高中学生一项重要的实验技能,也是学习及研究生物学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存在一些误区,效果也不太好。这篇文章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使用 ;显微镜 ;小窍门  【Abstract】:How to use the microscope, is an important early test high school 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