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中国古典文献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ha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典文献,包括清朝灭亡之前的所有文献,这些文献记录了浩浩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和利用这些先人留下的寶贵财富,是当今学人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利用遗留的文献来追溯已经逝去的历史事实,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为我们做了一个好示范,利用很多种文献,傅先生探究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优势与弊病以及科举与文学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献 《唐代科举与文学》 利用文献
  《唐代科举与文学》是傅璇琮先生于1984年完成,1986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十七万字的大作。关于此书的创作缘起与创作目的,傅先生在初版序与重印题记里已交代得很清楚,简言之是在写就了几部严肃的研究著作之后,想写一部“稍具文采、略带感情的轻松之作”,旨在“通过科举来展示唐代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与心理状态,以进而探索唐代文学历史文化风貌”。读毕此书,不得不对老辈学人做学问的态度与功力肃然起敬。傅先生虽自称此书是“轻松之作”,但绝不是随意写就的,通过阅读就知道,里面严谨的考证是随处可见的,所下的任何一个结论乃至推测,都采用了不止一种文献来证明,或正史或诗文又或者是野史杂说。虽然此书出版年代已久,随着时代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但通过阅读这本在唐代科举研究方面的开山之作,笔者获得不少有关文献利用方面的知识,于此略谈一二,也希望能通过回顾经典来向学术大家致敬。
  一、根据研究课题确定可利用文献方向
  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之多是毋庸讳言的,除了为世人熟知的“二十四史”、《论语》《孟子》外,涵盖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军事政治、社会传统的文献数不胜数。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联合出版的《中国古籍总目》共二十六册,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把所有文献都读完,对于有限的生命来说,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就算读完,也并不是所有文献都能用到。因此,要想在繁复的文献中找到自己研究所需要的,就必须根据研究课题来查找可利用的文献,这样才不至于耗费过多时间做无用功,省去许多翻检之劳——有目的地查找往往事半功倍。傅璇琮先生在本书第一章《材料叙说;唐登科记考索》中提到,要研究唐代科举,首要的材料自然是本朝有关科举的记录,而不是有关于兵役制度或田亩制度或者其他的什么,这里就首先确定了大范围:有关科举和科举制度的资料。其次,中国的历史是延续的,文化也不是间断的,这就意味着,后代的有些制度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不包括五代十国,宋是继唐而立的第一个稳固的封建政权,因此,《宋会要辑稿》中的有关宋代科举制的记录能为研究唐代科举提供不少有效信息。最后,傅先生在行文中表达的一个意思,如当代无具体记载,可利用后代对唐代科举的有关记录。唐、宋两朝的登科记现都已不可见,但是宋朝编著的《新唐书》《旧唐书》里都有许多对唐代科举制度的介绍,另外清朝徐松的《登科记考》对唐代科举的记录也十分翔实,虽然距唐朝甚远,但却不能因此而否认其真实性。
  二、依据多种文献进行对比考证
  上述还只是确定了可利用文献的大致范围,即既可使用本朝史料文献,又可利用后代以及后代学者研究整理的文献,当然,这些文献都是有关唐朝科举制度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在确定文献可信度的前提下,可以对其加以利用。这里要谈的是除了对科举制度的记载,还可以根据其他文献资料进行一个对比的考证。
  首先的文献资料便是诗文,唐代是诗的国度,诗歌之多与质量之高都是让人叹服的。唐代诗歌体裁的扩大已达到了“无事不可入诗”的程度。科举作为对当时读书人的一生影响至大乃至最大的活动,没有理由不进入诗人作诗的范围。因此,傅先生此书随处都可见到对唐代有名或者无名诗人诗歌的引用。如在第四章《举子到京后活动概说》探究礼部试究竟是在白天还是夜间时,除了用到宋代以博学闻名的洪迈之《容斋随笔》、北宋人王辟之《渑池淹谈录》里的记录外,还根据白居易《早送举人入试》诗中之“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张鹜之《太学生刘仁范等省视落第,挝鼓申诉,准式卯时付问头,酉时收策,试日晚付头,不尽经业,更请重试,台付法不伏》,确定了唐代科举考试的时间是“自昼达夜”的。在下完这个断定之后,傅先生没有就这样了之,而是又引了不下三条的史书和诗文记载来印证这个结论。这种以诗证史,又反过来以史证诗——史、诗互证的方法是在利用文献时常采用的方法。