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新学科,初中化学是整个化学教育的启蒙。化学实验的丰富精彩能够满足初中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就是如何激发、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目的。仅靠理论是不够的,如何落到实处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根据化学教学的特点,本人在实验课教学的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效果良好。
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化学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引入新的化学概念和知识的时候,演示实验更为重要。例如:在讲气体的制取和性质、酸碱中和
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酸碱性等这些知识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教师不必先讲解方法,让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自己得出方法。又如二氧化碳的制取,讲到制备二氧化碳的原料是碳酸钙和稀盐酸时,学生会结合学过的知识提出:为什么用碳酸钙而不是用碳酸钠?为什么用稀盐酸而不是用稀硫酸?在课堂上我就增加了两组对比实验:①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且颗粒大小相同的碳酸钙和碳酸钠固体,然后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②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石灰石颗粒,然后在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稀盐酸和稀硫酸。让学生观察两组试验现象,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了深刻记忆,同时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实验方法进行科学实验探究。
这样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教学效率。我对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和改进约占全部演示实验的四分之一。
二、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明白家庭小实验的开展能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
第一次家庭小实验,我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学生只有小部分回家做了实验并记录了实验现象,这些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侃侃而谈,其他没有做的学生流露出了崇拜的眼神。第二次,我让学生回家按照书本上的实验装置图,以家里的玻璃杯、水盆、蜡烛等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明显开始产生了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回家动手做了实验,而大多都没有成功。第二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经过简单的解释和指导后,学生回家又重复做了该实验,且成功率高,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以后每当我做演示实验时,学生都会问:“老师,这个实验我在家里能做吗?”
为了巩固课堂知识,我还会补充一些与所学的化学知识关系密切,且在家中容易找到材料完成的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随之得到了促进和发展。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优化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在整个初三化学的演示实验中,验证性实验有15个。在这些实验中学生大多以旁观为主,并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对几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如讲解二氧化碳性质这一重点时,我让学生自行去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验证实验。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疑问去查阅课本和资料,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方案。所以教师对实验教学的优化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源于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才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密切注视和广泛收集生活、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探讨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针对“不法商贩贩卖假黄金”、“米汤冒充牛奶”、“石灰石冒充氮肥”等社会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加以揭穿。让学生组成科研小组,自行寻找样品、设计方案、检测样品、书写报告。笔者认为在优化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出的那些积极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求真、勇于创新的精神,将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
四、试验教学与考试相结合
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设计适合于中考要求的探究环节,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后续实验,增加探究的问题。
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我首先把结论告诉学生:在化学反应中质量是守恒的,然后把探究性试验改成验证性试验。在完成书本探究的两组实验后,再让学生探究其他两组试验。探索结论:一、二两组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第三组和第四组反应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顿感困惑。我及时引导学生比较各组实验仪器的微小差异、实验现象的不同,讨论得出:第三组实验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空气而使质量减少,第四组实验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而使生成物质的量增加。进一步启发:怎样防止第三组中的气体跑掉呢?学生在积极思考、讨论之后得出:在锥形瓶中套上气球或塑料袋,或塞上橡皮塞。接着学生按改进后的方案再进行实验演示。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学生还得出了第四组实验的改进方法:将燃着的镁条罩上罩。通过这样的启发、设疑、探索,学生很容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不可忽视在常温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了知识。
铁钉生锈的实验中,在学生持续观察了一周的基础上,为强化学生继续探究的意识,我有意地引导学生:“同学们还知道铁器在哪些情况下易生锈吗?”问题使得学生的探索热情猛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拟出实验报告,最后学生提出在糖水、醋、酱油、盐水等情况下生锈的事例,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设计能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进而顺利概括出钢铁生锈的普遍原因和条件。学生有这么广泛的后继知识和获得能力,可以肯定学生对金属防腐、防锈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了。
