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课程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体例转变为现在的模块专题式体例。面对这一变化,高中历史老师如何应对,这是一个十分迫切和关键的问题。笔者认为进行知识整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通过阐述模块内专题之间、专题内部课时之间、同一课时教材内容、不同模块之间、选修和必修之间的知识整合,使历史专题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
关键词:知识整合;历史;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与以往的历史课程相比,高中历史新课程一个突出特征是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体例转变为现在的模块专题式体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认为,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又可以变换认识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然而这样的体例淡化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全面性,即两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不明确,同时全面性也比较差,往往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因此,新教材出现了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如何在规定的课时里,既完成一个模块教学,又实现历史新课程标准目标成为新课程给历史教师带来的严峻挑战之一。教师可以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对历史新课程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以克服教学中的困难,弥补新课程的不足。
一、模块内专题之间的知识整合。
模块内专题之间的知识现在人教版教材的再版已进行了整合。例如必修1按照课程标准,本模块的九个专题依次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在第一版编写顺序是先中国史后世界史,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专题的先后顺序做了调整。后来人教版教材也做了调整,即第一单元编写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接着第二单元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样编写教材的目的非常明显,那就是将古代的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放在比较之中,形成“民主”与“专制”的鲜明对照。接下来为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这种世界先进的政治制度一旦确立,在某种程度上,就给继承了专制传统的东方带来了灾难,中国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于是,第四单元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对教材进行这样的整合后,优点非常明显:将中国的历史置于世界之中,进行比较性教学,加强教学效果的同时,凸显历史的整体感。更加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目标。这样既能时刻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学生感觉或自豪或屈辱或责任;体现历史的磅礴气势,唤醒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认同,激发学生强烈的历史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历史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开阔,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深刻得多。
二、专题内部课时之间知识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明显感到课堂45分钟的时间显得很是紧张,因而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就忽略或省略了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指导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从人教版的教材来看,内容增加了许多。如果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面面俱到的教学已很难在规定的课时里完成一个模块教学。那么教师有必要依据课标,对某些专题内部课时之间的内容进行合并式整合,从形式上看,是两课时的内容合成一课时,但绝非简单的合并和删减。例如:必修1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有三课时内容。但我将第二课时“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第三课时“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整合成一节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设计成两个子目: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同一个概念——多极化趋势在同一节课内完成,使概念十分清晰,不宜混淆(以往分两课时学习时往往有不少学生误以为多极化趋势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出现的)。
三、同一课时教材内容的知识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对同一课时教材内容的知识整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课标不做要求的,内容比较简单的或不利于教学整体设计的教材内容就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阅读。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的东欧巨变、《宋明理学》中的三教合一。
2、学生不好理解的,又是课标要求的内容,教师就要增设背景或材料或活动,辅助学生学习,如《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材内容只有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观点罗列,理论性太强,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而人文主义的内涵和意义又是课标所要求学生掌握的。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先根据学生对希腊神话的兴趣设计了《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了解了古希腊神的特点:即有着人的生活、、人性的优点、人性的缺点。从而使神人性化,由此导出人文主义的概念和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再利用《苏格拉底之死》的油画: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眼泪。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苏格拉底用这种平静而又悲壮的死亡,诠释了他对道德的理解,从而获得了后世永恒的尊崇。通过这个故事导出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就是美德”的命题,帮助学生通俗解读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3、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讲述次序重新安排,从而更利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授课教师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时,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新航路开辟的经过,然后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进行分析。我在听课时感觉到这种整合很有必要,因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学生很感兴趣,而且通过阅读就可掌握,难度不大。了解了过程之后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很自然地过渡到对其背景的探究。这样的整合也符合学生的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必修模块之间的整合。
历史新课程设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必修模块,然而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在教学中,将其生硬地分开是不可能的;倘若每一模块的教学,都涉及其他两个模块,未免又有些重复。故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三个模块的有关知识的整合,既节约了时间,又便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比如我们学习必修I模块中“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这一专题时,就要学会从必修II模块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熟悉感知其建立的经济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这三个历史事件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热情;从必修III模块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和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中熟悉感知其建立的思想文化背景: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四单元:近代科学。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科技革命几个方面,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武器。
五、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整合。
历史选修模块我们选修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两大模块,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各模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相互参照,统筹兼顾。历史选修模块是对历史必修模块内容的深化,其内容比必修模块全面和细致,具有更深的理论高度。因而我们学习选修模块时注重与必修模块的整合,一方面可以温故知新,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这两种模块的教学内容。我们通过认真阅读与研究可以找到很多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对应关系: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梭伦改革”对应必修I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对应必修II“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与必修I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应,“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者——列宁”与必修I的“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应等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很有必要将其有关内容进行整合。
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有益的知识整合。总之,通过整合可以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通过整合可以从宏观和微观更好地把握历史,从而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参考书目: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3、张梁喆《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有效整合能力》、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09年第2期
4、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高秀泉《课标——历史教学知识整合的灵魂》、山东历史课程研修报,2008,(6).