此书对于科举考试时间、考试地点以及有关考试的许多流程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除了诗文外,此书还常可见到野史及小说的引用,傅先生认为,小说和野史虽被认为是文学家或民间百姓的想象,大多数时候不足为信,但是文学想象与创作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因此野史杂闻不仅不应该被排除在科举制度研究的范围之外,还应该对这些加以重视,以了解当时科举制度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书中最常引用的文献是《太平广记》和《唐摭言》。比如在解释关于唐代科试是否能携带书册的问题时,傅先生除了举《册府元龟》和《文献通考》中相关可信的记载外,还举了《太平广记》卷二六一《梅权衡》条引《干潠子》的例子,这种举用并不是说要完全依据小说野史来下结论,并且学术研究是绝不能完全依照这些来下论断的,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规定在当时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这无疑让此书在减去学术的严肃性的同时,增加了文采。同时这也和傅先生作此书的初衷相符——了解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和心理状态。傅先生认为,科举制度并不只是统治者用来选拔人才的工具,更是对所有读书人实际生活产生影响的制度,只有把制度带入实际的生活当中,这个制度才会是活的,是有着气息的。
  此外,傅先生在对科举及第后所获官职的情况进行考察时,还引用不少地方志及墓志铭、神道碑,这是可以理解的。地方志在人物方面会将地方官的考试及做官经历交代清楚。墓志铭更不用说,是由熟识的人写成的,虽有对人物评价稍加夸饰的可能,但由于是同时代人写成,关于逝者在哪年中举哪年做了什么官都是比较可信的,因此此书多次使用到人物传记类的文献。
  三、利用其他文献对原文献进行可信度考证
  如上所说,在考证某个问题时,傅先生绝不只依据一种文献,而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多方面的材料,来证明所下结论或猜测的合理性。这就不可能不面对一个切实的问题:由于所采用的文献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以及作者不同的身份和立场,对于同一问题的记载和看法,有极大可能出现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的情况。这是利用古典文献进行考证时无法避免的问题。究竟该相信哪一条文献为真,哪条文献可能有记载偏差,针对这一问题,傅璇琮先生在行文时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有时甚至不惜花许多笔墨证实某一文献的可信度,这就是在文献利用的同时,又对此一文献可信度进行了考证。如第七章《进士考试与及第》考证进士试的科目,进士试原来只考策文,但在高宗后期开始转变为试帖经、杂文、策文三场,并且逐渐成为唐代进士试的定制。除引用《唐会要》中的两条记载外,对“杂文”一项究竟具体何指,引用了清徐松的《登科记考》卷一永隆二年条中的“按杂文两首,谓箴言铭论表之类……当在天宝之季”。傅先生赞同徐松对唐进士试杂文演变的看法,但是当代研究者并未能对其加以注意,因此傅先生另又举了颜真卿的《朝议大夫守华州刺史上柱国赠秘书监颜君(元孙)神道碑铭》,证明徐松所说确有所据。
  由此可知,傅先生对所有文献的态度都并不是偏听偏信,但也不尽是一个完全的怀疑论者。对于有依据可凭的文献材料,傅先生有时会力排众议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一点非博览多闻者不可为。
  综上所述,傅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不仅事无巨细地为我们介绍唐代科举制度之产生与流变发展,并且在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启发了我们如何客观并且有效地利用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首先要确定所选古典文献的大范围;其次利用多种文献进行对比考证;最后,虽不是对每条文献都是如此,但遇到特殊情况时必须采用的:对所选文献材料的可信度进行考证。
  参考文献:
  [1]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作 者: 喻青林,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2018级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是端木蕻良二十一岁时的作品,主要讲述了草原地主丁家几代人的兴衰轨迹以及同一时期科尔沁地区的风云激变。相较于同一时期其他描写封建大家族生活和阶级矛盾的作品,这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刻细致地刻画了东北草原的风土人情,并将其与历史的风云激荡紧密地联系起来,洋溢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本文就是从《科尔沁旗草原》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故事背景、细节描写等方面分
“在北京,年入百万只算刚刚脱贫”“上海大爷:月薪一万是讨饭”“30岁,如果你还没当上管理层,你一辈子基本也就这样了”……网络上,这样耸人听闻的说法不时出现,每次都会引起不小的躁动。  尤其是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当中,这种用“脱贫”“百万”“讨饭”“不……这辈子就完了”等词渲染的所谓“财富标准”“成功标准”,难免会让人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位心理咨询师接待过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他这样问咨询师:“