总之,化学实验并不只是做来看的,而是要把它彻彻底底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让他们在知识上有所收获,能力上得到发展,素养上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磊.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2]胡胜利,常艳红.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3]文庆城.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化学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引入新的化学概念和知识的时候,演示实验更为重要。例如:在讲气体的制取和性质、酸碱中和
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酸碱性等这些知识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教师不必先讲解方法,让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自己得出方法。又如二氧化碳的制取,讲到制备二氧化碳的原料是碳酸钙和稀盐酸时,学生会结合学过的知识提出:为什么用碳酸钙而不是用碳酸钠?为什么用稀盐酸而不是用稀硫酸?在课堂上我就增加了两组对比实验:①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且颗粒大小相同的碳酸钙和碳酸钠固体,然后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②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石灰石颗粒,然后在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稀盐酸和稀硫酸。让学生观察两组试验现象,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了深刻记忆,同时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实验方法进行科学实验探究。
这样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教学效率。我对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和改进约占全部演示实验的四分之一。
二、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明白家庭小实验的开展能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
第一次家庭小实验,我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学生只有小部分回家做了实验并记录了实验现象,这些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侃侃而谈,其他没有做的学生流露出了崇拜的眼神。第二次,我让学生回家按照书本上的实验装置图,以家里的玻璃杯、水盆、蜡烛等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明显开始产生了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回家动手做了实验,而大多都没有成功。第二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经过简单的解释和指导后,学生回家又重复做了该实验,且成功率高,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以后每当我做演示实验时,学生都会问:“老师,这个实验我在家里能做吗?”
为了巩固课堂知识,我还会补充一些与所学的化学知识关系密切,且在家中容易找到材料完成的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随之得到了促进和发展。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优化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在整个初三化学的演示实验中,验证性实验有15个。在这些实验中学生大多以旁观为主,并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对几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如讲解二氧化碳性质这一重点时,我让学生自行去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验证实验。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疑问去查阅课本和资料,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方案。所以教师对实验教学的优化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源于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才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密切注视和广泛收集生活、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探讨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针对“不法商贩贩卖假黄金”、“米汤冒充牛奶”、“石灰石冒充氮肥”等社会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加以揭穿。让学生组成科研小组,自行寻找样品、设计方案、检测样品、书写报告。笔者认为在优化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出的那些积极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求真、勇于创新的精神,将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
四、试验教学与考试相结合
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设计适合于中考要求的探究环节,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后续实验,增加探究的问题。
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我首先把结论告诉学生:在化学反应中质量是守恒的,然后把探究性试验改成验证性试验。在完成书本探究的两组实验后,再让学生探究其他两组试验。探索结论:一、二两组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第三组和第四组反应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顿感困惑。我及时引导学生比较各组实验仪器的微小差异、实验现象的不同,讨论得出:第三组实验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空气而使质量减少,第四组实验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而使生成物质的量增加。进一步启发:怎样防止第三组中的气体跑掉呢?学生在积极思考、讨论之后得出:在锥形瓶中套上气球或塑料袋,或塞上橡皮塞。接着学生按改进后的方案再进行实验演示。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学生还得出了第四组实验的改进方法:将燃着的镁条罩上罩。通过这样的启发、设疑、探索,学生很容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不可忽视在常温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了知识。
铁钉生锈的实验中,在学生持续观察了一周的基础上,为强化学生继续探究的意识,我有意地引导学生:“同学们还知道铁器在哪些情况下易生锈吗?”问题使得学生的探索热情猛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拟出实验报告,最后学生提出在糖水、醋、酱油、盐水等情况下生锈的事例,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设计能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进而顺利概括出钢铁生锈的普遍原因和条件。学生有这么广泛的后继知识和获得能力,可以肯定学生对金属防腐、防锈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了。
总之,化学实验并不只是做来看的,而是要把它彻彻底底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让他们在知识上有所收获,能力上得到发展,素养上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磊.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2]胡胜利,常艳红.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3]文庆城.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