关键词:知识整合;历史;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与以往的历史课程相比,高中历史新课程一个突出特征是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体例转变为现在的模块专题式体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认为,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又可以变换认识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然而这样的体例淡化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全面性,即两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不明确,同时全面性也比较差,往往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因此,新教材出现了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如何在规定的课时里,既完成一个模块教学,又实现历史新课程标准目标成为新课程给历史教师带来的严峻挑战之一。教师可以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对历史新课程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以克服教学中的困难,弥补新课程的不足。
一、模块内专题之间的知识整合。
模块内专题之间的知识现在人教版教材的再版已进行了整合。例如必修1按照课程标准,本模块的九个专题依次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在第一版编写顺序是先中国史后世界史,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专题的先后顺序做了调整。后来人教版教材也做了调整,即第一单元编写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接着第二单元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样编写教材的目的非常明显,那就是将古代的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放在比较之中,形成“民主”与“专制”的鲜明对照。接下来为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这种世界先进的政治制度一旦确立,在某种程度上,就给继承了专制传统的东方带来了灾难,中国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于是,第四单元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对教材进行这样的整合后,优点非常明显:将中国的历史置于世界之中,进行比较性教学,加强教学效果的同时,凸显历史的整体感。更加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目标。这样既能时刻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学生感觉或自豪或屈辱或责任;体现历史的磅礴气势,唤醒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认同,激发学生强烈的历史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历史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开阔,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深刻得多。
二、专题内部课时之间知识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明显感到课堂45分钟的时间显得很是紧张,因而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就忽略或省略了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指导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从人教版的教材来看,内容增加了许多。如果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面面俱到的教学已很难在规定的课时里完成一个模块教学。那么教师有必要依据课标,对某些专题内部课时之间的内容进行合并式整合,从形式上看,是两课时的内容合成一课时,但绝非简单的合并和删减。例如:必修1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有三课时内容。但我将第二课时“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第三课时“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整合成一节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设计成两个子目: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同一个概念——多极化趋势在同一节课内完成,使概念十分清晰,不宜混淆(以往分两课时学习时往往有不少学生误以为多极化趋势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出现的)。
三、同一课时教材内容的知识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对同一课时教材内容的知识整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课标不做要求的,内容比较简单的或不利于教学整体设计的教材内容就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阅读。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的东欧巨变、《宋明理学》中的三教合一。
2、学生不好理解的,又是课标要求的内容,教师就要增设背景或材料或活动,辅助学生学习,如《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材内容只有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观点罗列,理论性太强,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而人文主义的内涵和意义又是课标所要求学生掌握的。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先根据学生对希腊神话的兴趣设计了《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了解了古希腊神的特点:即有着人的生活、、人性的优点、人性的缺点。从而使神人性化,由此导出人文主义的概念和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再利用《苏格拉底之死》的油画: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眼泪。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苏格拉底用这种平静而又悲壮的死亡,诠释了他对道德的理解,从而获得了后世永恒的尊崇。通过这个故事导出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就是美德”的命题,帮助学生通俗解读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3、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讲述次序重新安排,从而更利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授课教师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时,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新航路开辟的经过,然后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进行分析。我在听课时感觉到这种整合很有必要,因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学生很感兴趣,而且通过阅读就可掌握,难度不大。了解了过程之后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很自然地过渡到对其背景的探究。这样的整合也符合学生的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必修模块之间的整合。
历史新课程设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必修模块,然而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在教学中,将其生硬地分开是不可能的;倘若每一模块的教学,都涉及其他两个模块,未免又有些重复。故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三个模块的有关知识的整合,既节约了时间,又便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比如我们学习必修I模块中“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这一专题时,就要学会从必修II模块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熟悉感知其建立的经济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这三个历史事件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热情;从必修III模块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和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中熟悉感知其建立的思想文化背景: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四单元:近代科学。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科技革命几个方面,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武器。
五、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整合。
历史选修模块我们选修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两大模块,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各模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相互参照,统筹兼顾。历史选修模块是对历史必修模块内容的深化,其内容比必修模块全面和细致,具有更深的理论高度。因而我们学习选修模块时注重与必修模块的整合,一方面可以温故知新,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这两种模块的教学内容。我们通过认真阅读与研究可以找到很多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对应关系: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梭伦改革”对应必修I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对应必修II“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与必修I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应,“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者——列宁”与必修I的“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应等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很有必要将其有关内容进行整合。
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有益的知识整合。总之,通过整合可以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通过整合可以从宏观和微观更好地把握历史,从而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参考书目: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3、张梁喆《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有效整合能力》、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09年第2期
4、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高秀泉《课标——历史教学知识整合的灵魂》、山东历史课程研修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