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伟大人格 拓展德育内涵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3月17日,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重。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挚友,用英语发表了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做了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今天,面对出生于21世纪的生活富足、衣食无忧、青春烂漫的新时代的孩子们,如何讲好“奋斗的故事,砥砺的人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已逾40年,期间,优秀的教学论文、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如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但正如唐代诗人刘希夷所说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很少跳出“以文解文”纯文本教学的窠臼。高品质语文课堂的生成仍需探索,“两多两少”的问题依然突出:教师将教的重点放在了悼词、演讲词、议论文的“把握主旨、条理清晰、论证严密”上的多,学生把学习的重心放在了“分析结构、理解内容、揣摩语言”上的多;走近伟人、缅怀伟大人格、重温崇高精神方面挖掘少;立德树人,涵养人格品性、有大爱大德大情怀方面拓展少。有教者曾将这篇课文与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进行比较阅读,重皮毛而轻内涵,失之谬矣!笔者以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虽是一篇略读课文,通俗的语言、简易的风格、清晰的结构等方面也许可以作“略”上观,但其所承载的大道、大义方面的内容却极其深厚,万不可以“略”处之,不然,就会失去一次和伟人美丽的邂逅,丢掉一次灵魂成长的机会。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语文教师在承担这个时代重任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在深情讲授文字之美、情感之美、人性之美的同时,更要自觉挖掘文本深处所蕴含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培养学生成长为勤学上进、修身立德、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
  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和名篇名作,传诵不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走近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感受其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静心做一些读书的作业,完成一些“知其所以然”的阅读和思考任务。
  首先是人物传记的阅读和读书笔记的撰写。梁启超说:“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引导学生读传记,也是在汲取伟人的智慧,激励人生的勇气,获得心灵的安慰。《马克思传》有国内外不同的版本、译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在学生们的认真阅读中,他们知道了: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在学生们的读书笔记中,他们懂得了: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的缘由;“马克思是当代最糟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四次被驱逐出境,流离失所,食不果腹,两个幼子在贫病交加中相继死去的悲惨;经常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为了写作《资本论》,“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的无悔;马克思、恩格斯“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的长达40年的革命友谊的伟大;马克思和妻子燕妮患难与共,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诠释了“最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志同道合”的震撼……
  其次是2集电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的观看。沿着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六国留下的马克思的足迹,在曾经学习、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伟人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轨迹。
  最后是师生结合课文的讀书研讨活动,谈心得,话体会,说感悟。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教学活动,这是一次漫长欣喜的精神之旅。在阅读的过程中,在笔记的撰写中,在研讨的思辨中,学生真正走近了伟人的生活,走进伟人的心路历程。在孩子们的心中,马克思不再是一个遥远、抽象、不可触摸的神圣符号,而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这样的人才是值得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和精神的明灯!
  安静一会儿,静静读会儿书,在浮躁的信息时代守住自己的初心,远离流俗文化。正如曾子《大学》中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关注孩子们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立德树人,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语文教师要在整体素质提升上下功夫,要有良好的阅读品味和阅读习惯,要有立德树人的专业敏锐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形成自己的定力和眼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语文教师要主动挖掘教材文本中崇高精神的因子,奋斗力量的种子,拓展群文阅读中涵养品行的广度,提升修为的深度,讲好“奋斗的故事,砥砺的人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通联:甘肃定西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点,重构教材,创设新颖的教学切入点,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感悟课文内容,搭建起学生深度学习的平台,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入到一个更为深入的、新的层次。   关键词 切入点;深度学习;教学示范  近期,笔者在市级公开课教学中,执教了《孔乙己》一课,由孔乙己的“半”字人生入手,重构教材,创设了新颖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深度学习的平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
常言道,好文章需要“豹头”“猪肚”和“凤尾”,这对议论文(这里特指考场议论文,下同)而言,尤其是对于800字以上的议论文而言,更有特别的意义:议论文的开头如“豹头”,主要指有力——亮明论点,简短——不拖泥带水,并有文采;主体如“猪肚”,主要指丰富——例证引证丰富;清晰——思路结构明了;结尾如“凤尾”,主要指完善——弥补不足;提升——有所深化;点染——富有文采。  如果把议论文结构分为三大部分的话,
朝鲜核试验,很可能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放出了核扩散这个魔鬼。由于朝鲜是个遭国际社会多年孤立和封锁的小国穷国,连这样的国家都能制造出核武器,会让更多的国家相信自己同样可以,更何况核试验之后外界的惩罚并不是致命性的。  10月9日,东亚神秘小国朝鲜进行了事先张扬的头一遭核试验,尽管有专家质疑其爆炸当量太小难成大器,但朝鲜已经迈过了制造核武器的门槛却是不争的事实。安理会经过5天闭门磋商后,于纽约发表了
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苏轼,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因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下御史狱,多次遭贬。林语堂曾说过:“苏东坡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北宋学者胡寅说苏轼作品洗却绮罗香泽之风,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一、远大的理想,坎坷的人生  苏轼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据传曾在自己书
叶圣陶先生提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自能作文即自主作文,这是叶老的一贯主张。  “自”是指自觉、自动、个性化,而“主”则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发展、自主创造。基于叶圣陶先生“自能作文”的教学理念,确立自主读写教学的内涵,构建一个教学序列:自主选材、自主命题、自主评改。通过这个序
摘 要 关于别里科夫死因的讨论,直接关系到对小说主旨及作者创作意图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然而遗憾的是,最新印制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教师教学用书》,关于别里科夫的死因,只列出了极不确定的三种可能,既存在着同质化倾向与重复之嫌,表述上又模糊笼统不够明晰,会对教师的教学指导产生相当的困扰。本文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就教方家。  关键词 《装在套子里的人》;幽暗人生;人性微光;心理透视  别
文学语言不同于常态语言。一篇文学作品,它的文学性首先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上面。陌生化语言从形式上来说,是对常态语言的偏离和变异,通过强化、颠倒、拉长、缩短、扭曲等方法,实现常态语言的陌生化。陌生化语言从内涵来说,是对常态语言的丰富和升华,更新了我们的习惯反应,唤起我们对事物、客体新鲜度的感知。《我与地坛》对于学生或者老师来说,是一篇有难度的散文。为此,笔者尝试运用陌生化艺术对该文进行解读,发现《我与
古诗词在统编初中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一些课堂上,不难看到这样肢解诗词的:一是碎问碎答法,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被动地接受答案;二是多媒体演示法,精美课件,名家朗读,题目与答案轮番上阵。这些教学方法大多没为教学内容服务,反映了教师没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没认真解读单元导语,没为学生积累和构建积极的语言实践等问题,很难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
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奔月》一篇写于1926年12月,最初发表在1927年1月的《莽原》半月刊上。  1926年,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反动当局所通缉,故南下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期间,“三·一八惨案”的爆发,“五四”运动的落潮和新文化队伍的分化给鲁迅造成了很大的刺激。还有种种个人生活的不顺,如周作人不顾兄弟之情,致使兄弟失和;高长虹等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对鲁迅进行诽谤等,使得鲁迅
第一次读曹勇军老师的文章是《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曹老师引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仿造的这个句式:“所谓大校者,非为有大树之谓也,有师生故事之谓也。”是不是也应是我们应有的品质?又或者,“所谓名校者,非谓有故事之谓也,故事中有精神气质性格之谓也。”(苗勇军《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其中“师生故事”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有故事,才想去聆听,因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