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记·学记》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礼记·学记》还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些论述对于帮助我们思考教育教学中如何教育学生有着极大的启示。
豫——道而弗牵
“老师,颜齐(化名)让我们看黄色画,看裸体女人。”“好色!”一进入教室,学生纷纷向我告状。我心里一惊:“难道学生中真的有人看黄色图画?太不像话了!”怀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叹及对学生出格举动的极度不满,我把颜齐叫到面前,努力地保持平缓的语气说:“来,把它拿给老师看看。”
颜齐很快地递了一本书给我——《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这就是“裸体女人”?我打开书细细翻看,没有发现任何有碍观瞻的内容。
下面的学生却已经是群情激愤。“什么衣服都没有穿,好丑哦!”更有学生双手捧脸,满脸害羞状,说:“好羞好羞!”我对颜齐说:“同学们说的是哪个?”他接过书翻到一页,指着一幅图小声说:“就是这个。”我仔细一看:让圣母留在人间的画圣——拉斐尔,作品《优雅三美神》。画面中三位女性体态各异,赤身裸体。这就是学生说的黄色图片?我不禁哑然失笑,心里也暗自庆幸:幸亏没有贸然地重责,否则以颜齐倔强、叛逆的性格,说不定又要生出事端。
学生不明就里,认为这是黄色图画,是坏的东西,这种是非观说明在学生的心灵中还存在着一块净土;但这种简单的是非观必须逐步完善,总不能让学生认为非白即黑,将世界名画当作黄色图片吧?事情将发未发时,必须正确地引导、教育。而且,这种教育要更进一步地强化学生对社会丑陋现象的抵制,要趁学生思想单纯时提前预防。等到事情真的发生了再去补救,则“扞格而不胜”,为时已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要做到“禁于未发”。
事情已经发生了又该如何教育呢?单凭强制性的“堵”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学生每日接触到的信息成千上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是于事无补的。对学生的教育应遵循“知、情、意、行”的原则,只有让学生从思想根源上能认识、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产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去恶向善、喜真恶丑,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也就是说教师教育方法要得当,注意引导,使学生知晓义理。如果学生一时不能明白,教师也不能“拔苗助长”,强逼他们接受。一旦学生一时不解而教师又强逼他们,学生就会心生忿恚甚至逆反。若教师采用引导的方法,用宽柔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教育学生,学生自然心绪平和、态度端正,能够正确地领会教师的教诲。此所谓“道而弗牵则和”。
时——强而弗抑
事情牵涉到“黄色”这一问题,学生似懂非懂,教育的尺度不太好把握。若是轻描淡写地处理,学生可能意识不到问题严重,后面会变本加厉;若是严词训斥,又担心激起学生好奇心甚至逆反心理,不异于火中取栗。问题已经出现,教师就必须趁热打铁,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此所谓“当其可之谓时”。
我们需要保护学生敢于指出错误的勇气和积极性,并希望学生能够保持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对学生说:“老师非常高兴,有这么多的同学告诉老师这件事情,并且觉得这种事情不好,这说明同学们的心灵是正直的、美好的。”
是不是所有的裸体现象都是丑陋的呢?并非如此。所以,需要教育学生在有正确的是非观的基础上辨证地看待裸体现象,既不能笼统地严厉禁止,又不能含含糊糊一带而过,更不适宜夸大处理。这就是“强而弗抑”。
我把手中的《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举起来展示给学生看,并读出“目录”中的部分标题:思维超前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让圣母留在人间的画圣拉斐尔……然后问学生:“你认为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它是不健康书籍吗?”
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一本好书,不是坏书。”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
我再次将那张“优雅三美神”图展示给学生,说:“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图画就是这本书里面的。这样一本好书中怎么会有赤身裸体的图片呢?”学生听了大吃一惊,满脸疑惑,一时面面相觑。
顺——开而弗达
我们应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基础进行教育,不能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去进行深入的剖析,而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晓其中的道理。这就是“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同‘顺’)”。
学生毕竟年幼,一时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好书里面会有裸体图画。我就举例说:“我们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是赤身裸体还是穿戴整齐?”
学生肯定地回答:“肯定赤身裸体呀!谁出生的时候还穿着衣服啊。”
我问道:“那时我们是不是因为赤身裸体就很丑呢?爸爸妈妈是不是就讨厌我们呢?”
学生答道:“不丑啊,爸爸妈妈很喜欢我们。”
学生面临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有时赤身裸体是一种丑陋的现象;有时赤身裸体却不是丑陋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时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其中的缘由,通过学生的深思使他们在“意”的层面上形成正确的、深入的、全面的观念,而不应该是教师将结论和盘托出。所以《学记》告诉我们“君子之教喻也……开而弗达;开而弗达则思”。
我抓住时机问学生:“这前后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一时之间无法理解,于是我继续举例,说:“学过素描吗?素描是绘画的基础。有一种人体素描就是让一个人赤身裸体地站在前面做模特,画画的人运用美术技法把他画下来。有很多举世闻名的绘画作品画的都是赤身裸体的人体。这些赤身裸体的图画是美的还是丑的呢?”
