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我国三个时期体育发展方式的分析对比,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探寻我国不同时期体育发展方式演进的特点和规律,将为现阶段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体育发展方式 赶超型 发展导向型 进步导向型
纵观我国体育事业60年的发展历程,体育发展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即建国初期的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导向型体育发展方式和科学发展观下的进步导向型体育发展方式。对我国不同时期体育发展方式进行比较,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了解我国各个时期体育发展状况,以及体育与人们的生活、经济和科技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为我国今后体育发展方式的确立指明方向,并最终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发展方式。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发展方式
1.1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亟待确立,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亟待树立。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资源紧缺,物资匮乏,经济发展刚刚起步,政治外交举步维艰。这时,体育的政治功能逐渐凸显。重视体育,发展体育,无疑是我们走向国际舞台的一条捷径。在资源及其短缺的情况下,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竞技体育,期望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力量把体育搞好。
1.2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及特点
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并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总结而来。这种发展方式就是用“突击”的方式实现我国体育发展的具体目标,即通过国家的投入和政治驱动,快速发展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增加达标的人数,以快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为目标等。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强调国家投入和政治驱动,由此,我国体育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各级体委为主体的阶层管理体制,取代了以前的以社团组织为主体的管理体制,主要是以县级体校、省级体工队和国家集训队为结构的三级训练体制,以及以全运会为主体的国内竞赛体制。在一定时期内,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确实为国家的体育发展创造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我国体育场馆、游泳池等由110个增加到590多个,全国达到体育标准的人数超过14万人。但是从长远看,这种发展方式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其结果是,我国竞技体育异军突起,群众体育相对滞后,这为今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匮乏,运动项目发展不平衡埋下了伏笔。
2.改革开放以后的体育发展方式
2.1背景
1978年后,改革与发展成为时代鲜明的主题。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政治上也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体育也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但落后的体育生产与人们日益增加的体育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怎样才能使体育发展与政治、经济改革相统一,摆脱建国初期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给我国体育发展带来的失衡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领域内进行思想解放,加快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2.2发展导向型体育发展方式及特点
发展导向型体育发展方式把体育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体制改革的层面。这一观念的更新,使我国体育发展在实现方式上有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发达国家的经验、理论、技术等逐步应用于我国体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体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微动力不足的问题。受此影响,我国体育发展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不再是体育发展的唯一投入主体,社会、市场、个人广泛参与到体育发展之中,并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行业体协和基层体协不断发展,虽然国家投资仍然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基础,但体育社会化改革、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而且,国家对体育的控制逐渐由“量”向“力”转变。
3.科学发展观下的体育发展方式
3.1背景
2003年7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该方法论被称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对体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确定奠定了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2007年开始,我国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采取了加快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体育市场化进程等措施,进而推进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2011年,“转变体育发展方式”被列入我国体育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并取得一定进展。
3.2进步导向型体育发展方式及特点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在不断寻求促进体育发展的新动力,以推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断提高体育发展的质量,使体育与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政治环境等相适应;努力实现体育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发展,使体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进步导向型体育发展方式,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不仅强调可持续性和全面性,也强调协调性,以逐步化解体育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4.对今后体育发展的思想借鉴
纵观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认识:第一,体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并与之相互依存、交叉渗透。因此,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第二,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设有一个固定模式,它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是不断调整变化着的。第三,体育发展方式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体现,它的确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如何加快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体育更快向国际体育靠拢,关键要深入研究该时期体育的发展背景,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政治外交环境及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等,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体育的发展方式才能够适时发生转变,才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与之相互促进。当然,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不够深入,政治体制改革远没有完成,体育发展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田雨普.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的回眸与思索[J].体育科学,2010(1):3-9.
[2]丁亚兰.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政府行为的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3):272-276.
[3]刘玉.论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方式的演进与轉变[J].体育人文社会学,2012(6):25-31.
[4]朱建清.试论科学发展观与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体育科学,2010,30(7):62-71.
[5]王杰,刘玉.体育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体育利益表达机制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25):5-9.
