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徐静蕾电影

来源 :当代青年·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中国新生代独立电影女导演,徐静蕾的电影从单纯的讲述少女成长的自传性的影片过度成时尚逼人、众星云集的商业时尚大片,这不仅是徐静蕾个体从艺术到商业的转型,也代表了新生代导演中的存在的一种群体倾向。徐静蕾本人的高度话题性,以及她的电影在电影市场中受到的热点关注都使她成为了女性导演中的话题人物。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徐静蕾导演的四部电影作品,由点及面地揭示在时代语境之下,中国新生代女性导演在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之间所经历的过程的演变,以及徐静蕾电影中的女性意识表现和反女性意识内容之间的矛盾纠结,试图剖析徐静蕾的导演意图,分析徐静蕾为中国新生代女性导演的创作所提供的一种新思路及徐静蕾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关键词】徐静蕾;女性导演;女性意识
  一、徐静蕾电影被时代语境赋予的特色
  九十年代,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历史性的巨变之中,经济的转型加剧了整个社会向商业化和现代化变革的速度,于此同时,“女性的社会与文化地位正经历着一场悲剧式的堕落过程”。这是“一种公认的压抑和倒退”。与此同时,第六代群体勃兴,先是个人意识觉醒,如今更回归到正视观众最简单的快乐需求,背后是对电影教化之功的拨正,是对个体的尊重。他们回归到自由地表现想象,尊重常识,直面复杂的世相,而这些正渐渐受到新一代观众的尊重。他们挣脱式的回归,正是社会文化走向开放需求的自然折射。徐静蕾从初出茅庐到如今成功跻身亿元票房导演,她的电影也从比较单纯的讲述平凡少女成长的自传性的影片转而时尚逼人、众星云集的商业时尚大片,这不仅仅是徐静蕾一个人从艺术到商业的转型,也代表了新生代导演中的一部分人的选择。
  二、徐静蕾电影的叙事母题和精神内涵
  从徐静蕾电影的叙事母题出发,对徐静蕾的导演风格进行简析。叙事母题的特征就是相同的叙事元素在影片中的重复出现,然而徐静蕾电影的叙事母题则是对于女性成长经验的自我抒写,从而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对女性的成长进行全面的审视以及具有一定深度和层次的剖析。在影片《我和爸爸》中,小鱼和爸爸老鱼从素未谋面到相依为命,从陌生到依恋,两人感受着亲情的爱与生活带来的无奈和遗憾,父女之间情感的交互,冲突,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增长,也是一个女孩到女人成长的故事。
  徐静蕾电影的叙事母题,通常可以划分为对女性成长经验的表达、审视以及女性自我成长经验的疑问与思索两个大的部分。徐静蕾导演的电影中,暗藏在徐静蕾电影叙事母题之后的,是女性导演潜意识之下“恋父情结”的心理驱使,然后这一点,也造成了徐静蕾对于她本身的叙事母题的呈现有所缺失的原因所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角具有的是一种不成熟的爱,甚至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女孩青春期时候做的一场梦,只不过,男人的眼光是它成为女孩一生的情感惯例,男人的幻想中是拒绝女人成长并将她永远固定在少女时期的幻梦上的。徐静蕾导演的电影基本上没有情节叙事上的大起大落,更多的是平淡之中,情感的缓缓流淌,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是平静的,但情感却又在平静之下发生了节奏上的变化。由徐静蕾自导自由的四部电影,在镜头背后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个阶段性的情感故事。记录了一个人的亲情、爱情、友情、事业的各个方面,一个人从女孩到女人的心路历程和情感经验。四部电影虽然算不上多,但每部电影都显示出了徐静蕾电影和她个人的个性特色,以情感引导着观众感受她特有的细腻的感情,品味那些平实的却极富韵味的细节,那些真实感人的故事。
  三、徐静蕾电影女性意识之表现
  对女性导演的研究必然涉及对其女性意识的思考,而女性意识则是通过作品本身呈现出来的。中国的女性研究往往表现为对女性创作或女性形象的艺术阐释。提到“新生代女导演”这个词,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徐静蕾。因自导自演的电影和博客点击率在中国大陆长期排名第一而被誉为影视圈“才女”的她,执导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等都在国内院线取得过极佳的票房成绩。