学生说:“美的。”
我接着指出:“在我们的周围却存在着另外一些赤身裸体的现象,比如黄色图画等,这时的赤身裸体是美的还是丑的呢?”
学生肯定地答道:“丑的。”
为了促进学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我将学生的思绪重新引回到“优雅三美神”图,抛出问题:“现在你们对这幅图画有什么看法?以后如果我们遇见赤身裸体的现象,该怎样看?”
学生有了前面具体的事例理解做基础,这时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有学生说:“这里的图画是艺术,是好的。”也有学生说:“有时候赤身裸体是美好的,比如美术课里面的一些艺术作品;有时候的赤身裸体就是丑陋的,比如社会上一些黄色的东西。”更有学生指出一些雕塑作品也是裸体的,是美的。
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从中巧妙引导,循
循善诱,促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充分思考得出结论,其教学效果就比向学生和盘托出结论要好得多。
喻——和易以思
课后根据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既没有视赤身裸体为洪水猛兽,也没有出现猎奇欲等不良现象。“裸体画”的风波只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生命河流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已。我反思其过程,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与几个方面是分不开的。其一,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问题出现后自己没有深入调查而是武断地批评学生,其教育效果将是适得其反的——这就要求“和”;其二,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自己或粗暴禁止或抽象说教,而没有用婴儿出生、人体素描进行类比式的循循善诱,学生将难以全面、深刻地理解,其教学效果将是事倍功半的——这就要求“易”;其三,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自己没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深思熟虑地进行正、反两面的比较,有所鉴别地进行认识,学生的理解将浮于表面,其教学效果将是浮光掠影的——这就要求“思”。正因为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发表意见,进行思考辨别,他们才能在切磋中不断地互相取长补短,不断地得到正确、深刻的理解,不断取得进步——这就是“相观而善之谓摩”。也正因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和”“易”以及“思”,我们才能够很好地借裸体女人画风波对学生适时地进行教育——这就是“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禁于未发”“当其可之”“不陵节而施之”和“相观而善之”,那么教育效果将是适得其反的。所以《学记》又警示我们:“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责任编辑罗峰
《礼记·学记》还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些论述对于帮助我们思考教育教学中如何教育学生有着极大的启示。
豫——道而弗牵
“老师,颜齐(化名)让我们看黄色画,看裸体女人。”“好色!”一进入教室,学生纷纷向我告状。我心里一惊:“难道学生中真的有人看黄色图画?太不像话了!”怀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叹及对学生出格举动的极度不满,我把颜齐叫到面前,努力地保持平缓的语气说:“来,把它拿给老师看看。”
颜齐很快地递了一本书给我——《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这就是“裸体女人”?我打开书细细翻看,没有发现任何有碍观瞻的内容。
下面的学生却已经是群情激愤。“什么衣服都没有穿,好丑哦!”更有学生双手捧脸,满脸害羞状,说:“好羞好羞!”我对颜齐说:“同学们说的是哪个?”他接过书翻到一页,指着一幅图小声说:“就是这个。”我仔细一看:让圣母留在人间的画圣——拉斐尔,作品《优雅三美神》。画面中三位女性体态各异,赤身裸体。这就是学生说的黄色图片?我不禁哑然失笑,心里也暗自庆幸:幸亏没有贸然地重责,否则以颜齐倔强、叛逆的性格,说不定又要生出事端。
学生不明就里,认为这是黄色图画,是坏的东西,这种是非观说明在学生的心灵中还存在着一块净土;但这种简单的是非观必须逐步完善,总不能让学生认为非白即黑,将世界名画当作黄色图片吧?事情将发未发时,必须正确地引导、教育。而且,这种教育要更进一步地强化学生对社会丑陋现象的抵制,要趁学生思想单纯时提前预防。等到事情真的发生了再去补救,则“扞格而不胜”,为时已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要做到“禁于未发”。
事情已经发生了又该如何教育呢?单凭强制性的“堵”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学生每日接触到的信息成千上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是于事无补的。对学生的教育应遵循“知、情、意、行”的原则,只有让学生从思想根源上能认识、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产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去恶向善、喜真恶丑,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也就是说教师教育方法要得当,注意引导,使学生知晓义理。如果学生一时不能明白,教师也不能“拔苗助长”,强逼他们接受。一旦学生一时不解而教师又强逼他们,学生就会心生忿恚甚至逆反。若教师采用引导的方法,用宽柔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教育学生,学生自然心绪平和、态度端正,能够正确地领会教师的教诲。此所谓“道而弗牵则和”。
时——强而弗抑
事情牵涉到“黄色”这一问题,学生似懂非懂,教育的尺度不太好把握。若是轻描淡写地处理,学生可能意识不到问题严重,后面会变本加厉;若是严词训斥,又担心激起学生好奇心甚至逆反心理,不异于火中取栗。问题已经出现,教师就必须趁热打铁,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此所谓“当其可之谓时”。
我们需要保护学生敢于指出错误的勇气和积极性,并希望学生能够保持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对学生说:“老师非常高兴,有这么多的同学告诉老师这件事情,并且觉得这种事情不好,这说明同学们的心灵是正直的、美好的。”
是不是所有的裸体现象都是丑陋的呢?并非如此。所以,需要教育学生在有正确的是非观的基础上辨证地看待裸体现象,既不能笼统地严厉禁止,又不能含含糊糊一带而过,更不适宜夸大处理。这就是“强而弗抑”。
我把手中的《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举起来展示给学生看,并读出“目录”中的部分标题:思维超前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让圣母留在人间的画圣拉斐尔……然后问学生:“你认为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它是不健康书籍吗?”