摘 要: 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谚语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状况。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考察日语中与性别相关的谚语,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分为女性歧视和男性歧视,对比谚语中反映出的男性歧视和女性歧视,能够发现古代日本女性遭受的歧视要比男性严重。日本古代社会女性歧视严重的原因主要可归于经济和宗教两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日语 谚语 性别歧视  一、引言  社会语言
摘 要:在左翼文学中,柔石的作品独具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单纯的阶级批判,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就以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为例,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从女性悲剧、国民性批判、审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柔石的作品。  关键词: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 女性悲剧 国民性批判 审美意识形态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创作的最后一篇小说。小说以民国初年的浙东農村为背景,以被出典的妇女为主
《无端欢喜》是诗人、作家余秀华的首部散文集,它的浓情出版,标志着余秀华的文艺创作由此迈向了丰富而多元的文学高地。  全书由40多篇意味隽永的散文构成。有对世事的书写,有对婚姻的反思,有对事业的展望,同时说道着生活的无奈,感慨着命途的多舛。饱蘸着作家对苦难人生的非凡理解,也使得她的文字在冷峻、俏皮的外表之下,蒙上了许多思想上的机敏和成熟。虽然艰辛的生活给余秀华带来了诸多不幸,但她并没有过多沉缅于往事
2017届高校毕业生招聘季已经到来。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心。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名正准备就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式,65.2%的受访应届毕业生表示有些压力,但还是比较乐观。  52.9%受访应届毕业生期望起薪在3000~5000元  调查中,20.1%的受访应届毕业生还没有任何offer,42.0%的人拿到了1个offer,18
“她一上台,就会吸引所有的视线。”有媒体这样评价谭元元,她是世界芭蕾舞坛上至今仍无法替代的“中国骄傲”。  作为美国旧金山芭蕾舞团唯一的华裔首席舞者,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亚洲英雄”,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谭元元,她的名字写满了荣耀和光芒。芭蕾是世界上最美丽又最残酷的职业,人们看到的永远是舞台上她耀眼夺目的婀娜舞姿,而在看不到的背后,是她30多年来的努力和坚持,伴随着无数汗水、眼泪和一
摘 要: 《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 有关《王制》 作者的学术史研究,梳理了民国时期以及与其相关的礼学史资料,注重揭示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学术互动现象,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新的学术对话与学术研究。  关键词:《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 《王制》作者 学术史 互动对话  礼学史的专题研究,应将学术史研究与礼学基本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而在学术史梳理的过程中,对礼学基本也问题展开分析讨论。礼学基本问题的讨
从儿时第一次抓起笔胡乱涂画开始,我们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这件事就已经显而易见了。不过,我们惯用一只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左撇子的数量这么少?  为了解开谜团,科学家对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和历史做了一番研究。  我们很快发现,问题并不像我们当初设想的那么简单。比如说,我以前从不知道,人体除双手之外的很多其他器官其实也是存在偏左或偏右的惯用性的,比如眼睛。  研究人体的非对称特性会有很有意思的发现,比
开学前两天,偶遇一位来校为孩子充饭卡的学生家长,短暂的交流中得知孩子是个“手机控”,因为手机,父子关系疏离,家庭战争不断。他言谈中的愤慨与叹息,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位父亲的无奈与无助。  我安慰了他一会儿,提了一些建议,但送别家长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位教育人,我明白这个问题困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一对父母,一个家庭。  德国顶尖脑神经学家、哈佛大学教授Spitzer近年的力作《数字痴呆化: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