  新生代的女导演们喜欢在影片中塑造一些弱小、卑微、甚至受损害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因其社会位置的低下而处于一种被居高临下观看的境地。在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作为叙事主体的“我”甚至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影片讲述了一个女人的孤独爱情:从13岁起,她就爱上浪荡不羁的邻居作家,并开始为他默默地奉献与牺牲。可是即使经历了两次浪漫的邂逅,作家仍然没有认出她是谁,并很快忘记了她。后来女人怀孕了,她生下了孩子,为了抚养他的骨血她甚至去做交际花。她从不求他的回报,不想成为他的累赘,她对他只有无条件的奉献和爱。然而最后,他们的孩子死了,她也要离开这个世界,临终之前她写信给他,告诉了他一切。影片风格安静、平和、舒缓,和小说原著细腻、清澈的风格一脉相承。橘黄的色调,呈现出浓郁的怀旧氛围,飘渺忧悒的配乐,也给故事增添了独特的美感。导演将小说的背景转移到中国,这一创造性的改编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是除了和原著基本相同的话外音体现出文学美外,其他的台词、内容,与原著契合度就相对较低了。徐静蕾说:“茨威格的原小说充满了激情,但我的电影很具体,偏重理性,所以两者其实相差很远。”然而她将原著中的炽烈奔放收敛为中国式的婉约隐忍,将惨烈的飞蛾扑火演化成了对男主角的宽恕和对女主角的救赎。不能不说这种救赎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同样在徐静蕾的处女作《我和爸爸》这部电影里,父亲最后是与母亲一起安息了,女儿也开始了新的生活,一切看似美好。可是,影片所洋溢出的淡淡愁绪,却久久不散。或许,这便是徐静蕾作为一个感情细腻的女性导演的特有气质。此情此景,依稀可见张艾嘉:同样又演又导,同样专注于人情练达、爱与哀愁。但在此我想指出,徐静蕾在创作上已经摆脱了一些世俗观念的规避和束缚,在尊重同性的前提下,将女性心灵内在的东西贴近真实地展现出来,没有畏惧他人的眼光。正是徐静蕾在电影当中这种对女性意识的大胆表现,使得我认为这是徐静蕾作为女性导演在创作上的进步。徐静蕾将“观看”的叙事视角作为一种自我陈述的叙事策略,这不仅是她独树一帜的勇气同时也是她充满了智慧的体现。徐静蕾作为一部电影电影的作者也没有刻意隐藏自己作为女性的作者身份,这也是徐静蕾与其他前辈导演的最大不同点。   四、徐静蕾电影的商业化之路
  根据统计,徐静蕾拍摄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总共和二十多家广告商合作,而这些广告商大部分都是从DMG的渠道、徐静蕾的代言客户的推介。商业化包装过后的徐静蕾电影,当徐静蕾被问到过关于电影植入广告的问题,当时她的回答是肯定会有植入广告,“而且希望越多越好,否则对于这样一部电影会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从现在的成片来看,徐静蕾的面子是挣足了。而且她说的一点也没错,对于很多广告商来说,《杜拉拉升职记》这样题材定位明确,观众群和商品目标消费群体具有极大重合度的电影,从来就是广告营销最好的载体,像我们熟悉的同类型影片中,《律政俏佳人》、《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欲望都市》等等,无一不是充斥着品牌植入广告,这部电影的这些商业和时尚元素便成功锁定了电影的特定受众人群,分别是即将进入社会职场的应届毕业生们、在职场打拼搏杀的白领们以及黄立行、莫文蔚、吴佩慈、李艾、徐静蕾等明星的爱好者同时还有一部分是原著小说的忠实读者群,这样的目标受众定位,使得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在还没有面市的情况之下就备受瞩目,万众期待了。
  徐静蕾的晚期作品中传达出了一种与她女性导演身份不符的一种反女性意识,是一种视觉经济为主导之下以女性为卖点,去迎合男性需要的电影,这样的转变也可以认为是徐静蕾顺应市场的明智选择。杜拉拉从职场菜鸟到职场达人的华丽转身,是徐静蕾对女性在职场能够获得成功的愿望的表达,但电影中同时又涉及到杜拉拉和上司王伟直接的暧昧关系,又让人不得不联想到职场“潜规则”,所以这样既对女性事业上的成功进行肯定,但又让女性遭遇到“潜规则”这又是一种消费女性的行为,由此我们看到,徐静蕾作品受到商业电影影响造成的一些瑕疵,但从电影的时尚程度和商业化程度以及票房的成功上来说,这部电影成功让徐静蕾步入了“亿元票房导演俱乐部”也是实至名归的。
  五、徐静蕾电影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的价值
  2002年3月20日,由徐静蕾担任制片人、编剧、导演和主演的影片《我和爸爸》有幸成为首部由电影局批准立项无需再与电影制片厂合作(买厂标)的独立出品的国产电影。徐静蕾的北京溢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在工商部门增加摄制影片的经营项目,影片《我和爸爸》可以正式进行拍摄。我们可以认为徐静蕾电影开始了华语电影一个全新的时期。
  徐静蕾电影中所蕴含的强烈的商业企图心,使得她的电影成为2010中国华语电影之中最成功的电影营销案例。1.25亿的票房收入是她在电影道路上能够继续走下去的最有力的经济保障,这样的选择,也是徐静蕾乃至新生代导演们想要生存下去必须面对的选项。如何将商业和艺术最大最有效的结合?徐静蕾给整个中国新生代电影做出了非常成功的示范,使得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平衡变得不再那么尴尬。
  【参考文献】
  [1]卢绪玲.从边缘到边缘-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电影《杜拉拉升职记》[J].电影评价,2010:28—30.
  [2]赵明霞.从电影《杜拉拉升职记》看女性形象建构和男性权利消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09):19—20.
  [3]华晓红.构建女性的自我文化空间——新世纪以来女性导演女性意识表达的特征[J].女性文化研究,2009,(06):40—42.
  [4]焦晓航.解析徐静蕾电影叙事母题[J].影视评论,2010,(10):1—3.