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一本好书,不是坏书。”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
我再次将那张“优雅三美神”图展示给学生,说:“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图画就是这本书里面的。这样一本好书中怎么会有赤身裸体的图片呢?”学生听了大吃一惊,满脸疑惑,一时面面相觑。
顺——开而弗达
我们应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基础进行教育,不能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去进行深入的剖析,而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晓其中的道理。这就是“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同‘顺’)”。
学生毕竟年幼,一时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好书里面会有裸体图画。我就举例说:“我们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是赤身裸体还是穿戴整齐?”
学生肯定地回答:“肯定赤身裸体呀!谁出生的时候还穿着衣服啊。”
我问道:“那时我们是不是因为赤身裸体就很丑呢?爸爸妈妈是不是就讨厌我们呢?”
学生答道:“不丑啊,爸爸妈妈很喜欢我们。”
学生面临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有时赤身裸体是一种丑陋的现象;有时赤身裸体却不是丑陋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时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其中的缘由,通过学生的深思使他们在“意”的层面上形成正确的、深入的、全面的观念,而不应该是教师将结论和盘托出。所以《学记》告诉我们“君子之教喻也……开而弗达;开而弗达则思”。
我抓住时机问学生:“这前后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一时之间无法理解,于是我继续举例,说:“学过素描吗?素描是绘画的基础。有一种人体素描就是让一个人赤身裸体地站在前面做模特,画画的人运用美术技法把他画下来。有很多举世闻名的绘画作品画的都是赤身裸体的人体。这些赤身裸体的图画是美的还是丑的呢?”
学生说:“美的。”
我接着指出:“在我们的周围却存在着另外一些赤身裸体的现象,比如黄色图画等,这时的赤身裸体是美的还是丑的呢?”
学生肯定地答道:“丑的。”
为了促进学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我将学生的思绪重新引回到“优雅三美神”图,抛出问题:“现在你们对这幅图画有什么看法?以后如果我们遇见赤身裸体的现象,该怎样看?”
学生有了前面具体的事例理解做基础,这时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有学生说:“这里的图画是艺术,是好的。”也有学生说:“有时候赤身裸体是美好的,比如美术课里面的一些艺术作品;有时候的赤身裸体就是丑陋的,比如社会上一些黄色的东西。”更有学生指出一些雕塑作品也是裸体的,是美的。
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从中巧妙引导,循
循善诱,促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充分思考得出结论,其教学效果就比向学生和盘托出结论要好得多。
喻——和易以思
课后根据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既没有视赤身裸体为洪水猛兽,也没有出现猎奇欲等不良现象。“裸体画”的风波只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生命河流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已。我反思其过程,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与几个方面是分不开的。其一,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问题出现后自己没有深入调查而是武断地批评学生,其教育效果将是适得其反的——这就要求“和”;其二,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自己或粗暴禁止或抽象说教,而没有用婴儿出生、人体素描进行类比式的循循善诱,学生将难以全面、深刻地理解,其教学效果将是事倍功半的——这就要求“易”;其三,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自己没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深思熟虑地进行正、反两面的比较,有所鉴别地进行认识,学生的理解将浮于表面,其教学效果将是浮光掠影的——这就要求“思”。正因为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发表意见,进行思考辨别,他们才能在切磋中不断地互相取长补短,不断地得到正确、深刻的理解,不断取得进步——这就是“相观而善之谓摩”。也正因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和”“易”以及“思”,我们才能够很好地借裸体女人画风波对学生适时地进行教育——这就是“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禁于未发”“当其可之”“不陵节而施之”和“相观而善之”,那么教育效果将是适得其反的。所以《学记》又警示我们:“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