[6]潘磊.最终需求对我国体育事业演进影响的证实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9):80-82.
关键词: 体育发展方式 赶超型 发展导向型 进步导向型
纵观我国体育事业60年的发展历程,体育发展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即建国初期的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导向型体育发展方式和科学发展观下的进步导向型体育发展方式。对我国不同时期体育发展方式进行比较,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了解我国各个时期体育发展状况,以及体育与人们的生活、经济和科技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为我国今后体育发展方式的确立指明方向,并最终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发展方式。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发展方式
1.1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亟待确立,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亟待树立。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资源紧缺,物资匮乏,经济发展刚刚起步,政治外交举步维艰。这时,体育的政治功能逐渐凸显。重视体育,发展体育,无疑是我们走向国际舞台的一条捷径。在资源及其短缺的情况下,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竞技体育,期望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力量把体育搞好。
1.2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及特点
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并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总结而来。这种发展方式就是用“突击”的方式实现我国体育发展的具体目标,即通过国家的投入和政治驱动,快速发展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增加达标的人数,以快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为目标等。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强调国家投入和政治驱动,由此,我国体育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各级体委为主体的阶层管理体制,取代了以前的以社团组织为主体的管理体制,主要是以县级体校、省级体工队和国家集训队为结构的三级训练体制,以及以全运会为主体的国内竞赛体制。在一定时期内,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确实为国家的体育发展创造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我国体育场馆、游泳池等由110个增加到590多个,全国达到体育标准的人数超过14万人。但是从长远看,这种发展方式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其结果是,我国竞技体育异军突起,群众体育相对滞后,这为今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匮乏,运动项目发展不平衡埋下了伏笔。
2.改革开放以后的体育发展方式
2.1背景
1978年后,改革与发展成为时代鲜明的主题。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政治上也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体育也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但落后的体育生产与人们日益增加的体育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怎样才能使体育发展与政治、经济改革相统一,摆脱建国初期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给我国体育发展带来的失衡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领域内进行思想解放,加快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2.2发展导向型体育发展方式及特点
发展导向型体育发展方式把体育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体制改革的层面。这一观念的更新,使我国体育发展在实现方式上有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发达国家的经验、理论、技术等逐步应用于我国体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体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微动力不足的问题。受此影响,我国体育发展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不再是体育发展的唯一投入主体,社会、市场、个人广泛参与到体育发展之中,并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行业体协和基层体协不断发展,虽然国家投资仍然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基础,但体育社会化改革、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而且,国家对体育的控制逐渐由“量”向“力”转变。
3.科学发展观下的体育发展方式
3.1背景
2003年7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该方法论被称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对体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确定奠定了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2007年开始,我国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采取了加快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体育市场化进程等措施,进而推进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2011年,“转变体育发展方式”被列入我国体育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并取得一定进展。
3.2进步导向型体育发展方式及特点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在不断寻求促进体育发展的新动力,以推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断提高体育发展的质量,使体育与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政治环境等相适应;努力实现体育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发展,使体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进步导向型体育发展方式,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不仅强调可持续性和全面性,也强调协调性,以逐步化解体育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4.对今后体育发展的思想借鉴
纵观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认识:第一,体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并与之相互依存、交叉渗透。因此,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第二,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设有一个固定模式,它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是不断调整变化着的。第三,体育发展方式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体现,它的确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如何加快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体育更快向国际体育靠拢,关键要深入研究该时期体育的发展背景,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政治外交环境及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等,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体育的发展方式才能够适时发生转变,才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与之相互促进。当然,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不够深入,政治体制改革远没有完成,体育发展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田雨普.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的回眸与思索[J].体育科学,2010(1):3-9.
[2]丁亚兰.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政府行为的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3):272-276.
[3]刘玉.论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方式的演进与轉变[J].体育人文社会学,2012(6):25-31.
[4]朱建清.试论科学发展观与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体育科学,2010,30(7):62-71.
[5]王杰,刘玉.体育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体育利益表达机制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25):5-9.
[6]潘磊.最终需求对我国体育事业演进影响的证实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9):80-82.