  [5]柯小军.浅析影片《我和爸爸》中的恋父情结[J].气象万千,2010,(11):83.
  [6]袁智忠.影像独白:徐静蕾影像解读[J].当代文坛,2006,(4):117—119.
  [7]冯岭.在历史中推进——建国50周年女性导演的电影艺术创作追求[J].影视画外音,2009,(05):51—53.
  [8]解玺璋.中国妇女向后转[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90—99.
  [9]戴锦华.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0—89.
  [10]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1]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7—41.
  [12]姜守明.西方文化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0—55.
  [13]应宇力.女性电影史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00—120.
  [14]帕特里克·富尔赖著.李二仕译.电影理论新发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17—119.
  【作者简介】
  张丝雨(1988— ),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汉语词汇中,较广泛地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容易追求语言的对称,对词汇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对于避免产生此类偏误有重要的意义。“甜”、“苦”和“咸”在引申意义、构词能力及句法功能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论述这些差异是对词汇的不对称现象的说明。词汇的不平衡现象有着社会文化、历史及心理等多方面原因,但同时也和与之相搭配的词语有着更深刻的联系,在使用与学习过程中更是不可忽
期刊
【摘 要】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礼貌用语,当今,作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两种语言:英语和汉语,两者之间的礼貌用语有很大的共性,但同时又有很大的区别。肯尼亚汉语学习者的母语为英语,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因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本文就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礼貌用语时因汉语和英语相对应的礼貌用语的缺失造成的偏误进行分析。  【关键词】英语;汉语;礼貌用语;缺失  肯尼亚作为一个英语国家,它的官方语言主
期刊
【摘 要】我们站在一个思想和文化飞跃向前的时代,在经济文化突飞猛进的同时,曾经把人们连在一起的道德纽带——“集体意识”不断受到冲击、消解,多元价值冲突下社会问题频发,一个新的思想阶段正在孕育。本文在价值冲突论视角下,结合学者已有的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多元价值观;价值冲突;社会转型;集体意识  一、转型期的社会问题概述  我们站在一个思想和文化飞跃向前的时代,在经济文化突飞
期刊
【摘 要】《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久负盛名,广为流传。该论文选取四种有代表性的英译文,结合与该词有密切联系的中国古诗词英译,从词汇、句子、整个篇章三个层面进行英译对比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开篇词;英译  一、开篇词综述  《三国演义》开篇词选自明代文学家和诗人杨慎所做《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该词的词牌名为为《临江仙》,为咏史之作,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笔者在此
期刊
【摘 要】在日本历史小说中,有为数不少的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作品。作家写作这些异国历史故事,实际上是将中国当做一种精神上的故乡来回溯。但是他们笔下的中国,其形象和意义在这些作者和他们的读者中间已经产生了流变,通过日本历史小说回望到的中国和汉文化,只存在于这些小说中。于是在日本历史小说家们的笔下回溯中国,更像是一场没有来处的归途,最后回归的目的地是一个异质性空间,这个时空既不在中国,也不在日本。而是落
期刊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张,作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提高个体的主体文化自觉。当代的主体文化自觉应从文化态度、文化方式及其最终目的方面进行解读。  【关键词】主体文化自觉;理性的文化态度反思;创新的文化方式;多元文化融合  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一词,文化自觉便不断引起学界大众
期刊
【摘 要】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种语言体现了与其对应的人类的文化以及文化心理。每一种语言中都有颜色词的存在,因此颜色词成为研究一种语言以及相应文化之间关系的最佳切入口之一。本文选取汉语黑色词族,从其历时变化以及文化含义入手,研究汉民族的黑色词文化意义。受环境、早期哲学观念、民间风俗艺术、汉民族的独特审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黑色词多表示黑暗、邪恶、神秘等含义,且多以贬义为主,但也有表示庄重
期刊
【摘 要】语言与性别差异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语言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话题,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试图探索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男女之间在语音,词汇结构和语用方面的不同。并且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主要原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历史发展因素。  【关键词】语言应用;性别;差异;社会语言学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互相交流和情感表达的主要手段,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
期刊
【摘 要】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其民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云南罗平布依族传统丧葬习俗的分析,从对青少年及其父母长辈的伦理教育;对本民族起源、迁徙以及发展观念方面的传承;对亲属、家族、社区关系的协调;传统文化中道德意识的传承;民族歌舞艺术传承等方面探寻丧葬习俗在布依族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关键词】布依族;丧葬习俗;传承  在许多少数民族的意识里,死亡并不是人生
期刊
【摘 要】美国小说家丹·布朗是一个“博学多才”之人。其小说融合谋杀、恐怖、侦探、解密、悬疑、追捕于一身,打破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的界限,而雅俗共赏。他的作品消解了人性与神性、善与恶、科学与宗教的二元对立关系,阐述了当下人类的普遍焦虑,信仰的迷失和精神的空虚匮乏。向我们揭示了人类精神的荒芜和信仰危机。  【关键词】丹·布朗;精神世界;信仰危机;人文关怀  丹·布朗的小说,在美国刮起了一阵文化悬疑小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